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有记录以来最热三年之一:人群健康或因此倒退50年。 2020有记录以来最热三年之一:人群健康或因此倒退50年。2020有记录以来最热三年之一:人群健康或因此倒退50年。

2020有记录以来最热三年之一:人群健康或因此倒退50年。

2020年是有记录的最热的三个年份之一。图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

6月14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5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第6个最热的5月。

世界气象组织4月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年份之一。

《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科学》三大顶级医学期刊接连刊登重磅文章指出,如果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高4℃,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婴儿将一生都受其影响,

人群健康或因此倒退50年

权威气候组织再发警告,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根据巴黎协定,全球平均气温升幅需要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2℃以内,才能大大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而2021年4月发布的2020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仍然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水平约高1.2摄氏度。

也就是说,距离巴黎协定的目标,我们仅剩下0.8摄氏度的空间了。

撰文|邸利会

从1993年发布第一份报告算起,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已经有28个年头。这些报告,犹如一份份地球的病危通知单,更悲催的是,眼看时日无多,人们却行动迟缓,不赶紧接受治疗。

在最新发布的《2020全球气候状况》报告中,“持续升高”,“破了纪录”,“史无前例”等字眼在报告中不断浮现,全球变暖情况依然在持续恶化——

尽管疫情采取的措施让2020年的排放短暂下降,但主要的温室气体

浓度依然继续增加。

2020年是记录里面最热的三个年份之一,包括2020,过去的六年也是记录里最热的六年。2020年6月20日,俄罗斯的上扬斯克达到38℃,是北极圈以北记录里的最高温。

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加速。海洋热量储存和酸化加剧,减弱了海洋缓解气候变化的能力。

2020年9月,北极最小海冰范围创下记录以来第二低。卫星时代以来,拉普捷夫海海冰退缩时间也史无前例的早。

南极的冰越来越少,现在每年大约失去175到225吉吨冰(1吉吨=10的9次方吨)。

2020年北大西洋飓风季节异常活跃。飓风、极端热浪、严重干旱和野火导致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很多人死亡。

由于水文气象灾害和灾难,2020年上半年,约有980万人流离失所。

新冠疫情破坏农业,加重了气候对整个食物供应链的影响,加剧粮食危机。

如果这些提醒还不够,报告还记载了2020年那些和新冠竞争新闻头条的极端天气事件——

去年夏秋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州和科罗拉多州破纪录的大火,是过去20年烧毁面积最大的一次。

北欧极端潮湿和温暖的冬天,导致许多地方的积雪异常少。赫尔辛基经历了创纪录的少雪天数,大大打破了先前的记录。

俄克拉荷马市一场破坏性的冰暴让整个城市一半地区断电,持续了数天之久;更远的北部,蒙大拿州的波托马克,10月25日气温降至-33.9°C。

季风季节中国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造成严重洪灾。6月至8月间洪水席卷了长江及其支流。8月中旬,三峡大坝出现了自建坝以来的最大洪峰,达到每秒75000立方米。

中国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尤为严重。到2020年7月中旬,29000所房屋摧毁,疏散超过220万人。

由于水文气象灾害和灾难,2020年上半年,约有980万人流离失所,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东部的非洲角。

无论是从各项气候指标,还是极端天气,2020年报告的每个字,都像是给人类不断地敲警钟。

在报告的前言,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AntónioGuterres)

沉重地说,过去的2020年,人类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瘟疫,与此同时也创造了过去一千年来全球的最高温,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3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

浓度在2020年持续增加达到410ppm,继续下去,2021年将达到或者超过414ppm)

2016年签订的巴黎协定,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唯有如此才能大大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这份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了约1.2℃,也就是说,满足巴黎协定的时间快不够了。”古特雷斯说。

地球到底怎么了?

权威专家总结气候变化带来的“伤害”,

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建议——

SSRN发表新研究:维度、温度与新冠病毒

受访专家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主任、教授黄存瑞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蔡闻佳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张健

地球正在“

“全球气候变化在加剧,而且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健康威胁。”蔡闻佳表示,目前对人群健康影响最显著的气候变化有两方面。

全球升温速度正在加快

今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披露了一个数据:过去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1.2℃,“正迅速逼近灾难的临界值”。

全球可能在十几年后就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升控制目标。气温升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夏季高温天越来越多。

《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年度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相较于1986~2005年,201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人均多经历了13个热浪天,在高温天最多的云南省,每位老人则多经历了39天,给生命健康带来威胁。

极端气候的频率、强度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显示,2010~2019年,全球天气气候灾害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66%,而同期全球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只增加了20%。

从中国的数据来看,2016~2019年,中国有24个省份每年的森林火灾人口暴露天数明显高于2001~2005年;相较于1980~1999年,2000~2019年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出现强台风和超级台风的频率显著增加。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健康

“人类健康一直在改善,整体预期寿命在提升,但气候变化阻碍了人类健康的进步。”黄存瑞表示,“健康或将倒退50年”这一警示语主要是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对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及社会经济发展薄弱地区。

专家表示,如果气候变化没这么剧烈,人类会更加健康长寿。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一个显著因素。

高温寒潮增加死亡风险

全球多地频现极值温度,极端高温、寒潮使得老人、儿童、孕妇等脆弱人群面临中暑、冻伤、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等风险。研究显示,高温天老年人的死亡风险会上升10%。

《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约有2.68万人的死亡与热浪有关,而且呈上升趋势。

1999~2009年,热浪相关死亡人数每增加1000人平均用时3.8年,而在2010~2019年,平均只用了1.2年。

热浪还可能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温度上升加快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变异速度,改变其时空分布特征。

以登革热为例,近年来蚊子传播登革热的能力提高了37%,这与气候变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登革热的地理分布也产生了变化,一项研究估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将近一半的人口可能面临登革热的威胁。

寒潮则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导致人群总死亡率增加3%。我国全人群死亡中,约有10.36%与寒冷相关。

自然生态系统变化引发传染病

气候变化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内陆暴风雨和强降水,不仅会直接增加溺水、意外伤害等直接死亡风险,伴随洪涝灾害而来的传染病,尤其是与饮食相关的传染病,还会严重影响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健康。

干旱野火影响生存环境

与其他气候事件相比,干旱持续时间更长,农村地区家庭的基本用水需求得不到保障;长久的干旱甚至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导致作物减产,使农民陷入贫困,被迫迁移。

与干旱相关的野火还会大大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精神健康,增加营养不良和儿童传染病几率。

空气污染加剧过敏性疾病

气候变化会加剧空气污染,空气中的过敏原变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风险。

花粉季节的延长还会影响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严重程度。

精神心理疾病

风险增加

多项研究表明,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会增加年轻人对精神疾病的易感性,还可能导致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等。

请注意以下链接内容与此文内容可能存在关联性——

安庆步行街持刀杀伤人事件,提醒——

大连惨案背后,20起报复社会案的惊人相似性!

殇逝:一研究生跳桥,一女大学生跳楼!

哀!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之坠亡,以及……

“男子因感情纠纷撞人捅人”致8伤,提醒——

沪某大学教师杀害同事案,及——

或将影响下一代终身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对下一代健康的影响正在显现。”黄存瑞表示:

●胎儿

高温暴露会增加孕妇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感染风险,进而引发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甚至死胎。

●儿童

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减产会加剧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洪涝后的感染性腹泻,同样也使儿童更易感。

由于儿童青少年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若遭遇温度和湿度水平的快速变化,很可能患上呼吸道疾病或传染病。

有研究显示,平均气温升高与小儿肾结石和川崎病的患病率较高有关。若在青春期遭遇空气污染,心脏、肺等重要器官受到的损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持续到成年期。

做好5件事,对抗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加剧,尤其是65岁及以上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专家们表示,如果不尽快干预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人们的生命健康将被重新定义。

为应对气候变化,

对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

改变现有的生活模式

多吃蔬果少吃肉

人们日常所吃的食物,其

种植、生产、运输和包装等,“贡献”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1/3。

最好吃应季的本地食品

,在满足营养摄入的前提下

控制肉类摄入

。因为饲养牲畜的能量消耗、废气排放远超农作物种植。

不要浪费食物

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约32%都会被浪费

,人人都该践行“光盘行动”。

在食堂或餐馆就餐时,尽量吃多少要多少,吃不完的打包带走。在家里做饭时,定量采购每天的食材,及时清理冰箱,避免浪费。

选择绿色出行

出行尽量

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尤其当下共享单车在各地普及,可以合理利用

减少塑料袋使用

购物或者就餐时,尽量

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纸盒、筷子等

。邮寄快递时,避免过度包装,造成浪费。

做好垃圾分类,将旧物捐赠,废物尽量回收利用。

“随手”节能

在家里使用长效节能灯,稍稍调低空调温度等;

在办公室双面打印,尽可能少使用一次性水杯等。

此外,各方应该一起努力,为守护地球出一份力:

◎政府亟需研究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目的的应对战略

例如,“碳达峰”“碳中和”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例如,抗风、抗旱、抗洪等基础设施要加强,气象科技能力要提升。专家建议,各地气象部门要及时监测跟踪气象信息,发展健康气象服务,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定人群,开展气象信息服务。

◎提升极端天气的应急响应和灾后防病能力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我们要有能力去及时处理、恢复,同时做好医疗救援,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学术界加强气候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

不同人群和区域的气候脆弱性千差万别,甚至在同一个区域气候变化对不同疾病的影响都不一样。地方政府在设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时,要选择利于当地人群健康的最优路径。▲

太阳动力学观测台拍摄的太阳照片(图片来源:NASA/SDO)

不论是远古神话还是现代科学,解释太阳能量来源都是它们重要的使命之一。中国神话的三足鸟,希腊神话的阿波罗,日本神话的天照大神,都是远古人类对太阳能量来源的想象。而近代科学中,从液体球冷却放热到物质引力塌缩,再到衰变元素放热,人类为解答太阳能源来源做了一系列尝试。

随着质能方程式的提出,核聚变就成了最可能的太阳能量来源。而直到1938年,汉斯·贝特(HansBethe)提出了质子-质子链(pp链,Proton–protonchain)和碳氮氧循环(CNO循环)之后,人类才真正触及了太阳核心的秘密。而今天,位于地下深处的中微子实验室将目标指向九天之上的太阳。继2014年发现来自质子-质子链的中微子之后,在最新的《自然》论文中,Borexino又发现了来自太阳内部碳氮氧循环的中微子,补上了太阳能量来源的最后一块拼图。

底下不戴帽子,小心你的脑子

如果你打算在户外度过一段时间,一项新的研究可能会鼓励你去拿一顶帽子。

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警告说,

在没有帽子的情况下晒太阳可能会损害你的大脑功能

研究者们通过对年龄在27-41岁的八名健康的男性完成了运动认知测试,同时在他们身体的不同部位放置了灯。

实验结果显示,

当灯被放置在背部、侧面和顶部时,男性表现最差。

这表明在如果没有任何保护,头部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损害你的大脑功能

这项研究的主持人拉斯·尼博教授说:

“我们搜集到的证据表明,如果身体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头部,可能会损害运动和认知能力。”

“除此之外,据我们的研究发现,

38.5度的高温就能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影响,比我们之前以为的39度要低一度。

这些发现对建筑、运输和农业领域的工作人员有较大的启示。

安德烈亚斯·弗卢里斯博士说:

“随着全球变暖,由热应力引发的健康问题和行为障碍是一个不断加剧的社会挑战,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

“例如,当工人在阳光下工作时,保护头部不受到阳光的照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工人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及避免出现运动能力下降或者是认知能力减弱问题,才能将日常工作中出错的风险降至最低。”

来源:

https://www.mirror.co.uk/science/spending-time-sun-without-hat-22234036

世卫:南北半球死亡率低的都是

有人说,最舒服的午后,就是躺在摇椅上,晒着太阳眯一觉。

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的有效方法,不仅有助预防骨质疏松,还能改善情绪、帮身体抵御多种疾病。

对于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来说,到户外晒太阳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你是“缺晒一族”吗?如何充分享受阳光带来的健康好处?专家,教你科学晒太阳。

受访专家

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赵俊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姜薇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沈雁英

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沛宛

日照充足时,死亡率最低

晒太阳的时长与寿命长短密切关联。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人员统计得出了南北半球及赤道地区不同月份的死亡率数据,其中,

南北半球死亡率最低的时间段都是夏天,赤道地区则相对平稳

。研究人员推测,这和阳光充足有一定关联。

2018年发表在《抗癌研究》上一项用时长达20年的研究也发现,阳光照射量和全因死亡率呈强反比关系:

阳光暴露越多,死亡率越低

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阳光的“受害者”——皮肤癌患者。2013年,《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一项针对440万0~100岁丹麦人进行的长达26年的研究发现,多晒太阳能显著延长寿命,

即使是由于过度暴晒诱发皮肤癌的患者,平均寿命也比普通人长了6岁。

不晒太阳,第四大健康恶习

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医学院的佩尔·林德维斯特博士,将“不晒太阳”称为第四种健康恶习,且有理有据。

骨质疏松

多晒太阳有利于人体生成维生素D,促进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相反,则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糖尿病

西班牙国立马拉加大学研究发现,日晒不够导致的维生素D水平较低,可增加患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晒太阳太少会导致大脑分泌的褪黑素增多,加剧人体困倦、乏力;同时,它会抑制脑内“快乐激素”5-羟色胺的生成,催生抑郁。临床上,因昼短夜长、日照减少导致的季节性抑郁很常见。

多种疾病风险

国外研究发现,晒太阳太少还会增加人们患上心脏病、认知障碍、勃起障碍、前列腺癌、精神分裂等疾病的风险;而多晒太阳有助于预防多种癌症及过敏、哮喘、近视、流感、佝偻病等常见病。

测测你是“缺晒一族”吗

你是否需要多晒太阳呢?不妨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每天做全方位防晒,捂得特别严吗?

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室内吗?

居室不朝阳吗?

周末更愿意窝在家吗?

患有骨质疏松吗?

如果你的答案

有3个以上为“是”

,说明你缺乏日晒,应该多到户外晒太阳。

5步“晒”出健康和长寿

如果担心晒黑或增加皮肤癌风险,但是又想充分享受阳光带来的健康益处,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

每天半小时

成年人

每天日晒时间以30分钟~1小时为宜。

婴幼儿和儿童

由于皮肤娇嫩,日晒时间可适当缩短至15~30分钟。

老年人

合成和利用维生素D的能力降低,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能一次暴晒太久。

早上或傍晚

避开紫外线高峰时段。晒太阳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一年中,晚春到初夏,紫外线最强,尤应注意。

到户外晒

隔着玻璃晒太阳,紫外线透过率不足,不利身体合成维生素D,最好到绿化较好、空气清新的户外环境。如遇大风等恶劣天气,可在家里靠近玻璃晒太阳,效果比不晒要强。

不戴帽子

注意保暖,但别戴帽。秋冬季节气温较低,出去晒太阳必须做好保暖,但别戴帽子。患有白内障等眼疾的老人,为防刺眼可以戴副墨镜。

头、背、腿

晒太阳时,除了头部,双腿、背部也是重点。建议面朝太阳,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掌心朝向太阳,手指微微收拢,想象阳光洒满全身,配合深呼吸,觉得累时放下双臂,重复该动作晒15分钟后,搓热双手,暖暖脸部,再散散步。

此外,晒太阳后,不妨喝点绿茶、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B3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胸肉、三文鱼、猪肉、牛油果、蘑菇等,有助保护皮肤。

生活在青海、西藏等海拔较高地区的人及长期从事室外工作的人需注意防晒。

毫无防晒时去海边日光浴,甚至去照人工紫外线都不提倡。

光过敏患者及正在服用磺胺类、喹诺酮类等光敏性药物的人最好严格防晒。▲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本公众号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本公共号五项原则——

一、中国为家园,人类为本源,宇宙为根源;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四、居仁由义,乐善不倦,溯游儒释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赤诚弘毅化忧患。

微信号:

zixuezhai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