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Water
2020年2月19日(星期三)
12时56分53秒
农历正月廿六日
气候特点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我们迎来了庚子年第一个节气,雨水。
雨水这个节气的名字是因天气回温、冰雪融化、降水增多而得名,表示冬天最寒冷的时节已经过去,不会再有降雪,取而代之的会是雨水。
的确,到了雨水节气后,雨量就开始增多了,万物开始发芽生长,人的少阳之气亦如万物之性升发、畅达。民谚说“春水贵如油”,此时,正该是农忙时节,一年的丰收就依仗此时了。
雨水物候
中国古代将雨水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一候,
獭祭鱼
獭为水獭。雨水来临,鱼感知到水暖而上游,水獭捕食,往往吃两口就扔于岸上,古人认为是以鱼祭水。
二候,
候雁北
雨水后五日,天气渐暖,候鸟北归。大雁动身从客居的南方飞回到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
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无严寒,也不多雪,开始下雨,雨量渐渐增多。但此时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不时会有寒潮出现。
民俗文化
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日,在这一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人们也都在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乞求着顺利安康。
回娘屋
流行于川西一带的风俗。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女婿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
另外一个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送给岳父岳母,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父母表示感谢和敬意。
如果是新婚夫妇,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占稻色
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是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收成不好,米价将贵。
撞拜寄
雨水节,在川西民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
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
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走到一起聚聚。
雨水养生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此时养生要根据春季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疏泄肝气。
在雨水节气过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可见脾胃的重要性。同时春属木,易克脾,损伤脾胃
,故养生重点是养护脾胃。
尤其是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因而大多数人平素就有肝气不舒、郁结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之证。
加之又赶上现在的特殊时期不能外出,饮食的不节制亦在所难免,此时脾胃虚损,水湿运化不利,内湿合之外湿更易伤阳气,肝阳更难以升发。所以雨水是重点疏肝健脾的时节。
饮食养生
唐代药王孙思邈: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肝旺容易损伤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致使肝气的疏泄过度,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所以,春季饮食忌酸。
雨水饮食更应少吃酸,注意补脾。因酸入肝,甘入脾,建议大家在雨水节气来临之后“食甘以养脾,省酸以抑肝,行气以疏肝”,在日常的饮食及调养上要酌情加减疏肝健脾之品。
如山药、芋头、茯苓、甘蔗、白扁豆等可以健脾;陈皮、玫瑰花、白梅花、荷叶等可以行气疏肝。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糯米、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都可以多吃。
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雨水这时期
不可以盲目进补,
避免助阳外泄,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腻脾胃,造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助长湿滞,导致一系列的脾胃问题。
“倒春寒”天气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
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
雨水节气还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唐代孙思邈说
“春时宜食粥”,
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粥自古被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
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比如祛湿佳品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等。
另外,雨水时天气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人体易出现皮肤脱皮、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此时应多吃新鲜蔬果以补充水分。
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湿,在炒菜时,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寒性或凉性的蔬菜时,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花椒,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时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起居养生
天地一旦过了立春以后,则是古人所说的人冷水不寒,说的是地底下的热气逐渐开始往上生发透到地表,但是还没有透到人体上。冰雪开始融化,所以这个时候水已经不太冷了,但是人还是不能够承受风寒的。
特别是雨水虽然已是春天,但是也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这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尤甚,如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不可小视所以在这个时候风寒最容易进入人体,
要注意春捂。
春捂的意思是,初春时节气温在感觉到热的时候上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是节气养生的一个要点。
但要捂得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于健康。
比如日最高气温超过22℃的时候,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着,以防捂过头使人上火、血压升高。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就需要捂,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需提前一两天先增添衣物捂起来。所以
初春的穿着最好是轻便的衣物,可以方便增减衣物。
同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
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
背部保暖
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发生的几率;
腹部保暖
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现在年轻人大都上身着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很容易着凉犯病,老寒腿、关节炎都跟这个着装习惯有关系。所以,一定
要加强腿和脚的保暖,
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尤其是长期气血虚弱的朋友更需注意。
此外,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都是一个考验。民间养生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下体腿脚的保暖,说的就是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暖和起来。
很多妈妈看到了春天,宝宝开始活泼好动起来,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给宝宝换上了轻薄的鞋子。但中医认为,人的脚底不能受凉,因为脚底脂肪少,而且许多穴位与人的内脏相对应,脚部受凉就会引起许多脏腑不适。
除了要注意春捂之外,
春天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提倡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中记载:
人卧血归于肝
而在春季应
夜卧早起
倒春寒这种冷暖空气相互交换的天气变化,有利于各种细菌、病菌的繁殖,而且春天风多且大,人体吸入细菌、病菌的几率也增大。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
“夜卧早起”,也就是说晚点睡,早点起来。有人一听晚睡这个高兴了,晚上困了也刷刷手机熬一熬,这是不对的。
那多晚算晚呢?古人最迟二更(9-11点)就上床了,超过11点就叫三更半夜了!晚上11点--凌晨3点正好是气血流注于胆、肝的时间,这时睡觉可以让人体阴阳交接,更是养肝血、心血的最佳时间。
所以,我们9-11点就应该睡觉了。
中医有句话叫做
“春夏养阳”
指的是春天和夏天适合养护阳气。因此,雨水季节,要特别注意养护阳气。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很多人已经能够感到晚上睡觉不再像冬季那么冷了,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此时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时间。
如果很多人睡眠不好都是因为阳气没有养护好,比如阳虚怕冷睡不着还多梦。而
养护阳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过度消耗阳气,
而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睡觉!
情志养生
四季学说中,春对应肝木。木喜条达,喜欢自由舒展,不喜被压抑。而怒伤肝,因此春天生气动怒最伤肝,导致焦芽败种,影响一年的生长收藏。
春季恰恰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所以我们要争取做到
心胸开阔,身心和谐。
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而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运动养生
雨水时节,天气仍然较为寒冷,因此,
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
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慢动作运动。
随着气候日渐转暖,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这就是春困。
春困是因为季节交换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客观反应。
其中也含有一些病理因素,比如缺内源氧,一些“春困”是疾病的表现。
缓解春困仅靠睡是不行的,会出现越睡越困的现象。
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在于“动”。锻炼可以大大加快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有效防止春困。
春天最好多在阳光充足、绿化好的地方活动,多做些深呼吸并适度运动,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消除困倦。
穴位养生
节气灸的特点是根据不同节气的“天时”所对应人体的穴位进行艾灸,最大程度地激发经络之气,达到温通气血、调整阴阳、根除宿疾和病根的功效。
春季是阳长阴消的开始,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疏肝理气为主。
由于春天人体容易肝气过旺,所以灸疗的原则是“疏泄肝气”,以免过旺之肝气横逆犯胃,造成胃痛胃胀腹泻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调的症状。
同时,雨水节气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
因此,
雨水节气艾灸可取章门、太冲等穴疏泄肝气,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等穴以健脾祛湿,温阳利水。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整理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4-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