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保定,“白肉罩火烧”有肉更有故事 舌尖上的保定,“白肉罩火烧”有肉更有故事舌尖上的保定,“白肉罩火烧”有肉更有故事

舌尖上的保定,“白肉罩火烧”有肉更有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肉罩火烧

伴随着岁月的变迁,保定曾经的古街道、古建筑、老字号早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但记忆中的保定味道仍在。舌尖上的保定是我们经久不衰的话题——白肉罩火烧是属于保定的经典味道,它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掌柜的就带上各位小吃货,一起去聆听老保定人为我们讲述的老保定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肉罩火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李领根老人

记忆中的西大街

“真素斋的点心、稻香村的蛋糕最好吃。卖烟袋锅的刘家、卖肉的索家、卖灯泡的老臊儿家。还有一家修鞋的,老板是赵言峰的弟弟,是地道的交通员,特别能,会做笛子和二胡,还能手工制作小提琴。还有赵家,听说是保定公安。那时候,魁盛鸿的酱菜园,比槐茂的大七八倍······”

关于这个古城的回忆,没有喧嚣

ta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义春楼开业于

1908年,坐落在古城保定的闹市区西大街路南,对门便是“槐茂酱菜”,那时的义春楼还只是个拥有2400元(银元)资金,仅有80㎡建筑面积的小铺。

“铺长”名叫张洛丙是白肉罩火烧的第一代传承人,副铺长叫宋德山是白肉罩火烧的第二代传承人,绰号“宋一刀”。关于“宋一刀”这个绰号,主要是来自他卖肉“一刀准”。但其实真正出名的不是卖肉准,主要是因为他的罩火烧深受广大劳动群众欢迎,是一个经济实惠的大众饭菜,三里五乡的农民还有进城卖农产品的民众甚至是城里的小商小贩都要尝尝他的罩火烧,他也因此名声远外,生意兴隆。

并且由于他制作的各种肉食品精细,博得了清王朝的喝彩。在宣统年间(1909年间),溥仪的叔父溥新宇就为义春楼的字号书写了牌匾(义春楼三个大字)。

“美食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原本的义春楼是建国前为十大饭庄之首、主营肉锅、薰肉棋子烧饼。

“那时义春楼每天煮肉都要剩下好多肉汤,都是用秘方配置的高汤,里边还有不少碎肉,大家觉得就这么倒掉挺可惜的,就用这个汤罩火烧给伙计们吃,没想到大家都非常喜欢”李领根说,“因为主要是煮过猪头肉的汤做出来的,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叫猪头肉锅罩火烧。”

冯玉祥将军幼年在保定居住时,家境并不富裕,平时想解解馋便吃顿猪头肉锅罩火烧。直到后来冯玉祥将军成事后驻军保定四里营营盘,仍然没有改变这一习惯,经常带着军官来吃猪头肉锅罩火烧。

后来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冯玉祥将军建议张洛丙改成白肉罩火烧。当时猪头肉锅罩火烧已经名声在外,张洛丙自然担心改名后会影响生意,故有些犹豫。冯玉祥便对张洛丙承诺:“要是改名影响了你生意,你可送到军营来,我可给士兵们吃。

”于是猪头肉锅罩火烧便改名为白肉罩火烧。

义春楼的白肉罩火烧,随着岁月的变迁,饱含着时代的印记:从衰落到改造,再到后来的老根传承,发扬和梦圆义春楼

李领根说,“饮食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保定的饮食文化是全河北省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晚年之际,身体力行之时,多收几个得门弟子,来传承美食,来传承文化……

“说实话,西大街现在的环境我很不满意,自行车一条街,我小的时候这里可都是手艺人、书局、饭店、旅店和小酒馆,全是老字号呀,全是保定的记忆,全是保定的文化呀!”老人顿了顿又说:“不过现在好了,京津冀要一体化了,西大街作为保定的脊梁要立起来了,市长马誉峰提出要把西大街打造成京津冀知名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全国一流历史文化名街。”说到这里李领根的眼睛里满满的是希望。“等西大街硬件变好了,老字号回来了,文化也就回来了,相信老根义春楼更红火,白肉罩火烧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被保护、传承得更好!”

打造京津冀知名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与技艺传承的绝好契机,西大街商业业态的调整,必然会给以老根义春楼为首的老字号一次再聚首、再发展的机会。愿老保定的文化香火永续,代代传承。

也希望我们更多的同学们可以加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哦!

文案来源:锅艳玲、张代琪、何梦捷

高一博、史博、周婷玉

文案编辑: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张黎娜

责任编辑: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张晶晶

往期精彩:

【独家视频】七彩的梦点燃美丽假期

哪一瞬间,让你觉得时光飞逝?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