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平(17) 话说南平(17)话说南平(17)

话说南平(17)

高山明珠——宝珠山

以上照片中密密麻麻、

行云流水、端秀清新字迹

出于何人之手?写的是什么故事?而今电脑普及的时代,还有多少人提笔爬格子?也许上次提笔爬格子时间,是在高考的语文试卷吧?还是……

这篇手稿描写

高山明珠——宝珠山故事,作者是南平文化名人刘光舟先生,今年八十三高龄。

羊年的正月他笔耕不止,生动描述宝珠山人

贫而有志,富而有义,苦中有乐,乐中有序,以及几代乡绅的努力造就了“文宝珠”的故事。这故事是延平古代文明的缩影,并引人深思。

文化名村宝龟山(清

民国)

延平历史漫谈

刘光舟

宝龟山,清代属芹哨乡梅西里,今称延平区茫荡镇宝珠村。宝龟山地处懵憧洋的西面,海拔

840

米,夏季平均温度

℃,凉爽宜人。志书载,因山形似龟形,或传田里有灵龟而得名。民国时期改宝龟山为宝珠山,今誉高山明珠。

宝龟山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名村,是延平古代文明的缩影。过去对封建社会的定义是贫穷、落后和黑暗,时代是人生无法选择的,这是客观的一面,另一面,我们的先祖与现代人一样的聪明、智慧和勤劳,他们同样在封建社会里创造着古代文明。可惜当今人对这种文化知之甚少,或且一无所知了。笔者近年小住宝珠山,从耄耋老人的漫谈中,记录了宝珠人的往事。他们是贫而有志,富而有义,苦中有乐,乐中有序。清、民国时期宝珠山确实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他们遗存的老厝,矮小狭窄,所谓的宝珠的大厝,也只有三百多平米,却住了十二户人家、六七十人;他们耕种的稻田都在

800

200

米的山坡上,劳动要带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翻山越岭,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他们的劳动强度是当今人无法承受的辛苦。他们在“不读则耕、不耕则读”的祖训指导下,从“耕读两途”中建设清、民国时代的“新农村”。

一个三百多户的村庄办了六所学校。清代农村的学校称私塾,规模很小,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办校,村民家的大厅、祠堂、庙宇都可以作为校址,无须政府批准。宝珠由于秀才多,这批人是古代农村的乡绅,是办教育的骨干力量。宝珠文化人有个好传统,凡是秀才或有教书能力的人,都认为自己受前辈老师的辛勤教育,以至成人,今日有能力教书应该为家乡子弟尽责任,回报社会。因此,宝珠在清末即普及了男子教育,农民基本上都到私塾读书,不少女孩也上学,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极为罕见的新鲜事。一个村庄为何要办六所学校呢?宝珠的私塾有日学、雨学、夜学三种。日学是全日制,女孩十岁以下可男女同校,座位男女分开;雨学是晴天劳动,雨天读书;夜学(夜校)是晚间用一个时辰(两个小时)读书。夜学是利用日学和雨学的校址,学生自带煤油灯上学,一人一灯成了夜学的风景线。私塾的学生没有年龄的限制,也没有学年的限制,初入学的学生年龄有的相差十几岁。不分班,只分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教材几百年不变。除课文外,还有写字、算盘口诀、斤求两口诀、流水账和分类账等实用数学。

私塾办学灵活,学费低,没有助困生。老师的工资称“束修”,学生可送现金,也可交稻谷,没钱没谷的送薪炭(烧饭用的柴火)。雨学、夜学一年送老师六百斤柴火。学校就在农民家门口,农民子弟不愁因务农或费用问题上不了学。老师不拘日夜,不问束修厚薄

,都热心教育后辈。从清乾隆牛娃举人卢家元开始,后继有卢金声、卢玉方、卢家璧、卢芹香等几代乡绅的努力造就了“文宝珠”。当今宝珠的大学生数以百计,却没有一个在村的大学生。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年)南平县建立四所公办高等小学校,(城区、樟湖、峡阳、宝龟山)宝龟山为四所学校之一,迄今已一百零七年了,全称:公立南平县宝龟山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该校比北京清华大学办校还要早,第一任校长为清末恩贡、南平知名人士卢金声。王台、来舟、茂地、大洋等十几个乡村的小孩都到宝龟山小学读书,在校生达三百多人。民国七年(

1918

年)省立南平第四中学(南平一中的前身),这届只有八名毕业生,五名是宝龟山人,“文宝珠”闻名遐迩。

宝珠山高水冷,水稻中种一季,农闲的时间很多,一年里有半年时间在“玩”。古人与现代人一样,娱乐是人的本能和需求,宝珠人的文化生活绚丽多彩:戏曲、音乐、书法、绘画、手工艺等。由于教育的普及,村民多能识字,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戏剧是清、民国时期的文化代表,在村头打锣,村尾就能听到的小村庄,却有两个戏班,现称剧团,成年人的南剑戏和儿童的台阁戏。宝珠的戏班,能演几十本戏,如《五家坡》、《破洪洲》、《四郎探母》、《郭子仪拜寿》、《徐策跑城》、《空城计》、《仁贵回窑》等。

从春节正月初二开台,按贯例开台戏演《天官赐福》、《福禄寿三仙》以表示吉祥、纳福;谢台戏演《观音送子》和二十四孝中《埋儿得金》,祝愿多子多福,孝敬长者等有教育意义的剧目。从春节至春耕为止,要连续演几十天,农民演农民看,周围的村庄驻村看戏的人多达数千人次,看戏不要钱,热闹非凡。除在村里大戏台演出外,农民文化也三下乡,还到茂地、谢地、王台、溪后及沙县、顺昌、洋口等地演出。演一本戏一担谷子(约三块大洋),戏装、道具、汽灯由聘请乡村派人台,要十几个挑夫。

春耕前,戏班要回宝珠临水宫演“赌博戏”,古称“花会”,花会是清末、民国期间非常盛行的一种赌博。宝珠山的花会影响很大,花会类似当今的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但比现在买彩票更有文化色彩,更有独特性和趣味性,周围村庄很多人会到宝珠压花会。

戏班除春节演出外,平时有钱人家的婚庆、寿庆或保平安,出钱演戏写“戏榜”,告示某人某日某事,演戏一本,榜出戏名。如当今的歌星演唱会的广告。由于戏班经常开展活动,宝珠村民对戏剧非常熟悉,人人耳熟能详,不仅懂剧情,甚至唱词、道白、台步都懂得,据说宝珠男性成年人绝大多数都穿过戏装,上过戏台,农民参与十分普遍。因此,表演的好坏,演唱技巧的水平,农民都很在行。有一次,外地戏班来宝珠演出,戏中小姐上楼走了七层,下楼只走了六层,农民观众喧哗小姐走错了步;有的演员进门不抬脚,唱词、道白漏了,都逃不过宝珠人的耳目。

清末、民国时期,宝珠戏班出了很有名气的演员,如戏班负责人卢树根,他既是种田能手,又是名演员,演谁像谁。演包公,宏亮嗓音一开腔,整个剧场立刻鸦雀无声,包公的威严形态无人不喝彩;他演老旦,妇人头饰一戴,宽短裙子一扎,踉踉跄跄走向台前,活生生的老太婆形象引人发笑。卢树根台前是演员,台后又是掌鼓的高手,还是一个农民书画家,元宵花灯上的人物花鸟画深受村民的欢迎。农民演员卢智标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像个活诸葛,据说他的演技比现在电视上的演员要好得多。

清代科举有规定,演戏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不能参加县学府学考秀才。为了避讳,宝珠戏班不称什么剧团,也不称剧社,以俱乐部的名义开展活动,俱乐部称“集乐轩”。农闲时节各坊的音乐爱好者,常在家中的大厅里举办家庭音乐会,或在月光下拉弹说唱。在山村的静夜,曲声悠扬,展示古代的夜生活。

宝珠村可称书画之乡,教育的发展,也带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出了很多书画能手。农民书画家卢万康,他一生从事农活,亦农亦艺,对书画和民间工艺都有造诣。他的人物花鸟画栩栩如生,他的书法流传这样的佳话:卢万祯的母亲做大寿,客厅要挂一个“寿”字,村里几位文人挥毫写下“寿”字,正在品赏,卢万康下田收工路过门口被叫住,要他写“寿”字,他挽起带泥的袖子,随手写下一个“寿”字,雄健有力,终被选中,文人之作,反而落选。卢万康不仅是书画家,还是一位工艺美术家,他用瓜子仁、糯米、黄豆、黑豆、红豆、龙眼核、荔枝壳等为材料,装贴成七层宝塔、土库厝、麒麟、狮子等工艺品,造型美观,神态生动,也是宝珠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

教育带动了文化,也带动了医学的发展,宝珠可称为医学之乡。一个几百户的高山村,却办起了医学蒙馆,今称中医学校。据传宝珠的医学蒙馆,办在卢以耕家里,卢以耕系清末秀才,兄弟十八个,人呼他为十八叔公。他上课时,每教一条中医书《汤头歌诀》,都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会念、会背诵、会默写、会讲解。考试时还要摸拟病例,开出摸拟处方,藉以评定学习成绩。因此,学医成了宝珠传统,有文化的人,都兼学中医学,如诗人儒医卢耀履、喉科名医卢贵顺等。当今看病贵、看病难、农村缺医少药,都是人为的,是体制问题。清至民国的宝珠村,“行医济世”之风非常盛行,看病医生比比皆是,基本上做到看病不出村。中医师卢耀谦,自学成才,行医一生,医术高明,药到病除,药费可以赊欠,秋收年终时结账,很受欢迎。王台、来舟、大洋、茂地等地无人不知卢耀谦的精湛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峡阳这样的大镇,也常有大户人家,用轿子把他抬到家中看病,成了宝珠村的“华陀”。

宝珠尚有鲜为人知的事情,宝珠的秀才们,多是收藏家,唐代的医书、明代的字画、清代的瓷器。仅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字伯虎)的四幅画,以当前的拍卖价至少上亿人民币。可惜数以万计的古藉、古字画、古瓷器等文物,在“文革”中全部焚烧、捣碎。仅古代医书就烧了三天三夜,犹为珍贵的唐代孤本医书也片纸不留,收藏者无不落泪。

“文宝珠”确实值得载入史册。宝珠的古文化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需是文化村,不能只看到楼房、别墅、宝马、奔驰,没有丰厚的文化称不上新农村,没有新“乡绅”也建不好新农村,文化不能靠三下乡和下乡写春联,清、民国时期村庄里的春联都是村里人写的,民国时期延平农村的文化活动丰富精彩,笔者记忆犹新。(

2015

年正月写于延平)

卢万康作品:宝珠桥灯笼上的人物花鸟画

原南平一中校长:卢家璧先生(1930—1932年)

原南平一中校长:卢芹香女士(1932—1933年)

刘光舟、邓秀琴夫妇俩——居家书作本

宁静无为动静乐寿

肖世华

“叮咚、叮咚”清脆的门铃声响了数声,开门的邓阿姨笑容可掬,并拉着我的手来到客厅。

“刘老呢?”

“光舟去买肉了,我们家的宝贝要吃肉。他很快就会回来。”

环顾四周,哪位宝贝要吃肉,纳闷?

邓阿姨看出我的疑惑,领着我到阳台。指着洗衣池旁的小水池说,“宝贝就在里面,你看看。”

黑乎乎的池底依稀可见,趴着一只大鳖,我打开手机的闪光灯,连续拍了几张照片。打开一看惊呆了。这只大鳖干干净净,透亮的鳖裙里隐现的鳖甲条纹根根可数,犹如婴儿的脸盘白里透红,特别康健。

“肖老师,你猜猜它有多重?”

“四斤多?”

“三年前,称了称就五斤多了,现在估计有六斤多。”

“再猜猜它几岁了?”

我往池子里再看看,这次要多猜一些年限,“二十岁!”

她摇摇头说:“它比我的孙子还大三岁,我养了三十一年了。当年,我去菜市场买菜时地上捡来的,只有酒杯大,重约一两多,奄奄一息。这家伙命大福大,很乖,通人性。每年夏天,我俩都带着它去宝珠山住几个月,它一到宝珠山异常兴奋,不停拍打,水花四溅。它也知道宝珠山是风水宝地,山好、水好、空气好。”

来到客厅,她接着说:“今天是好日子,春分节气,白天和晚上一样长,不冷不热真舒服。上一个节气惊蛰,老天爷一打雷,这宝贝就醒了,开始慢慢吃东西。一到冬天就冬眠,它什么也不吃,可乖了。哎呀,说了半天,还没有给你到茶呢。”

瞧着邓阿姨的背影,那“一两多,六斤多,三十一年”话语还在我耳边缭绕。是啊,只有怀揣菩萨心肠的人,才会如此慈悲为怀,柔爱众生。

邓阿姨把家打理的干干净净,紧紧有条。我接过热茶问道:“阿姨,你家面积有多大?”

“我的老宅就在这里,面积有150多平方米,二十年前开发商要开发,原拆原迁。我们选了这套面积130多平方米,开发商还差我们十几平方。光舟说,够住就可以了,那十几平方就送给开发商吧,我就依他了。”

他俩知足、豁达、无争的心态令人钦佩、令人效仿。而如今,屡屡听到开发商与拆迁户,因拆迁而产生摩擦、争吵、钉子户、大动干戈、甚至闹出人命之事不绝于耳,谁对谁错不得而知。

此时,刘老回来了,他微笑地说:“这家伙,最近胃口大开,隔三差五都要吃新鲜肉,我要好生伺候。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看着他憨态可掬的神态,真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好老头。

“刘老,稿件我打印好了,你再看看。”

刘老坐在沙发上手捧稿件,坐在身旁的邓阿姨侧身与其一起看稿,我赶紧抓拍他俩的合影。而他们身后墙上那两块镜框里,由刘光舟书写的“宁静无为”、“动静乐寿”八个大字,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2015年3月写于南平)

阅读了刘光舟先生的

文化名村宝龟山

的文章,知晓了延平文化底蕴之广博厚重,明白了应该怎样生活

,知道了

人活着的价值之所在

也为延平人民的善良、勤劳、聪慧而感到骄傲。尤其对南平一中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何为一中?

的命题,答案更加清晰

更加明了。

南平一中流淌着“道南理学”正宗血脉,而宝珠山的乡绅卢家璧、卢芹香(原南平一中的校长),他们把宝珠人

贫而有志,富而有义,苦中有乐,乐中有序。

的精神,在闽北最高学府南平一中落地弘扬,因而造就一批国之栋梁,如文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经济学泰斗邓子基先生

半导体材料学专家阙端麟先生

寄生虫学专家唐崇惕女士等

武有军中的将军:林从光少将

高津中将等一中校友。校友刘光舟先生就是延平的新

,他几十年扎根本土,研究延平的历史,传播延平的人文精神,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下一阶段《话说南平》栏目,将陆续登出刘光舟先生的力作

双剑化龙

柳公权的书法

辛弃疾与双溪楼

纪晓岚闽江行的诗词

等延平故事。为大家了解

何为延平?

延平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一定有帮助。

如果你领悟到“贫而有志,富而有义,苦中有乐,乐中有序。

这十六个字,那就践行吧!并把它告诉你的亲朋好友,与之分享。谢谢!

南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公共微信号:NPCTWH,输录该微信号可以阅览

《话说南平》的其他文章。

南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构建和谐心身,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共建美好家园。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