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反复发热、腹痛2个月,吃助消化药无好转,怎么回事 幼儿反复发热、腹痛2个月,吃助消化药无好转,怎么回事幼儿反复发热、腹痛2个月,吃助消化药无好转,怎么回事

幼儿反复发热、腹痛2个月,吃助消化药无好转,怎么回事

作者:重庆市开州区康桥医院张德光重庆市开州区敦好镇中心卫生院麦祖满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张婷

病史介绍

患儿,男,5岁6个月,因反复发热,腹痛2个月于2019年5月27日来院就诊。

其外婆详述:发热时体温38-38.5℃,仅用物理降温,吃冷食后便稀,2个月来病情反反复复,才到一家医院看病,医生根据腹部彩超,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吃了两个月助消化药无好转。

T36.5℃,神清,合作,巩膜皮肤无黄染,皮下无出血点,心肺(-),肝脾未及,上腹部轻压痛,肠鸣正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WBC)12.36×10

/L(4.00-12.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5.2%(50-70.00),淋巴细胞百分比29.2%(20.0-40.0),单核细胞百分比4.6%(3.0-12.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0.5%(0.5-5.0),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0.4%(0.0-1.0),嗜酸性粒细胞数目3.78×10

/L(0.02-0.8),红细胞(RBC)4.66×10

/L(3.50-5.20),血红蛋白(Hb)125g/L(120-160),血小板(PLT)357×10

/L(100-300)。

尿便常规

尿常规(-)。

便常规:未消化食物(+),隐血试验(+),未发现寄生虫。

血生化、电解质

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丙肝(-),肾功能(-),血糖5.54mmol/L(3.90-6.10),肌酸激酶(CK)237U/L(38-174),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6U/L(7-25),乳酸脱氢酶(LDH)294U/L(109-245),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280U/L(72-182),血淀粉酶68U/L(0-135),尿淀粉酶330U/L(0-900),胰脂肪酶47.5(13-60),免疫球蛋白IgG8.02g/L(7.00-16.00),免疫球蛋白IgA0.80g/L(0.70-4.00),免疫球蛋白IgM1.45g/L(0.40-2.30),抗链O(ASO)52IU/ml(0-150),类风湿因子(RF)5IU/ml(0-30),血沉(ESR)7mm/h(0-15),环化瓜氨酸多肽(CCP)3.7U/ml(0.0-46.0),幽门螺旋杆菌抗体(-),C反应蛋白(CRP)<10mg/L(0-10),高敏C反应蛋白(Hs-CRP)<1mg/L(0-1),钾(K

)4.4mmol/L(3.5-5.5),钠(Na

)140.3mmol/L(135.0-145.0),氯(Cl

)112.8mmol/L(96.0-110.0),钙(Ca

)1.2mmol/L(1.05-1.35),PH值7.41(7.35-7.6)。

腹部彩超(-)。

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

胸片:两侧胸廊对称,所见骨质未见异常;两侧肺野透过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增高影;两肺纹理清晰,无增粗、增多、变形;两肺门无增大、增浓;心影大小、形态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两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

末梢血涂片镜检

立即再采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5%(50%-7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1%(0.5%-5%),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0%(0%-1%),淋巴细胞百分比29%(20%-40%),单核细胞百分比5%(3%-8%),细胞形态无异常,没有找到寄生虫。

诊断过程

依据静脉血和末梢血涂片镜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特别高,高度疑似寄生虫感染[1]。因为是学龄前儿童,饮食习惯有别于学龄儿童。于是与家长进一步沟通交流,详细了解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和抽血检查寄生虫病同时进行。

生活史

其母亲在江苏常州怀孕,产前1个月回重庆市开州区分娩,孩子出生后在常州生活2年又回重庆市开州区生活,寒暑假在四川省南充生活。和父母曾在浙江舟山旅游一次,并一起下海游泳。假期经常去常州游泳馆,开州区星级酒店游泳池游泳。否认生食海鲜、蟹、虾等,煮熟后吃过。否认家庭豢养宠物。平素身体好,按规程接种疫苗。

家族史

母亲30岁,孕前及孕期身体健康,在江苏生活3年,孕前曾在海里游泳一次,喜食三文鱼、蟹、蛙、螺类、火锅食物。父亲32岁,籍贯四川省,在外工作,每逢节假日、过节全家相聚,熟吃虾、蟹。

寄生虫检查

2019年6月3日报告:广州管圆线虫抗体(EIA)阳性(+)。

肝寄生虫全套:包虫抗体(EIA)弱阳性(±),肝吸虫IgG抗体、肺吸虫抗体、弓形虫IgG(-)。脑寄生虫全套:脑囊虫IgG抗体(EIA)弱阳性(±),肺吸虫抗体、裂头蚴抗体、日本血吸虫IgG、弓形虫IgG(-)。

肺寄生虫全套:肝吸虫抗体,日本血吸虫IgG,弓形虫IgG(-)。

再进一步行头颅CT检查: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颅骨未见明显异常。

广州管圆线虫病[2]、脑囊虫病[4]、肝包虫病[5]。

治疗经过

患儿体重22kg,阿苯达唑一次0.2g,一天两次,连服10天[2]。

2019年6月19日复查报告:广州管圆线虫抗体(EIA)弱阳性;包虫IgG抗体弱阳性;脑囊虫IgG抗体弱阳性。

2019年6月24日再予:吡喹酮(按30mg/kgod,连用6天),每日660mg,分3次服[3]。7月初以来,体温正常,腹痛消失,饮食正常。

7月9日复查:广州管圆线虫抗体(EIA)阴性(-);包虫IgG抗体阴性(-);脑囊虫IgG抗体阴性(-)。

血常规检查是患儿就诊,特别是发热症状或发热待查最基本的检查,临床医生不仅应关注白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医生目光还要往下扫描检验报告单的每一项类别,因嗜酸性粒细胞数很高,疑似寄生虫病需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

临床中,若静脉血白细胞计数很高或很低,应采末梢血涂片复检,同时白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急慢性白血病诊断,鉴别诊断[6]。若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很高或很低,也应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学龄前儿童的饮食生活主要是家长看护和掌握,自己购买和独食的机会没有,为什么会感染多种寄生虫病?

临床思维要指向家长,沟通后对家长抽血检查,2019年6月11日报告:肝吸虫IgG抗体(ELISA)弱阳性(±)。诊断:肝吸虫带虫者[7],此例证明家长的饮食生活习惯影响其子女。

寄生虫病的诊断

一种寄生虫可感染多个脏器,一个脏器可被多种寄生虫感染,把被查的寄生虫组合,可减少漏诊,病原学检查技术(如粪便检查、体液检查、排泄物与分泌物检查、器官组织检查、培养法、动物接种培养法)虽有确诊寄生虫病的优点,但对早期和隐性感染,以及晚期和未治愈的患者却常常出现漏诊。而免疫学诊断技术则可作为辅助手段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今天此技术已经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考核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法(EIA)][8]。血清免疫学试验用以检测病人血清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最为常用,阳性率为90%左右[9]。

治疗重要,而预防更重要!门诊诊断室的健康教育三代同堂(患儿、母亲父亲、外婆外公),场面极为少见,再加进修医生、实习医生,还有候诊病人数名,听后大家内心非常震撼!预防食物源性寄生虫病[10]从食物源做起,从娃娃抓起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尚红,王毓三,申子瑜。第三节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2015,(4):16-22。

[2]诸欣平,苏川。第九节广州管圆线虫,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2018,(8):186-188。

[3]北京协和医院。第五节寄生虫病儿科诊疗常规。2004,(1):164-169。

[4]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名誉主编,陈灏珠,主编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第十三章寄生虫性疾病,第十六节囊虫病。《实用内科学》上册(第15版)2017(11):678-680。

[5]李兰娟,任红。第六节棘球蚴病(包虫病),传染病学(第9版)2018,(8):322-326。

[6]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二、血细胞形态学显微检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2015(4):20-22。

[7]诸欣平,苏川。第五章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2018,(8):17-18。

[8]诸欣平,苏川。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2018,(8):261-273。

[9]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名誉主编戴自英,主编陈灏珠。第九章:寄生虫性疾病,第十四节,棘球蚴病(包虫病)。《实用内科学》上册(第12版)2005(5):697-700。

[10]诸欣平,苏川,第一章引言。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2018,(8):2-4。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