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
第一杀手
,中国每年的新发患者约
270
死亡患者
130
个列入调查的省级行政单位中
以脑血管病作为首要死因的,在
1990
年为15个
,2013
年增加到
个。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负担。因此,脑血管的防治成为一个重要且迫切的问题。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将其在第S28次香山科学会议上的报告整理成文,文章发表于《科学通报》[1]。文中分析了中国脑血管病患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特点,提出了在脑血管病防治上,中国所面临的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殊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王拥军教授指出,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面临着四个方面的特殊问题:
1.中国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低,对劳动力人口影响大。
2.中国脑出血患者所占比例远远高于西方国家。
3.与白种人不同,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发病基础是颅内动脉狭窄。
.中国亟需将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作为防治的主要窗口人群
1.中国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低,对劳动力人口影响大
我国脑血管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65.5岁,远早于美国、加拿大、日本患者的发病年龄(比美国大约早发十年)。这种发病年龄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种族有关,比如美国的白人发病晚,而黑人发病年龄与中国人相似。另一方面可能与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东部人均GDP高的省份,其患者发病年龄稍大,北京的发病年龄非常接近美国。
王拥军教授认为,因为中国比其他国家脑血管病发病年龄远为年轻,因此在使用欧美等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结果时要谨慎,中国需要有针对自己人群的研究数据。另外,中国脑血管病防控要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改变。
2.中国脑出血患者所占比例远远高于西方国家
中国脑出血的占比远远高于西方国家(2007年,我国住院患者中脑出血占23.4%,而加拿大为7%),虽然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但从目前发病情况看,脑出血对中国人群的威胁至少是白种人的三倍。
国际上针对脑出血治疗的研究,主要有三类靶点:第一类是治疗原发损伤,抑制血肿扩大(主要是研发降压药和止血药);第二类是在避免继发损伤,包括外科血肿清除、脑室引流,血肿药物清除,保护血脑屏障,降低周围继发损害等。第三类主要是控制血糖、贫血、降低体温、控制癫痫,预防DVT等处理[1]。
王拥军教授呼吁国家能够加强对脑出血研究的投入,发起中国自己的大型脑出血研究(目前还没有中国发起的研究)。
3.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最重要的发病基础是颅内动脉狭窄
在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发病机制,在不同人群中占比为33%~50%,这一比例与南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相近。但在白种人为主的区域该比例相对较低:美国白人颅内动脉狭窄比例为8%~10%,美国西班牙裔为11%。相反,白种人超过1/3会有颈部血管病变,而中国人颈部血管病变比例相对较低。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通过两大类机制导致卒中,第一类是血流动力学障碍;第二类是斑块脱落导致栓塞。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卒中的病因构成中占33~50%,与韩国、新加坡、泰国等相近,日本为28%。
过去在制定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策略时,往往只考虑解剖因素即血管的狭窄程度,没有考虑血流速度,所以效果不好。作者在文中说,患者的血管从开始狭窄到血流量下降,存在着生理拐点,而每个人的生理拐点是未知的,因此未来的突破方向是找到一个生理功能指标来代替解剖指标,来指导临床决策,比如借鉴冠状动脉研究上已有的成功经验:使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这一新的参数(
指一个血管狭窄之后,其远端血流量和近端血流量的比值)
。这一生理指标比解剖指标更重要。在FFR足够的情况下,尽管血管有狭窄,但远端血流不下降,患者并不需要治疗。
王拥军教授还认为,未来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将依赖计算机技术。通过具有超大运算量的大型计算机重建图像,直接计算血管的压力、剪切力、血流量,可以把有创检查变为无创,从FFR转变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非侵入性的FFRCT。美国FDA已于2014年11月批准了FFRCT从商业概念变成商业软件,2015年1月天坛医院和深圳研究院合作,旨在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到脑血管领域。
4.中国亟需将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作为防治的主要窗口人群
根据美国研究者对过去100年的数据分析显示,在众多的被研究因素中,仅血压这一项对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有贡献。在过去50年间,美国人血压平均降低9mmHg,这也许是美国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2009年才开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方面,管理好血压,是中国可以做,并且可能带来显著社会效应的防控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轻型脑血管病所占的比例会增加。2011年中国轻型卒中占35.25%,5年之后这一比例提高到42.23%。近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人群在中国高达2390万人。高危人群复发率更高,占所有TIA人群的78.17%。目前中国TIA的诊断率低、治疗不规范,因此作者建议把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放在轻型卒中和高危TIA患者,即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上。在中国已有试验表明,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以降低32%卒中的进展和复发。
国际上已发起了3个重要的研究,分别是CHANCE研究、新发TIA和轻型卒中血小板抑制研究(POINT)研究,和苏格拉底SOCRATES研究。针对HR-NICE人群的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也已经开始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HR-NICE防治具有高效、低成本的特点,中国也必须将此防治作为脑血管病防治的大战略。目前已经启动了中国HR-NICE行动计划:包括制定HR-NICE临床指南,开展针对HR-NICE的一些深入研究,出版HR-NICE专著,开展中国卒中学院HR-NICE教育计划,以及开展HR-NICE公众教育等。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具有和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因此王拥军教授提出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防治策略
。一个中心就是“以降低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一级预防控制好高血压患病人群的血压水平”和“二级预防管理好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患者”。其中,HR-NICE防治是全球脑血管病防治的大趋势,应成为中国脑血管病防治的优先战略。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
.(2016)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面临的特殊问题
科学通报
(18),2020-2026;
10.1360/N972015-01221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1
03-08
04-08
03-30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