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外治疗法简介】
中医外治疗法一般包括:针刺、艾灸、电针、放血疗法、耳穴、推拿、拔罐、中药穴位敷贴、中药雾化、埋线等:
中药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病症有独特的疗效。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面神经炎以及多种小儿科病症。因为药物穴位敷贴无疼痛无创伤,极小毒副作用,故易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所接受。
中药雾化
中药超声雾化是以超声雾化机为载体,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选药,配制成中药汁,通过超声波使中药汁发生震荡分裂,形成雾化分子,药雾不断均匀沿传输管喷出,作用限于眼部或咽部,起到疏风清热、疏通经络、解毒消肿、益气养阴的作用,适宜于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鼻炎、急慢性咳嗽、结膜炎。
放血疗法
针刺放血疗法
,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应于急性扭伤、痤疮、高热、多种皮肤病、带状疱疹等。
中医推拿
在舒筋、调整气血及内脏功能方面有其固有的优势。对于四肢关节的伤筋、颈肩腰腿痛、胃脘痛、泄泻、胃下垂、中风、面瘫、呃逆、失眠等有良效。小儿推拿方面适宜于腹泻、呕吐、腹痛、疳积、便秘、咳嗽、哮喘、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中药煎服小常识】
如何保存煎好的中药
汤剂煎好以后,应立即滤取药汁,不宜久置锅中,以防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遇冷产生胶凝,增加过滤困难,同时亦易酸败。在滤取药液时,可加压过滤,尽量减少药渣中残留量,以保持疗效。汤药煎好后,在一天内服完为好。有些人煎煮中药,喜欢把药液分成几次喝,当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从医疗卫生角度来看,这样做是不好的。
中药的正确煎药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
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
1-3
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
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
15-20
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
40-60
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
2-3
次。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将两次药液混合,分两次服用。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
50-100
毫升。成人每剂
150-200
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先煎药
:煮沸
10-15
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后下药
: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
分钟即可。
溶化药
: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冲服药
: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药方法
宜饭前服用类
、补益药此类药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散、左归丸、人参系列药品、西洋参口服液等宜在饭前服用,利于吸收而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此类药如半夏、天南星、贝母、桑白皮、胖大海、杏仁、桔梗等,中成药如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鲜竹沥口服液、蛇胆川贝散等,均宜在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明显。
宜饭后服用类
、解表药这类药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生姜、薄荷、桑叶、菊花、些胡等,中成药有羚翘解毒丸、荆防冲剂、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银柴颗粒、板蓝根冲剂等,最好在午饭后服用。
、健胃药这些药有香砂养胃丸、健脾丸、六味安消胶囊、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饭后服用有利于其充分接触食物,达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
、辛辣刺激的药物这类药物如干姜、川椒、旋复花、乳香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清热泻火药这些药如石膏、知母、栀子、黄连、黄白、黄芩、穿心莲、竹叶、龙胆草等,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三黄片、黄连上清片、清热解毒口服液等。这些药物药性偏于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可造成腹胀、不思饮食、腹泻等不良反应,饭后服用可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宜睡前服用类
、安神药此类药如枣仁安神胶囊、甜梦口服液、归脾丸、枣仁胶囊、天王补心丹等,宜在睡前
30-60
分钟服用,有利于迅速入睡。
、润肠药这类药有麻仁、郁李仁、蜂蜜、核桃仁、柏子仁等,中成药有麻仁润肠丸、济川煎等,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使排便更轻松。
中药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又称忌口、食忌。
、服药时的一般饮食禁忌:服中药时通常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
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
)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
)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肝阳上亢患者:平时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故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黄疸胁痛患者: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品。此外,据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
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蜜反生葱,柿反蟹等,也可以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
总之、服药期间,应畅情志、节饮食、慎起居、适寒温,适劳逸,强体质。
【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对疗效也有直接的影响,使用得当,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反之不但会减弱药物的疗效,有时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多为内服、外用、注射等。
直接服用:合剂、露剂、酒剂、口服液、糖浆等液体制剂一般可直接服用。
送服:片剂、丸剂、胶囊剂、散剂等固体剂型一般均需送服,包括开水送服和药引送服两种。
冲服:颗粒剂、煎膏剂、胶剂等一般用沸水冲开溶化后服用。另外茶剂用沸水浸泡取汁服用。
调服:散剂用乳汁或糖水调成糊状服用,多用于小儿及吞咽困难者;滴剂加入乳汁或糖水中服用也属于调服方法。
研服:将丸剂、片剂加水调成糊状服用,适用于儿童和吞咽困难者。对胃有刺激类药物、肠溶片不可用研服法服用。
含化:口含片等可含于口中缓缓溶解,使药物慢慢吸收进入血液或直达患病部位,多用于咽喉病。
调敷患处:外用散剂、锭剂等可用清洁水、酒、醋、香油、蛋清等调成或研成糊状,敷于患处。
涂抹患处:水剂、油膏剂可均匀地涂抹于患处。
贴敷:止痛膏、等可贴于皮肤患处。
点敷:口腔溃疡等用药可将药粉蘸至消毒棉签上点药到患处。
滴入:眼膏、滴眼剂、滴耳剂等适用。
坐药:适用于栓剂,将栓剂塞人肛门或的用药方法。
注射给药分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穴位注射等几种,静脉注射又有静推和点滴两种方法。注射用药不宜在家庭医疗中使用。
另附赠中医
四季养生常识
一篇,大家平日里可以多多关注!
中医是从四季的变化再配合精神、防病、生活起居、饮食、运动这五个方面来达到对身体养护的原则,对肺的保养也不例外,顺应四时,随“季”应变。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季节,这一时期,感冒肺炎的病率都会明显上升。春季空气湿度大,易使空气中的病菌大量繁殖,尤其是室内空气中更会充斥着烟尘、霉菌、花粉、
尘螨等细菌,这些细菌侵入人体肺脏,会导致肺脏疾病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人体健康。因此,春季应注意环境对肺脏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做到环境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进行深呼吸和主动
咳嗽,二者相加,能达到洗肺的效果。同时,春季的代谢也比较快,所以在饮食
方面吃一些微辛、较温、清淡的食物。
从四季的五行属性看,夏属火,而肺通秋属金,火克金,因而夏季肺气较为虚弱,肺也易于此季发病。咳嗽、胸痛、咽喉肿痛、恶寒发热等病变的脏腑均
归属于肺。夏季肺脏的保养也要顺应这一时令特点,情绪上要平和愉悦,免生燥热;生活上既要防暑驱热又要谨防贪凉受寒;作息宜晚睡早起,另加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避虚邪、远疾病,安度盛夏了。中医认为,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相通应,肺属金,与秋季相通,燥为秋之主气,而肺为清虚之体,秋燥最易伤肺,因而,秋季特别需要注重肺脏的保养。秋季天气干燥,易伤人阴津,皮肤粘膜水分加速蒸发,于是出现皮肤干涩、
鼻燥、唇干、头痛、咽痛等人们常说的秋燥症。历代医学认为,秋季养生,重在
养肺。那么在秋季如何做好肺脏的保养?首先,要起居顺时。秋季气温由热转凉,
且昼热晚凉,
应做到祖国医学所说“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以避晚凉,早起以从清爽,吸纳新鲜空气。要敞门
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还应适度“秋冻”,不要急于多添衣服,注重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其次,饮食润燥。秋季气候的特点是干燥,
燥是秋令主气。
中医认为肺是娇脏,喜润恶燥,然而燥邪最易犯肺,伤津耗液,使人发生鼻干咽燥、声哑干咳、大便干结等所谓的“秋燥症”。因此,为防燥邪为患,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
如芝麻、梨、藕、香蕉、苹果、银耳、百合、无花果、竹蔗以及鸭肉、猪肺、龟、
鳖、蜂蜜、蔬菜等以润燥养肺,凡辛热麻辣、煎烤熏炸等食物,宜少吃或不吃。再次,摩鼻健身。中医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对冷空气过敏,
秋风一吹,便不断伤风感冒,打喷嚏,流清涕咽痛、咳嗽。这类患者应从初秋
起就开始做预防工作,每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
然后按摩鼻部,
做法是将两拇指外侧相互搓热,沿鼻两侧上下按摩30次,每天1-2遍,以增强耐寒能力。冬天是最冷的季节,阴气较盛,这时的呼吸系统很容易被感染,所以此季节宜避寒就温,做到阴阳平衡.
起居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冬天日照时间短,天地闭藏,早晚寒气重,宜早睡晚起。早睡可保持身体温暖,
以养身体阳气;
晚起可避日出前之严寒,以养身体阴气,使体内保持阴平阳秘,免遭寒邪袭击。
饮食宜温,减咸增苦。冬季饮食要遵循
“养阴潜阳”
的法则,宜多食些温性食物,如糯米、狗肉、羊肉、牛骨髓等,既滋补又抗寒;对生冷、油炸类及寒性食
物应少食,以免伤阳气或伤阴津。肺的保养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只要顺应季节的变化,稍加注意,就可让肺脏长期保持健康状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