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摘自2017年1月出版的《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写于2016年7月20日。
朗读者简介:
陈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现任采油四厂采油管理二区综合管理员。
家庭寄语:
和你在一起,从“我”变成“我们”,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亲爱的欢乐:
某天,上班路上,听到电台里传来这样一段话:“你的一个选择,并不足以决定你的人生质量。你一直以来的状态,才是决定因素。凡事用心,凡事尽力。我相信用心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听到这段话时,我正开车行驶在一条笔直的路上,一眼望去,没有尽头。
此前,我一直觉得,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很重要。
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就是指不同性格的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就会不一样。套用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原理,就是说,人们对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和未来的可能选择。
所以,每一个选择,都很重要。
但当这段话飘入我耳中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忽然觉得,这么多年来,我是否刻意夸大了“选择”的重要性?
最近一次回厦门,和大学校报的编辑老师聊天。
他说:“当年,你可以留在我们校报编辑部工作,也可以去桂林那家你一直喜欢的出版社工作,但最后,你还是选择回家乡的报社工作了。”
我说:“是啊,大四那年,刚开始找工作时,年轻气盛,无知无畏,心里似乎装着全世界,任何求职机会都不想错过。但最后做决定时,还是从理想回归到了现实。”
老师若有所思地说:“你从读大学到现在,身上一直有一种对生活的认真和热情。我想,当年无论你选择去哪里,从事哪份工作,应该都会是你想过的生活。”
人生只有一次,没有彩排,也无法重来。所以,对于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我们其实无法比较。
听了老师这番话,我在心里暗忖,厦门、桂林、绍兴,无法简单判断孰优孰劣。或许,只要认真去做,都是不错的。
最近,和朋友W聊天。朋友感慨,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越多,反而越难。
我理解朋友的意思。
现在的高考志愿,和我参加高考的那个年代相比,选择空间多了很多。以朋友孩子的成绩,可以选择某些985、211重点高校,也可以选择香港、台湾的高校,还可以选择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或者更远一点,漂洋过海去读国外的高校。
除了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一样让朋友犯难。因为朋友孩子个性比较文静,朋友建议孩子学医、学会计,或者当老师。孩子不置可否,比较迷茫。
我劝朋友说,现在已经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了。你和孩子看中的这些学校,无论去哪一所,都很好。至于专业,其实也没有严格的冷门和热门之分。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兴衰更替的考验。
和学什么相比,更重要的是,学得怎么样。
和偶尔一次选择相比,我们一直以来的状态,明显要重要的多。
现实生活中,其实一直不乏这样的例子。
有一些一贯学习很好的孩子,不幸在高考中“败走麦城”,或者在填报志愿时“剑走偏锋”,去了自己不喜欢的学校,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是,四年后,他们依然考上了心仪学校的研究生,或者,依然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因为,这四年中,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对自己的要求,一直保持着“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初心和状态。
所以,与其对一次选择的正确与否耿耿于怀,还不如不忘初心,一直保持一种“不辜负自己”的生活状态。
这样的生活状态,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无论你走在康庄大道上,还是羊肠小道中,都会持续地稳定地向你发出信号,帮你导航到那个你想去的地方。
孩子,妈妈希望,无论将来你们面临何种选择,并作出了何种选择,都要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
这种生活状态,是对自己有所要求,是不辜负岁月,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保持这种状态,好好走下去,将会是你们值得拥有的一生。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