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马勇
云南省牟定县中医医院
疝气是腹部的一种常见疾病,指人体组织或脏器的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有股疝、脐疝、斜疝、手术复发疝、切口疝、腹股沟直疝、白线疝等。本文通过中医治疗方法对56例疝气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旨在探讨更加有效治疗疝气的方法,提高疝气的治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56例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疝气病例。在56例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在11个月~72岁,平均29.1岁。其中腹股沟斜疝气27例,腹内沟直疝11例,脐疝8例,双侧疝气10例。
1.2治疗方法
56名患者根据体质和病情不同,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药方如下:
①将荔枝核5个、大小茴香分别5g、桔核10g于研钵研磨成粉,用热红糖水调服5g,每天2次。
②取适量母丁香于研钵研磨成粉末,用适量药末将脐窝填满,固定,每两天换药一次,连续用药5次。敷药的同时,注意避免容易引起腹压升高的症状,如大小便困难、咳嗽等,患者应尽量少活动。
③将黄芪15g、人参5g、升麻3g、桂圆肉10g、炙甘草3g用水煎服,每天一次,连服1周。
④将升麻3g、黄芪20g、大枣15g用水煎服,每天一次、连服1周。
⑤取适量母丁香于研钵研磨成粉末,将药分铺满肚脐及两个足心,用棉花胶布固定,半个月换药一次,贴2个周期。
⑥取当归15g、生姜15g、羊肉100g同煮熟、每日一次。------------------------------------------------------------------------------------------------------------------------------------------------------------------------------------------------------------------------------------------------------------------------------
⑦取适量鲜生姜、切碎捣烂成汁、去渣取汁、将汁液涂蘸到阴囊片刻即可。
⑧取肉桂10g,研磨碎,置于纱布包裹后敷于肚脐。
⑨取小茴香10g、川楝子10g、吴茱萸10g,烘干后与研钵研磨成粉,醋调成膏,用纱布包裹,敷于肚脐上。
⑩取补骨脂50g,加入20g黑芝麻,每次服10g,每天两次。盐炒研磨,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尽量保持卧床,以免疝环不易愈合。并应提防发热、咳嗽、腹泻等全身疾病。
1.3疗效标准
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小肠从阴囊缩回,阴囊外观正常,无胀大无痛感,无凉热感,半年内无复发。
有效:小肠从阴囊缩回,胀大感或痛感明显缓和,半年内存在复发现象。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资料数据输入电脑制作成Excel表格,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2结果
56例患者通过治疗后,痊愈37例,占66.07%;好转18例,占32.14%;无效1例,占1.79%。总有效率为98.21%。每位患者都得到半年的随访跟踪,其中有4位患者复发,复发率为7.14%。
3讨论
疝气是指人体组织或脏器通过先天或者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者孔隙进入另一部位。主要临床症状是有一肿块于腹股沟区突出,有股部胀大感、拉扯痛或疼痛感。有股疝、脐疝、斜疝、手术复发疝、切口疝、腹股沟直疝、白线疝等。大力咳嗽、打喷嚏、腹部过肥、腹部用力过度、用力排便、小儿过度啼哭、妇女妊娠、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因素都可导致疝气。
对于疝气的治疗一般采取手术修补的方式相对快捷痊愈。但由于疝气多发于幼儿时期,而对小儿进行手术治疗十分困难,由于其器官和组织都比较微细,精管、精索动脉等极其脆弱,偶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小儿长大后不育。且由于小儿不能配合治疗,术后大哭大闹等因素易造成合并症,复发率也很高,而且小儿疝气手术治疗时常需要全身麻醉,易损伤脑细胞,影响智力发育。同样,对于体弱、年老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亦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中医治疗更有利于这类群体。
虽然从中医角度看疝气与西医治疗难以相对应,但中医经常历年来的探究和实践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疝气的治疗有一定的见解,并总结出一些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疝气,疝者痛也。积气为疝,凡气之所积,皆因气不顺行,升降出入失其常道,至血脉稽迟,经络闭绝、脏腑不和、三焦不行,现症无穷矣,针对本证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肌失束养,不举则陷而拟以升举清阳,行气祛瘀之法。中药治疗疝气,针对不同针状,不同年龄采取辨证施治的原则,在提升正气增强患者自身抗病能力的基础上,着重解决亮点:一是降低患者腹腔高压,恢复到正常腹压;二是使腹股沟斜肌间隙逐渐愈合。在药材的选择上,常用茴香、桔核、荔枝核、桂圆、升麻、黄芪、吴茱萸、川楝子等药材。茴香具有祛风散寒、止咳祛痰、健胃、止痛的功效,性温,主要治疗心腹冷气腿疝,止痛止吐,被视为“疝气疼痛的要药”。桔核性寒,归肝胃、小肠经,有利气止痛、驱虫治癣的功效。荔枝核性温味甘,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的功效,主治睾丸肿痛、寒疝腹痛。桂圆肉有驱寒温补、活血气的功效,主治阴寒里盛、肾阳不足而出现的腹痛腹泻。川楝子味苦性寒、归肝胃、小肠经,具有利气止痛、驱虫止癣的功效。吴茱萸味辛性热,具有暖肾治疝、疏肝燥脾、散寒温补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因肝肾寒气而导致的疝气疼痛,睾丸坠落等、常与桔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合用。但是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不同,有的是双侧疝,有的则是单侧疝,因此治疗药方和药物选取都应该因人制宜、对症下药,方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总而言之,中医治疗疝气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手术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一、理中定乱汤
〔组成〕炮熟附子、炒苍术、白术(各)9g连皮茯苓15g上川厚朴1.5g枣槟榔(杵)、广藿梗、佩兰梗(各)4.5g广木香0.9g陈皮、老生姜(各)3g煎浓汤送服以下徐氏痧药散。
徐氏痧药散:当门子(麝香)0.03g上肉桂、公丁香各0.6g上腰黄、明白矾(各)0.3g共研细末备用。
〔功效〕温中祛寒化湿,顺气辟秽。
〔临床应用〕主治霍乱吐泻初起、形气未变、冷汗未甚、四肢微冷者。本方由仲景附子汤,《卫生宝鉴》附子温中汤等方衍化而来。由于大吐大泻之后,阳气渐微,阴寒内盛,故方中主用大辛大热之附子,着重振奋一身之阳而驱阴寒;茅术(为苍术产于江苏茅山者,质量最佳)、川朴、连皮苓能燥湿渗湿而运脾,辅以藿梗、佩兰梗、枣槟榔(当槟榔未成熟的果实)以辟秽化浊;佐以木香、橘红以顺气和中。又加老生姜以温中止呕,本方浓煎送服徐氏痧药散,且具有祛暑辟秽,解毒开窍之功。
二、回阳来复丹
〔组成〕倭硫黄(制)、净火硝各0.3g龙涎香0.09g上肉桂、吴茱萸、补骨脂、煨肉果、玄精石各0.3g五灵脂0.6g细青皮(去肉)、新会橘红(各)0.3g。
上药共研成细末,再用别直参、炮黑附子(各)9g炒白术15g晚蚕矢(包煎)30g两头尖(包煎)9g伏龙肝(包煎)30g。煎浓汁送服。
〔功效〕回阳救逆,温中导浊。
〔临床应用〕主治霍乱吐泻稍后形气不支、冷汗愈多、四肢如冰者。本方含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硝石、硫黄、玄精石、五灵脂、青皮、陈皮),其中硫磺、硝石性温,能荡涤寒涎宿垢,玄精石性味甘咸而降,与硫磺、硝石同用,可治上盛下虚,能救阴助阳,具扶危拯逆之功,辅以五灵脂、青皮、陈皮(橘红)以祛瘀行气。方中又取《妇人良方》四神丸加减,原方去五味加肉桂,合补骨脂补命门火,温养脾阳,配吴茱萸、煨肉果以温中涩肠,再加龙涎香,性味甘酸气腥,能行气活血,通利血脉,可治神昏气闷,心腹诸痛。兼服汤剂浓煎取汁,药用别直参、黑附片、白术,以扶元阳,温脾肾,祛寒湿;晚蚕矢、两头尖、伏龙肝以导浊行滞,温中燥湿。
原注:以上二方,孕妇忌服。如病危不能两全者,服之单救大人,亦有病去而胎不堕者,有病则病当之也。病重者,二、三剂并作一剂服。添加微信号:zzvvzz88送中医电子书
三、三矢定乱汤
〔组成〕晚蚕矢30gxia鼠矢、干鸡矢白(炒)(各)15g净黄沙(炒红)120g烧食盐、明白矾(各)9g上降香3g。阴阳水煎,滤去滓服,得微汗微吐良。
〔功效〕温中燥湿,理气辟秽。
〔临床应用〕主治秽浊霍乱及危笃霍乱后,病势未净,未便即作善后调理者。本方不偏寒不偏热,即霍乱无大寒大热者亦宜之,并可作为预防服用。方中蚕矢、xia鼠矢、鸡矢白能祛风除湿,导浊解毒,治筋脉挛急;炒黄沙、烧食盐、白矾可温中燥湿,通得经络;降香顺气辟秽。又用阴阳水(一名生熟汤即以新汲水与百沸汤混合)煎药者,义取霍乱由于阴阳“二气淆乱,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故用阴阳水“分其阴阳,使得其平”。
四、润肺开胃汤
〔组成〕南沙参、北沙参各12g冬虫夏草3~9g冬青子、茯神、料豆衣、川贝母各9~12g石斛、瓜蒌皮、生白芍(各)4.5~6g
冬瓜子12g生谷芽30g生甘草1.5g竹叶心6g。毛燕(布包)3g
煮汤代水煎上药服。添加微信号:zzvvzz88送中医电子书
〔功效〕益气润肺,生津养胃。
〔临床应用〕主治肺气虚弱,易受外感者。症见时有肌肤蒸热,面红唇赤,咳嗽或咯血,遗精,大便时干时溏,小便色赤。本方由《医醇??义·秋燥》清金保肺汤(天冬、款冬、南沙参、北沙参、石斛、玉竹、贝母、茜根、杏仁、瓜蒌皮、茯苓、蛤粉、梨、藕)等方化裁而来,属于轻清之剂。方中沙参、冬虫夏草、石斛、冬青子、瓜蒌皮、白芍等滋而不腻,清热以甘寒为主,不用苦寒伤阴之品。毛燕(为燕窝内有较多灰色羽毛者)能滋阴润燥,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佳品。此方不用四君、六味,而用轻清之剂,病人服之,胸膈舒畅,不致闷腻,而效果亦好。良由燥热在上,肺胃之阴干枯,灼液成痰,因此纳呆、蒸热、痰多、溲赤是化源不足,而非下焦湿热,必须滋养化源,清浮热而化燥痰,养胃阴而苏胃气。
治验举例
盛左,先天不足,自幼多病,年来问学复习功课,肺家愈弱。易受外感,时常发热,易起难止。幼年便溏,后来大便转结,又增跗肿。去腊起咳呛不止,迩来又加失红,先鲜后淡,遗泄,口干,苔净舌红,蒸热不退,脉细无力,面红唇赤,势将入损。挽回之法,切忌发散、利湿、温燥消痰,而宜清养五脏之阴,润肺开胃,但能纳旺血止热退即佳。处方:南沙参、北沙参各12g冬虫夏草、冬青子、乳茯神各9g料豆衣12g京川贝母9g石斛4.5g生瓜蒌皮6g生白芍4.5g冬瓜子12g生谷芽30g生甘草1.5g竹叶心6g毛燕3g(绢包)煎汤代水。二诊,失血暂止,胃口略醒,未能多纳,夜寐颇安,咳痰略稀,痰尚不爽,日间热势稍轻,夜来则重,脉稍有力,小溲极赤,肺热颇重。于前方加地骨皮6g干芦根1支,竹叶心加至9g。三诊,右脉转虚浮为沉细,左脉亦较收敛,虚热干咳,俱见减轻,舌色光红,小便略长而淡,大便未畅,眠食略有进步。大凡虚损之病,用药必须持以长力,以渐制胜。再于前方去北沙参、茯神,加原(支)洋参3g川百合4.5g火麻仁、丝瓜络(各)9g鲜竹茹4.5g霍斛易以铁皮斛18g瓜蒌皮易以全瓜蒌9g谷芽增至60g后续诊10余次,服药百余剂而愈。
五、温补摄纳汤
〔组成〕别直参9~15g黄附子15~30g白术9g生杜仲、刀豆子(各)30g甘枸杞子、生菟丝子各15g。水煎服。另肉桂末(以饭作丸吞)1.5g。
〔功效〕益气扶阳,固摄下元。
〔临床应用〕主治高年心肾两亏。症见面浮足肿,便溏,汗多,或呃逆,脉象微弱者。方中别直参大补元气;黄附片温肾扶阳,二药合用,其扶阳、益气之功效更著;再配以肉桂以壮阳益火,天生术以健脾燥湿,杜仲、菟丝子、枸杞、刀豆子以摄纳肾气,下气止呃。若汗出肢冷,面色浮红,可加龙骨、牡蛎各30~60g或加鹿茸、黑锡丹等以壮元阳,逐阴寒。
治验举例
某左,高年体肥面白,心肾素亏,面浮足肿,便溏汗多,神识似明似昧,脉象空虚,呼吸微弱,根本动摇,姑予摄纳之剂。此以温补为摄纳之用耳。处方:别直参、黄附片各15g天生术9g生杜仲、刀豆子(各)30g甘枸杞、生菟丝子各15g水煎服,另肉桂1.5g添加微信号:zzvvzz88送中医电子书
饭丸吞服。再诊,前方用温补中下法,神识似清未清,以在中年以前,即有上热下寒之象,迨至高年则阳气更衰,因于上方增用黄附片至30g肉桂至3g另加龙骨60g(先煎),鹿茸1.5g黑锡丹9g(吞服)。又诊,汗止神清,便溏亦止,虽脉象软弱之极,仍宗前法调理而愈。
六、乳蛾肿胀方
〔组成〕荆芥4.5g牛蒡子(炒)9g桔梗6g前胡、僵蚕、苦杏仁、大贝母(各)9g莱菔甲12g(或鲜青莱菔30g),白蒺藜12g
赤芍、丹皮(各)9g。水煎服。外用金锁玉匙散吹喉。
〔功效〕疏风散寒,清热化痰,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主治乳蛾初起肿胀疼痛。徐氏认为,乳蛾初起,多属风寒入于血分,痰热壅于肺胃。因此所用方剂多为祛寒化痰而兼轻剂清热之法,不用过分寒凉与甜腻之品,类如玄参,射干,甘草等,以免抑遏风寒与阻碍痰浊排泄。如里热重,亦须与足够的宜透药同用,而不是清大于散,方使风寒得以宣解,痰热得以疏化,不致壅塞不解,便能渐渐向愈。
七、痢疾方
〔组成〕葛根、桔梗、枳壳、生香附(各)9g川黄连、高良姜(各)3g赤芍15g当归身4.5g生甘草1.5g。水煎服。
〔功效〕宣解风寒,清热化滞,养血润肠。
〔临床应用〕主治痢疾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徐氏认为,下痢最多燥症,一方面是秋燥新邪,一方面是暑后伤阴,因此,既要宣解风寒,清热化滞,如葛根、桔梗、枳壳、香附、高良姜、黄连、甘草等,也要养血润肠,如当归、赤芍等,若伴有发热,则加荆芥、防风(各)6~9g;热感则加生川大黄6~9g;泛恶欲呕,则去当归、甘草,加党参、橘皮、竹茹(各)6g
泛恶甚者去葛根、桔梗。
八、血崩方
〔组成〕别直参9g生黄芪30g阿胶(烊化产中服)12g升麻9g杜仲30g坎(无灬)条,紫河车12g莲房炭2枚,全当归9g
龙眼肉、红枣(各)10枚。水煎服。
〔功效〕益气补血,升提止崩。
〔临床应用〕主治妇人血崩、月经过多或色淡质稀者,方中别直参大补元气,黄芪益气健脾,当归、阿胶、龙眼肉、红枣等敛阴养血,紫河车、坎(无灬)qi、杜仲以温纳肾气,补养精血,莲房炭性味苦涩而温,又能消瘀止血。更佐以升麻提举清阳,固冲止崩。徐氏认为,如以独参汤治病势较为严重的崩中,未免过于简单。因此常以益气补血升提之品与止血药同用,每能应手,一般服三、四剂取效者颇多。
九、恶阻方
徐氏治疗妇女恶阻,以化痰浊和胃气为主,尽可能少用气味苦烈之剂。其常用方:姜半夏9g陈皮6g旋覆花(包煎)9g竹茹、砂仁(各)6g生姜2片,南沙参9g生白芍6g伏龙肝9g。如舌剥而花,则加干姜、黄连(各)1.5g如嗳气纳少,加香附、枳壳(各)4.5g如肝气不能收敛,则在理气之中参用木瓜4.5g并注意饮食休息,一般服五、六剂取效者不为少见。
-------------------------------------------------------------------------------------------------------------------------------------------------------------------------------------------------------------------------------------------------------------------------------------------------------------------------------------------------------------------------------------------------------------------------------------------------------------------------------------------------------------------------------------------------------------------------------------------------------------------------------------------------------------------------------------------------------------------------------------------------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以。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