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
李丹麑.孕妇营养指南:关于“吃什么、不吃什么、怎么吃”的历史变迁[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1,24(5):397-400.DOI:10.3760/cma.j.cn113903-20210416-00358
李丹麑
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北京100710
通信作者:李丹麑,Email:dannili@cma.org.cn,电话:010-85158479
营养“nutri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nutrie,原意指“哺乳”或“吮吸”,这是婴儿初到人间获取营养的基本途径。婴儿在尚未降生之前,是通过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的,因此各国文化都有“孕妇一人养两人”的认知。比如英语里有“I'meatingfortwo”的俚语,是女士们表示自己已有身孕的委婉说法;又如我国众多文艺和影视剧作品也有如下场景:妈妈或婆婆不断地给怀孕的女儿或儿媳夹菜,慈爱地叮嘱道:“多吃点儿,要不孩子怎么能获得营养呢?”
人们很早以前就意识到,膳食既能给孕妇提供能量,也能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但是各个时代的医学家关注的重点却不太一样。
一、以“味”为本的东方食谱
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古印度吠陀时代的阿育吠陀医学(Ayurveda,印度传统医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记载的综合医学体系。其医学经典《妙闻本集》(图1)与《闍罗迦集》提到孕妇营养膳食的重要性,甚至还有针对孕妇制定的健康护理方案,涉及呼吸法、饮食、运动和睡眠等生活起居各方面。
《妙闻本集》的棕榈叶手稿制作者不详,制作时间约
为公元1世纪,现藏于尼泊尔凯撒图书馆。该版是现存的《妙闻本集》最古老的版本,共计152个对开页,分为186章,记录了1120个病例、700种药用植物、64种矿物质制剂和57种动物制剂。有趣的是在附录中,抄写员还标记是在878年4月13日(星期日)完成所有工作的
与中医讲究“四气五味”类似,古印度医学也有关于“味”的解读和理论。“味(Rasa)”囊括了饮食物(乃至万物)中所含的味道,食物被摄入之后,在人体内形成乳糜微粒,再进入血液,供人体组织利用,这些都关系到人体生理及病理的释因和药物使用的依据。
在古印度医学家看来,孕妇饮食中的“味”,与母亲、父亲、灵魂和健康一起被列为“生育”的五大因素之一,不健康的饮食可能导致孕妇未来的流产、难产或子代患病。
《妙闻本集》还根据孕期的不同反应,为孕妇设计了一套“食谱”:在孕期第一个月,孕妇适宜摄取有甜味的流质食物;第四个月吃清淡的奶酪;第五个月喝浓稠的牛奶;第六个月吃洁净的黄油;第七个月开始多吃野鹿肉等高蛋白质食品补充营养,为即将到来的分娩做好准备。
无独有偶,古波斯医学(图2)通过“味”的平衡与调剂来保证孕妇的健康。活跃于公元9世纪的波斯医学家拉齐斯(Al-Rāzī)在广泛吸收古希腊、古印度、波斯和中国医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属于古阿拉伯医学的营养体系。拉齐斯建议孕妇少食多餐,不要食用辛辣或苦涩的食材,包括辣椒、羽扇豆(鲁冰花的果实)和未成熟的橄榄等,以防身体受到刺激而引发病症;而鹰嘴豆、四季豆和芸豆等具有利尿、活血化瘀等药用功效的食材则严禁孕妇食用;如果孕妇食欲不振,可适当吃石榴、苹果和酸橙来缓解不适,增进胃口。
土库曼传统地毯羊毛材质,制作者不详,制作时间为
1980年,现藏于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国家博物馆。土库曼传统地毯制作工艺在201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地毯上织就的图案最早可追溯到古波斯帝国时代,图片中金黄色图案就是其中一种,是孕妇的艺术抽象图形,其中十字形代表孕妇的身体,外围弯钩代表孕妇的手臂和腿部,图案中心的小方块代表胎儿。整个图案象征着对生命的崇敬
二、以讹传讹的异食癖(citta,也称cissa)
如果说古代东方医学家看重“治未病”,那么古代西方医学家则更关注“治已病”。
尽管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论妇女病》中谈到孕妇疾病时,一再指出营养失衡是导致流产的因素之一,但是他对于“营养失衡”的理解是基于孕妇病态的临床体征,即食欲不振、孕吐反应和异食癖这三方面。
他认为患有厌食症、体质羸弱或暴饮暴食的孕妇,以及在怀孕初期出现味觉失调和烧心症状的孕妇都面临着流产的危险。如果孕妇有想吃“土壤、树叶”等不寻常食材的想法和行动,那么可能会对胎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如畸形),必须努力克制。
古罗马医学家盖仑和索兰纳斯都继承了希波克拉底这一观点,也补充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盖仑将孕妇的进食障碍、恶心反胃和“病态的口味”等表现统称为“异食癖”(citta),认为是她们“体液严重失衡”引起的,需要通过灌肠、放血等方法恢复体液平衡。索兰纳斯则观察到“异食癖”(cissa)从孕早期(第二个月)出现并贯穿整个孕期。他虽然认同盖仑的观点,即“异食癖”由母体体液失衡造成,但认为根本原因是胎儿汲取孕妇的血液作为营养来源导致的,因此他建议通过散步、多吃咸味食物、适当饮用白葡萄酒等自然方法缓解“异食癖”,待孕妇分娩后可自然恢复正常而不要采取过多人工干预手段。
“异食癖”一词,最早在古希腊语和古罗马语里分别写作“citta”和“cissa”,原意指生长在古希腊地区的藤蔓植物。人们用这种植物极强的攀附能力来形容孕妇的口味之广,“见到什么就想吃什么”。而在公元4世纪古罗马帝国医学家奥里巴修斯(Oribasius)在著作《医学概要》里,描述孕妇“病态的口味”的词汇发生了变化,写作“pica”,这是拉丁语中“喜鹊”的意思,这个词后来沿用到了中世纪后期。
尽管从词汇语义的传承上看,可能是翻译或誊录造成的以讹传讹。但鉴于喜鹊是出了名的杂食鸟类,几乎什么都吃,所以也被人们广为接受。
三、“以形补形”福音书
由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保守民风和男尊女卑,以男性为多数的医生很难参与到孕妇的诊疗过程当中,往往是通过助产婆、女佣或孕妇的女性家族成员代劳,再通过询问获取“二手讯息”作为经验积累。
活跃于公元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医学家及占星师埃提乌斯在他撰写的《占星书》里,引用了奥利巴修斯对于“异食癖”的描述,并附上一份包括腌制的酸甜口味小菜在内的可有效缓解症状的食物清单。清单最后一行,埃提乌斯写道,“以上内容来自于希腊的阿斯帕西娅”。
阿斯帕西娅是古希腊著名军事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情人。传说她以才貌双全名动整个希腊半岛,但史料中没有关于她的明确记载,更何来她制定的这一份食物清单呢?在著作里特意提到阿斯帕西娅的名字,很可能是埃提乌斯为了提高其论著的可信性所采用的小伎俩罢了。
从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自古罗马帝国分裂开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医学的衰落使得孕妇保健出现了从专业理论到民间偏方的倒退,诸如“阿斯帕西娅的食谱”不胜枚举。
到了中世纪,孕妇膳食呈现高碳水、高脂肪、低蛋白、少果蔬的特点,而且也缺乏维生素的摄入与补充(尤其是维生素C和D),然而此时孕妇吃什么已不再重要,反而是不吃什么更为关键,因为这是“有效避免畸形胎儿”的方法。
15世纪后期,法国民间流行一本叫作《女红福音》(TheDistaffGospels)的书(图3),讲的是漫长冬夜里六位农家嬷嬷们聚在一起纺羊毛时互相交流的女性养生知识。全书谈到的200多条“福音”从内容上可分为受孕和孕期两部分,提到不少孕妇饮食的注意事项,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形补形”。如不能给孕妇吃野兔头,否则会“导致孩子出生时嘴唇劈开”(唇腭裂);也不应该给孕妇吃鱼头,“因为孩子出生时嘴会像鱼一样凸出来”;莓果和红酒也不可多用,“否则胎儿会长出难看的胎记”等等。
《为女子纺织而创作的新歌》木版画,作者不详,创
作时间约为1530年,现藏于柏林国家图书馆。英文单词“distaff”和“spindle”的意思分别是“纺车拉线棒”和“纺锤”,中世纪被引申为男与女,纺织也成为爱情的代名词,常见于古诗歌。《女红福音》原名TheDistaffGospels,一语双关,即指故事发生在农家妇女纺织的闲聊时分,也暗指男女结合、生儿育女
这本令人啼笑皆非的福音书还在1510年首次译成英文版传入英国。一方面说明当时医学退化的程度之严重,人们只能靠民间偏方来补充孕期保健知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母婴健康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也从未因中世纪时代医学的落寞而减少。
四、以微知著的“多哈理论”
18世纪到19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英国及西方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各大城市呈现富庶繁荣的景象,人们以层出不断的政治运动来反抗现实制度,这种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来自当时崇尚自然科学与精密科学的思想意识。近代西医临床医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鉴于当时剖宫产手术尚未成熟,孕产妇死亡率高,“孕妇应当控制体重”便成为医学界经常探讨的话题。暴饮暴食被认为是造成巨大儿的关键因素,容易导致难产甚至胎儿死亡,而通过限制孕妇饮食摄入量控制体重,可以有效管控胎儿发育,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
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家认为孕妇体重增加可以作为孕产妇营养状况的指标,而孕产妇营养状况又会影响胎儿的成长。随着后续妊娠期体重增加相关研究的发表,相关理念和实践在医患群体中也越来越普遍。
1989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大卫·巴克(DavidBarker)教授通过对20世纪初出生于英国、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男性患者的调查,发现低出生体重和一岁时体重低于正常标准的男性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人数较多。后来他研究了1944年到1945年荷兰饥荒时期的孕产妇及其子代的健康状况,并完成对1924年到1944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医院出生的13517名婴儿的追踪研究。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胎儿生长发育状况与某些成人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1998年巴克教授正式提出了“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fetaloriginsofadultdisease,FOAD)假说,即著名的“巴克假说”(Barkerhypothesis)。
巴克教授认为胎儿在孕中晚期营养不良会引起生长发育失调,从而导致成年后易患冠心病。该假说成功解释了宫内环境对成年后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发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的概念渐渐发展成了“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DevelopmentalOriginsofHealthandDisease,DOHaD)”,即“多哈理论”,并在2003年正式引入我国医学界。
五、小结
老舍先生在他的讽刺短篇小说《抱孙》中,形象地描绘国人将孕妇养得“白白胖胖”以生个“白白胖胖大小子”的误区。王家少奶奶怀孕了,婆婆丝毫不敢怠慢,“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娘家妈妈也不甘人后,“七趟八趟来催生,每次至少带来八个食盒。”最终过量的营养和不当的医疗保健理念造成王家少奶奶和婴儿的惨死。
孕期的营养固然不能缺少,但补充营养也要遵循科学。随着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每年约有1600余万名育龄妇女怀孕。孕妇营养与健康状况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健康状况,还将影响胎儿发育成熟、新生儿健康状况甚至子代成年期疾病的易感性。而孕期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多还可导致胚胎畸形,增加出生缺陷发生率。因此改善孕妇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将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WaifeSO.Nutritionaletymology[J].AmJClinNutr,1955,3(2):149.DOI:10.1093/ajcn/3.2.149.
[2]SharmaRK,DashVB,CarakaSamhita.TextwithEnglishtranslation&criticalexpositionbasedonCakrapaniDatta'sAyurvedaDipika(Vol.II)[M].UttarPradesh:ChowkhambaSanskritSeriesOffice,2011:267
[3]GarrisonFH.Anintroductiontothehistoryofmedicine[M].4thed.Philadelphia&London:Saunders,1929.
[4]廖育群.印度医学中的“味”(rasa)[J].中国科技史料,2002,23(3):255-272.
LiaoYQ.ThetheoryofRasainAyurveda[J].ChinHistMaterialsSciTech,2002(3):255-272.
[5]SusrutaS.AnEnglishtranslationoftheSushrutaSamhitabasedonoriginalSanskrittext(Vol.III)[M].London:ForgottenBooks,2018.
[6]FilliozatJ.TheclassicaldoctrineofIndianmedicine:itsoriginsanditsGreekparallels[M].Delhi:MunshiramManoharlal,1964.
[7]NeedhamJ.Ahistoryofembryolog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9.
[8]PearsonKL.Nutritionandtheearly-Medievaldiet[J].Speculum,1997,72(1):1-32.DOI:10.2307/2865862.
[9]FlanaganS.HildegardofBingen:avisionarylife[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89:82-83.
[10]GarayK,LeayM.AdviceconcerningpregnancyandhealthinlatemedievalEurope:peasantwomen'swisdomintheDistaffGospels[J].CanBullMedHist,2007;24(2):423-443.DOI:10.3138/cbmh.24.2.423.
[11]DavisCH.Weightinpregnancy:itsvalueasaroutinetest[J].AmJObstetGynecol,1923,6(5):575-581.DOI:10.1016/s0002-9378(16)43096-6.
[12]BarkerDJP,OsmondC,WinterPD,etal.Weightininfancyanddeathfromischemicheartdisease[J].Lancet,1989,2(8663):577-580.DOI:10.1016/s0140-6736(89)90710-1.
[13]CalkinsK,DevaskarSU.Fetaloriginsofadultdisease[J].CurrProblPediatrAdolescHealthCare,2011,41(6):158-176.DOI:10.1016/j.cppeds.2011.01.001.
附录:文中人物中英文对照及简介
阿育吠陀(Ayurveda):是印度教及佛教的传统医学,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古印度吠陀时代,其代表作为《妙闻本集》、《闍罗迦集》和《语帅本集》。阿育吠陀(Ayurveda)由两个字组成:“Ayur”是“生命”的意思,“Veda”是“知识、科学”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有关生命的知识和科学”。由此可见,阿育吠陀不但是当时的人们对医学的认知,更代表着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在阿育吠陀医学体系里,人被视作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人体机能与自然不调和时,各器官功能便受到损害,人就会出现各种病症。阿育吠陀医学主要有三种救治方法,即药草、推拿及瑜珈。
拉齐斯(Al-Rāzī,拉丁文写作Rhazes,852年至932年):古波斯医学家、哲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根据1911年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拉齐斯是最早以体液理论定义传染病的医学家。他曾撰写关于天花和麻疹的开创性著作,现已遗失。但根据史料记载,拉齐斯的《外科学》和《治疗学通论》是古罗马及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院的教材。拉齐斯在儿科、妇产科和眼科学也颇有造诣,是古东方医学历史上杰出的大家。
奥里巴修斯(Oribasius,约320年至403年):希腊裔医学家,后成为罗马皇帝“叛教者”朱利安的私人医生。他主要的功绩是整理盖仑的著作集,并编写几位古罗马早期医学家的作品摘录,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较为精确和详实的参考资料。
埃提乌斯(AëtiusofAmida,约502年至575年):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医学家和占星师,以博学而著称。埃提乌斯曾在当时最负盛名的亚历山大医学院进修,后成为东罗马帝国西奥多里克大帝的御医。
大卫·巴克(DavidBarker,1938年6月29日至2013年8月27日):英国流行病学家。巴克提出的“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FOAD)”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的“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DOHaD)”理论为营养学和围产医学等领域提供了开创性和实质性的启发与推动。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本平台学术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员参考。除非特别声明,发送的所有内容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译文或摘译类文章,详细内容请参照原文全文。
相关好文推荐
医学人文悦读|从命运三女神手里的纺线到写在餐巾纸上的叮嘱—回顾新生儿评估方法的发展
医学人文悦读|魔法之砖: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时期的围产医学(古埃及时代)
医学人文悦读|“看见”胎儿
"阅读原文"阅读更多内容。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