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学习和个别化教育
作者丨
王笃年/北京市十一学校化学教师
本文全长两千余字,阅读大约需四分钟
期,我听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课,不禁赞叹他
们的学识和风采。在课外,我也看到他们积极、
好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水准,以及革新的勇气
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运用。
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讲得多
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的讲解不一定是讲课程的具体内容,
而应该讲学习的策略以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和思
第二,课程讲授中设置的“台阶”过于密集、全班“齐步走”
的现象普遍,小班化于学生学习的优势没有凸显。
为什么提倡少讲多做?
很多时候,老师一开讲,就有两类学生开始休息。一类
是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特别是已经进行过自学自研的学生,
他们听常规的讲课几乎味同嚼蜡,即使意志力再坚强,也很
难控制好。2003级的钱坤同学,高考裸分701,北京市排名第四,
高三阶段常常在我的化学课上睡觉,慢慢地,我也就默许了。
那时,十一学校还没有实行分层教学,自主研修制度也尚未建立,
与其让他在那里“嚼蜡”,还不如让他好好休息,可以提高接
下来课程的效率。另一类是基础薄弱、意志力不够坚强的学生,
教师的讲课很难与他们的节奏同步。
大多数的公开课看上去都很“滑顺”,但是这样的课学生
的效率是不是最高、收获最大呢?不见得。有很多办法可以使
课上得很“滑顺”,一是反复研磨,二是选择简单、好处理的
内容,这样学生可以完全跟上进度。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从学
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去设计和挖掘。真正的学习是在每一个个
体的思维、行为过程中形成的。
有的老师感叹,目前虽然班额小了,但由于负责的教学班多,
学生总数并未减少,所以课余时间的个别化还是很难的。我认为,
个别化首先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按照传统的说法,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再创造的过程。新的
说法,教育是帮助学生发现个性、弘扬个性的过程。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必须承认,学生的学习是他自己主动的行为,面对集体的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我们的老师都是具有社会良心的人,
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极少针对班上学习基
础最好的学生,而恰恰相反——唯恐一
个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这样往往苦了
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除了可以在课
堂讨论、回答提问中获得一些心理优越
感外,学业方面的收获很少。
能飞的直接“放飞”
2010年,我带的科学实验班里有几
个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他们三年来上
我的常规化学课不超过100节,但是他
们的竞赛成绩、高考化学课成绩都非常
优秀。
再比如,今年高一科学实验班的
韩云飞,早在初二阶段别的孩子尚未开
始化学学科学习时,他早已把高中化学
教科书都看完了,家里还设置了化学实
验室,连十一学校实验室没有的仪器、
试剂都有可能在他家里找到。这样的孩
子,还需要跟着班里“齐步走”吗?
如果我们深入调查了解就会发现,
这样的学生并不是个别少数。基础好的、自觉的“放”出去了,课内留下的更有可能受到关注,这就是个别化,整体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根本的影响
在哪里?
就是解放了生产力。教育也存
在解放教师和学生生产力的问题。就解
放学生而言,教育的前提是信任,信任
是解放学生学习生产力的根本之道。相
信读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教育诗》
的人,都会对马卡连柯的“信任教育”
印象深刻——为了教育,他竟然敢让原
社会痞子卡拉马佐夫独自一人带着校长
的枪去异地替他取一笔巨款!与卡拉马
佐夫那样有案底的痞子相比,我们的孩
子不是可爱一万倍吗?有什么不可信任
的呢?
“放”出去的学生并非不管了,学生
还需要参加单元的前测、后测,以便老师
及时掌握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教
师还要与他们协商学习内容与进度,不断
给予学业和发展方面的个别指导。
关注“离群的孤雁”
一个班里,总会有个别学生由于家
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基础、心理特
征的不同,很难与其他学生“玩”到一
起去,这类学生往往比较孤僻。如果老
师也对其不加过问,那么这些学生就会
日益孤僻,最终形成不好的个性,教育
的意义就此丧失了。
老师必须善于以职业的爱心悉心观
察、了解班上每一个孩子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在人群中略显孤独、自卑的孩子,通过我们的努力纠正他在自己和周围同学眼中、心中的地位,使他抬起头来走路,培养正常的个性、积极的心态、自主的意识。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理解,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
举个例子,李同学,初中入学时成
绩很好,数学一直处于拔尖水平,后来
却不知原因地对数学日益厌恶起来,不
仅从数学V降低到数学III,其他学科的
成绩也逐渐下降。老师们感觉到孩子变
了,但由于这个孩子不乐意与人交流,
渐渐地,他就淡出了老师、同学的视野。
我教他后,从原来的老师那里了解到他
的过去,就与他聊,无意中我观察到孩
子裸露皮肤上的疹子,于是问起这个病,
孩子自己倒是没有多大意识把病情与学
习成绩联系起来,但我分析认为,正是
这个恼人的疾病使他丧失了对数学的兴
趣——因为解答数学难题需要凝神聚力,
而麻疹发作时的刺激让他难以做到。后
来,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一方面不再厌恶数学,另一方面对老师、
同学也逐渐亲近起来,对待学习和学校
生活也不再抵触。
个别化不是依赖家长,
不可滥用
通讯便利
教师与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角色是
不同的,既要积极合作,又要注意合作
的方式、内容,不可推诿避开自己应该
承担的责任,不可相互换位,更不要相
互替代。
家长的角色应是什么?家长是孩子发展的“根”。
孩子的德行源于家庭教育,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甚至学习习惯都源于家庭。在孩子的德行方面,历史证明,家长的作用是学校和教师无论如何都替代不了的。
教师的角色应是什么?教师是社会
派往课堂的代表。
教师首先应该是正义、激情、公平的化身,是睿智的长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如果教师完全陷入世俗,与家长一
样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孩子一时成绩不
佳就“沟通”,使得孩子在学校、在家
里都心情不好,对成绩的反思、愧疚之
心很快就会被反抗、抵触的心理替代,
对待学习这个本职任务产生无限的厌恶,
从而让老师、家长和他自己陷入万劫不
复的深渊之中。
飞信、微信等各种现代通讯手段的发
达泛滥,使得家校联系更为便捷。但我们
不主张滥用,尤其是一些专职家长,有事
没事就关注孩子,恨不得一举一动尽在掌
握之中,这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
教师一个鼻孔出气”,当孩子知道家长与
教师这样密切的关系时,他还能不能信任
我们呢?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来自教
师的讯息,会在家长那里自动放大若干倍
后使用。所以,我们传递给家长的任何信
息,都应经过深思熟虑——它对学生的发
展,具有积极作用吗?
教师是教育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所以我们要引导、培养家长的教育力。
在家长面前我们是专家,请大家不要看轻这个称号,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以使这个称号名副其实。虽然国家危亡之际不能依靠教育救国,但是和平时期教育确实可以改变国家。
青少年是单纯的、阳光的、积极向上
的,不乐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群,如果
我们教师——成年人世界的代表倒是率先
向世俗投降了,学生还能够看得起我们,
虚心接受我们的指导和教育吗?
(原载于《未来教育家》2016年第10期)
▲向上滑动
《未来教育家》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12年教师节创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这是国内第一份中央级教育家类期刊,更是国家教育部新闻宣传的一份新生力量。2012年,荣获“中国好教育影响力媒体奖”,2014年荣获“全国教育好新闻二等奖”。
订阅《未来教育家》:
一、通过当地报刊局订阅,邮发代号:80-572
二、从邮局直接汇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B座1633室《未来教育家》编辑部,邮编100082
三、通过网上银行汇款。开户名:中国教育学会;账号:0200003309088103579;开户行地址: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行号:33;网银汇款请备注“未来教育家”字样(每月6日出版,全铜全彩,单价14元,全年168元)
邮箱:wljyj910@163.com
电话010-62290369、010-62290392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