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是维护人类健康应同时注意的条件,为了预防中、老年期精神疾病的产生,需要考虑如何维持中、老年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中、老年期的生理变化可导致心理适应困难,相反地,中、老年期环境上的负向变化,亦可诱导生理功能障碍。由于此等互动关系,谈到中、老年人的一般心理问题,一方面给予将要来临的中、老年期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让中、老年人认识如何处理其遭遇的心理困扰。
一、中年期之心理卫生
中年期面对的各种情况
中年期配偶历经各种艰苦,此时家庭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形渐趋稳定,但仍须注意下列危机:
个人生活:对身体健康的关心;对个人愿望的反省;对工作成就的评估。
家庭环境:对儿女学业及工作的态度(升学考试前的过分期待、对失败的懊恼及对工作升迁的看法等);对儿女婚姻的付出投入(准备上的忙碌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等);由于儿女离开,身为父母角色上有所变动。
社会背景:因工作场所的复杂,显现人际关系的竞争现象;由于亲友的离别而产生的孤独感;因社会景气及国际时势影响生活情形。
中年期问题之早期发现
基于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的原则,当下列问题呈现时,应加以留意以防患于未然。
对实际功能衰退有所反应:个人不太能接受生理或心理功能衰退的现象,例如记忆力减退使当事人烦恼不已。
理想超越现实而觉得不安: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身体健康与理想的标准产生差距,使当事人感觉不安,甚至有自卑感。
自我能力认识上产生错误:实际上个人并无明显的能力衰退,但当事者却整日惶恐不已,想象或担心自己会丧失某些能力。
与朋友之关系趋于不协调:环顾四周同年龄层朋友外表的变化,即焦虑自己也将步上后尘,所以在相处中,较过去不自然,且不愿与其来往,反而想要与年轻人在一起。
生活环境变化后的挫折感:年轻时的环境适应能力较有弹性,但年长后越觉缺少面对新环境或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以致内心产生冲突并有不如意的感觉。
无明显外在因素的情绪不稳:外表上看不出原因,或许内心的挣扎,不被年轻一代尊敬,或失去对传统性家庭及社会温暖的渴望等,而显现心情起伏不定。
中年期心理健康之促进
配合下列各项情况,进一步探讨应如何促进中年期之心理健康。
个人身体器官功能的变化,系成长之自然现象,不要与年轻人相较,而与年纪相仿功能变化较大者互比,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更可藉其他功能,弥补某些缺陷。如记忆力的减退,可由反复练习来补偿。
自年轻时,即应时常依照个人的体质及能力,设定一适当的目标,不好高骛远,也不永远满足现状,能定期评估目标,并充满自信处理现实的问题。
对于新的学习,或许缺乏年轻时的恒心与耐力,但仍可借着丰富阅历而获得的判断力,统整新的经验,或许会发现,此时的学习能力,并不亚于过去。
应该了解大多数人一般的现象,不要太在意旁人的外表,宜尊重其内在情感的流露,以持久性的友谊来克服,对外表上的改变所产生的疏离感。
尽量减少环境上的压力,且使四周环境的变化减低至最少程度。若需要改变可采渐进方式,或可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其适应能力。
未雨绸缪:对于可能遇到的事件,尽早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所以,可以在平常即培养一些兴趣及娱乐活动,以解决空巢生活上的枯燥与寂寞。并且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不必顾虑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心理上多认同自己的角色,而过着充实、有意义的生活。
二、老年期之心理卫生
老年期面临的各种情况
生理方面:
个别差异之存在:虽然医学统计上,自六十五岁就进入老年期,但老迈过程并非突然的,且有个别差异,不能以同样的尺度来衡量每个人的老化过程。
生理变化之了解:每个老年人均需按照自己的成长倾向,了解老迈的过程系一生命的自然现象,并避免旁人做不必要的比较,以减轻烦恼。
疾病变化之辨别:老年人的身体变化可能来自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视力模糊,宜区别是远视(生理变化)或白内障(疾病变化)所引起。若发现疾病变化时,应及早诊断、治疗,以免其慢性化。
脑症候群之呈现:由于传染、外伤、心脏病、药物中毒、恶性肿瘤、电解质不平衡或肾脏病所诱发的急性脑症候群,及老年人特有的动脉硬化症或脑皮质萎缩引起的痴呆症等慢性脑症候群,也会产生各种精神症状;但有些脑实质变化的老年人,却不一定患有精神疾病。
心理方面:
家庭制度之改变:由于现代社会变迁,大家庭制度逐渐转变为小家庭制度,使得老年人与子女接触的机会减少,有的因子媳都在工作,会饱尝白天唯独老伴在旁的苦境。家庭成员的变动,如子孙因升学、工作、结婚而离去,或老伴乍然溘逝等变故,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
人际关系的转移:个人与亲戚、同事和朋友间的人际关系有了变化,如在同学会上,眼见友人日益减少,思及自己终有离世的一天,不免凄然。此外,由于体力渐差或心境沈闷而少外出觅友,因而与朋友交往逐渐减少,而构成新的社会角色形态。
经济状况之变动:虽然公教人员及劳工保险退休制度已建立,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仍未见稳定,子女反而认为父母可靠退休金生活,不必供给生活补助,使年老者难享清福。或另一方面,因退休后,社会地位不如往昔,有时会觉得自卑无用。
文化背景之影响:现代社会步向都市化、工业化及民主化,这些都足以影响年轻一代的敬老观念。如时下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较采放任态度,俟子女长大后,也较不会去关心父母。另外,若年轻时本身对父母不孝,尔后子女也可能会仿同其态度。如何保持或培养老年人的威望,道德、宗教或哲学观念等文化因素,影响甚为深远。
老年期的各种心理反应
接受态度(acceptance):老年人应该了解及接受「老迈过程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现象」,并适当地留意自己的生理或疾病变化,且采取合理的步骤,检查各种身体功能,以冷静正视老迈过程是最成熟的心理反应,并尽可能的接受心理方面的失落。
否定作用(denial):个人本身虽有些老化生理现象,但否认其存在,甚至有疾病的变化,也会否定其可能性,而不愿就医。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失落也极力否认,以致不想谋求救助而无法挽回困境。
投射作用(projection):因内在生理功能的失落感,使得自我控制功能受到威胁,导致老年人对家庭环境的支配亦因而减弱,使其觉得愤怒、挫折、不信赖及疏远,甚至诉苦有人会欺骗他、撒谎或偷东西等。有时因为觉得家人会剥夺其对独立自主行为的支配或控制时,使其责难家人。严重化时,会表现妄想状态。
补偿作用(compensation):为极力补偿真实上或幻想上的身体不适,老年人会夸其实力或优点,而勉强表现其能力。若失去的亲密朋友越多时,会越想收集过去与朋友共享的生活或事物经验,以代表已失去友人的象征性意义。
忧郁反应(depression):对内在器官衰退的威胁及外在社会和经济的挫折,老年人无法达成新的适应,而使自己与外界隔离,自陷于寂寞、悲伤及严重的忧郁中,也伴随失眠、食欲不佳、便秘等身体化症状。
虑病现象(hypochondriasis):有些老年人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并经常设想身体各器官已罹患疾病,虽经详细检查找不到生理根源,但仍坚信身体疾病之存在,力劝无效,终日惶恐。
功能性精神病(alpsychoses):在老年期,会表现精神分裂病、情感性精神病(躁郁病)或妄想病等症状。大部分是复发或早年发病而导致慢性化的病患。
老年期心理困扰之预防
归属感之保持,以消除孤独寂寞感:家人应多注意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并鼓励其参加各种小区内给予老年人的活动,以增加其隶属于一个家庭或社会的感受,以减低寂寞。
安全感之增强,以缓和过分依赖感:老年人虽不喜欢被怜悯及同情,但另一方面有时又需要家的照顾及安慰。此种矛盾的心境,显现心理上的困难。所以,应多考虑老年人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多支持其实际能力、关心其生活,而给予适当的安全感,否则一味呵护,突遭变故,老人家反不知所措。
价值感之培养,以解决自卑无用感:老年人虽自职业上退休,但可安排园艺、手工艺、文书工作、杂役或家事帮忙等,使其觉得仍在家庭中及社会上扮演某些角色,以增强其自尊心。此外,老年人如能在年轻时即培养一些娱乐消遣,此时则可自娱或娱人,生活上也较富有情趣与意义。
解脱感之享受,以纾解被迫约束感:老年人应按照自己的需要及现有的能力,自在地安排适合于自己的活动,有效地运用个人的时间,不必受到社会的特殊约束,能够逍遥过着多彩多姿、如释重负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福利网之建立,以促进社会的回馈:老年人白天可参与小区日间活动中心或老人俱乐部所安排的活动,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并增进其为社会中一份子的从属感。老年健康检查免费服务等,可使老年人的健康有所保障,并避免久病所引起老年人及其家属双方的适应困难。另一方面,老人福利法及退休弹性规定等,也可弥补经济及成就上的失落,并巩固老年人的安全感。而有工作能力的退休人员也可在适当的安排下,在小区内担任志愿服务人员,以贡献社会,并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感。如此,当整个社会的老人福利网完整充实时,则不必建立太多养老院,而将老年人自社会中隔离,反而可使老年人更能在小区中过着自由自在的舒适生活,以享受晚年之人生。
三、中、老年期心理问题比较
再者,本文拟就性别、性格及生活习惯探讨此两生活周期问题出现之差异:
女性在中年期对其停经现象较为呈现敏感态度,其心理变化多于生理变化,并且由于儿女因升学、工作或结婚而离开,使其倍觉孤独,所以其角色的更新比男性更显需要。男性在生理及生活上之变化较为缓慢,其在中年期产生的心理问题减少。但女性进入老年后,其家庭角色和生活改变不多,仍然可以尽到女性的天赋,如抱养孙儿和协助家务等,而仍觉自己的价值感。至于人际关系,因尚能与邻居及亲朋互相来往,较不会为孤单而苦恼。反观男性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功能产生变化下,尤其是在毫无适当准备时,突然退休,会有无所适从的茫然。故一般而言,在老年期,男性心理问题的发生比女性频繁。
在中年期会引起较多心理问题者,大都具备强迫性人格,且小部份具有分裂性人格或歇斯底里性人格。个人由于受到各种压力,维持至中年时期的爱恨相存的反向作用,此时变为内射或外射倾向,而表现忧郁或怀疑现象;而害羞及退缩的性格者越难与环境配合;自我中心的不成熟人格者则较易激动及表现情绪不稳。在老年期,生理功能自然衰退,身体机能逐有缺陷,行动范围也日愈缩小,缺乏新的学习能力。如此,性格消极及依赖性强的人,处处需要别人的协助,倘未能得到满足,其生活自然愈加平淡,孤独感日欲显著,心理不安的情况逐渐加深。固执性格的老年人对环境反应较为刻板,伸缩性较少,人际关系退缩,对生理变化亦难以应付。所以,自心理卫生的立场而言,个性较为保守者,是较为吃亏的,一般认为活泼、乐观、工作积极、解决问题的欲望浓厚、自我主张较强的老年人,心理较为健康。但如果攻击性太强,欲事事控制其生活局面,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则易产生挫折感。
生活习惯
中年期父母较注重于居住,较讲究衣住方面,可就其社会阶级而安排舒适的生活环境,但老年人对此方面的需求较不强烈,而对饮食方面较会留意。给予老年人的食物,除应考虑其营养热量的充足外,亦需注意谁计划、准备其食物,何人与其共进餐食以及用餐时的情况及气氛等更是重要。倘若这些条件无法满足时,老年人可能会抗拒饮食,表面上是胃口不佳,事实上是拒绝家人的态度表现。老年人会向照顾他饮食的家人呼唤协助,这也是其对社会关系要求的一种表现。
中、老年人应该了解及接受「老迈过程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周围的人群之帮助,可使中、老年人发挥其身体、精神及社会各方面的能力。应该鼓励中、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或再建立旧有的人际关系,促使他们不要离去人群,并发展娱乐、比赛、宗教及家事方面的活动。同时,要和他们一起(不是为了他们)计划日常生活,使他们觉得有自尊心、安全感及价值感,并且使他们不受别人的约束,自由自在地过着解脱现实的舒适生活,以享受其晚年的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Kelly(微信号:
13682491958
心理科普、公益活动、心理咨询服
务……
详情关注公众号:心灵成长家园(xinling_JY)
心灵成长家园为您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给自己一个机会,走近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咨询,让心理咨询成为你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帮手,让心理咨询帮助你得到更幸福的生活。
心灵成长家园打造最具专业度和最值得依赖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咨询范围:焦虑、抑郁、恐惧、强迫、失眠、贪食(厌食)、青春期综合症等神经问题,偏执、回避、依赖、边缘等人格障碍,恋爱情感、职场压力、家庭关系、厌学等日常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工作。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1
03-08
04-08
03-30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