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3种症状当心糖尿病肾病 及时检查 出现这3种症状当心糖尿病肾病 及时检查出现这3种症状当心糖尿病肾病 及时检查

出现这3种症状当心糖尿病肾病 及时检查

众所周知,

糖尿病

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种。糖尿病肾病又称肾小球硬化症,严重时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据统计,病程10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有30-40%发生肾病,为首位

原因,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发生,死因仅次于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之后。

出现三

警惕糖尿病肾病

1、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病人肾小球硬化首发而且很重要的

标志,约80%的糖尿病病人肾小球硬化有蛋白尿。早期蛋白尿轻微且间断出现,以后随病情发展变为持续性蛋白尿,且量也增多。

2、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出现高血压,一方面是糖尿病引起,一方面是其他原因引起。在40岁以内的青年型糖尿病病人出现高血压,往往是由糖尿病引起;在40岁以上,特别是成人型糖尿病人出现高血压,须排除其他引起高血压的原因。

3、水肿:糖尿病肾病时发生水肿者达70%,但是水肿却不一定是肾病病变的直接结果。40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发生水肿时,可能是由于肾小球硬化的结果。但是年龄越大,由其他原因引起水肿的可能性越大。

专家提醒,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

就诊,以防延误

,加重病情。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想要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则是必需

的项目之一。尿微量

白蛋白

正常值《30mg/L,轻微病变后在30mg/L~300mg/L范围波动,此时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当》300mg/L时,就证明蛋白尿开始出现,即尿常规中蛋白监测(+)。尿微量白蛋白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血糖、血压、血脂、吸烟等等。尿微量白蛋白是早期肾病的“预警信号”,对于早期发现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糖尿病肾病早期如通过积极治疗,可以逆转病程,恢复到正常蛋白尿水平。但如果不予重视,情况便会随着时间及危险因素的恶化,进展为大量蛋白尿,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

因此,一旦发现微量白蛋白尿,就应及时就诊,积极治疗,定期复查。

糖尿病肾病的具体措施

1、科学规律运动: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进行以快步行走为主的有氧运动,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若出现临床蛋白尿就不宜进行较强度的运动治疗。

2、严格控制血糖:血糖的高低和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与糖尿病肾病关系密切。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就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出现。

3、合理计划饮食:低盐、低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是糖尿病肾病的饮食原则。大量蛋白尿、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饮食方案。

4、有效控制血压:有效控制血压,可以使肾脏免于迅速衰竭。治疗应从限制盐的摄入、减轻体重、禁烟酒开始。严格的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之下,能使肾功能下降速度得到控制。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肾病患者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1、控制血糖: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护理措施是根据医嘱良好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被认为是引起肾脏病变的始因,严格控制血糖在临床前期具有延缓肾脏病变进展的作用,长期维持血糖正常,可使肾功能稳定,我们观察到血糖浓度与尿蛋白量有正相关性,需仔细观察治疗后的反应,如:血糖变化,糖化血清蛋白指数,尿糖以及尿酮体,肾功能的改变等。指导老年患者严格执行饮食计划,尽可能使血糖控制在6.5mmol/L以下。

2、控制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高血压,对其肾脏病变的进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严格控制血压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护理措施是应每日常规监控患者血压,血压≥150/90mmHg者都有使用降压药的指征,肾功能正常时以转换酶抑制剂为首选,肾功能减退时以波依定等钙离子拮抗剂为首选,认真观察使用降压药患者血压情况,随时向医生报告,以及时调整降压药的应用。

3、保护血管: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弹性差、血管细、脆、硬为特点,进行静脉穿刺要动作轻柔,一针见血,选择血管应遵循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原则,前臂的动、静脉要尽量保护好,以留到血液透析用,这一关尤其重要。

4、有5年糖尿病的患者,要经常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注意测量血压,做眼底检查。

5、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糖友,在排除其他引起其增加的因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者,应高度警惕,并注意努力控制血糖,使之尽可能接近正常。

6、饮食强调低盐、低蛋白饮食,以优质蛋白为佳。

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加关注、转发朋友圈,

别的糖友们一定会非常感激您!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

为原创作

者所有,

如有侵

益,请联络我们删除。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