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肉身——周凤臣老人生平与德绩(1995年7月) 香河肉身——周凤臣老人生平与德绩(1995年7月)香河肉身——周凤臣老人生平与德绩(1995年7月)

香河肉身——周凤臣老人生平与德绩(1995年7月)

香河肉身

——周凤臣老人生平与德绩

周凤臣老人

一、神奇的土地

河北省香河县地处燕山南麓的华北平原,位于京津之间要冲之地。这是一个河网遍布、水道纵横、田肥草美、物阜民丰的古老土地。周代以前属幽州燕地;秦汉时设渔阳郡;隋唐之际置涿郡,香河属琢郡的雍奴县。唐天宝元年改为武清县。后晋天福元年,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香河沦为辽地,并建制淑阳郡。

据传,辽国萧太后巡幸淑阳,在此地孙村往东一里左右遇有一条叫长沟的小河。时逢夏秋之交,河中遍生莲藕,微风拂过,叶绿莲红,婆娑摇曳,香气浓郁。萧太后顿觉遍体清凉,心中甚悦,遂赐名“香河”。香河县由此而得名。

又据史料记载,明朝燕王朱棣兴师扫北,引军日夜兼程,人困马乏。北上至香河境内,屯兵驻扎在县北黄土岗子休整。是夜,岗地泛起一派金光,直透天宇。燕王认定这是块风水宝地,便有意在此建都称帝。后经军师姚广孝力谏,又“策马向西百余里”,修下了今天的名城北京。

自古以采,香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香河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方热土涌现了众多的风流人物和传奇故事,其中,济世救苦、医道神奇的王二奶奶的故事和香播千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仙子的故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反映了人们追求光明和正义的美好愿望。经过历代口耳相传渐渐被神化的王二奶奶,据考证就是香河县乔各庄人氏。她被百姓视为有求必应的菩萨化身,后来在乎谷县境内的丫髻山上建有她的道场,香火至今鼎盛不衰。

历史发展到20世纪末期的今天,香河县胡庄村又涌现出一位平凡善良、治病救人、德被乡里的农家老奶奶一周凤臣老人。她以88岁高龄享尽天年。停止呼吸以后,遗体没有经过任何防腐处理,在自然环境中,经过两度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的考验,至今不腐,自我演化成佛教界视为获得正果的完好肉身,被当地人民奉为修行得道的圣贤。现代科学工作者则认定,她创造了人类特异生命演化的奇迹,从现代医学和生物控制论的角度看,她对生命的自我调控自然停息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我国一些深谙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专家们,在考察了周凤臣老人现象之后断言,香河民间肉身的现世,将在世界范围引发对东方神秘文化的向往,无可辩驳地印证了老子“死而不亡者寿”的名言。

如今,周凤臣老人的英名已远播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为之自豪。香河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也必然会因此而再度增添无限的魅力和风采。

二、艰辛的一生

周凤臣老人(1905-1992年)光绪31年十月初六(公元1905年11月2日)出生在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东北街,1992年11月24日夜10时45分在北京长子杨守德家中停止呼吸。

老人的娘家周姓是香河县大户人家,祖上异人辈出。据传,老人的爷爷腿功极佳。旧时年月,京柬八县有个风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去平谷县丫髻山赶庙会,朝拜王二奶奶等诸位神仙。香河县距丫髻山百多华里,赶庙会的青壮小伙子往返一次需要三天。周老汉却待大家走后第二天早晨动身,当天赶到山上与来乡亲耍闹一番,即日晚上便可返回香河家中悠闲地品茶。如今,上年纪的人提起此事还啧啧称奇。周凤臣老人还有一位二爷爷,当时被人参为“神童”,早岁便中了贡生,却淡于名疆利锁,心系白云野鹤,20岁上飘然遁世,不知所终。

周凤臣老人的父亲周德元生卒年不可考,擅长绘画,是晚清科举官吏。朝廷曾派遣去山西某县任县令,因路途迢迢,道路阻塞而未到职,后留任北京为官。周凤臣老人曾对后人提起,她小时曾见过父亲与李鸿章的合影及留下的顶带花翎。

周凤臣老人有兄、弟各一人,均受过较高教育。其兄英年早逝,其弟现仍居北京。

民国初年,周氏举家进京,周凤臣老人那时8岁,不愿赴京,便留在香河县,寄住于姑姑家中。姑姑家境宽裕,待如掌上明珠。依照封建礼教令其缠足,又感其体弱多病,常常带往寺庙焚香礼佛,布施斋僧,以求荫佑。

周凤臣老人自幼天资灵慧、心地善良。由于自己饱受病苦折磨,并且目睹黎民百姓生老病死,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小便立志学医,以拯救一方众生。无奈是个女儿家,姑姑囿于封建礼教,将其藏于深闺,竟不得读书识字,更难得接触医学。在姑姑家长到20岁时,姑姑舍不得她远嫁,便作主将她嫁与本镇胡庄村杨景山之子杨士杰为妻。

杨士杰在杨氏兄弟中排行第四,后人多称周凤臣老人为杨四奶奶。

杨家世代祖居香河,务农为生,并以擅长做豆腐闻名四乡。杨氏宗族素来以厚道正直为家风,崇尚积德行善、布施僧道。周凤臣老人的公爹有一位长辈就因了机缘,削发出家,与青灯古佛终身相伴。

周凤臣老人的公爹识文达字,是县学堂的先生兼门斗。那时,若逢乡中有人科考得中,杨老先生便赶去该村报喜,先在村口放炮三声,昭示天地,再向中榜之人的亲眷递送喜报。杨老先生为人侠义,古道忠肠,乡人多喜欢与之交往。遇有庙会,便被公众推举为会头。杨老先生还写得一手好字,邻村白庙的匾额系其亲笔所题,庙中的功德石碑上也刻有其芳名。

周凤臣老人嫁到杨家时,公爹已经仙逝。其时,由于世道动乱,杨家境况渐衰,兄弟们分家另过。迫于生计,丈夫杨士杰常年在外谋职。家中的各项操持,包括田地里的粗重活计,全都扔给周凤臣老人。可怜她身单力薄、一双小脚,受尽劳累。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还提起,当年周凤臣老人刚到庄稼地,连草和苗都分不清,只好偷偷问小孩子。但老人生性刚强,忍着磨难,历尽艰辛,抚养儿女,勤俭持家,将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后来,丈夫去闯天津卫,长期没有音讯。有乡人捎来口信,说他在天津生计无著,处境险恶。周凤臣老人听罢,拖儿带女,去天津寻夫。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丈夫,将其解救回家。从天津归来,丈夫到窑地当了一名帐房先生,一家人才安定下来。

可是,在“四清”时期划分家庭成份时,杨士杰因为当过帐房先生,家庭成份划得较高。周凤臣老人生怕为此误了儿孙的前程,日夜悬着一颗心。“文化大革命”期间,长孙杨学强在小学校加入了“红小兵”组织,老人方如释重负,消除了心中的多年隐忧。

周凤臣老人一生多灾多难,残酷的命运打击接连不断。她膝下二儿五女。1940年,大女儿13岁,到了刚刚能替她分担家务和忧愁的年龄,却突然被一场暴病夺去生命,老人痛失爱女,肝肠寸断。

1968年冬,35岁的大儿媳温玉兰因脑溢血突然病故,遗下四个孩子。老人艰难地承担起抚养四个孙儿孙女的重担。那时,最大的孙女12岁,最小的孙子才两岁,而丈夫在村里务农,一年到头挣不下几个工分,仅靠在北京工作的长子杨守德每月寄来一点钱,维持一家数口的生活。大孙女杨淑玲不得不中途退学,过早地帮老人分担些家务重担。由于生活实在艰难,被迫将小孙子杨学顺送给本县一家没儿没女的人家做养子,因哭闹不止才又抱回来。老人每提及此事就伤心落泪。

1970年春,身体一向强壮的丈夫一夜长睡不醒,撒手西去,家里又少了个主心骨。199O年冬,二女儿杨秀清也因重病不治,先于老人谢世。老人再次尝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周凤臣老人一生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自己却饱受病痛折磨。她38岁时大病一场,卧床不起达40多天,全靠三嫂子喂一口吃一口,才得以维持生命。后来老人的一位舅妈采用民间疗法为其祛疾,并劝其从此素食斋戒。老人应允后,病体方渐渐痊愈。

从那以后,老人严格修持,坚持茹素,不沾荤腥,直至临终,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未动摇。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拆庙毁像、乱批乱斗,老人痛心疾首,暗自垂泪。由于老人烧香敬佛、诊病治病,家中佛龛被毁,家里仅有的长木柜和两只箱子被人抬走,娘家陪嫁的金银首饰和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财产被人趁乱打劫一空,人也被村里“造反派”押到会上批斗,受尽屈辱、打骂。白天,村里派人在家里监视,老人就趁夜深人静时躲着外人烧香。大年三十有人监视到半夜零点,老人等他们走后,仔细关好门窗虔心拜佛。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老人没有向厄运低头,而是坚持修行不缀,从未间断过一天。

1976年9月,为抚养几个孙儿,老人离开故乡热土,随长子一家还回京城,继续操劳。直到80岁高龄,不慎滑倒扭伤左脚,方才卸下繁重的家务重担。那年冬天,老人右手突然溃烂,流脓流血,指甲全部脱落,疼得老人彻夜难眠,长达一个月之久。在医院无法医治的情况下,老人自己用草药敷治,又经一个月方好。但以后右手失去活动能力两年多,吃饭都无法拿筷子。

到了晚年,老人仍一丝不苟地坚持每日三餐前供奉佛菩萨。她行走不便,就扶着窗台、桌子一步一挪地到佛前焚香。实在动不了时,老人就在床上点燃三柱香,唤来三岁的小重外孙女,帮她把香献到佛前。逢到有人送来新鲜水果点心,哪怕几个小枣儿,老人也要先供了佛以后再食用。

秋冬时节,老人身体格外虚弱,儿女们从营养上考虑,劝老人吃些鸡蛋等物。可是老人仍不改初衷,告诚晚辈:“人要贪吃荤腥,吃一口还一口。”

1992年春节过后,老人多次要求回香河,儿孙百般劝阻。直到8月,实在拗不过老人,才将老人接回老家安居。

三、严谨的家教

周凤臣老人作为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虽读不懂儒释道诸般学说大经大论,但她以一颗诚敬之心面对天地,以一颗慈悲之心面对人生,从而感悟到世间善恶因果的本质规律和人生的基本法则。她不仅自己持戒精严身体力行,还以各种方式教化后人。她的后辈儿孙只要提起老人,就想起她经常挂在口头的五句话。这是她总结出的做人的五条标准:

第一,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

第二,遇事多替别人着想,不要光想着自己;

第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第四,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第五,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为教育家人相信因果轮回报应,老人经常讲述一些善恶终有报的故事教育儿孙,让他们多做好事,多行善事。老人常说:“你们看说书讲古的,好人最终都有好报,坏人最终都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早晚的事儿。”

老人对后辈儿孙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更注重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四个失去母亲,由她亲手拉扯大的孙儿孙女,管束尤其严格。她认为,一个人只有从小教化,树立正确善恶标准,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长大了才能走正道。所以,她在儿孙很小的时候就告诫他们:“学好别学坏,别学偷鸡拔烟袋。”

长孙杨学强和小孙杨学顺记得,上小学时老人每天都早早叫他们起来,到学校去打扫教室、擦桌椅、生炉子。两人常年坚持,养成习惯,班级的好人好事记事本上,小哥俩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名。班上的同学有病,老人知道后,就打发他们去家里看望,帮助补习功课,养成助人为乐的好风尚。村里有一个同学,家里十分贫困,中午经常吃不上饭。杨学强见了心里不忍,中午回家吃完饭,再拿上一块玉米饼子偷偷送给他吃。天长日久,这事被老人察觉。有一天老人跟在孙子身后,跟到学校,看明白这件事,心中十分赞许。

老人对儿孙们说:“做好事不要图表扬,不要图回报。做人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好心惊动天和地。”遇到孙儿在外面和小伙伴打架,老人总是严厉批评自己的孙儿,并强令他们去人家里赔礼道歉,给他们幼小心灵灌输自我约束和遇事忍让的美德。他们长大以后,老人又谆谆教导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她常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她的教育下,四个孙辈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杨学强、杨学顺不负老人重望,双双考上大学。

长孙杨学强在老人身边长大,老人对他格外疼爱,也深知他的弱点,对他倾注了很大心血。杨学强至今对老人的教导犹如在耳。老人说,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行得端,走得正;在外面工作,要懂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千万别背个不好的名声。对谁都要把心眼儿放在正地方,做啥事来回想想,别自己好就好,不管别人。“针过去了,线也得过去,得让大家都过得去。”“遇到名利上的事,该你得的你就得,不该你得的,就不能得,不要斤斤计较。”针对杨学强性情耿直,脾气火爆,老人劝诫他平时多注意,讲话不要伤人,待人接物要礼让三分,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这些话都印在杨学强的心里,对他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周凤臣老人崇尚孔孟之道,祟尚仁义礼智信的东方传统美德。她以“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严格训导后人,重视对他们孝道的培养。她自己也恪守孝道,被后人称颂。

她的婆母在堂时,对她和三嫂子不好,有时甚至失之刻薄。可她以宽容之心对待婆母。婆母晚年重病在床,她和三嫂子煎汤熬药,尽心尽力服侍在身边。婆母弥留之际拉着两个儿媳的手热汨横流,为自己错待她们愧侮不己。周凤臣老人对自己的儿媳孙媳们一概视同己出,待之慈祥和善,婆媳之间互敬互谅,从没红过脸。

周凤臣老人和三嫂子非常投缘,三嫂子也最信服周凤臣老人的言行。三嫂子做了婆婆以后,曾想对自己儿媳使威风,周凤臣老人知道后劝她说:“咱们那时昨过来的?将心比心,你得改改规矩!”三嫂子深受启发,从此改变对儿媳的态度。结果,这一家人婆媳和睦,儿女孝顺,日子过得很舒心。三嫂子也以95岁高龄善终。

周凤臣老人的四女儿杨秀华,为和老人一起抚养嫂子遗下的四个孩子,到了27岁还没出嫁,后经老人劝说才找了婆家。婚后婆媳关系不太好,四女儿回家来向老人倾诉,老人则批评自己的女儿要以忍让之心孝敬长辈,不许顶撞婆母。“她对你好不好,那是她的事,你把好心眼儿搁到正地方,终归有一天她会知道。”“你看,你奶奶待我不好,等到她动不了那一天,我尽心侍候她,她说我对不起你,她那时就知道我对她好了……”

四女儿从老人的言行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逐渐平衡了心理,开始注意处理好与长辈人的关系。老人经常在私下里殷殷嘱咐四女儿的孩子们:“你们得好好孝顺你妈,她太不容易,你们要不孝顺她,她还有啥熬头儿?”

杨学强考上大学以后,老人特地嘱咐他要尽到长幼尊卑的礼数,当了大学生不要忘记家乡父老和贫苦的亲戚。那时,杨学强刚入学,每月只有7元钱津贴,还是省吃俭用,攒出20元钱,给香河农村两位姑姑家各寄了1O元钱,两家皆很欢喜。

周凤臣老人虽然在贫困苦难的日子中煎熬,可她依旧把钱财看得很淡。“文化大革命”抄家时,她并没有把家中的财产和半世积蓄放在心上,仅将一罐治疗小儿惊风用的白蜂蜜偷偷埋在院子里,以备日后治病救人之用。“文化大革命”后期落实政策,归还财物,老人的儿孙们商量如何索还被抄走的财产,老人淡淡地说:“人家拿去就拿去了,还要它干什么?”儿孙们只好作罢。

1992年11月10日到11月24日,老人在其弥留之际最后半个月时间里,又对儿孙们今后做人的品行,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教化。她毫不留情面地将家人以前每个人的所做所为和心灵深处的污点一一揭示无遗,说得家人心服口服,对自己一生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此期间,老人身边发生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1992年11月9日,得知老人病重住院,长子杨守德开车同几位家里人从北京赶回香河探视。途中在通县加油,遇到一位老妇人把着小碗前来乞讨。杨守德惦念母亲,心情焦躁,加上口袋里没有零钱,便让其他人拿点零钱出来。但其中一位家里人说,这是坏人来骗钱的,不但没给钱反而将其赶走。回到香河,没有人提及此事。可是,11月10日晚间,老人竟感知到了此事的原委。她训斥儿女们说:“要饭的不都是坏人,你没零钱,就给个三十二十的不算啥!”她还问长孙:“以前我嘱咐你的话,记住了没有?”长孙含泪答应记住了。老人又说:“以后遇到化缘修庙的,多给点钱。”

11月18日晚,老人提出要吃“消炎痛”,让家里人打开自己常年随身的几个布包袱翻找。儿女们挨个把包袱抖个底朝天,忙活了很长时间,也投找到。这时,老人把家人叫到一起,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让你们找药是假,我是让你们翻翻看,我这包袱里有投有值钱的东西。你们要懂得,钱财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也带去。”面对包袱中一堆针头线脑碎布片等日用杂物,面对老人那双深邃而澄澈的双眼,家人恍然大悟,失声痛哭。

11月19日早晨,老人让全家人打扫房间卫生,并对每个人都做了分工。有的擦桌子,有的整理衣服被褥,有的清扫墙壁。老人特意安排她最放心不下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清理地面。那些天雨雪连连,屋子人来人往,地面踏得泥土老厚。两人又用锹铲,又跪在地上一寸一寸地用冷水擦洗。大冷的天,两人累得满头大汗,脏水倒出去几大盆,直擦得露出干净的水泥地面。清洗完地面,这位拄拐杖来的女儿,竟奇迹般地扔下拐杖行走自如了。

由于老人教化有方,后辈儿孙无论做工务农、从政经商,都是本本份份,勤勤恳恳,为人正直善良,不染恶习。老人亲手抚养的两个孙子,在高等学府深造后,都成了部队干部。他们为日后保护老人肉身存世,起了关键作用。

德被乡里

有感于人生无常、众生病苦,周凤臣老人行救人的愿望一直不泯。据老人长子杨守德回忆,她年轻时曾央求丈夫杨士杰将一位身怀绝技的修行人请到家中,向他讨教治疗臆病邪病、小儿惊风和农村各种常见病的方法。周凤臣老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过耳不忘,尽得其真传;再加上自己潜心修持,慢慢掌握了特殊诊疗技能。遇有乡亲们染有沉疴,久治不愈,老人只要上手,便能手到病除,而且用药简单,大都是庄稼院里常见的黑豆、桃树枝、草木灰等等。治疗小儿疾病,同样是药店卖的小儿药品,经她吩咐,服下即有特效,令人不可思议。老人常年治病救人,积德行善,有求必应,渐渐声名远播,连很远的渠口镇都有人来求医问药。村里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有个病病灾灾,都愿意找她,又方便又省钱。而且,凡是经老人手治过的病,几乎没听说有再犯的。

胡庄村的杜金凤老太太说:“杨四嫂子跟咱庄上老太太一样,平平常常,不同的地方是心肠特别慈善,暗地里修好儿,村里老户人家没让她瞧过病的不多。”

杜老太太一家几代人都沾过周凤臣老人的光。她自己年轻时,有毛病就往老人家里跑;她的大女儿生下10多天受了惊吓,老人给治了两次就痊愈;她的大儿子生下才两天就“抽绵风”,又请老人给救治。老人先给些白蜂蜜水灌下,又天天到家给推拿,经过半个多月精心调治,才保住了一条命。

1989年夏天,周凤臣老人80多岁,从北京大儿子家回香河,在村口碰上杜老太太带着小孙子。周凤臣老人见这孩子生得干瘦,十分心疼,把手放在孩子肋部说这孩子必是脾胃不好,两肋发涨。孩子果然嚷着那儿疼。老人顺手给孩子划拉划拉,推推拿拿,总共七遍,也投吃药,孩子就好了。

老人有位近邻,早年犯了一种怪病,时常魂不守舍,迷迷糊糊。多年来千方百计请人医治,花了很多钱也没治好,甚至连病因也没查出来。最后找到周凤臣老人,老人马上查出他的病因,是年轻时在青岛遇上日本鬼子飞机扔炸弹,他躲在桌子底下受了惊吓。老人用特殊方法治了两次,没花一分钱就大病痊愈。

原土改时期任村干部的王秀英,是老人要好的姐妹。王秀英的小儿子两周岁时发烧不退,越打针越重,眼瞅孩子就不行了,王秀英只能抱着孩子在炕上落泪。周凤臣老人得知这个情况,忙熬了一壶草药水,送去给娘俩儿同时喝下,没多久,一直昏迷不醒的孩子,就睁开眼睛叫妈了。王秀英的三女儿,也是老人从死亡线上给拉回来的。

村民张淑玉对周凤臣老人治病的神效深有体会。当年,她不知是风寒还是感染,嗓子疼得受不了,县医院诊断为咽炎,可是吃什么药也不见好。当时,周凤臣老人已经去北京,张淑玉便到北京找老人治疗,老人告诉她一个很简单的治疗方法。她回家后,按老人吩咐办,嗓子豁然痊愈。

乡村教师尉成财多次谈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1964年春天,他骑车到学校找学生挖树苗,在操场刚下车,就感觉后腰吹进一股凉风,沿脊背直冲向后脑。回到家后开始发高烧,卧床不起。家人遍请县城名医,连续两周打针吃药,可就是高烧不退。这时周凤臣老人到他家来,一见尉成财就说他被邪气所犯。老人回家找了些庄稼院常备的草药,送给他熬水喝。水喝完,尉成财的病就好了。

尉成财的岳母对此事深感不解,问周凤臣老人为哈不用号脉就能抓药?老人笑着说:“眼睛干啥使的?”

如今,尉成财的岳母还感叹着对人说:“那时候,村里人谁有病都在她心里装着,有事你不用找她,她自己就来,口说借个什么东西使使,其实,老太太是给你瞧病来啦!而且,她随手抓的药,不管什么,你吃了就管用,你说神不神?”

“文化大革命”初期,有一天晚上,老人被批斗了一天,刚刚躺下休息,就被急促的敲窗声惊醒。原来,有一个村民孩子突然病重,当时请医生都来不及。这位村民白天曾参与了批斗老人,可为了孩子的性命,只好硬着头皮来求助。老人一听孩子病得不轻,顾不了许多,吩咐说:“赶紧抱进来吧,我也豁出去了,大不了明天再撅着去。”忙到深夜,使孩子转危为安。

周凤臣老人为家乡百姓治病救命的事迹数不胜数,大都是乡亲们自己亲口讲述的,其中有不少事情,连儿孙都不知道。

特异显化

据家人和乡亲们回忆,周凤臣老人到了晚年,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特异感知功能。1983年夏季的一天,二孙女杨淑丽中午放学时没回家。不一会儿,有位同学风风火火跑来报信,说杨淑丽让大汽车给撞了。家里人立刻着了慌。老人却根本没着急,好象事先知道要发生这件事一样告诉家人说:“你们都踏实住喽,淑丽没事,用不着满世界折腾去,她一会儿就回来了。”果然,下午两点多钟,一位司机陪杨淑丽走回家来。这位肇事的司机心有余悸地说:“撞上孩子以后,我心想这下完了,就看见一团气裹着孩子滚出十几米远。我刹住车,抱起孩子赶紧往医院跑,一检查,内伤外伤一点也没。”

杨淑丽自己说:“汽车撞过来,我像飞起来一样,摔出去老远,爬起来哪儿也不疼,我想回家,叔叔不答应,非拉我去医院检查。”

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周凤臣老人何以知晓会化险为夷,将永远是个谜了。长孙杨学强也遭遇过危及生命的灾祸,当时奇迹般地死里逃生,大概也只有老人自己知道个中奥秘了。

周凤臣老人去北京居住以后,乡亲们逢去北京办事,大都去看望老人。往往客人一进门,老人就道出来人到北京做什么事,同行有几人等等,均准确无误。要是谁请老人看病,她也预先知道,先道出病情,再拿出早已备好的药,使来人大惑不解。

早在1985年春天,她就对四女儿杨秀华说:“我呀,已经修成了,我是个肉身了。”后来的几年里,她还多次向其他女儿、外孙、孙儿们提起或暗示此事。当时家人未解其意,只当是老人年岁大了,没把这些话当真。

1992年11月,老人在弥留之际,又当着全家人的面说:“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让香河县知道,还要让全中国知道,最后让全世界都知道。”20多位晚辈家人面面相顾,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老人的话。直到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才使家人恍然大悟。

周凤臣老人对自己遗体最后回家乡安置,可以说是早做了一番长期打算。

现在家中安置老人的土房,是由老人亲手操办盖起来的。当初,生产队在村里头给老人安排了房基地,可她却看好了这块地方。那时,这里是村里老张家的旧房,老人不惜用新木料换了过来。1976年秋,老人去北京长子家中居住,临走前,给两个儿子分家,把家里五间房分成两份,每个儿子各两间半。长孙劝老人:“咱全家都去北京,还要这两间旧房给谁住?”老人笑道:“这你不懂。”

以后每逢家里修房,老人都要长孙寄一部分修缮费回去。

1989年9月,老人听说二儿子杨守玉要翻盖全部旧房,就专程赶回去,给两个儿子重新补办了分房手续。在老人执意劝说下,杨守玉只好扒掉属于自己的两间半旧房重新翻建,属于长子杨守德的两间半土房,仍保持原貌空在那里。如今,这处土房为安置和保护老人遗体派上了大用场。1993年5月,人体科学专家们考察之初就指出,保存老人不坏身的最佳环境就是农村的士房土炕。当专家们了解到老人为这两间半旧房所做的一系列安排之后,莫不由衷赞叹。

1992年11月,88岁高龄的周凤臣老人,在停止呼吸前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为自己遗体不腐做了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从辟谷、呕吐、排泄、咳痰到净口净身,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让家人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老人的神奇功能和超常的环境变化。

11月6日,老人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咳嗽不止,拒绝进食,经香河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肺炎,住院进行了治疗。住院期间,老人出现异常呕吐,喝一口水能吐出一碗呕吐物,里面有红色蝌蚪状的东西和黑色小米粒硬物。

11月10日,老人强烈要求回家,儿女怕老人回家有个三长两短,坚决不同意出院。老人说:“你们再不让我回家,我就让你们后悔!”儿女仍不同意。老人当时脉搏和心跳都停止下来,呈现严重休克状态。儿女们吓慌了,哭叫着答应老人回家。老人立即回应一声,呼吸、心跳、神智又恢复正常,情况令人惊奇。中午,老人被接回家中。

老人回家以后,身体虚弱到极点,子女们开始为她准备后事,当晚抬上灵床,但老人神智始终清醒,不愿意躺在灵床上。家人又将老人抬回炕上。第二天老人身体情况有所缓解,家人又开始对老人进行输液治疗。到15日,老人身体基本恢复了正常,并要求进食。从此时起,老人饮食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由以前怕凉,一下子变为怕热,家人只好给她吃凉饭,喝凉水。在9天未进食未排便情况下,15日上午,老人出现了异常排便。此次排便呈喷涌状,量大粘稠,颜色紫黑。以后直到老人停止呼吸,每天都大量排便。

16日凌晨,老人又开始大量咳痰,达3个小时。痰中含有五颜六色形状奇怪的块状物。这天晚上,老人又要求用凉水嗽口,整整一天一夜没有间断。

19日早晨,老人让家人给她用凉水擦身,并用清凉油涂抹全身主要穴位。

在那些日子里,老人虽然躺在床上,但儿孙们在外干什么,都了如指掌。11月9日老人在香河县医院里对小女儿说:“你大哥他们一会儿就来。”此话说完五分钟后,老人的长子就进了屋。11月10日晚,老人的小孙杨学顺还没赶回来,家人为安慰老人,说他一会儿就回来。老人摇摇头说:“他明天才能回来呢。”果然第二天上午,杨学顺从徐州匆匆赶回家中。

11月16日,老人对长孙和身边的其他人说:“我的能耐大着呢,可以使水(指打点滴的药水)不流。”当天,老人不愿意再输液,家人坚持要给老人输。结果医生在老人手臂脚部扎了五次,每次都有回血,可药水就是输不进去,医生和家人只好作罢。

此间,老人身边的特异环境显示,更让家人大开眼界。11月16日,老人吩咐家人用红纸扎200朵大红花,家人照办;11月17日下午4时,又依老人吩咐,家里20多口人聚齐,在院子里将红花全部烧掉。半小时以后,全家人都看到家门正南方的天空中出现四朵熊熊燃烧的大火球,直径足有一米多,颜色呈玫瑰红色,十分艳丽,持续时间长达3至5分钟。长孙问大家:“都看到了吗?”大家齐声回答:“看到了”。长孙转身进屋时,大火球同时消失。

11月20日零点,老人安排家人护送自己离开香河回北京。老人躺在车里,头上蒙着被,可车走到哪儿她都知道。车过吴村桥时,她说:“进通县了。”车到八王坟时,她说:“走四环路。”到健翔桥时,她说:“快到家了。”老人回北京以后,开始拒绝进食。

11月24日晚10时45分,老人自己拔掉输氧管说:“我要睡觉了,不需要它了。”随后安祥地合上双眼,停止了呼吸和心跳。老人停止呼吸以后,24小时体温不降,一周后肢体仍柔软如常,手背甚至还有血液流动,头部太阳穴的血管清晰而且有弹性。此间,老人长孙工作单位的有关领导前去探视,见状大为惊讶,认为老人的情况不能等闲视之。以后连续几个月里,老人遗体在常温常压下自然脱水、脱油脂,包括盛夏酷暑季节,此过程仍然不间断。老人停止呼吸前后所显现的一系列生机能量活动和特异环境显化,绝非常规思维所能理解,现代科学也无法做出解释,令儿孙们震惊和迷惑,没有对老人遗体做出草率处理,才得以使遗体从容演化成佛教所称之的“肉身”。

1993年5月初,我国人体科学工作者得知周凤臣老人道体不腐的消息后,立即组成综合调查组,对老人遗体进行了科学考察,充分肯定了老人道体存世的宝贵价值,并协同有关单位将老人遗体安置回村。随后,专家们在老人家乡,对她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长达月余的深入调查,了解到许多涉及生命奥秘的宝贵资料。专家们吃惊地发现,老人对自己最后归宿和遗体存世等事情早已了然于胸,并做了相应安排。

专家们还确认,周凤臣老人遗体至今不腐,留下了肉身演化全过程的科学观测资料,为我国人体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特异生命演化实例,也为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遗产。老人所具备的非常规诊病治病、特异心灵传感等一系列人体潜在功能和超常现象,与21世纪人体科学研究需要突破的前沿科学密切相关。

中国佛教界著名人士闻知老人肉身遗世的消息,十分欣慰和推祟,充分肯定了老人修持所达到的境界,并提出了具体安置意见。他们指出,在世风日下的今天,老人现身说法,她的事迹将教育和鼓舞后人。老人的生平和美德,为今人如何修持树立了楷模。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生活于纯朴的河北农村,既无高深的养生理论,又无惊天动地的功勋伟业,仅于细行小事中谨慎行持,于滚滚红尘中清净六根,贫困艰辛不移其志,厄运磨难不改初衷,以一病弱之躯,竟得以成就如此辉煌的生命奇迹,实在给后人留下一个回味不尽的千古之谜。

林则徐公曰:“应以国事为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诚如斯言!

杨传三撰文

1995年7月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