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阅读,六大认知误区你中招了吗 儿童早期阅读,六大认知误区你中招了吗儿童早期阅读,六大认知误区你中招了吗

儿童早期阅读,六大认知误区你中招了吗

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面对市面上玲琅满目的儿童读物常常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作父母的往往用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儿陈年旧知为孩子选书,结果往往差强人意、令人啼笑皆非,孩子根本不“买账”,钱花了还没达到效果。

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每年比常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大量亲子家庭,发现年轻的父母在为孩子选书时的尴尬,她们选书依据只是根据各大电商平台的图书榜单和商业推广以及一些自媒体的推荐,往往一不留神就误入早期阅读的“坑”。

绘本老爸总结出了选书认知的六大误区,快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误区一、先认字再阅读,早认字早独立阅读

谈起早期阅读,很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认知,“

阅读就是让孩子学认字、学知识”、“孩子越早认字就能越早开始独立阅读

事实上,孩子即便一个字也不认识,孩子照样可以阅读。做父母的完全可以通过图画书来引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当前,市场上一些识字卡片,正面写上汉字,背面是注音,把一个个字割裂开来,通过一定时间的大量重复,让孩子机械地死记,这种方式非常不可取。

识字与阅读是不可分的。在引导孩子识字时,作为父母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应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一边观察图画,一边听成人讲述图画书故事的方式阅读,通过声音和文字的交织,从而慢慢地学会对文字的感知。

国际上儿童对文字的敏感期早有认定,通常6-7岁是儿童的识字期,中国的父母早已把这个记录提前到4-6岁。即便这样许多父母仍不满足,我就遇到过一位妈妈,为自己3岁半的孩子能认很多字而沾沾自喜,逢人便夸。

误区二、看图不算阅读

一些家长把阅读等同于识字,识字才是阅读,认为阅读就是识字,看图并不算阅读,从而在早期阅读中过多地追求孩子的识字量,而忽略对孩子的观察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想象力的培养。

国内儿童语言研究和学前教育专家周兢教授一次在深圳的讲座上曾提出,

孩子在不认识文字的时候,通过观察画面,结合成人的讲述,依然能够看懂图画书讲的故事

3岁孩子阅读时,视觉移动观察范围相对狭窄,到了6岁,孩子有了更宽的眼球移动轨迹,能够关注到文字。因此,周兢教授进一步提出,

孩子的阅读,经历了从读图画慢慢走向自觉的读文字。

图画书(注意!此处所讲的图画书与绘画书、画画书、漫画书、涂色书等书籍没有丝毫关系)对于孩子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形象生动的图画书不仅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而且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孩子想象力、观察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价值。

误区三、小宝宝不会看书,只会搞破坏

有一位朋友跟我吐槽,“宝宝(一岁半)拿到书根本不翻,拿到书又撕又咬,又拽又扯,完全把书当作玩具,新买的书不到两天全撕坏了......”。

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都是一种阅读准备行为。

书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就是一个玩具,在撕、咬、扯、拽、扔的行为中,宝宝通过嘴巴、手与书进行一次次“接触”,就会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原来书这么好玩!这也为孩子正式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

为了避免孩子撕毁更多的书,也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布书、纸板书、洗澡书等不易撕烂的童书。

误区四、期待阅读效果能立竿见影

一些父母对阅读有着较高的期待,希望孩子读完一本书,能够立马学会一项本领。比如,看到孩子非常喜欢的一本图画书《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中的萝拉,立马对孩子说“你看,萝拉都不挑食了。你也像她一样,等下吃饭不要只吃肉肉,不吃蔬菜哦!”没想到宝宝吃饭的时候,仍旧不吃青菜。于是,萌生阅读无用的念头。

阅读的效果通常都是潜移默化的

。春天刚播完种,夏天就要收获,根本等不到秋天,这是父母焦虑浮躁的表现,阅读并不高深,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适得其反。阅读的时候,孩子并不一定能做到和故事情境中一样的你所期待的好的行为表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经意间你会惊喜地发现阅读在孩子身上已经产生了变化。

误区五、“放羊式”阅读

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在家里放上几本书,孩子就自动爱上阅读。可是事实是,只给孩子书,对于孩子阅读兴趣和能力其实帮助并不大,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来,跟孩子之间有没有进行互动式的阅读。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做了一个关于阅读的实验,把86个小朋友分成3组,一组互动阅读,一组不互动阅读,另一组是控制组,即不接受任何实验干预的一组。实验结果发现

只有互动阅读,孩子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

互动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图画书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阅读背后,孩子健康的情感、良好的社会性、认知、语言、阅读习惯以及学习品质的培养。

误区六、“道理总结式”阅读

你会不会在给孩子讲完故事之后,习惯性地总结一下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比如,读完《狼来了》的故事,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不要撒谎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如果父母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都要总结出一个道理,就好比给了孩子一个“标准答案”,限制了Ta们的想象。

读完《小红帽》的故事,你会觉得大灰狼凶残可怕,是很坏很恶的角色,如果你又读了比利时国宝级作家马里奥.哈默斯的“大野狼”系列的四本绘本,《我是最厉害的大野狼》、《我是最帅的大野狼》、《最聪明的大野狼》、《狼,狼,你来了吗?》,这里面的大野狼的形象有没有颠覆你的三观?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呢?也许这恰恰是阅读图画书的魅力,没有唯一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完全纵容孩子的想象力。

同一个故事结果,不同的读本,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结论。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读完一个故事的时候,请不要急于告诉Ta们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什么道理,而可以尝试启发他们,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来看,有什么不一样?甚至可以代表不同的立场,直接来一场辩论。你会发现,孩子总结出来的道理,超乎你的想象。

看了以上六大误区,不知道你中招了没?当然,亡羊补牢,及时纠错并不晚,你的孩子会因你的改变而变得更加优秀,请与孩子一起静待花开,笑对未来。

如有不清楚的请在后台给我留言,我们一起探讨亲子阅读的各种可能,谢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