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五十岁以上的朋友们 :准备好“痴呆”的到来 致我五十岁以上的朋友们 :准备好“痴呆”的到来致我五十岁以上的朋友们 :准备好“痴呆”的到来

致我五十岁以上的朋友们 :准备好“痴呆”的到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痴呆”这个字眼,对很多人、很多家庭来说,都已经不再陌生。

在全球,已经有五千万人得了痴呆;在中国,这个数字已经超过1100万。几千万个家庭成员正陪伴着亲人,走过一个漫长的旅程。

这里有两个数字-50和75。

我们都已经是超过

岁的人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经历生理和认知的显著变化-身体逐渐老化;反应不再像年轻时那般敏捷;记忆力和注意力变得不那么可靠。

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数字代表我们的父母都已经超过75岁。

我看到过来自美国阿尔茨海默协会的一个统计数据-

82%

的痴呆症人士集中在75岁及以上的人群。也就是说,我们的父母已经进入了痴呆的高危年龄。

我的外婆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出现了痴呆的症状–容易忘事,搞不清楚事实和想象,出门迷路,最后认不得自己的亲人。

她刚开始发病的时候我们都还不懂这个病,有时会笑她糊涂,有时会和她争论。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她的无助、窘迫和迷糊,心里都很痛。如果我们早一点懂得这种病该多好。

外婆在2007年年底过世。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和工作伙伴开始专攻痴呆照护。

当时中国的痴呆症家庭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开设记忆障碍门诊的医院都集中在可数的中心大城市,有能力提供早期鉴别诊断的医学专家全国加起来不足两百人;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知,患者就诊率极低。养老机构拒收痴呆老人-除非进入失能卧床状态;放在家里,家人被拖累,保姆不愿伺候,社区服务也跟不上。绝大多数人都缺乏认知症的照护知识和技巧。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大家。这样,千万个家庭不会有遗憾。

从痴呆症到认知症

“痴呆”虽然还是医学标准名词,但这两个字从字面上看容易带来歧义和不敬,导致耻感和歧视。所以,从十几年前开始,世界上使用汉字的国家或地区,纷纷进行了“痴呆”的更名:

-台湾地区在2000年更名为

失智症

-日本在2004年更名为

认知症

-香港地区在2012年更名为

认知障碍症

由于“认知症”这个名词客观、准确地描述了“痴呆”的基本症状-认知功能障碍;降低了“痴呆”的负面意义,同时也简洁易记;因此我们从2015年起正式倡导,逐渐用认知症取代痴呆症。

关于认知症的重要信息

什么是认知症

认知症是一个统称,描述的是一组相似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症状,包括记忆、学习、定向、语言、判断、解决问题、视空间觉等多个认知域的功能损害,而且损害程度已经明显影响到患者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

认知症是由脑部疾病引起的

就像身体任何器官都有可能生病一样,认知症是因为脑部受到疾病影响而引起的。

医学研究表明,有一百多种病因会导致认知症。大家经常听说的阿尔茨海默病,就是其中一种最为常见的类型,占到认知症病例总量的60%以上。

其它常见的类型还有血管性认知症、路易体认知症、额颞叶认知症等等。

这意味着患者需要得到尽可能精确的医疗诊断。不同的类型,治疗和干预方案都不尽相同。

认知症并不仅仅影响一个人的记忆

虽然近期记忆丢失是认知症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早期迹象,但认知症还会影响到其它功能。比如:

沟通能力

-比如忘记想说的词语,或使用错误的词语。

运动能力

-比如使用筷子和勺子的能力。

做事情的能力

,导致在日常生活出现困难。例如,先把毛衣开衫穿上了,却没有穿里面的棉毛衫。

有些人会出现

个性的改变

–例如,原来安静羞涩的人,后来变得很外向。

认知症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

感知觉

虽然他们看到的东西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但是大脑的解读有可能不同-有眩光的地面看上去是湿的;桌布上的水果图案看上去像是真的,小块黑色地毯看上去像是个黑洞。

所以要记得,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已经不同。

认知症的病程发展

认知症是渐进发展的,只是它们进展的形式和速度因人而异。医学和护理界会使用简单的三阶段模型–

(早期)、

(中期)和

(晚期),来描述认知症的进展轨迹。

在轻度阶段,患者自己和家人都会感觉到认知功能已经受到显著影响,而且还有情绪上的变化。这个阶段是寻求诊断的最佳时期。

但是要记住,没有两个人的认知症体验会完全相同。

三阶段模型并不足以让我们了解每一位认知症人士的症状、剩余功能及感受

。我们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去开发最适合的支持方案。

患病风险与积极的预防策略

如果要谈预防,我们就先得来了解认知症的患病风险因素。这可以帮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采取积极的预防策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认知健康。就算不能确保未来不得认知症,也要尽可能推迟得认知症的时间。

这张图,列出了认知症(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因素。

橙色部分(年龄和基因)代表的是

不可变

的风险因素。不可变,意味着我们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改变不了。

蓝色部分代表的是认知症的

风险因素,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调节风险水平的。

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让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得到治疗和控制。这样,至少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认知症的风险。

这里我想特别讲一讲

认知储备

医学上有个很有趣的发现-

有的人的大脑中虽然也出现了认知症的病理表现,但是他们仍然还能维持比较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好像并没有遭受太多疾病的攻击。

反过来,有的人虽然大脑只是受到轻微的损伤,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表现出很多缺陷,在记忆和做计划方面有更大的困难。

导致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可能就是

认知储备

我们的大脑处在一个叫做

神经可塑性

的过程当中。

当我们不断学习新的东西、通过重复的实践巩固新知,大脑就会建立一系列新的神经回路。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被增强,而且还会产生新的突触,建立和强化新的神经连接。

如果大脑有着充足的认知储备,就算出现病理性的改变,也能帮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抵御疾病的攻击,减少大脑的混乱。

而扩大认知储备的最佳方法,就是

终身学习新技能

学习新技能,意味着从事更有挑战性的认知活动–

新学一门外语、保持阅读新书的习惯、参观博物馆、学唱一首新歌、学做一道新菜、学习新的绘画或艺术创作、参加有意思的培训课程、学习和练习演讲、认识有趣的新朋友……

当我们保持大脑活跃的时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诊断与治疗

及时诊断、及早治疗,能够延长认知症人士自理生活的时间;家庭照顾者可以学习疾病知识和照护技能。全家人可以在一起探讨长期照护的选择,及时安排好法律及财务等问题。

早期的鉴别诊断并不容易,必须由熟悉认知症的专业医师去做。

现在,不少三甲医院都设立了

记忆门诊

。它们有的设立在医院的

神经内科

,有的设立在

老年精神科

,有的则设立在

老年科

如果亲人出现了疑似认知症的迹象,那么第一次去记忆门诊看病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全面的医疗评估和诊断,搞清楚重要的三件事:

1.她是不是得了认知症(也就是痴呆)

2.如果确定是认知症,那么得的是哪个类型的认知症;

3.无论得的是哪种类型的认知症,她目前处于认知症的哪个阶段

通常来说,最擅长做认知症早期

鉴别诊断

的是设立在神经内科的记忆门诊。

不过,如果你的亲人刚开始出现的是

情绪或行为的改变

,你可以考虑去设立在老年精神科的记忆门诊。

如果亲人是

长者、合并多其它躯体疾病并且在服用多种药物,可以考虑去设立在老年科的记忆门诊看病。

好消息是,认知症已经有系列

诊断标准

,医生会根据全面医疗评估的结果,结合诊断标准以及临床经验,来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如果需要的话还会出具药物治疗方案,来设法控制和缓解症状。

好好生活

与认知症和平相处

比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日常照护与支持。

认知症人士从出现早期迹象到离世还能生活很多年。他们仍然有可能工作、旅游、游戏、社交、以及拥有亲密关系。如果得到妥善的照顾和支持,他们依然可以自得其乐、享受生活。

我一直提倡,认知症人士和家庭成员

不要去和认知症做对抗

,而是要学习如何

与认知症和平相处

,就像和高血压、糖尿病和平相处一样。

这些慢性退行性疾病都无法治愈,但人们依然可以带病好好生活。认知症为什么不可以同样应对呢?

“好好生活”

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

我们并不是说认知症不会带来挑战。它的的确确会。

但是,我们不能让认知症夺走生活的全部。

重要的是,要

看到认知症背后的那个人

,那个独特个体的存在。他的优势,他的兴趣,他的技能,他的生活经历,他的个性,他的情感,他的需求……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能开发出很多方法,帮助他们尽可能维持功能,参与各种活动,享受生活的乐趣,并对家庭和社区有所贡献,继续他们有意义的生命。

最后·给老朋友的忠告

1.人到中年,对自己好一点,采取

积极的全面预防策略

。如果认知症真的是晚年的宿命,我们也要尽可能推迟发病时间。

2.如果亲人或自己出现明显的认知下降,尽快安排一个全面的医疗检查。这是一场和认知症的赛跑,

不要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而且还可以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3.如果家有认知症,学习新知新方法。

可以减少无知,可以减轻束手无策之感

认知症并不是什么

“漫长的道别”

。一切在于你的选择。你可以选择把它当成是个没有希望的黑洞,你也同样可以选择把它当成一个全新的开始。

4.从全球范围看,认知症照护的研究和实践在近三十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

有很多方法可以支持认知症人士的独立性

。尽可能发挥剩余功能,能够给他们带来生活的乐趣和信心,同时也降低家庭照顾者的压力。

善用社会资源

-与主治医生建立伙伴关系;了解社会福利制度如各地已经推出的长期照护保险、以及精神残障人士的鉴定及补贴;挖掘社区及社会的服务资源;探访照护机构……认知症照护之旅,你不需要一个人孤独作战。

看到认知症背后的那个人

认知症人士依然有

,依然能够识别和响应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依然拥有多年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反对把痴呆改为失智症的原因。他们依然保有他们的内在智慧。

在照顾亲人之时,

先照顾好你自己

。认知症是一场少则几年、多达十几年的旅程,家庭照顾者可能会长期承受着来自身体、精神以及财务上的压力。这种情况让人心痛,同时也是一个警示。要聆听来自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声音,学习减压和情绪调控,做一个身心健康的照顾者。

虽然现在医学还不能治愈“痴呆”,但是我们能做的其实还有很多。通过团结合作,我们可以

共建认知症友好社区

,让认知症人群和他们的家人有信心在这里好好生活,保持幸福和尊严。

在认知症面前,我们可以有所作为。

【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从网络转载,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精品荐读-

医生说:

茯茶的作用,不亚于"阿司匹林"

2、习远平:

哥哥15岁遭疯狂迫害,多次关押审查

医学发现,糖尿病的克星居然是金花!

最值钱的一篇文章!

看过的都收藏转发了~

八位院士联合倡议:

你最大的责任,就是让自己健康!

45岁后,十年“生命高危期”,两种病最可怕,不可不防!

这张表太有用了,别私存,给朋友们看看!

急救手册人手一份(专业医生编写)

中美肿瘤专家最新发现震撼全球!

顿时傻眼!

(病因真相)

10、

不向任何猝死的人学习!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青报发文痛批“冷血干部”!

11、

男到中年,不如狗!

12、这张表已遭到万人疯抢!

史上最全穴位合集,1分钟学会如何自治!

13、茶叶已被证实为癌症头号克星!

14、高考结束了,唯有藏区的孩子这么做

15、专家研究:

男性每周和朋友喝两次酒才能保证健康

16、去他妈的“春池嫣韵”,这些都是段子,不是书法!

17、转阅!

@所有成年人

18、茶,是救命药

19、肿瘤,最怕天天喝茶

14、一家四口华山跳崖前最后一夜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