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和顺产的常规护理 剖腹产和顺产的常规护理剖腹产和顺产的常规护理

剖腹产和顺产的常规护理

一、剖腹产的常规护理

产妇进病房上床,不要给产妇用枕头,六小时后再用,以防麻药副作用引起头痛。

产妇进病房半小时内,让宝宝第一次吸母乳,根据产妇身体情况,每侧每次5~10分钟。

3、在医生、护士指导下,按摩产妇双腿,尽早排除麻药影响,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4、随时观察输液瓶,预防打空。及时检查导尿管和尿袋,如有妊娠高血压情况还需要根据医生嘱咐记录尿量。产妇如果口渴,用棉签蘸水湿润嘴唇即可。导尿管上的开关可每两小时关一次,让产妇膀胱充盈,以训练膀胱肌弹性,预防尿潴留。

5、观察心电监护器、血压、呼吸、脉搏,若有异常及时通知护士、医生。

6、随时观察恶露,由其宝宝吸奶后,要及时更换卫生纸和产褥垫。

更换方法为:理顺导尿袋,蜷起产妇双腿,呈弓腰状,然后轻轻翻过她的身子让她侧躺好,露出身子底下的脏卫生纸,放上干净卫生纸,一层大的,一层条形厚的,最后去掉枕头躺平。两腿间如果蹭上血迹应及时擦洗。

剖腹产和顺产后初期的产褥垫、卫生纸更换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顺产的伤口在会阴部左侧,而剖腹产的伤口在腹部,剖腹产产妇产后身体行动力差,要格外注意不要扯到伤口。此外,剖腹产因为阴部没有伤口,拔去导尿管后就可以穿上内裤,护理起来更方便些。

7、六小时以内禁食;六小时后,可少量喝水和小米汤。

8、身体恢复知觉后,床头摇高30~50厘米,让身子抬高,可以在床上来回扭动屁股,试着侧翻身,促进早日排气(放屁),预防肠粘连。

一般产后大约24小时排气,排气后多练习翻身、坐起;拔除导尿管后,下床慢慢活动,这样能增强胃肠蠕动,还可预防肠粘连,避免静脉及其他部位形成栓塞,促进及早自行排便。

9、帮助排尿、排便:拔除导尿管后,不管有没有尿意便意,都要试着排尿排便。扶产妇在马桶上做好后,打开水龙头,以水声诱导产妇排尿。排便则可使用开塞露帮忙,避免屏气用劲撕裂剖腹产伤口。产妇一定要尽早排尿排便,不能因为怕疼躺着不动,否则容易便秘和尿潴留,增添更多痛苦。

产妇没有尿意但是感到伤口疼,也表示膀胱充盈必须排尿了,因为膀胱充盈后挤压伤口会导致伤口疼。

10、产后汗多,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切记不要用湿毛巾。

11、每两小时左右让宝宝吸一次母乳。每次每侧5~10分钟。宝宝如果娥,可适当喂些奶粉和水,用奶瓶给水和奶粉前,应让宝宝先吸母乳,再让宝宝喝水或奶粉,以免发生乳头错觉。特别敏感、拒绝奶瓶的宝宝可用小勺喂,但应注意用小勺喂宝宝很容易就能喝到,容易导致后边再吸奶时宝宝偷懒不用力给喂奶造成障碍,所以应尽量用奶瓶喂。

12、产后不要急于吃油腻的鸡汤、猪蹄汤等。先吃清淡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再吃易于消化的固体食物,下奶汤等要到乳腺通畅、下奶后再吃。

13、术后除了让宝宝吸乳外,在72小时涨奶生理期过后,可以给乳房做梳理按摩,预防积奶。一旦积奶容易使产妇抑郁,引发许多其他问题。

14、产后2~3天产妇基本适应了宫缩的疼痛,这时医生会给伤口换药,可能会有小的不适。医生会查看伤口有无渗血、红肿发炎情况。腹部伤口一般7天就愈合了,现在产后康复技术很先进,瘢痕体质的产妇可以尽早做皮肤护理,以消除瘢痕。

15、严防感冒。感冒咳嗽会影响伤口愈合,剧烈咳嗽甚至可造成切口撕裂。已患感冒的产妇应及时服用药物治疗。

16、产后24~72小时,可能出现术后热现象。要注意观察体温,如果没有因伤口炎症、积奶涨奶等情况而发热,一般为术后热。清淡饮食,多喝温水,可自行消失。

二、剖腹产后的防护措施

1、手术后刀口的痂不要过早的揭,过早硬行揭痂会把尚停留在修复阶段的表皮细胞带走,甚至撕脱真皮组织,并刺激伤口出现刺痒。发痒时不要搔抓,更不要用不洁净的物品擦洗。可用医用棉签沾酒精擦蹭止痒。

2、剖腹产时,子宫出血较多,应注意观察阴道出血量,如发现超过月经量,应及时通知医生。

3、咳嗽、恶心、呕吐时,应压住伤口两侧,防止缝线断裂。

4、体温如超过37.4℃,则不宜出院。回家一周内,最好每天上、下午各测体温一次,以便及早发现发热,及时处理。

5、改善饮食,多吃水果、鸡蛋、瘦肉、肉皮等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表皮代谢功能。切忌吃辣椒、葱蒜等刺激性食物。

6、及时采取避孕措施。房事一般于产后42天、恶露完全干净后开始。应注意避孕,如果一旦受孕做人工流产,会特别危险。

7、注意经期伤口疼痛。伤口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为常见,表现为经期伤口处持续胀痛,且一月比一月严重,后期可能会出现硬块。一旦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早去医院就诊。

三、剖腹产产后饮食注意事项

1、术后进产房,六小时之内产妇不能吃喝任何东西。如果口渴,可用棉签蘸水擦嘴唇。因为术后肠胃道正常功能被抑制,肠蠕动相对减慢,如进食过多,肠道负担加重,不仅会造成便秘,而且产气增多,不利于康复。

2、六小时后可进食米汤、白开水。术后第一天,以稀粥、米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分6~8次给予。术后第二天,可吃些烂面、烂饭等稀、软、烂的半流质食物,分4~5次给予。第三天后,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产后早期,不宜吃产气多的食物,如黄豆、豆制品、红薯等,产气多的食物会在腹内发酵,在肠道内产生大量气体而引发腹胀。

3、现在流行的月子餐和生化汤,产妇可酌情借鉴。

专家建议

剖腹产,或称剖宫产,是指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切口分为纵行和横行。现在临床上手术越来越被“滥用”,事实上它也有其适用的指征:骨盆明显狭窄、胎位异常、巨大胎儿、连体胎儿、胎儿窘迫、先兆子宫破裂、宫缩乏力用药无效伴胎儿窘迫等。因而建议达到指征时再采用此术式,切勿单纯为了躲避顺产时的疼痛而选择剖宫产。

顺产后的常规护理

1、注意事项

产妇从产房出来,月嫂和家人可用温水替她清洗干净腿部、臀部等下身部位的血迹。在医院期间,护士一般会清理会阴,会为侧切伤口清洗和消毒。

产后第一天,医院一般建议产妇先不要穿内裤,便于随时检查观察恶露和护理侧切伤口。但如果要起床排便,则需要穿上裤子,最好穿松紧带的孕妇裤,为了避免血迹污染裤子,可以将卫生纸临时垫在下身,两头用裤腰压住。(没有侧切的产妇,如果没有撕裂和缝合,可以直接穿上裤子垫上卫生巾,有撕裂缝合的处理同侧切产妇。)

这样到第三天左右,恶露渐渐少了,伤口恢复得差不多,加上喂奶等活动量加大,就可以穿上裤头使用卫生巾了。

2、坐卧姿势

叮嘱和帮助产妇往右侧躺,避免挤压会阴侧切伤口,因为侧切伤口一般都在会阴左边。协助产妇喂奶和更换产褥垫时,也尽量采用右侧躺的姿势。

3、翻身

协助顺产产妇翻身,先让产妇将右腿弯曲,用右脚和右肩膀支撑用力将身体慢慢挪至床边,然后轻轻侧转。家人和月嫂协助扶持,在翻身困难时稍微帮产妇用力,避免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均翻身不成功拉扯到伤口。

产妇稍作休息,即可开奶。现在提倡

“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宝宝刚刚离开母体,越早接触母亲的身体越有安全感;而早吸吮则既有利于产妇子宫收缩排出恶露,又有利于刺激产妇大脑泌乳反射,早日泌乳;早日泌乳宝宝早日有奶吃,又可以避免宝宝饿得出现低血糖等。所以,产妇进病房半小时内即可进行第一次母乳喂哺。

开奶前,先查看乳房是否健康,先看后摸,看乳头是否正常,摸乳房是否有异常硬块;然后用温水清洗乳房、软化乳头;让产妇侧躺喂奶,每次每侧5—10分钟。(开奶护理法参见《怎么开奶,谁说了算》章节、喂奶姿势及乳房护理参见《我的乳房谁做主》章节)

侧躺喂奶时可以在产妇着床一侧的身子边垫些被子、枕头等物品,避免侧躺劳累。有侧切伤口往左侧躺时,可以在产妇的两腿间夹个枕头或者垫子,避免侧压了左边会阴的伤口。

5、起卧

起床要当心体位性低血压、贫血、低血糖引起的头晕,一定要慢慢起,预防晕倒受伤。

先摇高床头,让产妇坐起来,产妇用手支撑身体,挪动双腿至床边,放双脚于床边,在床边小坐一会(预防久卧后起来晕倒),脚下可放一小凳。问产妇是否有头晕的感觉,如果有,赶紧再躺下,如果不晕,则月嫂把双手放到产妇床上,让产妇自己用双手搂住月嫂的颈部,借力站起来。待产妇站起来后,先靠着床边站立一会儿,也无头晕,深呼吸,在床边试走两步,试走时不要离床太远,最多离床10厘米距离,以防不测时可以往床上靠;试走两部如果头不晕,方可继续往前走,每走一步时产妇先弓起腰,深呼吸减少伤口疼痛,再以拖步方式前行,走走停停深呼吸,扶着她慢慢挪动去卫生间。

如果遇到产妇体质较弱的,起床有头晕现象,就需要循序渐进,第一次起床,下床站立2—3分钟即可,不可过长;半小时后再试着起床,再下床,这次可以站立5—10分钟左右,回床;再过半小时后,第三次起床再下床,如果已经没有头晕症状,方可到卫生间。

更换产褥垫和卫生纸

随时检查,如果恶露量大,要及时更换。

7、进食

普通、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皆可,如小米粥、面条、鸡蛋羹等。不要急于吃油腻的补品。

8、注意观察恶露

前几日恶露均为深红色带血块的恶露,一旦出现鲜红且无血块的血,应立即通知医生,谨防产后大出血。(恶露详情参见本章后部分“阳光大姐小贴士部分”)

9、多喝水,早排尿,勤排尿

产妇进病房两小时后,需要在协助下小便。身体虚弱的产妇,协助她用尿盆在床上小便,床上小便宜采取跪姿,以防子宫脱垂。身体好的可慢慢起床扶至卫生间。

让产妇多喝水,早排尿、勤排尿。有无尿意都要尿,谨防产程长压迫尿道时间长导致的膀胱肌麻痹不能产生尿意。

一般第二天即要督促产妇排便,有侧切伤口的要用开塞露协助排便。

会阴侧切伤口可用芒硝袋吸湿、消肿。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