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会过度焦虑认识高焦虑孩子 孩子也会过度焦虑认识高焦虑孩子孩子也会过度焦虑认识高焦虑孩子

孩子也会过度焦虑认识高焦虑孩子

在步调快、高焦虑的社会中,

造成许多孩子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

原本快乐、无忧的孩子,

为何会如此退缩、害怕和担心呢?

农历年到了,你害怕年兽吗?或许你早已忘了年兽是什么!现代孩子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可怕的年兽,但害怕的东西似乎比以前更多了。或许是因为生活在刺激多、步调快和高焦虑的社会中,再加上高神经质的父母和过高的学习压力,造成许多孩子在学龄前便有明显的焦虑特质或症状,怕鬼、怕死、怕红火蚁、怕父母不见、怕别人不喜欢自己等情况经常可见。

小亨,就读中班的小男生,白皙的脸、大大的眼睛,十分可爱。爸爸说小亨这两个月因害怕红火蚁而不敢睡觉、不敢自己去厕所,在外面走路一定要紧紧牵着大人的手,甚至要爸爸抱着才行。一天午觉醒来,小亨突然惊叫:

「我身上有好多红火蚁!」然后哭着拍打自己的衣服,过了数分钟后才安静下来,并告诉妈妈:「刚才我身上有好多红火蚁在爬,好可怕!」父母很担心小亨的状况,因此带孩子来就医。

玲玲,就读大班的小女生,在学校只要遭受一点点指责就会眼眶泛红。从小班开始便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或是说错话,也不太敢跟同学玩,大多时间都是一个人在一旁默默地玩。最近玲玲变得越来越不敢说话,老师担心玲玲可能有语言或情绪的问题,建议妈妈带她去医院诊断,看看是否需要接受语言治疗或是游戏治疗。

淳淳,就读中班的小男生。妈妈表示因为某次午睡前,幼稚园的小朋友起哄要去尿尿,遭到老师大声责骂,淳淳受到惊吓,之后连续尿床好几天,最糟糕的是淳淳变得十分频尿,一个上午有时跑厕所十几次。原本个性就容易担心的淳淳,变得越来越神经质,更加忧心生活上的小细节,比如:妈妈帮淳淳脱下衣服后,淳淳会问她衣服有没有放好,放在哪里,并不时的检查或询问,让妈妈深感烦心。妈妈表示目前已经不让孩子念幼稚园了;而原本就不喜欢去学校的淳淳,不用上学后显得开心多了,不过妈妈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

小爱,就读小班半年的小女生。刚入园时,每天在校门口与妈妈泪眼汪汪的上演十八相送,持续了大约两个月。入园后,小爱时时刻刻黏着老师,不敢主动去玩玩具,只要稍稍对她有些要求或是讲话大声一点,便立刻流下两行清泪。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何谓「高焦虑」?

上述孩子有着不同的医学诊断名称,不论是哪一种诊断,这些孩子的共同问题是「过度焦虑」、「神经质」、「缺乏安全感」。透过与父母的会谈,以及跟孩子互动的过程,都可以看到这些孩子的内心有着许多不安全感与莫名的焦虑感;而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不是过度保护,就是指责、批判,反而使孩子的焦虑更加严重。

我们曾今详细介绍过「儿童畏惧症」。在门诊中,有许多孩子并未达到儿童畏惧症的诊断,却有明显的焦虑特质与症状。在儿童情绪障碍个案中,「焦虑」是相当常见的问题。很多焦虑的孩子可能没有明显的创伤经验,但父母均表示孩子自小在个性与行为表现上,便显得敏感、退缩、容易担心、紧张、害怕、失眠,而且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等。这些状况有时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与人际适应,或是产生忧郁的情绪。

为什么孩子会有过度的焦虑?

天生气质

许多父母表示孩子从小很敏感、胆小,每到新环境便显得退缩、怕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我们称为

「气质」,而气质与遗传基因较有关系,非环境造成。天生气质退缩、敏感、情绪负面、适应力差的孩子,是容易产生高焦虑的危险群,这些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接纳与足够的教养技巧。

高神经质父母

许多高焦虑孩子的父母往往是急性子,容易紧张、担心。因此常常不自觉得将自己的担心与紧张传递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也跟着莫名担心起来。有些父母甚至会直接跟孩子讲述自己的烦恼、害怕,无形中不断地将这些情绪感染给孩子。

管教不一致

父母双方的管教原则不一致,或是面对同一件事情但每次的处理原则都不一样,很容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导致不安全感加重。

过度保护

父母视每件事情都是危险、困难的,而帮助孩子出主意或代劳,造成孩子缺乏信心,并视环境中的事物都具危险性,自然会对新事物的适应感到困难,产生退缩与焦虑。

过高期望

曾有一位焦虑的大班男生来求诊,妈妈表示对孩子的要求不高,通常晚上只要写完几张练习卷后,便可以玩了。当下,我还真是傻眼了,这个孩子竟然从中班就开始过着写考卷的小学生活,妈妈居然还认为自己的要求合理。现代父母理性上都认为对孩子的要求并不多,但行为上却不自觉的要求孩子表现好、不输人,导致孩子经常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完美,产生挫折与自我怀疑。这样的压力致使孩子在学习新事物时,只有疲累、焦虑,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好,而无法热情的投入学习中。

过多的批评与责骂

家庭气氛若是批评过于肯定,责骂多与赞美,孩子会无法预期自己何时会被骂而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显得紧张、畏缩,长期下来容易造成孩子的低自尊与紧张感。

高冲突的家庭气氛

争吵多、冲突高的家庭,容易让孩子时时刻刻处于害怕的情绪中。孩子甚至会担心是不是自己做错事才导致父母吵架,或担心父母会离开他,甚至认为父母不爱他,因此变得小心翼翼、害怕与父母分离、怕犯错、担心未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引起注意

当孩子害怕时,往往会感受到成人的关心与呵护,甚至籍此逃避不想做的事。类似事件的次数增多了,孩子可能会不自觉的感受到「害怕或焦虑的好处」,而持续焦虑下去。

创伤经验

孩子曾今有创伤或明显负面情绪经验,比如:被狗咬、被大声斥责、看到红火蚁时会被告知咬到会死掉、看到蟑螂时听到旁人惊叫、在黑暗中被惊吓等。当时若没有适当的处理,反而以威胁、忽视或不当的过度保护等方式处理,会让孩子感受到失去自我控制的感觉,将容易造成高焦虑情绪。当相同的焦虑情绪不断累积,孩子就可能越来越退缩、胆小、缺乏信心。

了解这些原因后,你或许可以试着想一想,你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孩子身处的家庭气氛或学校环境,是不是导致孩子产生焦虑的原因?过度焦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伴随低自尊、高挫折感、人际关系不良、适应不佳、忧郁情绪等问题,严重者甚至会演变成焦虑症或忧郁症。

如何协助焦虑症孩子?

透过访谈发现焦虑症孩子的妈妈多数是个性急躁,且对孩子有完美的期待。面对孩子的焦虑症状往往采取过度保护的方式,导致孩子的焦虑症越来越严重。下列12种方法,提供你协助孩子降低焦虑。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觉

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觉,是减轻焦虑相当有效的方法。当孩子出现焦虑时,不要急着帮孩子解释或是处理问题,先试着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这样的过程在心理学称为

「情绪净化」(catharsis)。平日在家中可以运用家庭会议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担忧;也可以安排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觉。此外,个性较压抑的孩子,可以透过游戏的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

增强孩子的勇敢行为

当孩子面对害怕的事物,表现出勇敢的行为时,父母不应该视为理所当然,而能不吝啬的立即给予鼓励。比如:面对陌生情境十分退缩、害怕的孩子,父母应坚持要求孩子待在环境中学习适应,而非以离开的方式降低焦虑;而当孩子愿意待在陌生情境中,于他人打招呼或主动探索环境时,父母要立即称赞孩子勇敢,有礼貌的行为,给予正面的回馈,比如:「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不用担心,很快就会习惯了」。如此,孩子就会渐渐不再过度依赖父母,并对自己有信心。

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

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通常会有两种典型反应:一是过度保护,当孩子害怕时,就帮孩子移除害怕的事物,直接保护孩子。这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处理方式,但过度保护4、5岁以上的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习惯依赖成人,失去自我成长机会。二是指责,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经常随口说:「这有什么好怕的」、「胆小、没用」、「你很麻烦耶」、「你又来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落,自我意识会认定自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因此,过度保护或语言指责都是不适当的处理方式。

无条件的接纳与保证

当孩子不安、莫名担心时,很需要成人温和、坚定的接纳与保证,并同理孩子害怕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嘲笑、指责孩子的担心是多余的。对孩子的接纳,并不只是言语的表达,更重要的是非语言的讯息。当孩子担心时,抱抱他,静静的陪在一旁听他说话,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力量面对担心、害怕的事物,让孩子清楚的感受到你的爱的接纳,进而产生安全感,就能渐渐消除焦虑的情绪。

多让孩子处于正面的情境中

平日多让孩子和勇敢、开朗的孩子相处,藉此让孩子有良好的模仿对象;多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增加孩子正面的情绪经验。让孩子的生活充满正面的情绪经验,负面情绪将消失无踪。

提升孩子解决问题能力

当孩子面对困难而不会处理时,失败的挫折经验会让孩子的自我控制感降低,随后便可能产生焦虑,并开始逃避,不肯面对困难。此时,父母或老师需要逐步和孩子讨论面对困难时,如何调整紧张的心情,因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才能有效降低孩子的挫折感与焦虑感。此外,很多孩子都很喜欢玩「脑力激荡」游戏,平日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假设性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如果有同学和其他同学说,不要跟你玩,你要怎么办?」藉由平日的练习,让孩子有更佳的解决问题能力。

正面连结法

此技巧是将孩子害怕的情境与喜欢的情境进而连结。比如:若孩子怕黑暗,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时,你可以试着和孩子在黑暗中玩捉迷藏游戏,让孩子对黑暗产生有趣的感觉,产生新的力量。

系统减敏感法

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让孩子直接面对害怕、担心的事物。大班的平平相当害怕黑暗,不敢自己上厕所,无论白天或晚上总是要妈妈陪他走到盥洗室帮他开灯,如厕后,再陪他回卧室,否则就不上厕所。如果你是平平的妈妈,该怎么办?你可以试着将如厕分为几个步骤:

只陪孩子去盥洗室,并在离盥洗室较远的地方等他,请他练习自己开灯、如厕,若孩子做到了,即给予赞美。

只陪孩子去盥洗室,但不在盥洗室外面等他,让孩子自己开灯、如厕,然后关灯、回卧室。

只陪孩子走到距离盥洗室较近的地方,让孩子自己开灯、如厕,然后关灯、回卧室。

最后,孩子学会不怕黑,不需大人陪伴,就能自己一个人如厕,而觉得自己很勇敢、很棒。

洪水法(flooding)

鼓励孩子直接面对害怕的事物,不逃避,当孩子面对害怕的事物,发现并未发生令人担心的可怕后果时,便能有效降低无谓的态度。比如:害怕巨响的孩子,父母可以准备许多气球,跟孩子玩戳破气球的游戏,让孩子习惯突然的爆破声。又比如安安只要看不见妈妈,便开始担心妈妈会发生意外,于是每隔半小时就会打电话给妈妈,确认妈妈的安全,让妈妈深感困扰。经过讨论,我们和安安玩「妈妈不见了」的游戏,要求安安忍受超过半小时不打电话给妈妈,而且若能忍受超过一个小时不打电话,妈妈便会安全的出现在安安面前,再由一小时渐渐拉长到两、三个小时。安安渐渐发现若不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还是会安全回家,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会发生意外。反复练习后,安安渐渐不再担心妈妈的离开。

10.

放松练习

焦虑通常会引起生理的焦虑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而这些生理的紧张状态,往往会导致焦虑感升高。放松练习是透过深呼吸的方式,松弛肌肉的紧张度,降低焦虑感。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两种放松方式:

渐进放松法:先局部练习手、脚、额头、脸、下巴等部位,用力收紧,然后放松,让孩子区分放松与紧张的感觉,之后再慢慢扩展到全身放松。

冥想放松法:透过相像让孩子学习放松。比如:让孩子想像自己是个机器人,全身僵硬,之后又变成泥娃娃或棉花人,全身软趴趴、很舒服。有时我也会让孩子想像自己正躺在舒服的云端,享受放松的感觉。

11.

悖论技巧(paradoxical)

运用夸大法或激将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担心、害怕是不必要的。比如:大班的小欣莫名的害怕小鸡,逛夜市时,快走到卖小鸡的摊位就会开始哭闹,小欣的父母总是给予安慰,并且赶快离开现场,因此小欣过度害怕小鸡的状况始终无法改善,而且越来越神经质。经过讨论,小欣的父母决定改变策略,当小欣接近小鸡摊位时,父母便开始夸大小欣的焦虑,要小欣做出夸张、害怕的表情,把小鸡形容成全世界最可怕的大恶魔,会把人吃掉,没有任何人能对付小鸡;突然,小欣笑了出来,觉得这真是太夸张了,并决定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偷看一下小鸡到底有多可怕。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小欣已不再害怕小鸡,原本退缩、神经质的个性也改善许多。

12.

父母的情绪稳定度

研究指出「神经质」是遗传性相当高的性格特质。临床上经常可以发现高焦虑孩子必然有个高神经质的父母。若你是高焦虑、高标准的父母,无形中便会透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将焦虑的气氛传达给孩子。而当孩子焦虑时,你也比较不容易协助孩子妥善处理焦虑。在临床上,常常觉得孩子的问题容易处理,较难处理的是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因此,父母照顾好自身的情绪,保持正面、弹性、乐观的稳定情绪,是协助孩子情绪发展的不二法门。

分享好文章,添加微信号:

bjmtsr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