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注意不到孩子情绪的细微变化,可能造成终身影响 3-6岁注意不到孩子情绪的细微变化,可能造成终身影响3-6岁注意不到孩子情绪的细微变化,可能造成终身影响

3-6岁注意不到孩子情绪的细微变化,可能造成终身影响

一个宝藏群:好书交流、内购优惠,给孩子挑好书、读好书!可能是最后一个群了,有需要的进!

阅读提示:以下推荐内容适合3-6岁孩子阅读。

作为家长,有时候我们只关注孩子表面的行为,却忽略了去探究背后的情绪和心理。当孩子因为不想做题而哭泣,就是因为贪玩吗?当孩子从来不主动参加班级比赛,就是因为不合群吗?一个凡事都听话的孩子,真的就是乖巧懂事吗?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冰山理论:我们整个人就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是行为和情绪,而水下巨大的冰山是我们的心理需求。

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当我们说“我不想做题”,可能是在说“题目太难了,我觉得很沮丧”;当我们说“我不想参加比赛”,可能是在说“我害怕输,很丢脸”;当我们表现得乖巧懂事,可能只是担心让父母失望,压抑了真实的心理,好奇、愤怒等。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行为,而是要看看冰山下面有什么,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中提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影响儿童大脑的发育状况。所以,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应该得到家长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套由澳洲儿童安全专家——杰妮·桑德斯创作的儿童心理关爱绘本,从两个角度入手:帮助儿童缓解焦虑;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前者关注孩子的烦恼,教会孩子对抗挫折的能力,后者关注孩子的社交情感,教会孩子和他人相处的能力。

杰妮·桑德斯是澳洲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作家,她大力倡导向所有孩子提供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的教育。她所著的儿童读物涵盖了身体安全、男女平等、尊重关系以及社交能力、情商等多方面的内容。杰妮·桑德斯写了100多本童书,写了很多有关如何开展安全教育的博客和文章。

不是只有大人才会焦虑,小孩也一样。

《小熊,你的压力有多大》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现实生活并不像歌里唱的这样,小孩子并不是“无忧无虑”的,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会感到焦虑,即我们常说的压力大。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几乎从婴儿出生开始,焦虑这种情绪就已经存在了。当孩子在表达需求以后没有得到正面反馈,或者受到外来突发刺激时,焦虑就会产生。比如婴儿会因为父母没有及时喂奶而发脾气、学龄前儿童会因为积木倒塌而大哭、学龄儿童会因为害怕分离而拒绝上幼儿园。

故事中的小熊就是一个容易感到焦虑的小朋友。他会因为担心自己背错英文字母而焦虑,会因为担心自己射不中球门而焦虑,会因为担心床下有怪物而焦虑地睡不着觉。

美国小儿科医学会报告指出,当代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的焦虑程度,甚至达到50年代焦虑症病人的平均水平。而且每个人对焦虑的敏感程度都不一样,在所有的婴儿中,有大概20%是“高反应宝宝”,他们负责预警危险的杏仁核更容易被唤醒,这种宝宝生来焦虑,更容易被困在“万一事态恶化”的想象里。

如果家长没有正确对待孩子的焦虑,长期的有害压力会导致大脑内一种应激激素——皮质醇的高度分泌,这种激素会限制脑细胞的繁殖、破坏孩子的健康、干扰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最后破坏大脑的发育过程。

那么,什么是对待焦虑的错误做法?

面对孩子的焦虑,很多家长会认为不值一提,习惯性地脱口而出“这有什么可害怕的?大惊小怪”,或者盲目鼓励“坚强点儿,你是个大孩子了”,甚至干脆忽视孩子的烦恼,认为过一会儿自然就没事了,但是效果都不好,甚至还有副作用。

就像故事一开始,小熊的家人对他说的“小熊,不要害怕”“根本没什么可担心的”,虽然看起来是在鼓励小熊,但是小熊并没有因此感到轻松,这些话对他一点儿作用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每一个处于焦虑中的孩子,都像一艘遇到漩涡的小船。如果我们不去帮小船改变方向,而是只对着陷入险境的小船加油打气,甚至希望小船能直接变成飞船跃过漩涡,这怎么可能呢?作为家长,我们必须相信、尊重并重视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用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待和评估孩子遇到的困境。

应该怎样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首先,告诉孩子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向信任的人倾吐烦恼是很有用的事情。

就像熊妈妈对小熊做的那样,她温柔地握住小熊的手,认真听着小熊讲的每一件事,体会着他的一切压力。耐心的倾听,可以让孩子感到陪伴与被爱,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当小熊和别人分享了烦恼,也会有一种“不再需要只靠自己去承担”的感觉,这份压力也会减半。

压力是一种无形的情绪,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把“压力”具象化,引导孩子将负面情绪疏导出来。

比如,熊妈妈会拿出彩色画笔和几张纸,让小熊将自己的烦恼画出来。很多焦虑都来自个人不可名状的情绪,当小熊能清楚看到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焦虑,就会发现,原来这些事情也没那么可怕,是自己的想象夸大了这些事情的难度。

鼓励孩子面对压力。在孩子勇敢对抗挫折的时候,为孩子的勇气鼓掌,为他的哪怕一点点进步鼓掌。

千万不要只关注他有没有完成任务、达到目标。鼓起勇气本身,就比这些结果都更值得称赞。就像故事中,当小熊终于勇敢尝试背诵字母表,虽然漏掉了字母“Y”,但是胡子老师还是称赞了他,“非常棒!还差一点点你就背过了”。在这样的鼓励中,孩子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开心,他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对下一次尝试跃跃欲试。

缓解孩子的焦虑,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我们要相信,在正确的陪伴和疏导下,孩子的心里正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

即使表面上看不到什么明显的改变,也只是因为那棵小芽还没有突破土壤。直到故事的最后,小熊也没有背出完整的字母表,也没有把足球射进球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停止了焦虑,甚至在最后的梦中,背字母表、踢球这些曾经让他烦恼的事情,竟然让他睡着都笑了出来。这些正说明在妈妈、老师正确的疏导下,他的心里已经萌发了对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作者十分懂得儿童心理,她让小熊用双臂之间的距离来表示自己的压力,让压力“看得见”,在熊妈妈的每一次开导以后,她都会问“宝贝,你现在感觉压力有多大呢”,我们会发现,小熊双臂之间的距离一次比一次缩小,从“他将双臂用力向身体两侧伸得很直”,到“伸得没有之前那么直了”,再到“双手之间的距离刚好放下一个足球”,最后“双手交叉,表示自己的压力完全消失”。

这种方式,不仅对小熊是一种有效宣泄,对听故事的孩子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和小熊共感。而且也可以成为以后父母和孩子之前的“秘密口令”,当孩子再遇到压力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伸直手臂问“宝贝,你的压力现在有多大?”,幽默解压。

本书的绘画上也非常契合小熊心理发展的过程,前几页的背景比较暗而浑浊,随着小熊心境的转变,后几页的背景变得清澈而明朗。背景的由暗到明,暗示小熊的心情也由阴转晴。

同理心对儿童社交和友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我和同理心》

有一次,幼儿园中举办了这样一场活动。小朋友们两两组队,一人蒙上眼睛,需要在另一个人的指挥下,走到几米外的图画前,把小动物的尾巴贴在画面中正确的位置上。

指挥的小朋友,要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清晰地传递指令,而另一个人需要把听到的指令准确地转化成肢体动作。这个活动需要两个人时刻考虑到对方的处境,并对此作出反应。这种感知他人感受,并给予理解的能力,就是同理心。

作为指挥者的小朋友A,固执地用手指着前面,不停地重复“那里那里”,完全意识不到小伙伴根本看不到。另一个指挥的小朋友B,起初因为小伙伴听不懂指令着急,但是后来还是主动去拥抱鼓励了对方,并耐心地帮伙伴纠正了前进的方向。

这个片段来自一部幼儿园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影片中一位儿童心理学博士说道:“同理心对儿童社交和友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孩子比较难交到朋友,一个关键的因素可能就是他的同理心比较弱。”

在这场活动中,A就缺乏同理心(共情)的能力,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无法理解小伙伴被蒙住眼的处境,用了比较久的时间才成功。而B虽然在一开始出现了发火、急躁的情况,但是在后面的合作中,试着去调整姿态,体验对方的状态和能力,这也让他和小伙伴的友谊更进了一步。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强的孩子,会出于对同伴的在乎,做出与之感同身受的行为,在同伴们中间自带“个人魅力”的光环,一般都会很受欢迎。而同理心弱的孩子,由于无法理解别人的举动,可能在未来的社交关系中出现障碍,表现出冷漠、对抗、疏离等状态。就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老师也说,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要看有没有同理心。

这也是我们引进出版这本《你、我和同理心》的原因,这本书温柔而坚定,通过温暖的故事,明确地告诉孩子如何一步步拥有同理心,实操性极强。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但是并不是这样,

澳洲儿童专家杰妮·桑德斯认为,同理心并不是一种感受或情绪,而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

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将来在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的方面会出现更多问题。

培养同理心应该从几岁开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发现,孩子可能在18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初步拥有了同理心。在试验中,大学生首先在婴儿面前表现出喜欢西兰花的样子,然后伸手向婴儿要东西吃。在婴儿的面前有两盘食物,一盘西兰花,一盘小饼干。15个月的婴儿都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小饼干,说明他们仍然是从自己的喜好推测他人的喜好。而18个月的婴儿大多选择了西兰花,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别人的需要。

所以可以看出,孩子一岁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同理心的训练了。

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在杰妮·桑德斯的新书《你、我和同理心》中,主人公奎恩就是一个拥有强大的同理心的小孩。每当身边的人遇到麻烦,奎恩都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懂得关心别人,人见人爱!相信听故事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准会爱上这个有共情能力的小女孩,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模仿她的一举一动,也慢慢成为有同理心的孩子。

通过对奎恩的观察,我们发现强大的同理心有三大组成要素:一,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二,对情绪背后的原因能够知晓。第三,采取合适的行为去安抚别人的情绪。三者缺一不可。

关于具体的做法,让我们来看看故事中奎恩是怎么做的?

在培养同理心之前,首先需要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因为理解自己是感受别人的前提。

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室中,都会挂着情绪认知卡,让孩子学会命名自己的情绪。

故事的一开始,奎恩就首先带小朋友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高兴、难过、担心、生气。并启发孩子进一步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这些情绪呢?

接下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更多的生活体验,因为理解他人的感受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的经验。

书中提供了许多奎恩“对他人感同身受”的例子,比如,当奎恩的妈妈生病在床,奎恩立即联想到自己生病时难受的样子,就明白了妈妈的感受。于是她主动给了妈妈一个拥抱安慰。

当奎恩在幼儿园看到一个男孩独自坐着,没有人和他一起玩的时候。奎恩主动走过去邀请他做游戏。这是因为奎恩想到,自己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也是这样孤单,所以她明白男孩的感受。

当奎恩遇到一个不敢滑滑梯的小女孩,并没有和女孩的爸爸一样催促她,而是不停地给女孩加油打气。因为她也曾经和女孩一样,在第一次坐滑梯的时候,感到担心和害怕。

我们会发现,不管遇到了什么需要帮助的人,奎恩都主动回想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如果有,自己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自己当时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奎恩依靠自己过去的经历,来感受他人所感,并且能够明白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然后采取合适的方式安慰对方,这就是一个拥有优秀同理心能力的小孩。

书中奎恩的例子都是在校、在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自己,产生共鸣,也更容易理解“同理心”的意义,明白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应该如何对他人表示关心,伸出援手。

同时,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孩子学会在特定场景下抑制自己的需求,关注别人的渴望。

书中的主人公奎恩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共情能力,那么对于共情能力还不那么强的孩子来说,我们就需要多多提醒孩子,在朋友更需要关怀的时候,适度地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二位。比如孩子和同伴在一起玩耍,当同伴已经很累了,孩子仍然在兴头上,不肯让同伴回家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提醒孩子去关注同伴的心情,理解朋友并做出妥协。

除了这些方法,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书后还列出了更多的具体活动,作为给家长和教育者的建议。比如,和孩子互相分享最近发生的事情,学习换位思考;或者关爱身边的孤单老人、向慈善机构捐赠衣物等。

团购信息

团品:

《你、我和同理心+小熊》+《你能压力有多大》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原价:

79.6元

团购价:

49.9元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发货方式:

北京发货,韵达快递。

下单后2-3个工作日发货,

周末节假日顺延。偏远地区需加运费(请以下单时为准),港澳台及受疫情影响地区不发货,其他地区包邮。

退换说明:

不接受非质量问题(不喜欢,不合适)的退换货,请谨慎下单。产品拆开塑封后,默认非质量问题不退不换。如遇外包装损坏,一定要拒收!快递途中很多不可控,签收时及时拆包验货,有问题及时拍照并联系我们的客服处理。如果介意,请慎拍!

●★●★●★●★●★●★●★●★●★●★●★●★●★●★●★●★●★●★●★●★●★●

往期好物推荐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购买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