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试管婴儿容易流产早产,移植后要躺着、少喝水,这些谣言你也信 辟谣试管婴儿容易流产早产,移植后要躺着、少喝水,这些谣言你也信辟谣试管婴儿容易流产早产,移植后要躺着、少喝水,这些谣言你也信

辟谣试管婴儿容易流产早产,移植后要躺着、少喝水,这些谣言你也信

“医生,胚胎移植后是不是要躺着才能保胎”

“医生,移植后是不是喝水排尿都会掉出来”

“医生,试管婴儿是不是容易早产、流产……”

在广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每天都有患者追着医生问,手里拿着的是一堆从网上搜来的试管婴儿移植后“注意事项”。

然而,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说法,医生也是real无语……

对于不孕症患者来说,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正是这样的期盼让他们对做试管的每一个环节都小心翼翼,特别是在胚胎移植后,不少女性朋友会认为一定要卧床休息,进行保胎。

关于试管婴儿,这些谣言你信了吗?

医学指导:广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黄青

谣言:胚胎移植后,要卧床保胎

辟谣:卧床对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没有帮助

为担心移植后胚胎从阴道里“溜出来”,很多女性在移植后蜜汁一致地认为,移植后要平躺。黄青主任就曾遇到一例让她啼笑皆非的事情。

有一次,黄青去停车场,发现旁边停着的,正是自己一位患者的车。不经意间看到,驾驶座被放得平平的,几乎都快成一张床了,那位做了胚胎移植的患者正躺在上面。

黄青想下车去提醒她,可那患者已经踩下油门,就那么半躺着把车开回家。还有更奇葩的,“有病人移植回去后,48小时内都赖在床上,不洗澡、不洗头,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需要人服侍。”

黄青介绍,

大量研究已证明,

卧床对提高试管婴儿妊娠成功率没有任何帮助,也不会增加其安全性,所以移植完可以马上离开

。轻轻松松生活就对了,该上班上班,该做家务就做家务。睡觉也是,怎么舒服就怎么睡。当然,一些剧烈的运动还是不建议。

谣言:试管婴儿易流产、早产?

辟谣:试管婴儿技术不增加胎儿流产早产风险

黄青称:“目前已有定论:

试管婴儿技术不会增加胎儿流产、早产的风险。

为何试管婴儿给人容易流产的印象呢?原因是,部分不孕女性本身合并有不育,也就是体内可能存在某些容易流产的因素,试管婴儿技术只能帮她怀上,但不能解决她的流产问题。

黄青介绍,导致流产的原因有许多,比如胚胎原因、免疫原因、遗传因素、子宫因素、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异常、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未纠正等。“在自然怀孕人群中,也大概有10%~15%的流产率。而从统计学上比较各代试管婴儿及自然怀孕之间的流产率是没有差异的。”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少做试管的家庭过分追求双胎,双胎妊娠会增加孕期并发症,容易导致胎儿早产。

谣言:移完胚胎喝水排尿要小心

辟谣:没有科学依据!

还有人说,移植胚胎后要少喝水,少上厕所,担心两腿一张,胚胎就掉出来。

而黄青指出,

喝水排尿是没有问题的,有些病人反而要多排尿。

“放胚胎时,需要用阴道窥器将阴道撑开,阴道和尿道很接近,有时窥器会压迫到尿道口,让人出现尿频感觉。这时候多喝水、多排小便,可以解除尿道口的这种压迫感。”

试管婴儿的“保胎”指补充黄体酮

怀上试管婴儿,都需要保胎。这个保胎,并不同于我们常识里的“保胎”。

一般的“保胎”,是指胎儿生存受威胁,通常需孕妇卧床,并采取措施将它保住。

而试管婴儿的保胎,并不因胎儿的问题,而是由于促排卵后母体黄体功能不全,导致子宫过度兴奋,保胎便是进行黄体支持,即补充黄体酮,让子宫更安稳

黄体支持一般需做两个月,传统方法是每天到医院打针。由于黄体酮是一种油剂,不好吸收,打的时间长了,有些人的屁股会形成一个硬结,且一打就打两个月,非常痛苦。而现在有了更方便的方法:阴道塞药和口服药物。

黄青介绍,阴道用药,宜作为首选方式,其效果能完全替代打针。“进口的凝胶,每晚睡觉前塞一次就好。有些胶丸,一天塞两次,都很方便。”比较保守的女性,生怕阴道塞药会碰到子宫,影响胎儿,黄青说,这种担心没有必要。而当前口服药物的效价还不能完全替代打针。

这样做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放松、不熬夜

精神过度紧张、熬夜,会影响内分泌,继而影响药物吸收,对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影响很大。

戒烟、戒酒

与自然怀孕一样,建议男女双方戒烟三个月再去怀孕。少量饮用葡萄酒问题不大,但最好别喝。

一针都不能落

促排卵针,通常需连续注射10~12天。有些人一忙起来,就忘了,或其间感冒发烧,就擅自停药。

需特别注意的是,

促排卵针一天都不能停

,必须打到卵子发育成熟为止,否则可能会影响卵子发育,甚至引起卵子凋亡、萎缩。

拒绝剧烈运动

促排卵的过程中,卵巢会明显增大,因此促排卵前后不能做剧烈运动,否则可以引起卵巢扭转。

猫狗咬伤,打灭活疫苗

狂犬病疫苗有减活疫苗及灭活疫苗两种。建议孕妇打灭活疫苗。因为,减活疫苗里的病毒仍是活病毒,会对胎儿产生刺激作用,恐引起胎儿畸形。

文/转载自《家庭医生》杂志,已获得转载授权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