【推荐】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 【推荐】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推荐】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

【推荐】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

首发:神经病学医学网作者:赵明辉

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神经系统疾病,我们从最常接触到的疾病——脑卒中开始,学习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的MRI表现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一、缺血性卒中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

栓塞(动脉血栓、心源性栓子脱落、脂肪滴、羊水)

血管炎

静脉血栓形成

分类: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

病理:细胞毒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

脑组织坏死(梗塞灶软化,周边可出现胶质增生)

发病部位符合动脉血管分布区

脑动脉供血分布图:

掌握了动脉供血分布区,就有利于我们对脑梗死与炎症性病变、脑内脱髓鞘病变、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分水岭梗死:

分水岭梗死是动脉交接区的梗死,主要分为皮层型、皮层下型。皮层型主要发生在额叶、枕顶叶,表现多为三角形、楔形或扇形,尖端指向侧脑室;皮层下型是深部的穿支动脉与脑皮层的动脉交接区的梗死,表现多为带状、串珠状的改变。

脑梗死影像学表现:

超急性期(<6h):CT及MRI检查阴性,DWI呈明显高信号(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外间隙的减少,水分子运动扩散受限);

急性期(6~72h):CT表现低密度区,MRI表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呈较明显高信号;

亚急性期(72h~10d):CT表现同时累及灰白质的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区,MRI可伴出血,DWI呈明显高信号,占位效应显著,增强扫描可见点片状强化;

慢性期(>11d):脑软化、脑萎缩;

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

脑梗死超急性期

T1WI、T2WI未见明显异常,T2-Flair显示右侧基底节区略高信号,DWI对应区略高信号,ADC略低信号,说明弥散受限,而且无明显大体病理改变,所以符合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改变。

右侧肢体无力9小时(

脑梗死急性期

DWI基底节区可以看到明显的高信号,对应ADC相呈现低信号,T2WI已经显示高信号改变,而且有轻度的占位效应,邻近的侧脑室有轻度受压,所以符合急性期脑梗死影像改变。

另外其右侧胼胝体压部还可见一异常信号,T2相显示中心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边缘略高信号,DWI显示中心低信号,边缘略高信号,那么边缘高信号是否真的是弥散受限,但结合ADC相,未见相应的低信号改变,这就是脑软化灶形成后,其边缘形成的胶质增生。

脑梗死亚急性期

在左侧枕叶以及颞叶T2相可以看到斑片状、斑块状异常略高信号,邻近的脑沟变窄、脑回肿胀,T1呈略低信号,DWI呈斑片状、斑块状高信号,对应的ADC值下降,符合亚急性期脑梗死影像改变。

脑梗死亚急性期与急性期常不易区分,一般影像报告将两者合在一起,因为临床溶栓治疗有一定时效性,如果病人影像改变符合超急性期梗死,则需要单独列出,对符合溶栓条件的病人及时提供相应治疗方式。

同一个病人,做了增强扫描,可见左侧枕叶及颞叶有脑回状或条片状的异常强化,上面已经提到,在脑梗死亚急性期可以出现增强强化表现;而这种散在的沿脑回走形的条片状强化方式和肿瘤性病变不同,且后者往往有实质性肿块。

脑梗死慢性期

这是一个脑梗死慢性期的患者,左侧基底节区已形成梗死软化灶,邻近脑沟增宽,脑实质出现萎缩改变,左侧侧脑室牵拉,略扩大,T2明显高信号,T1明显低信号,DWI明显不受限。同时该患者影像可看到左侧大脑脚较对侧缩小,符合华勒氏变性改变。

出血性脑梗死

在T2W1可见右侧颞枕叶呈片状略高信号,相应脑实质肿胀,脑沟变窄,DWI呈明显的弥散受限,T1WI主要呈略低信号,其内部可见点片状或沿着脑回样的略高信号,提示有少量红细胞渗出,符合出血性脑梗死影像改变。在急性脑梗塞发病1周之内出现,或在1~2周有侧支血管建立时出现。

皮质层状坏死

这也是一位脑梗死后的患者,右侧颞枕叶T2WI见大片状略高信号,脑沟无明显变窄,无明显脑回肿胀,说明无明显的占位效应,对应的DWI不受限,ADC值升高,说明病变时间较长,脑组织肿胀已经消退。

T1可见皮层多发的线条状、脑回样的略高信号,这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差异,时间不是发生在急性梗死期,且部位处于皮层,不在病灶中心。皮质层状坏死发生在梗死的2周之后,尤其到1~2月时较为明显,少见的可持续至1年半,T2WI呈等、低信号,无含铁血黄素沉积样信号改变。主要为脑灰质受累,因为脑灰质对缺氧、缺糖敏感,易产生神经元的损害。对梗死合并T1高信号改变的患者需要综合多个序列判断,以免漏诊、误诊。

分水岭梗死

图片上排影像是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交接区梗死,

下排影像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接区梗死;上排影像

额叶部位红色箭头指示

皮层型

梗死,呈

三角形或楔形,

尖端指向侧脑室;红色方框内指示

皮层下型梗死,呈

带状或串珠状的改变,

右侧颈内动脉的血管流空影消失,提示血管闭塞(蓝色箭头指示)。

脑梗死胶质增生

右侧侧脑室旁可见卵圆形异常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T1WI低信号,DWI不受限,边缘呈环形高信号,ADC值不低,提示脑梗死后软化灶形成并边缘胶质增生。

T2透过效应

右侧基底节区T2WI可见类似脑脊液信号的软化灶,T1WI呈低信号,其边缘可见略高信号的胶质增生改变,DWI呈明显高信号,对应ADC值不低,提示DWI高信号并非真正的弥散受限,而是T2透过效应所致。

Percheron动脉梗死

发病机制:为从一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发出一条主干动脉(

Percheron动脉

)闭塞所致,该动脉分支供应双侧丘脑;

病因:脑小血管病、心脏病、大动脉疾病等;

典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垂直注视麻痹、记忆力缺损三联征;

影像学表现:

双侧丘脑、中脑长T1长T2信号,中脑“V”字征

Percheron动脉示意图

双侧丘脑对称性弥散受限,中脑

“V”字征,

Percheron动脉梗死虽然少见,但

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与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不难。

静脉性脑梗死

MR表现与硬膜窦内血栓、静脉回流受阻造成的继发性脑实质改变有关;

脑实质改变包括水肿(一般是血管源性水肿)、出血灶;出血部位常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处;DWI表现不尽相同;与动脉血管分布不一致。

脑静脉引流分布图

红色部分皮层静脉的引流区,以额叶、额顶叶、皮层、皮层下为主,最终会引流入上矢状窦;黄色部分以额颞交界区、颞枕交界区为主,最终引流入海绵窦;绿色部分为Labbe静脉引流区,以颞枕部为主,引流入横窦;蓝色部分的脑深部白质以及灰质区为大脑内静脉引流区,最终引流入Galen静脉系。

静脉性脑梗死

左侧颞枕叶明显肿胀,可见大片状异常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其内部可见条片状略高信号影,提示合并有出血,上面提到,在动脉性脑梗死亚急性期也可合并有脑出血,但DWI应该是明显弥散受限的,而该患者DWI弥散不受限;提示并非动脉性梗死。

同一患者,左侧横窦、乙状窦血管流空影消失,表现为高信号,结合MRV可见左侧颈内静脉、横窦、乙状窦未显影,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伴发有静脉性脑梗死。

动脉性与静脉性脑梗死对比

二、出血性卒中

病因:

高血压

,动脉瘤,血管畸形,脑肿瘤;

常见部位:内囊-基底节、丘脑,其次是小脑、脑干,蛛网膜下腔;

病理分期:急性期(1周内)

吸收期(第2周~2月)

囊变期(>2月)

影像分期:MRI出血各期变化示意图

慢性期--血肿缩小+周围水肿消失+灶周含铁血黄素沉积

长T1、长T2,液体信号+黑环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病因:动脉瘤破裂最常见、高血压、血管畸形、外伤等;

男,70岁,意识不清1h

前纵裂、双侧外侧裂、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内均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出血量较大;

同一患者,T2WI可见前纵裂略高信号影,T1WI等信号,与脑白质信号相仿,DWI也是等信号,符合脑出血急性期影像改变;注意观察,T2WI红色方框内可见一结节样或囊袋样异常低信号影,与血管流空影接近,结合患者CT表现大量的蛛网膜下腔出现,考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

同一患者,加做MRA,可见前交通动脉区有一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AVM)

AVM由脑动脉与静脉直接交通及两者间结构紊乱的畸形血管团构成;

常在20~40岁发病;

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高,其次大脑前动脉,累及脑皮质(50%);

AVM并发脑出血发生率40~78%;

典型影像学表现:供血动脉、中心瘤巢、粗大引流静脉;

男,28岁,突发头痛伴全身抽搐3d

右侧额叶可见一异常信号团,中心以低信号为主,边缘可见到高信号的水肿带,注意,病灶偏后缘可见迂曲的血管流空影表现;结合MRA,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向病灶处延伸,与病变关系密切(红色箭头指示),结合MRV,可见病变区延伸出一条静脉,并引流至上矢状窦(蓝色箭头指示);具备

供血动脉、瘤巢、引流静脉,AVM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

病灶特点:

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散发型、遗传型;

占所有血管畸形的5%~16%;

多发生于20~50岁,女性多见;

64%~80%发生于小脑幕上,主要在皮质下;

20%~36%发生于小脑幕下,脑干、小脑蚓部多见;

病理表现:

大量不规则网状空间,单层血管壁,缺少肌层及弹力层,内有血栓,其间无脑组织;

反复出血、钙化,含铁血黄素沉积,病灶逐渐增大;

临床表现:

无症状,出血,癫痫

影像特点:

CT30%~50%不显示,可表现<3cm等密度结节,常见钙化;

MRI爆米花样、桑葚样肿块,中心信号混杂,周围低信号环,亚急性期出血常见液液平面,小病灶表现为点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女,29岁(海绵状血管瘤,幕上)

左侧额叶可见一异常结节影,T2WI病变中心呈高低混杂信号,边缘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积),T1WI呈略低信号,DWI呈低信号

男,46岁,头晕1周(海绵状血管瘤,幕下)

病变在左侧小脑,余影像特点基本同上

女,51岁,间断头痛头晕1月(侧脑室海绵状血管瘤,少见)

该患者于2年前因脑出血住院治疗,当时CT如下图

左侧侧脑室后角可见一类圆形的高密度出血灶,边界相对清晰,按脑出血给予对症治疗;

2年来症状间断发作

本次CT如下图

侧脑室高密度灶较前增大,邻近脑实质有低密度的水肿,个别层面可明显看到病灶中心高低密度混杂;

左侧侧脑室三角区扩大,有一占位性病变,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边缘略可见低信号,与邻近侧脑室壁及脑实质界限相对清晰,邻近脑实质有一定受压水肿;

T1WI显示病灶边界清晰,以略低信号为主,内部可见少许略高信号(出血灶);

DWI呈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T2WI信号较混杂,反复出血,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该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需要与其他肿瘤(如:室管膜瘤、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相鉴别。

最后病理诊断:

侧脑室海绵状血管瘤

如果您有收获,请在右下方点个“再看”吧,谢谢

精彩推荐:

神经病学基础—定位定性

【深度学习】高清头颈动脉系统解剖

《脑卒中临床评估量表教学视频》NIHSS评分视频教学一等奖作品

饶志仁教授|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

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易记简约版】

记住这些典型分布区,诊断【脑梗塞】多留意细节

双侧基底节区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全面】

没有MRI,超早期如何利用CT诊断脑梗死

头面部不自主抽动【门诊一定会遇到】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诊疗专家共识——要点总结

颅内DWI高信号疾病表现——从认识疾病到特异性诊断

Hoffman征(霍夫曼征)的那些事

常见神经根支配区——肌节与皮节,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脑出血后是否重启抗血小板治疗,重启的最佳时间应该选择何时?

单发性持续性眩晕——脑干和小脑病变

深度解析——手结区梗死

脑血管|当解剖遇到临床!

脑血管解剖学习总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篇文章!

前庭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

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技巧

超高清头颅7T-MRI三位动态影像(可作为教学素材)

复视|从解剖到临床

汇总典藏版|中毒代谢性脑病的MRI表现

临床超实用|手把手教你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更新版】从梗死部位推测责任血管

天天念叨的“偏心靶征”,原来是这个病!

一文定江山|脑血管解剖基础

【经典】基于血管解剖的脑血管病解读

图解脑桥梗死、豆纹动脉梗死机制|解剖和示意图

神经系统查体简要思路

典藏PPT|自身免疫性、中毒性、代谢性脑病的MRI表现

...

关注公众号,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留个话

商务合作:zmh17337166505(微信);投稿邮箱:1121166502@qq.com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