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中家长常犯的“十类错误”
文/【语文学科研究】卢老师
“孩子管不住了,我实在没有办法了……”
总有太多家长如是对我说。我在揪心于家长辛勤付出却没有应有回报的同时,也在深入思考着当前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的那些问题。坦诚地讲,孩子教育的失败很多时候并不是方法的失败,更多是理念、思维上的错误导致的。
抛开社会因素、学校教育等因素不论,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通常会犯以下十类错误:
一、错把“严厉”当作“严格”
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严格”是指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严厉”却一般是指做错事情后给予厉害的、高层度的惩罚,不姑息。很明显,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犯错时的打骂或改变方式惩罚是一种严格,实际上如果你只会打骂和变相惩罚,那只能说明你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一个很低级的阶段。
家长寄予我信任、孩子信服我的时候,为了矫正、纠正或是改变孩子的某些不好习惯,我也会适当给孩子们一些惩戒,但我却从不把这种方式认定为“严格”,而是一种警告。与此同时,我还会告诉孩子,这就是伴随错误之后理所应当的“承受”,因为人总是要为自己犯下的错承担责任的,目的很明确,不会过多掺杂一些其他的情绪或目的,比如说让孩子怕我,或是发泄我对她/他之前表现不好的种种不满。我的惩戒往往只想也尽量只愿做到“就事论事”,仅此而已。如若不然,孩子就会把你的惩戒认定为“收拾”、“秋后算账”或是“家长/老师心情不好时的宣泄”,那就适得其反了。
实际上,我们常常所说的“严格”应该更像是企业里的制度才好。企业里的制度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流程,细化了的步骤还有最终量化评定的标准,当然也有与之对应的激励(奖惩)措施。我们也需要给孩子建立类似这样的一套标准,让他们做事有目标,有计划,有分寸,能坚持,有动力。
您也许会问,怎么去做?哪有那么轻松?事实上,很简单,如果你每天能做到,那么就请直接分享给孩子;如果连你都做不到,那么就不要去指责孩子,因为此时的你,没有那个资格。
二、错把“陪伴”做成“盯梢”
孩子在做作业,家长搬把椅子坐在后面。
好多家长把这样的做法美其名曰“陪伴”,我倒觉得这更像是监视,是看押,反正换做是我,会感觉到不舒服的。有些家长朋友说我不是在监视他,实际上我也在看书,我以这样的方式告诉他“我也在学习,而且我在和他一起学习。”其实这是在狡辩,在我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监视”。
这种“监视感”不是形式上的。当你坐在孩子的后面或旁边,就会给孩子心理上制造一种“被监视”的压力,不管你是不是在看书。这就好比“杀人”和“借刀杀人”其实都是杀人,从现实意义上讲,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那怎么算陪伴呢?
孩子因一件事高兴时,哪怕你此时不高兴也请装出高兴;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而流泪时,你要为他递上一杯热水并给予轻声安慰;当孩子迷茫而沮丧颓废时,你应该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
像朋友,像闺蜜,像恋人,像知己,当然也要像父母。你要让孩子觉得,你是港湾,是靠山,也是支柱才行。
三、错把“信任”做成“放纵”
孩子毕竟是孩子。
给予孩子信任时,“度”的拿捏十分重要。家长的信任,是树立孩子独立人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一旦信任没有尺度和管束,孩子就会“出界”,因为他们并不是十分清楚“界限”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评判自己某一行为的合理性。
有些家长朋友说,我对孩子的信任是有分寸的。我想提醒的是,在给予信任的同时一定会滋生一些“放纵”,企业管理也不可例外,任何类似这样的信任也都不会有例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细节上的变化更需要细致地把控。
如何做到“有效信任”或是“合理信任”呢?
第一,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给予孩子信任,我们要心中有数,最好向孩子说得具体些,所谓“适当放权”。
第二,在向孩子表达信任时,建议同时明确界限和要求,所谓“丑话说在前头”。
第三,提出给予信任的原因,让孩子在做完一些事情后收获成就感,所谓“有的放矢”。
第四,把握好奖励的“度”,并选择好鼓励的方式,所谓“正向激励”。
四、以“交易”方式去“教育”
为了让孩子做到某些事情,承诺以物质等方式给予奖励。
从教若干年以来,我所接触的家长中,似乎没有一个不曾使用过这样的方式“激励”自己的孩子,更有甚者,直接支付RMB,赤裸裸得很。
大部分家长朋友虽也感觉不妥,但似乎有时“迫不得已”,抑或觉得“偶尔为之”不至于造成可怕后果。实际上,这样的形式哪怕只有一次,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都是足以致命的。因为那你认为的“偶尔一次”,在孩子幼小的或是尚不成熟的心灵里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暗示: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当然,我们成年人都清楚:为人几十载,付出但没有回报的经历又何止一次?
孩子在幼年时期,一个玩具便可让其兴奋许久;初中时,一件衣服便可让他/她感到满足,再往后呢?孩子长大后,总有一些欲望是家长认为不应该满足的,或是我们无法满足的,那个时候,孩子就不会像之前那样乖巧了。他可能会消极怠工,也可能使用“软暴力”不合作,甚至开始觉得付出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倘若如此,何处去哭,又该求谁?这个时候,你再俯下身来和他谈“理想”说“追求”,谈“必要”诉“苦衷”又有何用?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对未来很迷茫,对人生没概念,如果我们再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施以“物质”的诱惑或刺激,他的行为就会在我们都不会觉察的时候融入一些“目的性”、“功利心”,所谓的“三观”也就慢慢毁了,他的性格、品质便会朝着更多未知的方向发展。
五、“管束”与“溺爱”并存
在孩子小时,我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去塑造孩子的品行,并十分注重孩子思维、习惯的培养,更有甚者,还制定了周密的“管束”标准,但你却从未放弃对孩子的溺爱,以至于最后要么收效甚微,要么半途而废。大部分家长天天说不能溺爱孩子,但我发现,说这些话的朋友通常并不清楚什么算
、帮助孩子整理上学所需物品。
上学该准备什么,那是孩子的事,你需要做的是告诉他应该还是先做好安排,而不是亲自帮他弄好。只有从小养成合理安排、筹划的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思维缜密,做事周密的人,这是自理能力最根本的表现。
、脏衣物从不需要孩子操心。
你没有必要总是为他洗好所有衣物,因为没有过经历,所以孩子根本无法体会到洗衣之累,放心交给他做,累不坏的。儿子5岁时,我开始教他洗袜子,6岁时,我就让他洗碗洗锅做家务,我佯装在忙其他事情,实际上心中也很心疼,毕竟,他是我如假包换的“亲儿子”。
可是,一次他妈妈洗碗时,小家伙提出要帮忙,并且叮嘱妈妈用热水,我突然觉得之前的“狠心”是多么必要。所以,我即便不知道他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但他至少一定懂得感恩。
、委屈、生病时寸步不离。
我经常分享一个余世维先生讲的教育故事给家长。
纽约街头,年轻妈妈Marry带着3岁的儿子Tom过马路,Tom不小心摔倒后躺在地上耍无赖,哭闹不止。Marry一脸严肃地说:“Tom,你虽然只有3岁,可是你却是一个男人,你现在连自己摔倒再站立起来都这么困难,我又怎么指望在将来你能保护了你的母亲?”说罢,扬长而去。小Tom立刻从地上站起,用小手拍拍屁股上的尘土,跟了上去。
中国的父母通常不会这样,至少我见到的很少。所以,中国的小孩通常在长大后于家、于工作甚至于国家都没有太强的责任心。
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摔倒后,你的心疼和嘘寒问暖换来的是变本加厉的哭闹,你安慰了他的心灵,却从那个时候起摧毁了他不畏艰险的心理长城。实际上,一个连面对委屈、生病这些生命中太过平常事情都不能坚强的人,你还指望他将来能担起什么重任?试问,谁不生病,谁又不受点委屈?差不多就行了。
写这篇文章前20天,六岁的儿子因我们看管不力,从方凳上摔下来,造成下巴撕裂性创伤,脂肪外翻,当我下课匆匆赶到医院第一眼见到他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爸爸,都是我的错,不要责怪妈妈,我没有哭。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蹲着身子抓着他的小手亲眼看着医生将儿子下巴一块创面近4CM
的脂肪塞进里面,并在两道伤口上缝合了8针。他一声没吭,却一直冲我竖着大拇指(27分钟),只是因为我没有责怪任何人。我并不是一个多么懂教育孩子的人,那个时候反而是这个孩子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克制,感悟了什么是坚强。
、熬夜时嘘寒问暖。
熬夜?是因为写作业吗?
如果是,我绝对不会关心。因为作业做不完的时候还是不多的,通常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不会统筹安排时间、太磨蹭、课堂知识掌握不好等。孩子不会安排时间是挺正常的,家长要去教;太磨蹭,必须要改,因为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至于因为没有掌握好,可以一半原谅一半批评。批评他课堂上没有注意听讲的行为,一般原谅只是说毕竟有些知识可能不能只通过一次讲解便能明白。解决方法也很简单:不会的,如果你有能力,就再讲一遍;没有能力时,找个能讲明白的。
、偶尔加班无法顾及孩子而愧疚感“爆表”。
现在的孩子有时的确辛苦,这是真事。你上了一天班,就很轻松?孩子回来以后,你端茶递水,你心疼备至,此时你的孩子有没有关心过你的疲惫与劳顿?你说,我是大人,我没那么矫情,我不在乎孩子关不关心我,他懂啥?
其实,你知道我要说什么。
一顿饭,因为单位加班,给孩子做得晚了,你便内疚一晚上;孩子补课,晚接一会儿,你便觉得自己没能尽责……其实,有必要在适当时候,让孩子经历一些类似这样的情形,也不必过于刻意,自自然然地就行。
狐狸,动物界中一种体型并不硕大的动物,却是公认了的动物界中的“智多星”,它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据说刚刚出生的小狐狸就会被狐狸妈妈用嘴叼着扔到外面,无论它如何叩门央求,妈妈都不会心软。于是,为了不被饿死、冻死或是被其他动物吃掉,它们就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着。所以,严才是爱。我们不难想到,在小狐狸置身危险当中却通过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时,在它背后,又何尝不是妈妈那双饱含热泪的双眼?
、生活细节事必亲躬。
孩子写作业时,你端去洗脚水,递上红苹果;孩子刷牙时,你弄好漱口水,挤好牙膏……诸如此类,大可不必。
一是,你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做好这些事情;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会让孩子不乏必要的经历;三是,这些小事会让孩子形成对生活、对情感、对责任更为直观的理解;四是,这些经历会让孩子的心智更加健康成熟。
、孩子为你做一些事时感动得痛哭流涕。
孩子为你做一些事,说明你的教育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功,允许你心中窃喜,却希望你不动声色。你可以找个本子记下这些让你感动的时刻,但最好不必“受宠若惊”。
当孩子为了做了一些事,抑或体谅父母不易时,便说明他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感悟,也证明你之前的某些举措比较得当,但我们不能把这些当成是教育的“成果”,也不能因此停滞不前,须知“革命尚未成功”。所以说,孩子做的时候,你要学会坦然接受,不要去阻止,这也是不溺爱孩子的一种表现。
、动不动心疼。
有些家长终日向我表露他希望孩子考入好学校的想法,却私下里向领导反映我布置的作业
太多”
。首先说明的是,我留作业通常是理解的多,要求孩子耗时完成的少,即便有,也是一些认为一定必要去完成的,算下来一周6天(除上课当天),每天10-20分钟足以,如果这都不能完成,谈理想又有何意义?
想舒舒服服躺着便进好学校,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心中揣着远大的理想,一方面又不愿刻苦付出,实在是难以兼顾。其实,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统筹安排时间,如何避重就轻,教会孩子学如何学习。
六、无法战胜虚荣心
有时候,家长的虚荣心远远超过了孩子。
自己评判孩子时说得挺坦诚,别人指出孩子的不足时,内心就开始不高兴、不平衡。这是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内蒙古家长的毛病:我说可以,你说不行。
这样的心理是因为我们的虚荣心在作怪,情理上可理解,层次上却很低级。我们在听到别人数落自己孩子的
不是”时,心理上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实际上,倘若你的孩子真已如此,你实在难辞其咎;倘若你的孩子并无那些问题,你又何必去急于否认?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虚荣心,往往会在内心产生一种“不自觉”的“不平衡感”,所以,通常也会不经意间在孩子面前以各种形式有所表露,而你却一无所知,如是一来,便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一)孩子将受到心理上的打击。
直接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实际是最好的方式,方式得当的话,孩子还是能欣然接受的。但倘若以这样的形式让孩子感知,结果就不同了。首先,孩子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同时还会对提意见的人产生仇恨感,最主要、也是最可悲的是,你因为“虚荣心”而说的话、做的事往往会带有“护短”的成分,而实际上,这种“护短”并不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会铁定无疑地“打了孩子的脸”。
(二)将扭曲孩子的人格
虚荣心驱使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切语言、行动甚至是肢体动作,都会给孩子造成一些错误的暗示。孩子之所以称为孩子,是因为作为孩子尚不具备成熟的心智,缺乏辨伪去妄的思维,没有形成独立正确的意识判断能力,而作为父母、师长,此时的表现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错误导向”,以致影响了孩子的思维,从而改变了他的心态,慢慢地,孩子的人格就会出现问题。
家长的虚荣心会害死自己,也会害了孩子。不理智的虚荣,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因为它可以蒙蔽你的双眼,扰乱你的心智,左右你的情商,操纵你的情绪。实际上,你应该懂得:什么
人最爱虚荣?自卑的人才经常如此。
七、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经常会有同行把孩子送到我这里。
每每此时,他们充满迷茫、羞愧、无奈、愤怒的双眼,都会使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因为,身为一名教师,我也很担心我的儿子将来会不会也是如此。
这些送来孩子的同行朋友,其为人我通常比较熟悉。论教书,他们都是学科高手;论人品,他们德行兼优;论育人,他们能把学生视如己出。却为何没有或不能“搞定”自己的孩子?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特殊的家庭背景,并不超前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我有过和别人稍微不太一样的成长经历。毫不夸张地讲,我的父亲就是一名爱生如子、一心为公、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教师典范。他从未对我提出过什么所谓明确的目标要求,只是在我犯错时常常对我施以“酷刑”,所以,我和我父亲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甚至不可调和。长大后的某一天,我才突然有所感悟:虽然他从未说过,有时他对学生的爱也似乎看似超越了对我的关爱,但实际上,他骨子里却总是希望或觉得我应该比他任何一个学生都优秀。
也许,他希望我能让他更有面子;再也许,他未能如愿的梦想希望我去完成。总之,他把太多的期望寄托于我,完全忽视了我一个作为孩子的感受。实际上,即便你不是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殚精竭虑,诚惶诚恐,甚至忘乎所以地在给孩子勾勒未来的美好图景,一切都是那么一厢情愿,一切都是那么激进亢奋。然而,慢慢地,我们开始变得不能容忍孩子的过错,无端放大孩子的缺点,越来越没有耐心,我们其实在慢慢地走向扭曲,在一步步趋向于“变态”。
希望孩子好,天下父母心。但是,不要把我们的梦想强加在他们身上。毕竟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是我们搞的“试验田”,也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更不是我们用来赌明天的“双色球”。
尝试换一种思维:把“希望他好”变成“希望他幸福”,也许你会收获与我一样的感悟。
八、惩戒缺少权衡
中国的父母几乎都有一个通病,我也会不例外地去犯这样的错:惩戒之后,觉得“过”了,便迅速找到一些认为“合理的台阶”,借助一些以为“必要的理由”来缓和刚刚结束了的“尴尬”。在育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楚了这样教育方式的危害性,于是便开始了一些深入地反思,也有了一些自己以为值得各位借鉴的经验,想与大家共勉。
首先,我要求自己在惩戒孩子之前,先让自己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是已经到了非得惩戒的地步?
(二)我即将采取的惩戒方式是不是真的合适?
(三)我决定惩戒的真正目的和心理预期是什么?
(四)除了惩戒,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考虑?
(五)惩戒之前,我是不是应该和爱人商量好彼此如何分工配合,或以怎样的方式配合?
(六)惩戒到什么地步就可以了,“度”该如何把握?
后来,我突然发现:这六个问题思考完之后,我突然觉得当时自己的情绪也许过激了,或者可能我把一些问题想复杂了,再或者一下子我会觉得没有惩戒的必要了。此时,心静了下来,思绪清楚了,反而觉得刚才坚定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也不是什么问题了。当然,也有非得惩戒的时候,那我就逼着自己严格按照刚才的“六步”去执行。
也许有家长朋友会问:卢老师,这样教孩子不累吗?
累,当然累。不过,我儿子的出生早让我“受尽折磨”,甚至让我“死去活来”,仿佛已经全然不觉得“辛苦”了。实际上,即便你没有过像我这样的经历,只要你有了孩子,你的人生便不可能再那么“舒服”了。有了孩子之后的家庭都觉得很幸福,那么这种“幸福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这个或这几个“小家伙”带给我们的“各种不舒服”。所以,不要抱怨孩子给你带来的那些烦恼,细细想来,你的烦恼也并不完全是孩子给你造成的。
教育孩子是考验智慧、锻炼体力、磨炼性格、挑战毅力、战胜自我的一个过程,所以一定不能轻松;孩子既是你的宝贝,也是你的领导,也似极了你的下属,有时甚至会成为你的敌人,所以,你得时刻保持激情,让头脑清醒,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九、“人格培养”的概念模糊
常常听一些朋友谈起孩子的人格塑造。每次我都想插嘴,不过大多时候,我选择了缄口不言。因为,我也没有想好。不过,我总觉得他们谈论的好像不是“人格”,而更像是“性格”、“教养”或者“品德”。
心理学上这样定义“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通常情况下,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身心。“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三人格的基本特征。
好专业、好抽象的概念!
站在家庭教育的角度,我把这个概念通俗化一些。“人格”实际上就是孩子应对一切事情时能否保持正确、冷静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受思维动机、价值观念、性格情趣等的影响。举个“价值观”的糙例子:孩子将来在某单位管钱,他同时有对这些钱绝对的支配权,他如果能把握住自己,那就可以理解为价值观没有问题,据为己有了,就是价值观出了问题。实际上,对于“拿”或者“不拿”的权衡,就是孩子人格在起作用的过程。
所以,对于我们凡人来讲,我觉得“人格教育”更像是“底线教育”,是我们对孩子一生为人、处事等基本准则的教育,而这些教育的前提是能让孩子拥有正确看待一切事物的正确思维。由此看来,身边的每一件事都可能会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
我家小孩之前经常因为浪费粮食受到妈妈批评。但小孩子嘛,似乎总是对这些问题不怎么在意。一次,在他再次浪费粮食时,我就给他讲了乾隆元年中原大地“易子相食”的故事。小家伙听后一脸惊讶,接着一连串的“为什么”,接着就是一阵沉默。
最后,我对孩子说:“节约粮食不是‘小气’,也不能算是一种素质,爸爸倒觉得这应该是一种道德,是一种善良,因为还多小朋友还因为种种原因吃不饱。”小家伙听后一脸迷茫,接着又是一连串的“为什么”,接着又是一阵沉默。
其实,我根本不确定他是不是听得懂,不过之后他很关注大家是不是“节约”,他盛米饭的碗也总是干干净净。
十、偏听偏信,缺少耐心
学校老师因为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或某些不良表现,给予的一定惩戒,家长于是便闹到学校,不依不饶。
倘若教师过分惩戒,我也支持应当讨要说法,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给予的惩戒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家长再这样做,就是“愚蠢至极”了。
2017
年,某中学近120名学生来找我上课,搞得我焦头烂额,光调课、配备教室就费了不少周折。后来才知道,该校一名教师(某区特级教师,自治区级优秀教师)因某同学没有完成作业,用手轻轻拍了一下孩子的后背,并告诉他这样不应该,但由于该学生一向不“感冒”于学习,对于这名同时兼班主任的老师平时严格的管理也心存意见,便在父母面前夸大其词、扭曲事实,好一番“痛哭流涕”来为自己的“不学无术”寻找开脱的理由。没成想,该家长怒火中烧,不辨是非,不问青红皂白动用各种资源把老师“整”了下去。由于没有了学科优秀教师,该中学某年级某学科教学工作一度陷入混乱,学生成绩一塌糊涂,才有了我之前的“焦头烂额”。
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作为一名老师,坦诚的讲,当我决定对一个孩子进行惩戒时,这便说明我还对他抱有希望,说明我还想对他负责,至少也能说明我还没有放弃他。也许你不明白,对于老师来说,如果昧着良心,想害掉一个孩子有多么容易,甚至可以做到“害了你的孩子,还能让你感恩戴德”。
其实,没有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愿意对学生耳提面命,因为这或多或少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但倘若坐视不管,任其自然,有良知的老师又会觉得于心不忍。可是,由上面真实的示例来看,显然他们对孩子的负责显得太过“多余”,太过“扯淡”了。
中国人通常是这样:家里暖气热嫌太热,暖气不热又大骂热力公司没良心,怎么做都不对。不管,骂老师不负责任;管吧,又跟老师过不去,孩子到底该不该管?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这个自称是“泱泱中华,拥有几千年优秀灿烂文化”的“礼仪之邦”上演,我已经到了无心评论的地步了。
孩子有时候说谎话,不见得就一定有什么用意,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不可饶恕,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到冷静睿智,想想孩子之所以说谎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我们要积极引导、正确对待,实际上就可以迎刃而解。有些时候,你甚至可以发现,孩子之所以如此,或许也有我们家长、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教师队伍中一些“硕果仅存”的害群之马,我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是,请相信,这个世界上好人还是多的,老师当中,有良心的师者也是占多数的。
还有就是,老师指出了一些孩子的问题,我们要站在一个正确的角度去认识,甚至需要做一些调研再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也不要听了老师的话,回家对孩子就是一顿“劈头盖脸”抑或“拳脚相加”,毕竟老师也不是完人,不可能评价得就那么准确、合理,有时候也难免会有一些“只见表象,没见实质”的可能,所以,不能妄下结论。
针对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我发表了一些并不成熟的见解,仅供各位朋友参考。家庭教育是一个繁杂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作为家长,抑或作为老师,都任重而道远。倘若家长能像老师,老师更像家长,再或者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我们将会轻松许多。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