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别样的治疗思路 足跟痛,别样的治疗思路足跟痛,别样的治疗思路

足跟痛,别样的治疗思路

足跟痛很常见,表现为久站或久行走所出现足跟内侧或外侧的疼痛,足跟部位不红不肿,但可能会导致行走不便。

仔细观察那些足跟痛的病人,他们往往会有一些特点:比如肥胖,产后女性、爱穿高跟的女性,还有驼背的老人。足跟痛,在临床上会有很多诊断名称: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足底脂肪垫萎缩、距骨下关节炎、跟骨后滑囊炎……

除了手术外,很多情况下传统的医生可能会推荐病人回家踩网球放松足底筋膜;热水烫脚和热疗增加足跟附近血液循环;针灸按摩等放松周围软组织;服止痛药、外用膏药等减少疼痛;有时也会采取封闭方式想达到一劳永逸。可有时事与愿违,疼痛反复出现,病人觉得痛苦缠身、失去了治疗的信心。

知其痛,不如知其所以痛,我们不仅仅要从局部,更要从整体观来看足跟痛,会发现对如何处理问题更有启发。

足跟痛的原因

很多人的足跟痛发生在行走时,于是乎,我们不得不分析在行走中各个关节的变化。步态主要分为8个时相,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都是不断地处于伸屈变化中。

正常人在步态行走时,往往是足跟外侧先触底,然后足跟内侧,接着足部触底负重等,这个时候我们的足踝受力是非常多的,也容易发生损伤。

毫无疑问,下肢对人体的步态和功能非常重要。下肢的骨骼包括骨盆、股骨、胫骨、腓骨和足部骨骼,而下肢关节则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由于下肢扮演着支撑体重的角色,因此骨骼肌需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才能完成力量的传导过程。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下肢需要能够迅速变化的杠杆系统,以适应步态周期中灵活性和稳定性的交替变化。另外下肢需要一个稳定的腰椎、骨盆区域,以控制各环节的运动,这就是所谓的“开链功能”。

通过骨盆和髋关节周围肌群收缩控制,形成足部稳定的三角负重结构,为下肢近侧端提供支撑,以维持正常的功能。特别是足部旋前、旋后的控制,在步态行走过程中非常重要。由于复杂的链式反应沿着整个下肢产生,因此应该将下肢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关节和环节。

长期行走姿势错误

足跟痛通常和长期的病理性适应相关,长期行走姿势错误往往会引起肌肉失衡和非对称力量不足。由于不良的代偿已经产生,这种适应性变化会发展为疼痛甚至引起损伤。作为直立行走的生物,人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去代偿或力量再分配。因为直立行走限制了其他部位代偿受伤肢体而继续发挥功能的这种能力。

髋关节活动不足

髋关节功能活动不足,会导致膝关节代偿、踝关节代偿。若踝关节代偿多,则踝关节容易出现疼痛;当然也可能是膝关节活动不足而导致髋关节和踝关节代偿,也可能产生足跟痛。

所以对足跟痛的病人我们也要从生物力线的角度上去考虑,是否存在力线问题,所以各种错误的体态就要矫正了:X型腿、O型腿、骨盆前倾、扁平足等,不仅仅关系到美丽,更关系到整个的脊柱健康。

运动链上的肌肉

我们也可以从运动链角度去考虑足跟痛,我们下肢是分为屈肌链和伸肌链的。屈肌链包括屈髋的髂腰肌、屈膝的腘绳肌、屈踝的胫骨前肌;伸肌链则包括着伸髋的臀大肌、伸膝的股四头肌和伸踝的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是非常容易引起足跟痛的肌肉,但是三头肌为什么紧张是需要仔细讨论的。

可能1:

足踝长期处于跖屈状态,小腿三头肌被动缩短,导致三头肌习惯该长度,最终产生足跟痛。

可能2:

由于久坐我们的臀大肌长期处于拉长状态,肌力降低,所以这时候我们的股四头肌或小腿三头肌会在完成下肢所有伸展动作中做代偿,于是乎小腿三头肌就发生了紧张,产生了足跟痛。其实该类足跟痛病人真实问题可能是髋部伸展不足,可能你把伸肌链的整体力量强化了,足跟痛就消失了。

可能3:

患有上交叉综合征的老人往往存在着足跟痛,即久站之后足跟下方疼痛,可能原因是因为重心前移,视线变低,为了平视,我们只有屈膝才能使视线平行,看到前方;使重心向后移,维持身体平衡。所以腓肠肌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直在收缩维持姿势,它可能与长期的足跟痛有关。

综上所述:

治疗足跟痛除了局部(足底筋膜、小腿三头肌等)的处理以外,还要有着髋关节活动的活化,如屈髋、伸髋、髋关节外展的活动,也要有膝关节位置的矫正,整体姿势(生物力线)的矫正。

6种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1、热敷

用热水浴足就是一种简单且易行的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可以消除无菌性炎症反应,减轻足部的疼痛。

2、足部加垫

根据痛点在鞋垫与骨痛相应部位,随疼痛范围剪成空洞,或者在足下痛点相应部位用棉花或旧布,毛巾等垫高鞋垫一点点,对跟下滑囊炎有持续挤压按摩作用,促使局部炎症扩散。

3、研磨法

脚踩任一材质的圆球形,大小如弹珠,踩在跟痛点流动研磨,每天2次,每次10min。

4、滚动法

将圆木棒或铁棒踏在脚跟下,通过前后滚动按摩全足部软组织,每天1~2次,每次10分钟,这对腱膜炎、跟下囊炎和脂肪垫炎都很有效。

(5)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通过对足跟局部压痛点进行剥离,从而对足跟慢性软组织病变部位进行闭合性手术松解,疗效良好。

第一支针刀松解跟骨结节前下缘跖腱膜中央部分,从跟骨结节前下缘进刀,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脂肪垫到达根骨结节前缘骨面,调转刀口线90度。在骨面上向前下方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cm。

第二根针刀松解根骨结节内缘跖腱膜内侧部,在第一只针刀内侧2cm的压痛点定位。从根骨结节内缘进针刀,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脂肪垫到达根骨结节内缘骨面,调转刀口线90度。在骨面上向前下方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cm。

6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跟痛症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

足跟骨刺切除术(X片证实有骨刺)、跟骨钻孔术(适用于跟骨内压高的患者)、跟骨滑囊切除术、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跟骨神经切断术等。

上述方法是生活中基本的缓解措施和锻炼方法,如果不能起效,足跟仍然疼痛持续或严重的,你就要来医院骨科,找医生帮你做专业的诊断了!

跟痛症家庭康复

软组织放松

①取坐位,将患足踏在注满温水的塑料瓶上前后来回按摩放松。

②每次30-60秒,3-5组,早中晚持续

增加活跃度

①伸展动作需停留15-60秒,动作缓和慢慢伸展,拉到有酸、紧、舒服,不要到疼痛难忍的范围。

②每个动作连续在3次-5次,早中晚持续

屈膝跟腱牵拉

①面朝墙站立,健侧下肢居前,屈膝支撑,患者下肢居后,足趾稍指指向内侧。

②保持双腳足跟平放于地面,朝墙下沉双侧髋部。

③保持拉伸状态30s,然后放松并保持30s。

④每天2-3组,每组重复4次,持续3-4周。

小腿离心运动训练

①前脚掌踩在台阶上

②快速抬起后脚跟缓慢向下落

③至脚后跟低于前脚掌的位置

④重复10-15次,维持30s再放松30s。

⑤每天2-3组,每组重复4次,持续3-4周。

跟腱拉伸训练

①面向墙站,同时健侧的膝关节屈曲作为支撑,患侧下肢伸直,前足稍屈。

②保持双足的后跟平稳着地,双髋中心下降,使躯干面向墙面。

③每天2-3组,持续3-4周。

稳定性训练

①利用单腿站立创造不稳定的环境,提供下肢稳定性训练。

②每次30~60秒,每天5-10次。

足跟痛在临床上主要有八种病症,而这些病症皆可表现为足跟及周边疼痛,

疼痛位置多为以下四个位置(如图)。

①足底接近足跟处;②压痛点在足跟正中点靠后一些;③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④足跟部的疼痛,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

压痛点各异处理也有别

谭新宇表示,足跟痛的压痛点有四个

而引起疼痛的原因也会有差别

因此,止痛的办法也不止一个

具体如下:

压痛点①(足弓靠后)

1.冰敷:

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4次,1次15~20分钟;

2.药物治疗:

口服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

3.矫形器具:

使用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

训练方法:

取坐位,前后来回滚动网球,动作要慢,让足底充分舒展。每组每次3~5分钟,重复2~3组。

压痛点②(后跟大面积疼痛)

1.少负重走路,减肥;2.穿松软、厚底的鞋子,保持鞋内的干洁;如果是汗脚,最好长期备两双鞋子;3.热敷;4.冲击波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足跟痛不建议进行封闭治疗。

训练方法:

取坐位,用手抓住脚趾向上向后牵拉,直到感觉足底牵开感到舒服,维持该姿势约15~30秒,然后放松。重复该动作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组训练。

压痛点③(足跟部上方)

1.注意休息,避免负重,合理运动;可进行牵拉和加强小腿肌肉训练。2.使用支撑垫。支撑垫可以抬高脚踝,以减少对跟腱的拉伸。还可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夹板,保持跟腱固定。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足跟痛禁止进行封闭治疗。

训练方法:

平躺在床上,抬起并伸直腿,用一条毛巾把足前部裹起来,然后双手拉动毛巾,拉伸大脚趾根部球状关节和脚踝,直到膝盖伸直,足部慢慢指向鼻子。

压痛点④(足跟部下方)

1.抬高患肢;2.注意休息,理疗和按摩;3.外用敷药和使用非甾类药物抗炎镇痛,必要时可以进行封闭治疗。

训练方法:

将一块毛巾放在地面,患脚平放于毛巾上,脚后跟着地,用脚趾不断地抓住毛巾然后放开。每组10~20次。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