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消息之突然,一时间令许多人难以接受:身子骨一向硬朗的袁隆平院士,为什么会突然住院、病重过世?
袁老弟弟的一段话传递给我们太多信息,深深的触碰到我。他说:“老年人害怕摔跤,受到损伤之后用药起了反作用,对身体伤害比较大”。
跌倒、用药后的反作用,
今天重点给大家科普一下。
摔一跤,引发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在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
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
摔倒最大的影响是引发骨折,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
其中髋关节骨折最为严重,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达20%~30%,且致残率高,
42%患者不能恢复伤前活动力,35%不能独立行走。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它又被称为“老年人的临终骨折”,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它又被称为“老年人的临终骨折”,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髋部骨折易发位点
被骨科医生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部位是
髋部和髋部近端
,老年人的这个部位一旦骨折,
一年后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
。也就是说,髋部和髋部近端骨折一年后,约一半的老年人会永远离开我们。
这段时间,,各大医院迎来一波摔伤患者潮,其中不乏“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患者。
骨科医生说,天气凉时,血管收缩,肌肉、关节变僵硬,人对外界突发意外的反应能力变差。另外,人们多戴帽子,帽子会阻挡视线,使人更容易绊倒摔伤。
骨折了,受伤的不仅仅是骨头
股骨愈合不了,人就得
长期卧床
,而长期卧床又会诱发以下几个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尽量不做手术,最好保守治疗。但是,对于髋部骨折的老年人来说,并非如此。
如果采取保守治疗,老年人需要长期卧床,不仅要面对众多要命的并发症,还要承担断骨可能无法愈合的风险。
专家建议,老年人能手术的,千万别保守治疗。
骨科医生说,对于髋部骨折的患者,
通过人工关节置换的方法,可以让他站起来,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风险。
随着手术方法和麻醉技术的提高,年龄已经不是骨科手术的绝对禁忌征。
髋部的骨头又叫股骨,分为股骨头、转子间和股骨颈,是人体最粗壮的骨头,主要支撑人体上半身的重量及提供下肢的活动度,我们平时跑跑跳跳全靠它。
中青年时,人的骨骼强壮坚硬,髋关节周围有强有力的肌肉作保护,这个地方不容易骨折,除非是遭受十分巨大的外部暴力。但是,人一旦上了年纪,骨头就不那么坚硬了,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很容易出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长期卧床,易得要命的肺炎
在老年人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中,
最要命的是肺炎。
我们每一次呼吸时,肺部气体不能全部交换,有相当一部分会残留在肺里。我们走路、跑步时,随着耗氧量的增加和姿势的不断变化,肺部的残留气体就会排出来,分泌物也会往外排。如此一来,肺内气体不停更新,人也就不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然而,长期卧床时,人的活动量大幅度下降,身体姿势相对固定,肺内残余的气体很难及时有效更新,痰液等组织分泌物也会排不出来,再加上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顽固、持续的肺部感染。
更严重的是,卧床的老年人一旦发生肺部感染,治疗效果往往比较差。很多因骨折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最后不是死于骨折,而是死于肺部感染。
●静脉血栓,分分钟要人命
卧床的老年人还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心脏相当于水泵,它把血液送达全身各处。当血液从动脉到达静脉时,心脏的推力十分有限。离心脏较远的腿部、足部的静脉血,想要循环,得靠步行、跑步等动作,通过肌肉的收缩,将血液挤压上去。如果老年人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就失去了小腿肌肉的挤压,导致静脉血流减缓甚至停滞,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顺着血管“乱窜”,可能堵塞肺等重要器官,分分钟就会要人命。
●褥疮、泌尿系统感染也很可怕
老年人长期卧床,背部皮肤受到挤压,容易缺血,褥疮会随之而来。长期卧床还会导致小便在泌尿系统潴留,引发尿路感染。无论是褥疮还是尿路感染,严重时都可能要命。
●骨质会更加疏松
老年人卧床一周丢失的骨量,相当于平常一年的丢失量。当骨质疏松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不下床走路,一个简单的翻身动作,或者咳嗽几声,就会导致骨折。
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年龄:功能减退
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年龄越大,跌倒风险越高。衰老通常伴随着
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协调、认知等功能的减退
,导致一些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的疾病,比如关节炎、心血管疾病、视力下降等疾病,这些
功能减退和疾病通常都是导致跌倒的原因
。85岁以上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65-74岁老年人的四倍。
2.性别:女性发生率高
一项国内的研究显示,女性跌倒发生率为20.1%,男为14.9%,女性跌倒发生率高于男性。
3.步态:协调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
反应能力、肢体协调能力、肌肉力量、步行时的步长和抬脚的高度都有所下降
,这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路面或快要跌倒时肢体反应不及时,导致跌倒的风险增加。另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步态异常,比如
偏瘫、帕金森等,也可增加跌倒风险
4.视力:辨别能力减弱
有些老年人除了视力下降,对距离和空间的辨别能力也减弱了,导致
视觉输入信息的减少,对于过道上的障碍物分辨不清
,再加上平衡的控制和躲避障碍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了跌倒的发生。
5.认知: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
运动和感觉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的认知功能包括运动的计划、解决问题、注意力的分配和面对环境变化时的反应能力等。
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导致了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减退
,最终导致跌倒的发生。
6.药物
研究显示,抗精神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心血管药物,抗癫痫药等会增加跌倒风险。
7.环境:照明、障碍物
环境安排是否合理对跌倒的影响非常大,
过暗的光线,通行路上的障碍物都会增加跌倒风险
,而如果又同时伴有老年人视力问题,跌倒风险会更高。
日常用品易于取放,过道的充足照明是跌倒的保护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鞋也是很重要的。
拖鞋和跟高于2.5cm的鞋都会增加跌倒风险。
跌倒时有个“正确”姿势
万一跌倒,记住两个推荐动作:
1.拉扶住身边的固定物;2.用手撑地
,这是降低伤害的有效方法。
跌倒方式
臀部着地
用手撑地
受伤部位
髋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
手臂骨折
造成后果
需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无需卧床,康复训练也容易做
用手撑地往往损伤的是腕关节,顶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护理的难度要小得多,基本不会发生致命并发症。
跌倒后怎样扶起来?
老人摔倒后,总的原则是:不要贸然起身,先评估受伤情况,只有在没受伤的情况下、感到自己有足够力量时,才应考虑站起来。
如果家人发现老人摔伤,尽量别挪动,以免加重伤势;拨打120后,尽可能给老人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具体操作:
首先评估受伤情况
保持镇静,几分钟内不要有任何动作,避免造成更多伤害。判断自己是否受伤,可缓慢移动手脚、手臂和腿,感受是否疼痛,活动是否受限。
如果没有受伤:缓慢爬起
从头部开始转动,自上而下,觉得累就休息一会,直到转为爬行姿势(图1);
手部缓慢发力,用膝盖撑地,爬向一个坚固的椅子或家具(图2);
不要着急,感觉累就休息一下;把手放在椅子上,一次一只手(图3);
用椅子支撑自己,小腿抬起垂直于地面,脚平放在地上,另一条腿保持跪姿(图4);
双臂和双腿发力,慢慢起身站立,转身(图5);
坐在椅子上,在做其他事之前,先坐下来喘几分钟气(图6)。
李开来提醒,摔倒后整个起身自救的过程,就像出生后从卧到翻身、爬行、坐起、站立的过程,似生命的初始,只是整个过程要慢一点。
如果受伤了:冷静求助
保持冷静,休息片刻,找出身体受伤部位;使用紧急医疗警报设备,或给120或家人打电话求助。
如果附近有枕头,把它放在头下,如果附近有毯子或衣服,在等待帮助时用它们保暖。
如果附近没有医疗警报设备或电话,就大声呼救,如果不能大喊大叫,就抓住附近的东西,敲打地板或附近家具,以产生声响引起注意。
4点预防跌倒
1.改造环境
老年人跌倒大多发生在室内。室内作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4点降低跌倒风险:
过道充足照明,
清除过道中的障碍物,移走不稳定的家具
,将常用物品放在易于取放的位置等都是改善室内环境的要点;
厕所作为跌倒的高发地,
可以安装扶手,放置大面积的防滑垫
(小的防滑垫容易绊倒)来降低跌倒的风险,如果老人的平衡功能不好,
建议洗澡的时候使用淋浴椅或浴缸,而避免站立淋浴
家里还可以
安装报警或呼救装置
,以便老人发生跌倒时,家人可以及时发现;
穿鞋方面,建议老人
避免穿不跟脚的拖鞋
,以防跌倒。
2.营养膳食
营养的缺失会导致
肌肉力量减弱
,同时年龄增长带来的
骨质疏松
,会使跌倒的风险和后果增加,
建议平衡营养膳食的同时,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3.适量运动
跌倒听上去是个小意外,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就可能意味着骨折、活动受限,最终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适量的运动锻炼不仅改善心肺功能,还可以增加肌肉力量,从而避免跌倒的发生。
锻炼的量要适宜,过少的运动无法起到保护的作用,而过量的运动反而会造成疲劳,起到相反的作用。
推荐的运动包括太极拳,走路等锻炼方式,如果老人感觉走路都很疲劳,可以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4.用药后需观察
如果老年人正在服用会增加跌倒风险的药物,
建议留意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眩晕,困倦的时候,注意休息。
如果眩晕发生频繁,可以到医院询问是否可以调整药物。
药物反作用,这10种服药方法全错
袁老跌倒后是如何用药的,这些我们不得而知。
但三甲想提醒所有人的是,药物千万不要乱用、滥用,否则后果很严重。
吃药不看说明书,都是耍流氓
说到吃药,我们打开包装盒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查看药品说明书,特别是药品的用法、用量和用药时间。
用药时间上,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➀一天三次服药
很多人习惯把一天的药量全部集中在白天吃,结果导致白天血药浓度高,夜晚血药浓度低,不仅药品的疗效受影响,还对健康不利。
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其实,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和大家分享过:尽量把一天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特别是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时尤其注意,一定要保证血药浓度稳定。
➁餐前、餐中、餐后服药
餐前:吃饭前半小时;
餐中:进食少许或餐前/餐后片刻;
餐后:餐后15-30分钟。
一般降糖类药物经常选在餐中服用;因为食物可以缓解药物对胃部的刺激,所以对胃部刺激较大的药物多选在餐后服用。
➂空腹服药
空腹服药的时间,通常包括清晨早餐前或餐后2小时、午晚餐前1小时。
服用此类药物期间,要注意餐间少吃零食。以小编个人的理解,如果一整天都不停地吃吃吃,“空腹状态”本身就成了伪命题嘛。
➃必要时服药
这类药物,多为疼痛或发热时吃的药。肠胃痛、发高烧都不吃药的话,莫非要靠意念战胜它?
➄即刻服药
心脏病发作的紧急关头,当然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药吃下去。同理,类似的疾病发作时,都需要马上服药。
吃药还想葛优躺,咳嗽溃疡伤食道
在家的状态,
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走在躺倒的路上
吃药的时候,咱就站起来活动活动。躺着吃药,药片很容易粘在食道上,可能引起咳嗽或食道溃疡等其它食道伤害。
坐着或站立吃药都是可取的,吃完了大家可以静坐5-10分钟,45°仰望天空发发呆啊、回味每种药独特的味道啊,怎么文艺都随你。
干吃,不加水
”,对食道刺激大
不知为什么,一到吃药总会发生手边没水的情况,很多人索性直接把药片干吞下去。
比起躺着吃药,干吞药物因为缺少液体的滋润,对食道造成的损伤更大,甚至可能埋下罹患食道癌的隐患。
正确的方法是用白开水送服
:吃药前喝一口水,吃药后再喝100毫升水,既能充分保护和润滑食道,也能帮助药物在胃中分解,促进吸收。
药片掰开吃,口感药效大打折扣
小编小时候干过把感冒胶囊打开吃里面药粉的挫事。嗯,之后的事我就不记得了,毕竟也不是什么甜蜜的童年回忆…
真不是所有药都能掰开吃,比如各种肠溶胶囊、缓控缓释制剂等。
以大家熟悉的阿司匹林为例,药片外部有一层保护药物的肠溶衣,可以帮助药物使之到达肠道后再发挥药效。一旦掰开或者嚼碎,肠溶衣被破坏,过早分解的药物会对胃部造成刺激。
大家一定见过那种中间有一条刻痕的药片,药片中间的刻痕设计,正是为了控制药量,表示可以掰开只吃半片。
但要记得,掰开服用的药物也不可以嚼碎哦!
饮料送服药品,当心发生相互作用
不是干吞就是饮料送服
大家是有多嫌弃白水
用饮料作为药物的送服液体是非常不可取的,饮料中的成分极易与药品发生相互作用,不仅影响药效发挥,还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茶水:贫血人群常吃的琥珀酸亚铁用茶水送服,茶中的单宁酸会与铁结合,会减弱疗效;
酸性饮料:阿司匹林、黄连素等带包衣的抗生素都是酸性药物,用酸性饮料送服,会加速该类药物的分解;含有氢氧化铝成分的碱性药物,遇到酸性饮料,会发生酸碱中和,导致药效消失;酸性饮料还会减慢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可能会造成尿路结石。
对瓶口喝药,用量掌握不准确
止咳糖浆等瓶装液体药物,直接对嘴喝会造成剩余药品的污染和变质,同时很难准确把握药量。
服用瓶装药物,应该用随附的量杯按刻度服药;没有量杯的,可以根据说明书,用家里的小勺等取药。
多药同服禁忌多,咨询医生掌握3步
药药切克闹,片剂合剂来一套
尤其是家中老人,可能面临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状况。稍不注意,很难避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
(点击可查看大图)
3个步骤,避免多药同服引发用药风险:
1.告知医生自己长期服用的药物有哪些,以帮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
2.遇到用药疑惑,向医生或药师咨询后再服药;
3.切记不可自行随意换药停药。
服药喝太多水,不一定是好事
生病要不要多喝水也分情况,服用某些药物时并不适合喝水太多。
一些治疗胃病的药物含有硫糖铝、铋剂等胃黏膜保护剂,服药后都应少喝水。
服用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止咳类药物,不宜喝水太多。
特别是止咳糖浆,药物需要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形成保护膜,以阻断刺激缓解咳嗽,建议喝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尤其不应该喝热水,避免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小编习惯喝完糖浆就猛灌一口水,感觉自己这么多年的药都白吃了/(ㄒoㄒ)/~~)。
另外一些药物则不能喝水送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心绞痛突然发作时,应将药物放在舌头底下含服,通过舌下静脉直接吸收药物,达到快速起效的目的。
服药后立马运动,药物吸收受影响
服药后,药物由胃肠溶解吸收发挥作用需要30-60分钟。如果服药后马上运动,血液会流向身体四肢,当然就没有足够的血液来帮助分解药物啦。
因此,为了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吃药后一小时内应该避免剧烈运动。
服药期间不忌口,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奈何管不住贪恋美味的嘴
服用有些头孢类抗生素期间及其后一周内不要饮酒。两者发生相互作用会引起头痛、恶心、心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导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危险状况。
服用降压药时别喝西柚汁,西柚汁会影响药物的降压效果。
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喝酒会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的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而果汁会进一步加剧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引起胃出血的状况。
服药前,心里有疑问可以向药师咨询用药禁忌;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发生不适,立马询问医生;吃药期间一定要管住嘴巴,保持合理膳食。
(来源:“三甲传真”微信公众号,
内容综合自京医通、梅斯医学、大河健康报、小大夫漫画、生命时报等)
推荐阅读
袁隆平的故事:一粒粮食如何救一个国家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病逝!一代传奇谢幕,愿天下再无肝癌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
这是一幅和核电一样“高能”的漫画···
下载“科学加”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科学加
视频号上线啦!我们在等你
有疑问或寻求帮助,快加入"科学来帮忙"群
科学加(scipress)
提供新鲜科学与生活资讯
组织各类有趣活动
主办:
北京科技报社|北科传媒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1
03-08
04-08
03-30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