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中风,关键保护好血管 预防脑中风,关键保护好血管预防脑中风,关键保护好血管

预防脑中风,关键保护好血管

人人都希望:

不要成为一

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

我更想说:

如何不在血管里发现油腻的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对很多中年人来说,遇到的一件烦心事就是:在自己的血管里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在颈动脉和心脏的冠状动脉!其实,早期“发现血管健康问题”总比“不能发现问题”要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近10年来的国家层面的

“脑卒中防治工程”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

动脉硬化是人类的“第一终结

者”!

世纪,法国的名医卡萨尼斯就说过:

“人与动脉同寿”

。意思就是:人的动脉在不断硬化阻塞,最后在重要脏器(心、脑)梗塞坏死之日,也就到了我们寿终正寝之时。

长久以来,“动脉硬化不会一击致命、不是绝症”的想法深入人心,以致病人越来越多。更可怕的是,

年轻化趋势明显

,甚至有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就陷入了动脉硬化的“困境”,不足10岁就已发生脑中风者也经常可见。

一旦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使动脉血管内皮受损,血液中的

“坏”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就会聚集在局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硬化斑块从来就不是

“从天而降”

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长大,小斑块也会融合成为大斑块,随着斑块不断长大,动脉逐渐变狭窄甚至被阻塞,就会引起相应脏器缺血而发生一系列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

下图就是“中风高危人群”中常见的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后的动脉粥样斑块实物标本。相信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脖子血管里长出这样可怕的斑块!

(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内膜剥脱

手术示意图

(手术中所见的“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标本)

(深色物质就是传说的

“动脉粥样物质”

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国家、医生、大众共同努力!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早在10年前就已经启动

“脑卒中防治工程”

②广大

临床医生

不仅仅要重视疾病治疗,更要重视疾病预防,主动向广大民众科学普及相关慢性病的防治知识;

社会大众

而言,要积极主动学习正规途径的科普知识,积极进行自我的健康管理。

最基本需要做

首先,要保持膳食平衡。

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严格控制动物脂肪和总热量的摄入。

其次,坚持运动。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研究显示:每天步行半小时,能使心脏病发作的概率减少50%。

再次,坚决戒烟。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显示:吸烟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进程。

最后,一旦发现动脉硬化,及时寻求专科医生帮助。

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评估诊断,坚持上述最基本的健康

生活方式,寻找更多引起颈动脉斑块的原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严格按照医嘱规范合理治疗。

这里,我们强调:

1.针对40岁以上人群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是一项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长期倡导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是检测颈部血管斑块最敏感、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最经济的

方法。颈动脉发现斑块,很大可能意味着

颅内脑动脉

冠状动脉

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3.把“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简单地认为就是

“颈动脉普查”

是片面狭隘、混淆视听的观点。因为在脑卒中高危人群

分级筛查

中,首先需要评估身高、体重、血压、血脂

糖等重要评估内容;同时,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逐利性

“超声普查”

4.“发现颈动脉斑块要不要紧?”这需要随访评估

斑块是否稳定!

随意告诉患者“颈动脉斑块不要紧”是不负责任的!

除非能够同时保证这样的患者将来不会发生脑梗死或心肌梗死。

5.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大多数需要长期使用,患者不可以擅自停用,同时,需要

定期随访评估

“血脂、肌酶谱、肝肾功能”的变化,

定期随访评估

“动脉硬化狭窄程度”的变化

6.已经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他汀类药物”

除了调节血脂外,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有效保护血管。一旦确诊动脉硬化粥样,即使血脂化验结果正常,也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健康生活方式基础上、使用适量他汀类药物,确保能将“坏胆固醇(LDL-C)”降至

1.8mmol/L

以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