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让1、2岁的孩子入托大多数家长的想法都相同。 为什么让1、2岁的孩子入托大多数家长的想法都相同。为什么让1、2岁的孩子入托大多数家长的想法都相同。

为什么让1、2岁的孩子入托大多数家长的想法都相同。

“一个娃娃在家好难耍哦!”

“在家一个人也是打发时间,还不如……”

“和大人在一起、和同龄人在一起,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为什么让1、2岁,甚至更小的孩子进入托育中心,我们问过很多来吚呀探园、咨询的爸爸妈妈们,他们的回答,往往不是这里能学得更多,这里玩得更快乐,这里帮助忙碌的家长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里可以交朋友”

,才是高居榜首的回答,也是父母们迫切想寻求解答的问题。

长期宅在家的小小孩们,不像幼儿园、小学的哥哥姐姐们,还能在爸爸妈妈的“牵线搭桥”下,和朋友们线上联系,很多2、3岁以下的宝宝们,都还没有主动或被动地获得人生第一次交朋友的机会。

宝宝们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社会交往需求,全部体现在情绪和行为上,你会发现TA说话更少了,和成人的互动也少了,情绪表达更单一,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托育中心,通过专业的育婴师、保育员帮助孩子第一次脱离家庭,进入并融入集体生活,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托育中心,就拥有在家庭中很难创设的交往环境,因为,这里有很多同龄的小小孩,每天在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这里,将成为宝宝们的“社交第一站”

为什么交朋友这么重要?

0-3岁,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第一步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孩子的社会性行为就开始发展了。

乳婴儿时期,特别是

6月龄以下

,孩子的生活依附于成人,成人就是他们的主要交往对象。所以,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个朋友,并不是感性的说法哦~但这时候孩子和成人的交往,属于被动性行为。也就是说,Ta没有选择~~

但随着渐渐地成长,在

14月龄左右

时,在会走路以后,孩子随着语言、动作的发展,交往范围扩大,情感转向同伴。这时候,Ta就有了寻找友谊的渴望,愿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学习、劳动,共享欢乐。比如,当你把孩子抱到小区玩耍,Ta会有意无意地朝着小孩扎堆儿的地方走。

孩子很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试图融入,但玩着、玩着就又变成了一个人在旁边玩耍;

原本在家能说会道、在家人面前活泼大方的孩子,离开成人就不说话了;

老师与孩子互动,孩子或回答一句,或根本不理睬;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时常会出现争抢玩具,攻击性的行为。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

指出:

社会交往是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动因和前提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模仿也能习得良好的行为与习惯,有利于幼儿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交朋友这个行为和结果,带给孩子的明显好处,就是不会越来越霸道、越来越自我。并且,交朋友的过程还是模仿其他小朋友好的行为与习惯的过程。一举N得!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往,孩子常常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在家。成人们几乎包揽了孩子的一切事物,小到穿衣,大到吃饭,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嘴的依赖心理,孩子到适龄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很多都不会做,成人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会谦让、包容自己的孩子,多对一的环境,无形中便形成了孩子自我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

偶尔父母在家,也有可能忙着自己的事,孩子自己玩,即使带着孩子和同楼同小区的小伙伴玩,也很少放手让孩子交往,怕孩子吃亏、怕有危险,使得孩子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总是被动地接受交往,用过分的“爱”,限制了孩子的交往空间。

但托育中心不一样,我们会创造各种有利(甚至不利)的条件,充分刺激孩子和孩子之间的社会性交往,通过这种交往让孩子跟着孩子学习与探索。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顺利交朋友”呢?

所有的初次尝试,都伴随着试探和不安,孩子的社交需求,也往往伴随着交往敏感一起到来。他们渴望朋友,但如何开始和同龄人交往,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怎么倾听他人的需求,怎么用行为表达关爱……孩子们毫无头绪。短短的人生阅历,不可能让孩子在“交朋友”这件事上,自学成才。

孩子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交往资源”。

其实,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不断的交往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

自然发生的情景

,帮助幼儿寻找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朋友。

比如,

外出户外活动

时,让孩子自己找好朋友手拉手排队;在食物分享活动时,让他们自由交流:“你吃的是什么?”“哇,真好吃!”

也是很好的交往资源,鼓励孩子们分享玩具,并在活动中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的孩子,促进幼儿间建立起平等友爱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关系的积极情感。

还可以发起“怎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你拿了同伴的玩具时应该怎样说?”等

,引导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交往的乐趣,同伴间的交往在自然而然中建立。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也能拓展和提高孩子“交友技巧”。

游戏是托育中心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同时,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通过积极运用游戏活动能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也能增强交往能力,使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同伴交往的合作,探索出交往的技能。

比如,在音乐游戏《碰一碰》中,引导幼儿自由去找到朋友,并商量碰的部位,达成共识,然后进行游戏,通过活动使双方相互了解,形成友谊。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扮厨师的可乐,平时从不主动与人交流,但在游戏情境中,作为一名厨师,他能够主动问同伴想吃什么?认真地为客人做饭,热情地给客人送餐……通过游戏,不仅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还能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教师就是孩子最忠实的朋友,也是“暗中观察”的孩子王。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观点很明确,孩子与人交往的勇气和兴趣,是需要鼓励,也需要被指导和提高的。因此,在吚呀学苑,老师们时刻关注每个幼儿,使幼儿在爱的氛围中拥有自信,产生交往的愿望和信心。

角色游戏时,胆小的lucky羡慕地看着小厨房的小朋友们在忙忙碌碌,也想去玩,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只能呆呆地站在一边看着。这时,瑞瑞老师走过去,对小厨房的“小厨师”小七说:“来客人啦,我们的肚子都饿了!”小七马上说:“你想吃什么?”老师看了看lucky,她没作声,于是接着说:“厨师,你们有什么菜啊?”“有菜菜、披萨、意大利面”小七很热情地介绍,“你们尝尝意大利面吧,很好吃的!”这次,lucky没拒绝微微地点了点头,我也跟着回应“好的。”过了一会儿“意大利面”端了出来,“你的意大利面”……lucky开始融入到小厨房的游戏中去了。游戏完毕,我特别夸奖了“小厨师”和lucky,让幼儿们知道了想参加游戏时要勇敢地说出来。

在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要及时给予引导,发现幼儿取得了点滴的进步时要给予鼓励和激励,强化反馈机制。

你知道吗?争吵的过程也可以帮助交朋友哦!

小朋友间的争执是再常见不过的一件事。争吵源于因为他们已产生自我意识,开始想突出自己。

有了和伙伴争吵的过程,才有掌握更多交往技能的机会,有机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会意识到,要想和同伴友好相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应该考虑同伴的需要。

积插游戏中,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进行游戏,玥玥老师在旁边观察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小乔用兔子玩具积插的枪吸引了老师,他开心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是枪口,这是枪把,biubiubiu……”这时,枪由于没积插稳固断了,在重新积插的过程中,小卓顺势拿了掉在地上的兔子玩具,小乔急了:“小卓抢玩具!”两人都拉着兔子玩具不肯放手,小乔“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这是我的!”小卓也不愿意让出兔子积木——“是我先看到的!”老师一边安慰小乔“没事,我们一起和小卓好好说,也许他没看见是你掉在地上。”同时,老师带着小乔问小卓“你愿意把手上的兔子积木让给小乔吗?这是他刚积插的小桥断掉地上的,可能你没看见。”“那边还有兔子积木,我们可以拿来再一起拼个更大的枪。”小卓想了想,把兔子积木还给了小乔,还从框里拿了更多的兔子积木,准备和小乔一起积插更大的枪。

面对孩子之间的争执,我们要正确掌握其冲突实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幼儿常常在争吵中获得一些知识:不是所有的东西自己喜欢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就要借;有些事只要好好地说,就会解决,玩具是可以大家一起玩的。

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一种需求,但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要想交到朋友,需要成人的“巧妙助攻”,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丰富和发展。

对幼儿来说,进入集体生活中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与同伴的一种平等、独立、自愿结合、互助互惠横向的友好关系,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吚呀学苑里,孩子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社会交往,这样的交往是合作、共享、同乐,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发现与探究不断,欢乐也源源不断。

至于交到朋友后,窥见友谊的微妙与复杂后,如何好好地维护、修护一段友谊,那,又是3岁以后孩子的“社交任务”了~好在,我们会一直陪伴着孩子们,直到他们学会好好与人相处、与自我相处、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的那一天。

本文为金苹果吚呀学苑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