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在8月23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暑热之气也会渐渐消减,秋天来临。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身体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生。
早睡早起防过凉
处暑过后,逐渐开始出现“秋乏”“秋燥”。首先要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建议每天多睡1个小时,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不要熬夜(变体)在处暑时节,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把握这两个睡眠的最佳时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老人。古代养生家认为,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尤其处暑过后。
民间有句老话:“处暑寒来”。处暑后,早晚温差加增大,如果对夏秋之交冷热变化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感冒、肠胃炎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即所谓“多事之秋”。在生活起居上,应注意预防过凉、过寒,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少用空调,经常开窗通风,尤其在晚上睡觉时,应在腹部盖上一层薄被,以防脾胃受寒。
滋阴润燥少辛辣
润肺防燥(变体)处暑时节,肺燥明显,容易出现咳嗽、便秘、支气管炎等症状,有慢性哮喘或肺部疾病的患者,症状更明显。此时饮食易以清热润肺防燥为主,每天早上喝杯白开水,即可补充人体水分,又能防便秘。平时不妨多用莲子、芡实、淮山药等健脾养胃的中药煲汤或煮粥服食,如冬瓜莲子煲老鸭、淮山药芡实煲、金钱草薏米煲猪肚、赤小豆煲鱼汤等都是处暑时节的佳品。还可适量吃些西瓜、雪梨、苹果、香蕉、橘子、葡萄等水果,但切记少吃辣椒、韭菜及冷饮等,忌大量生食瓜果。对于脾胃虚寒者,尤其应该谨慎。
中医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处暑后,早晨起来容易感觉口干、咽干,可以喝点淡盐水。早上喝淡盐水,洗肠又解毒,可润肠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养颜,并可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很适合在处暑时饮用。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选择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等。秋季适时进补,补充能量,为冬季做好储备。
药膳方面,如莲藕排骨汤(猪排骨500克,莲藕一段,水发海带200克,枸杞子20克等)能够补养脾胃、调养气血,适宜早秋时节食用;银耳红枣莲子汤(银耳10克,莲子6克,红枣10个)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益气补脑的作用。
适当运动排湿热
处暑后,需改变夏季长时间在室内的习惯,可多安排些就地取材的运动,如扩胸运动、擦玻璃、远眺。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快走、登山、打球等,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提高抵抗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奠定基础。
情绪平稳忌恼怒
立秋后,自然界出现一片秋风落叶的景象,人们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这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因此,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处暑之际话养生
总之,谨记“处暑秋冻适增衣,重在养阴护阳气,早睡早起调情绪,气候变数湿热雨,登高练操除浊气,清热安神银耳蜜”,就能掌握处暑养生的要点。
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老年科副主任医师徐辉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1
03-08
04-08
03-30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