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养老设施发展趋势及介护型设施案例研究 北欧养老设施发展趋势及介护型设施案例研究北欧养老设施发展趋势及介护型设施案例研究

北欧养老设施发展趋势及介护型设施案例研究

原创作者

赵晓征赛阳国际&金龄联合集团

王旭亮丹麦

PRESSALIT

A/S

本文已发表于《建筑学报》2017年10月NO.589特集“高龄化时代养老建设策略与设计研究”

1背景

1.1北欧养老体系的基石

北欧国家主要包括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冰岛五国,因这些国家同处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通常称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由于北欧五国有共同的历史,在社会和文化上关系密切,所以在当代经济、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表现出相当强的同一性,从而形成了所谓“斯堪的纳维亚模式”。

北欧国家是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其社会保障制度,以“高所得、高税赋、高福利”著称,是世界上几种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类型之一。

北欧国家的养老模式是以政府为主要责任方,家庭成员及亲属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护和护理中没有道德以外的任何义务。同时,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中,北欧国家实行的是典型的基于单一项目的普惠式养老模式(universalcoveragewithinasingleprogramme)。同属一类的其他经合国家还包括德国、卢森堡、荷兰、比利时以及东亚的日本和韩国。但不同于德卢荷比日韩以长期护理保险(publiclongtermcareinsurancemodel)为基础,北欧国家则是主要基于税收的模式(tax-basedmodel)。

北欧养老体系的基石简单归纳为:以养老金制度为核心构筑养老保障体系,以养老保险制度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以维护全体公民的权益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原则,以老年住房政策保障老年人良好的生活条件,以社区服务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以丹麦为例,国家层面负责搭建健康和养老的整体框架,5个大区政府主要负责医疗服务的管理,而与民众切身相关的服务包括养老照护则基本由98个自治市来管理,按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分配资源。所有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于地方税收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

1.2北欧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北欧国家最大的问题。经济发展滞后于养老社会保障的需求,高税收、高福利的经济政策面临挑战。总和生育率是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指标。2016年丹麦总和生育率为1.8,瑞典为1.85,虽然略高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的1.6,但并未达到2.1的水平。目前北欧国家人口仍有缓慢增长的原因主要归功于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及国外移民的引入,但人口老龄化率仍在不断增长。

以丹麦为例,按照丹麦国家统计局2017年6月发布的2016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月1日,丹麦全国人口为5748769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435028人,占比25%,而65岁以上人口1095172人,占比19%。丹麦全国人口平均年龄为41.3岁,而对比1980年的36.7岁,整体平均年龄增长了4.6岁。平均年龄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增长了76%,高龄老人数量增加显著。

同时,统计年鉴将经济活动人口计算为20~59岁年龄组,计算出2017年的抚养比为0.91。且根据2016年人口发展预测,人口抚养比在未来几年会有所增加,到2020年,抚养比将上升到0.92,到2030年将达到1.052)。也就是说,今后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超过劳动年龄人口数,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支出增长过快,已使政府财政负担日益沉重,难以承受。

由于北欧国家近年经济发展依旧缓慢,且通过增税增加财政收入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必须采取提高效率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养老管理方式,让地方政府成为养老社会保障的主体;改革养老金制度,减少政府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抑制养老保险支出的过快增长;改革就业政策,减少政府社会福利支出比重。提高退休年龄可能是北欧国家维持养老体系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之一,这些都对老年人生活和居住状况产生深远影响。

北欧国家老年人实态调查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在2002-2012十年间,曾针对两个不同年龄段(出生于1926-1930年以及出生于1946-1950年)的老年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反映了北欧国家老年人的很多共性。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婴儿潮一代”)即将退休,老年人照顾护理的需求正在增加。老年人的数量比工作年龄的人(纳税人)多,亦即更多的人被照顾,更少的人来支付费用。“年龄只是一个数字”,所谓的“第三年龄”指的是那些最近退休并过着积极生活的“年轻老年人”(从退休后开始,比如65岁)。而真正的老年人,被称为“第四年龄”,他们开始依赖他人的服务(通常在75~85岁开始)。研究结果还显示出,现在的老年人更活跃,习惯了更高品质的生活,这使他们成为更大的消费群体。

在欧洲,各国在使用家庭护理的比例差异很大。如英国5.5%,德国6.5%,斯堪的纳维亚10.0%,意大利1.0%,不难看出北欧的比例是最高的。“第三年龄”的年轻老年人似乎很快适应了新的活动,而被称为“第四年龄”的真正的老年人,开始放弃他们以前的活动。年轻老年人退休后,体育运动和锻炼增加,老年人互相帮助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调查发现,年轻老年人需控制体重,需要健康管理和支持,年长老年人主要集中在平衡和控制肌肉力量,解决身体平衡问题,还有牙齿保护的问题。希望有人帮助一些需要跑腿的事情(如购物)以及帮助做更多的家务。

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果,各国也相应地调整养老政策及对应方案,准确把握老年人需求,深入细致研究、开发相应产品和服务。

北欧国家老年人居住状况

3.1瑞典

瑞典是继法国之后世界上第2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早在1890年65岁以上人口即达到7%,进入老龄化社会;1972年达14%,进入高龄社会;2016年则已高达20%。瑞典人的平均寿命高居世界前十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质量让瑞典变成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养老圣地。

2013年10月1日,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老年观察指数”,对91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经过对包括收入保障、医疗卫生、就业与教育以及生活环境4个关键领域的评分,瑞典以总得分89分排名第一,成为世界上最适合养老的国家。中国排在第35位。

瑞典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有91.4%居住在普通住宅内,可以得到基本的社区服务;有5.6%居住在服务型住宅内,以自立自理为主,同时享受较多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另有3%居住在介护型养老设施内,接受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绝大多为高龄及需要护理的老年人)。

瑞典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在养老金发放、住房补贴、免费医疗、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较完备的养老保障制度。其住房政策以扶助老年人独立生活为目标,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长期居住在一个他们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中的意愿。

3.2丹麦

丹麦老年住宅及养老设施的原则是,设施类型不能限制非自理老年人有效获取护理服务,护理活动的提供需要基于老年人的需求而非养老设施的条件。目前丹麦仍以居家养老为主,市政府针对老年人身体情况提供特定居家护理服务。

与之配套,后期自理能力下降需要转移至介护型养老设施或养老院时,老年人可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一经批准,市政府须在两个月内安排入住养老设施。老年人入住养老设施之后须支付相应房租和餐饮等相关费用,但租金金额不能超过其净收入的15%。此外,丹麦设有专门的住房津贴(housingallowances)可供低收入老年人申请,保证老年人都能承担入住养老设施的费用。

表1丹麦入住老年住宅及养老设施的人数及变化(单位:人)

表1显示出1987-2017年的这30年间数据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入住介护型养老设施的人数大幅增加,说明随着高龄人口数增加,介护型养老设施的需求剧增。其次,与之相应的,老年专用公寓及服务型公寓相对减少,而经过适老化改造的普通住宅应运而生,健康自理老年人更愿意在熟悉的社区和环境居住,专供老年人入住的住宅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受欢迎。

2006年4月,丹麦哥本哈根市为新建和改建养老设施制定了“哥本哈根原则”,强调养老设施与周围环境衔接,营造开放的环境,鼓励居民使用本地的服务。户外区域考虑环境变化,设置公园、绿地等,通路需要易于理解和到达,注意光照和阴凉区域,避风。还需考虑老年人生理退化因素,尽量减少在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如采用大的、明亮的按钮等),促进安全、自尊、独立。充分考虑个性化的需求,对居民的兴趣和爱好作出回应,如音乐、园艺、宗教团体等。

除此之外,针对老年公寓及养老设施建筑及工作人员方面也有相应具体的规定。

北欧国家养老设施的发展趋势

北欧国家经过多年的尝试与努力,逐步形成现在的状况并成为世界养老设施发展的主流趋势。北欧国家养老设施的初期阶段多为“收容”的场所,作为一种福利设施存在。

1900-1960年,建立退休之家,运营者、员工与老年人共同生活,主要收容贫困及体弱的老年人。

1960-1970年,随着二战结束,经济发展,欧洲诸国进入大规模建设养老设施的年代,瑞典和丹麦都建设了相当于当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7%的床位数。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随着大规模养老设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以及石油危机造成的财政压力,北欧国家开始修正并探索替代的方式,“居住与护理分离”的雏形呈现。健康自理老人继续居住在熟悉的住区,配有上门服务。

1990年代以后,养老设施更加尊重个人隐私,强调“感官”上的构建,注重老年人感受,让老年人觉得是自己的家,有更多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

北欧国家老年人更倾向于独立、自立的生活,通过辅具和设备延长老年人自立生活的时间,同时,对人力、员工劳动强度也是一个缓解。对辅具设备的依赖和重视程度逐步加强。由北欧国家引领的世界主流养老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积极老龄化(activeageing)

激励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能力去参加工作和社交活动,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强调预防性卫生政策(也就是中国人的养生及治未病),并尽早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同时,需要社会创造各种机会,让老年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健康长寿。

2)原居安老(ageinginplace)

顾名思义,就是老年人得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持续生活。但是,不同于普通的居家养老,必须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使当地的服务和环境足以支持自尊自立和安全的生活。经过适老化改造的普通住宅以及相应的服务支撑可使老年人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家便可自立生活。

3)介护型养老设施(nursinghomes)

健康自理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熟悉的城市与社区之中,而高龄及需要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入住介护型养老设施。因此,应不再新建大型的供健康老年人居住的养老社区,而是尽可能发挥介护型养老设施的作用,形成辐射周边地域的对老年人全面的照护体系(thesystemofall-inclusivecarefortheelderly)。

介护型养老设施主要面向高龄体弱的老年人,或是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平均入住年龄多在82~85岁。设施规模不大,多为100床左右10~15人为一个居住单元。老年人居室以单人间为主,注重家庭化、温暖温馨的设计,增强适老化辅具应用,协助老年人维持并延长自立生活的时间。老年人居室内设盥洗室,室内净面积多为20~45㎡,最好有阳台,尽量多的自然光,适宜的局部照明,色彩明快,自主选择装饰品,尽量使用熟悉的家具,便于轮椅的使用,同时希望有家庭的感觉。家居化的公共设施,24h应对的监护系统,并设有公共餐厅、公共休息室、图书室和康复训练健身房等。每个单元必须为工作人员配备需要的房间,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

相关案例介绍

5.1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东城区牡丹园(Löjtnantsgården)养老设施

5.1.1设施概况

图1牡丹园项目区位(红色区域为养老设施位置)

这是一个复合型养老设施,2005年4月奠基,2008年正式开业,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东城区一组圆形建筑中的一部分(图1),是瑞典最受欢迎的养老设施一)。项目还包含有一部分健康老年公寓(28套)以及位于底层的部分学生公寓(10个房间)。养老设施总建筑面积1.4万㎡,坐落在具有一定高差的两条街道之间,是一幢拥有圆形中央庭院的7层建筑(含半地下1层)。公寓内的房间围绕环形走廊并沿街面布置,朝向分配均匀,且有向外挑出的观景阳台(图2、3)。

图2牡丹园项目沿街外景

图3牡丹园项目标准层平面

介护型养老设施部分有护理床位54床、认知症照护单元26套,目标群体是65岁以上需护理的老年人,服务愿景是尽可能通过最佳的护理、关怀和互动来实现老年人有尊严的生活。

5.1.2设计原则

养老设施设计中非常强调品质以及尊重老年人的原则,在布局、空间、选材、色彩、识别性以及保护老年人隐私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考虑,从住、用、行、护等方面细致管理,减少老年人事故的发生。介护型养老设施大约每14位老年人为一个护理单元,多为单人间,每个护理单元内都设有一个公共起居厅,以及相应的办公、存储、洗涤等辅助空间,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色彩区别,各具特色。

5.1.3设施主要特点

图4牡丹园项目公寓入口及门厅休息椅

入口(图4)。首层及半地下层的入口没有气派的大堂,并无特别装饰,就像是普通住宅的入口。大门采用电动装置控制开闭,老年人只需按动开关,门可自动开启,待老年人通过后大门会自动闭合。这使得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都可以方便地进入公寓。设施门厅风格朴素,内外两侧靠墙均设置有供休息用的座椅。

图5牡丹园项目中央庭院

中央庭院(图5)。圆形的庭院为环绕四周的建筑提供了开阔而均等的观赏条件。面向庭院一侧出挑的阳台为公共的观赏空间,与内部的公共起居空间相连,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户外环境和宜人的观景视角。中央庭院的绿化也经过精心的配置,植物花卉都被安置在高于地坪之上的木质或石材花坛中。方便老年人在庭院中行走握扶,同时也便于老年人触碰并感知植物的气息,坐在庭院座椅上或者乘坐轮椅的老年人也同样能够以最佳的视角欣赏园景、感知花的芬芳,充分调动老年人的“五感”功能,具有较好的“治愈”作用。

图6牡丹园项目公共休憩空间

公共休憩空间(图6)。在一层与中央庭院相连的入口处,设置公共休憩区,为老年人提供了阴雨天的观景场所。同时,在休憩区的周围,相应地布置了值班室、信箱及洗衣房等公共服务设施,老年人可以在这里阅读和书写信件,利用等待洗衣的时间喝茶聊天,方便老年人的同时,也为老年人营造了交流沟通的场所和氛围。

图7牡丹园项目护理单元入户门及老年人居室门

独具特色的入户门(图7)。进入护理单元的大门两侧材质和色彩不同,以示内外有别,以免入住其中的老年人走错自行外出。同时,老年人居室的门上都设有观察窗,观察窗的玻璃做了防视线干扰的处理,既方便护理人员管理,又保证了老年人的隐私。

老年人居室。居室内家具除衣柜、床以及床头桌以外,允许老年人自己选择和配备。老年人从家里搬来喜欢的、用惯的家具,随意摆放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及家族子孙的照片,也为他们能够在这里轻松愉快的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无论老年人居室内还是公共空间,都布置得像家里一样温馨舒适,家具轻巧且特别注意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木质材料配上各种色彩的布艺,温暖并有较强的识别性。入住的老年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并不强调统一。

在运营管理方面,

关注工作人员的需求和工作环境,设计中充分考虑员工宿舍、就餐、更衣室、休息室、会议室等空间。在半地下层还设有多功能厅、公共小厨房、员工更衣淋浴、以及健身房。每个护理单元居住14位老年人,日常只有3位护理人员,还配有护士和物理治疗师等兼顾每一个护理单元的老年人。工作人员与需护理老年人的比例为1:1.5,是一个从策划设计到运营管理都非常成功的高品质的养老设施案例。

5.2丹麦锡尔克堡市玛丽恩林德介护型养老设施

5.2.1设施概况

位于丹麦中部大区锡尔克堡市的玛丽恩林德养老设施(MarienlundPlejecenter)以灵活性和居家氛围而著称,同时设计充分考虑了护理人员工作环境需求。玛丽恩林德养老设施于2017年2月26日首次对外开放,并于3月4日开始正式接纳老年人入住。同时,该养老设施靠近市中心,可同时享受城市生活的活力和优美的自然景色(图8、9)。

图8玛丽恩林德项目总平面

图9玛丽恩林德项目透视效果

养老设施入口并无华丽的大堂接待区,代之以简单实用的休闲咖啡厅。其他公共设施仅限于厨房、餐厅、健身房、美发室、牙医诊所以及多媒体会议室,并无室内游泳馆等高端但实用性不强的配套设施。日间照料中心可同时接待35位老年人。公共活动区域和房间入口处的圆形天窗,增强自然采光,减少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建筑理念。供老年人休息的房间均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因为很多老年人便秘而需要较长时间使用卫生间,且丹麦老年人更偏好借助辅具独立使用卫生间,房间内配有独立的卫生间虽然增加投资,但方便日间照料老年人在没有排队压力的私密环境下使用卫生间。丹麦老年人非常喜欢享受自然的乐趣,所以设计师最大限度地将自然引入室内,通过大量使用阳台、绿色屋顶和悬挂花园,以及阳光房等,满足老年人亲近自然的愿望。

养老设施区域整体平面布局为H型,最大程度减少了走廊占用面积。每层2个居住单元,每单元12套公寓,5层共计120套老年人居室,是丹麦比较典型的养老设施规模。每个居住单元均设有配餐厨房和餐厅。护理站、电梯和员工用房位于两个居住单元连接处,可以方便照护两侧所有入住老年人。

5.2.2老年人居室

尽管是介护型养老设施,老年人居室均设计为一室一厅,在北欧也算是比较“奢侈”的。老年人居室净面积为47~52㎡,包含客厅、卧室、简易厨房和卫生间(图10)。客厅及卧室的窗台较低矮,视野开阔,并最大程度自然采光(图11)。功能性、实用性、灵活性是老年人居室内部设计的主要特点。

图10玛丽恩林德项目总老年人居室平面

图11玛丽恩林德项目立面及外墙

客厅和卧室之间的墙体可以移动,灵活调整客厅和卧室的空间。一般入住初期,老年人在身体功能尚可的情况下在客厅时间较长,可调整为大客厅小卧室的格局,但后期特别是卧床之后则需要更大的卧室空间。

卫生间的卫浴产品皆可水平和垂直调节,灵活释放浴室空间。丹麦设计师偏好洁具两侧尽量保留空间,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使用或护理人员操作,功能卫浴产品的灵活移动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可能地实现了这一效果。除浴椅和水盆可移动之外,该公寓的马桶部分亦可水平移动,这在北欧也是极其先进的技术。在老年人洗浴后,对背部使用烘干护理,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图12)。灵活性也是对丹麦老年人强烈独立意识的呼应,通过灵活调整的辅具和洁具实现生活的自理对于北欧老年人的自我认同非常重要,这一点要远高于我国老年人的认知。

卧室与卫生间之间的墙体顶部预设通长“H”型吊轨,可以实现卧床老年人从卧室到卫生间以及到入户门的移动。移动导轨的悬挂装置收纳于墙体中,不影响墙体的外观(参见图10老年人居室平面图中红色方框所示),悬挂装置收纳柜及墙体上方预留空间,墙体上方留有导轨所需要的距离,对接紧密。导轨上的悬挂装置可以沿着导轨实现横、纵两个方向的滑动,方便将卧床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移动到需要的位置(图13)。同时,避免“医院化”“机构化”,让居室更像家。

老年人居室灯具看似简单,却也有玄机。居住者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舒适照明,可以改变照度和色相来模仿不同时间的自然光照,这也是一种去医院化的手段。另外,需要面板大而清晰,易于操作和辨认,符合老年人的使用。

因养老设施定位为介护型,故橱柜布置简易,不具炊事功能。冰箱抬高放置、橱柜低端留空都是便于老年人使用。挂在墙上的控制面板较大,方便老年人操作和辨认。整个养老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高。

6结语

6.1

北欧国家养老发展趋势

北欧国家高居不下的老龄人口比重、昂贵的公共养老支出,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北欧国家发展养老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在解决养老需求矛盾的过程中,政府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并且不断完善,提倡积极老龄化,为世界树起了标杆。

科技的进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正不断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可能性,私人基金会及成熟的老年就业市场,则不约而同地扮演着减轻政府养老负担的关键角色。健康自理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熟悉的城市与社区之中,而高龄及需要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入住介护型养老设施。养老设施肩负着对周边地域老年人的全面照护。

6.2北欧的养老设施

从建筑设计来讲,注重简约设计,重视细节功能,考虑可持续发展,强调灵活可变性以及对运营的支持。

从产品设计来讲,实用、简约、高效,确保质量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确保老年人能自己学习使用,减少藏污纳垢的可能。

从运营理念来讲,强调以老年人为中心,重视自身参与且按需分配,不必要的服务不会提供,尽量让老年人自立生活,这也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肌体功能和乐观心态。

从护理服务来讲,强调专业化,护理特定老年人(如糖尿病老人、认知症老人)采用最适合老年人的照护方法,让老年人有尊严地过自己想过的晚年生活。

6.3对中国的启示

6.3.1

中国与北欧国家的历史不同、国情不同,老年人的经济水平也有较大差距,不能简单照搬北欧的经验。中国现在的状况从本质上看很像日本1990年代,日本在1990年代向北欧学习力图改变,中国更应借鉴北欧和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6.3.2

北欧国家近年经济发展依旧缓慢,但养老产业方面投资收益发展良好。中国未来中高收入老龄人群在居住和护理需求方面一定有较大市场空间,前景乐观。前提是需准确把握客户需求,深入细致研发相应产品和服务,硬件与软件兼顾,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

6.3.3

中国的老龄化率及老年人口数量都将是世界第一的,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政府除了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以外,有限的财政投入应重点放在社会基本护理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本身不需要过多介入养老机构的建设及运营。

6.3.4

中国新建养老设施定位的重心不应以健康老年人为主,而应优先考虑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入住,介护型养老设施是刚性需求,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异的。

6.3.5

北欧国家和日本的养老设施,都逐步从多人间向单人间发展。随着中国老年人经济条件的改变,老年人居住环境和对护理的要求也会产生巨大变化。新建养老设施需考虑未来发展变化的空间。

6.3.6

北欧的养老设施中基本不设置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等设施,但会在更实用的方面投资,比如更加舒适和便于护理活动的床、符合人体工学的家具、可移动的卫浴设备、适合不同老年人需求的轮椅、高素质的护理人员等。当中国的老年人真正进入高龄期,能从真正的养老设计细节及人性化护理设备当中受益,同时养老机构运营成本迅速上升的时候,北欧模式的优点才会体现出来。

6.3.7

养老设施项目的整体运作流程(各方如何参与其中:政府、设计方、运营商、设备公司、最终用户等),北欧的设计师在设计之前以及设计过程中会与项目参与各方有很多具体的讨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各方意见。强调用户导向,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满足需求,在后期的持续运营中保持效率最大化。这也是中国目前非常欠缺的,往往会以“投资方”“领导”的意见为主推进设计和后续工作,而忽略了真正用户的需求。

总之,在中国发展养老产业的过程中,国际先进经验必须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应结合中国国情和本土文化将国际先进理念发扬光大,借鉴北欧国家经验,在理性思考后应用于实践。

图片来源

表1:丹麦国家统计局2017年6月发布的2016年统计年鉴,作者翻译并加注

图1~3:瑞典该机构官网

图9,11:丹麦该机构官网

图8,10:丹麦PRESSALITA/S提供草图,赛阳国际陈笛绘制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赛阳国际&金龄联合集团:

中国第一家专业做养老项目策划设计、

运营管理、咨询服务及人力培训的

全过程项目管理

机构。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