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孩子也会焦虑没错焦虑才是正常的 原来孩子也会焦虑没错焦虑才是正常的原来孩子也会焦虑没错焦虑才是正常的

原来孩子也会焦虑没错焦虑才是正常的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对于

超越焦虑

、进而

接纳焦虑

很重要。

当我们开始明白:

焦虑只是一种情绪能量而已,我们或许可以接受焦虑,以及因焦虑失控而产生的焦虑障碍(焦虑症),都是无过错的。

“无过错”

,可以决定事情发展的走向。

小敏的妈妈苦恼于孩子总是不愿去幼儿园。

找到我的时候,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不明白,去幼儿园到底有什么好怕的!

这个实在是没有道理啊!

我理解这位妈妈的苦闷,毕竟每天花一个小时,去劝孩子做一件在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小事,的确是太挑战人的耐心。

然与此同时,这位妈妈依然坚守的按常理的惯性思维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和感受。

因此,孩子的恐惧始终无法被接受,始终被定义为“没有道理”。

孩子的焦虑频繁高发,却不容易被察觉。

即使孩子本人正在经历莫大的痛苦,但是他们的表达依然容易被我们主观切割、曲解成某种行为问题或者性格缺陷。

言下之意,这是一种错误,只要孩子努力改正就会好的。

这种误读,会让家长更愤怒、更痛苦;

让孩子更孤独、更焦虑。

对真正解决问题,却毫无帮助。

这时候需要我们

真正读懂焦虑

感到焦虑和恐惧?

那是正常的!

《让孩子远离焦虑》这本书中,作者塔玛·琼斯基非常清楚地提出:

恐惧,是焦虑和痛苦的根源!

但是,恐惧并不是坏事。

对于我们来说,恐惧其实

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东西。

是的,这听起来虽然不可思议,但如果仔细深究,却不难理解。

恐惧,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基因当中。

这样,我们才能及时躲避突然出现的危险因素。

而那些缺少“恐惧基因”的人嘛,早就在生存竞争中,

被大自然淘汰掉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路上,发现一个不知名的巨大动物。在具有恐惧情绪的情况下,人会谨慎一些,尽力避开,确保存活下来。

而那些缺少“恐惧情绪”的傻大个儿,很可能会毫无畏惧地冲过去。

一旦错误预估风险,很容易就当场交代了。

因此,具有恐惧情绪的人更容易通过优胜劣汰的法则。

而“恐惧”这种情绪,则被保留下来,通过一代代的基因演化,广泛存在于每一个现代人身上。

作者塔玛·琼斯基在书中例举了以下不同年龄段的恐惧。

这就是要告诉我们,以下恐惧是每个生命阶段自带的属性。

你的孩子有这种恐惧、焦虑?

只要年龄匹配,完全正常!

以上道理很好理解,一旦放到现实生活中,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的学生力凯,上初中二年级。

前来咨询的时候,他总是很颓丧,不看人;

对学习毫无兴趣,自然成绩也不好。

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之后,力凯打破沉默。

他说自己经常感到难受,觉得读书没意思,考试、生活也没意思。

他还觉得人与人之间其实很冷漠,所以也没什么意思。

力凯当时就处在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的焦虑中,开始

寻找自己

,寻找

事情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力凯的父母恰恰觉得:

这难道还不是想太多?

这种问题中考会考吗?

重要吗?

他就不能先读好书,再想吗?

然而这种焦虑,这种思考,并不是孩子可以选择的,是来这个阶段生命的自带的模式。我们唯有接受孩子的需要,多想办法、多学习如何去回应这些生命信号,才是切实地帮助孩子,真正去解决问题。

接纳该接纳的,改变该改变的,实在需要很大的定力!

孩子的焦虑为何持续不断?

接纳焦虑的存在,并不是要对焦虑听之任之。

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去探索

焦虑持续

不断扩大

的原因。

无论是孩子,或者是我们,只要感受到不确定,焦虑就会产生。

即使在最惬意的状况中,孩子还是会感到某种程度的焦虑。

然而,孩子往往会因为缺少必要的生活阅历和常识,任由自己的想象放大了恐惧。

而沉浸在想象出来的恐惧之中。

在我小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在夏天去河里游泳。但是我对此十分害怕。因为,我总是担心:

会有鳄鱼游过来,把我吃掉。

当时的我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我曾经在《动物世界》里,看到过鳄鱼在河里游泳以及成功捕食的情节。

基于儿童特有的想象力,“在河里游泳,可能会被鳄鱼吃掉”这种威胁,在当时看起来特别真实。

显然我那个时候并不知道,我所在城市河水环境和气候,根本不适合鳄鱼。

在那里,其实从来都没有野生鳄鱼存在过。

大家仔细回顾一下自己,或许也能发现,各种光怪陆离的念头会不受控制地跑到脑袋里。显然,这种特有想象力正是儿童的专利。

如果能真正与孩子交流一下,你还会发现:

原来他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出来的“紧张事件”真的有那么多!

显然,这种状态并不是快乐。

这个时候,孩子就非常需要明白状况的家长,前来帮助他们。

家长此时需要在充分理解、接纳孩子恐惧的基础上,把必要的知识传递给孩子。

或者引导孩子亲身尝试一下。

这样孩子就无需在恐惧中沉浸太久。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恐惧会随着自己的体验自然消失,并不会导致病态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千万不要因为其中包含了“不切实际”的想象,就意味着孩子的恐惧“很可笑”或者“不应该”。

恐惧就是恐惧,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情绪感受。

每个人的敏感程度天生不同。

因此,从恐惧中走出来速度也是因人而异的。

很有可能,你的孩子需要你

一而再

再而三

地说一说事实,帮他一起对抗滚滚而来、源源不断的各种想象。

只有这种充满接纳的反复沟通,才可以帮助孩子一点点拼凑出现实的边界;

然后孩子才会因此自己摸索出究竟哪里才是幻想角落。

一旦孩子真正体验、明白了其中的差别,被放大的恐惧会真正消失。

警惕:

当焦虑状态演变为焦虑障碍

在分析完

“正常的焦虑”

是怎么回事之后,我们就需要再来看看

“正常的焦虑状态”是如何演化为焦虑障碍(焦虑症)的呢?

《让孩子远离焦虑》的作者塔玛·琼斯作为一名专攻儿童焦虑障碍的临床医生,在书中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当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扩大所面临的困难,并且明显低估了自己处理危急情况的能力,焦虑状态就演变成了焦虑障碍,也就是焦虑症。

根据她的统计,儿童患病率是5%~17%,患病比例随年龄增长有小幅上升趋势。

因为研究选取的对象都是7岁以上的儿童,对低年龄孩子的患病比例还不清楚。

换言之,如果孩子不能顺利度过恐惧,大脑始终处于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种夸大的念头,始终处于不断升级的焦虑状态,那么孩子有可能已经面临了焦虑障碍。

然而我们还是要明白,无论是

正常的焦虑

焦虑障碍(焦虑症)

无过错

作者塔玛·琼斯认为,造成焦虑障碍(焦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两项分别是:

1.是遗传因素,即基因与气质;

2.是环境因素,尤其是儿童经历的创伤性事件;

再其次的原因,则是这第3条:

3.家庭教养方式。

这本书后续展开的内容,是基于患有儿童焦虑障碍的病童的治疗经验。

但是,作为一名普通孩子的家长,在阅读学习之后,依然感觉很有价值。

因为我相信,绝大多数孩子虽然没有焦虑症,

但一定需要面对、学习如何处理正常的焦虑

,也一定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帮助。

从书所提及的减少焦虑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沟通方法,对

苦于不知道如何劝慰孩子

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良方。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