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调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调查研究 【专题调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调查研究【专题调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调查研究

【专题调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调查研究

当大家仍沉浸在春节的祥和气氛当中时,“钱江资本观察”的关注点不合时宜地转到若干天之后那一双双依依不舍的老人的眼神,社会学家叫他们“空巢老人”。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是个广泛性的社会性问题,金融资本的集聚促进了产业资本在中心城市的集聚发展,自然导致劳动力向中心城市集聚,空巢问题自然产生。金融资本能够修复诸如“空巢老人”这样的社会性问题吗?我们还没有答案,但我们在探索这样的答案。由于经费限制,我们的调查样本较小、区域单一,但我们仍希望能够通过有限的数据调研和统计分析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成为我国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众多的老龄化问题中,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空巢老人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显得愈发严峻。在落后的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输出,留守在偏远一角的空巢老人却难以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村地区不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区服务系统使得这些老人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存在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落后的通讯媒介和文化程度的低下造成的精神生活的单调贫乏,长年累月的劳作和年岁的增长导致的生理功能的下降,长期缺乏沟通交流和关心照料而产生的孤独抑郁等心理疾病……这些问题不但影响着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也牵动着远在外地的子女和亲人。可以说,空巢老人的晚年养老问题不但关系到这个群体自身的生命安全、生活照料、医疗保障和心理健康,更具有深远广泛的社会外部效应,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等等。

为了更加真实可信地反映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本调查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以陕西省澄城县岭头村为例,走近空巢老人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深入探究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的社会影响效应,为加强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以及采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澄城县岭头村内年龄在60岁及以上,与子女分居或丧子丧女,无明显精神障碍的常住老人展开实地探访调研,通过填写一系列表格,从身体健康、社会交往、精神生活等多个方面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量化考察。

综合时间、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调查人员于2016年8月15日至9月6日为期三周的时间内走访村庄30余户空巢老人家庭,共发放50份调查表,全部回收后,经筛选得到有效数据48份。本次调查的工具主要包括:

(1)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

,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做出量化评分;

(2)空巢老人基本信息调查表

,了解老人的

个人信息和身心健康状况;

(3)社会支持量表

用于衡量空巢老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用于衡量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力。

三、问卷填写与统计

本调查采用实地调研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由于农村地区少有人家安装网络以及村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空巢老人需要调查人员的逐项询问和反复解释才能完成填写,因此由调查人员亲自前往空巢老人家庭现场填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经筛选得到48份有效数据。结果分析如下:

(1)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经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中,男性25人,女性23人,整体比例接近于1:1.

(2)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

48个空巢老人样本中,年龄分布区间为[62,87],平均年龄为72.46岁。

(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

可以发现,多数空巢老人文化程度有限,几乎没有读过书,只有27%的老人读过初中或高中,没有人上过大学。文化知识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与当今时代相接轨,难以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巨变,也就面临着生活质量难以提高的尴尬。

(4)退休前职业。

文化程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空巢老人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可以发现,大多数空巢老人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的工作,靠种地获得收入的最多,占到77%,而剩下23%的人群里,多数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据此推测,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劳成疾,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带来的后果就是慢性病症的蔓延。此外,靠种地为生的空巢老人没有工作,也就意味着退休后没有退休金,其生活质量更加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收入来源。

据了解,政府给予60岁以上老人85元/月的生活补助,给予70岁以上的老人135元/月的生活补助。因此,在调查的空巢老人当中,政府补助的覆盖度达到了100%。此外,过半数的空巢老人表示,自己的收入仍然是劳动所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这一部分收入将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可见,经济问题成为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较大障碍,仅有14.58%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的保障。

(6)居住方式。

空巢老人按照居住方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独居空巢老人和有人陪伴(非子女)的空巢老人。相比于后者,前者遇到的生活困难可能更大一些,尤其是长期缺乏沟通交流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7)子女所在地。

统计结果显示,多数空巢老人的子女集中在本地,相对来说得到子女的支持和照顾会更多一些。而子女在外省的空巢老人,由于空间的限制,与子女往往半年到一年相见一次,对于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8)患有疾病种类。

结果显示,有71%的老人患有1-3种不等的慢性疾病,仅有29%的老人身体较为健康。患病种类方面,共有16种不同种类的病症,覆盖面很广,从眼鼻头耳到腰腿,从气管、肺到心脏、肾、肠胃无不涉及。其中心脏病发病率最高,达到40%,高血压以36%紧随其后,脑梗、风湿(含类风湿)、肺气肿以24%并列占据第三的位次。

(9)参加娱乐活动情况。

由于文化水平、身体健康等多种原因所限,绝大多数空巢老人几乎不参加娱乐活动,其精神生活相对单调。

(10)空巢老人现象原因。

实地采访的结果显示,有56%的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居的原因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进行的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即子女外出发展造成的两地分居。在与多位老人的交流沟通中,在提及子女的时候,他们总会显露出自豪的神情。到大城市去发展,就意味着有更好的资源可以利用,不但能够得到丰厚的收入,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遇。

而那些子女留在本地的空巢老人中,有大约半数表示是自己的个人意愿,另一半表示是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而导致的分居。相对于子女外出发展的空巢老人,这两类老人更多地表现出自愿分居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愿分居的空巢老人与子女关系不好,相反,由于子女在本地,回家探望老人的频率更高,老人得到的照料更多,幸福感也不低。

四、进一步分析

影响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人口学特征。从理论上来讲,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居住方式等人口学特征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影响。其中,统计结果显示,职业类型分布较多,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类。而多数人的学历都是小学及以下,少数人为初中和高中,则可以将文化程度分为低等和中等两个类型。居住方式方面,可以将空巢老人分为独居和有人陪伴(非子女)两种类型。于是,除了年龄为连续随机变量外,性别、职业、学历和居住方式都为二分变量,可通过各设置一个虚拟变量的方式加以解决。

(2)健康状况:可通过平均一月的医疗费用、疾病种类和生活习惯(是否吸烟、喝酒)加以衡量。

(3)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社会支持量表的评分加以衡量。特别地,与子女关系用于探究子女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子女探望频率可分为两类:一月及以上的为多,其他情况为少。与子女关系只有“好”和“一般”两个选项被选择。

(4)日常生活能力。通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评分加以衡量。

(5)经济状况。用年均收入状况加以衡量。

(6)精神生活。用参加娱乐活动情况衡量,总体可以分为参加和不参加两类。

将所获数据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按照置信度的条件进行筛选,得到在该置信度下统计学意义上表现显著的影响因素有5个:性别、与子女关系、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五、调查分析结论

1.主要结论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日常生活能力和疾病种类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回归系数为负,符合预期。日常生活能力调查表的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差,因而生活质量越差,日常生活能力调查表每增加1分,SF-36调查表平均要降低1.132分;疾病种类越多,其生活质量越差,疾病每增加一种,SF-36调查表平均要降低7.979分。除此之外,人际交往能力评分越高,生活质量也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评分每增加1分,SF-36调查表平均要降低1.682分。空巢老人中男性比女性的生活质量更高,SF-36评分平均高12.55分。空巢老人与子女关系越融洽,其生活质量也就越高。

2.其他结论

其他因素方面,空巢老人退休前从事的职业、学历、年龄、居住方式、娱乐活动等均未显著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高学历、从事脑力劳动工作的空巢老人也有可能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患上疾病。另外,根据调查人员的多日观察,发现村庄里邻居间的关系十分融洽,每天邻居之间都会相互串门,到了晚上会聚在门前聊天,因此无论是独居的空巢老人,还是有人陪伴的空巢老人,都能通过邻居间的相互往来得到必要的精神慰藉,因此居住方式和是否参加娱乐活动对其生活质量影响不大也就不难解释。

比较意外的是,经过计量分析发现,年均收入和平均每月医疗费用同样未能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这两项一项是收入,一项是支出,均和经济状况有关。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精力时间有限,调查对象的样本量过小,仅能满足最低限度的统计需求,造成一定的误差;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空巢老人对于年均收入和平均每月医疗费用的估计与实际有较大偏差,许多老人难以给出精确的数据。一般而言,中国人普遍谦虚低调,收入状况可能与实际相比偏低,而支出可能与实际相比偏高,从而造成统计上的误差,得到经济状况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不显著的结论。据了解,许多依靠退休金有较高收入的老人与低收入的老人相比,生活并不宽裕,甚至有的更为拮据。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养成了为下一代储蓄的习惯,这也可能是高收入空巢老人与低收入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相差不大的原因之一。

总体上看,空巢老人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但普遍相处融洽。回归结果显示,所患疾病种类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是保障其养老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依赖医疗保障问题的解决。

六、启示

日常生活能力和疾病种类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要提高空巢老人养老的生活质量,首要任务还是提高这一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

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疾病发生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使得空巢老人能够保持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对于所患疾病较重的空巢老人,可以通过设置敬老院的方式进行解决。

建设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除了要加强医疗保障,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之外,还应当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倾向于女性空巢老人,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应当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大力提倡空巢老人们参与到更加丰富的社会活动之中,如可以举办一些趣味的戏曲表演比赛、纺织缝纫大赛等等,弥补空巢老人的精神空虚,使得空巢老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也应当重视对子女的孝心教育,鼓励他们常回家看看,给予老人们更多的精神关怀和生活照顾,消除两代人可能存在的隔阂,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这对提高空巢老人晚年养老的生活质量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专题调查由党春辉、朱李泽于2016年完成。

本文为钱江资本观察原创文章,欢迎分享和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出处和作者信息。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