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说“不行”孩子越闹,这5个方法才是拒绝的正确方式》
编辑说:
很多亲子矛盾,根源其实就是沟通的问题。
比如,很多父母见不得孩子提不合理要求,跟我们意见相左。他们会频繁对孩子说“不”,将命令和拒绝挂在嘴边。这种方式的效果如何呢?
首先,容易激发反抗。
因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孩子的探索需求完全相反。大人认为说“不”是对孩子不当行为直接而明确的禁止,却很容易激发起孩子心理阻抗——即,当个体感觉自己的行为受到限制的时候,通常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而去做被禁止的行为以消除内心的不悦感。
其次,你的“不”,不能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
。心理研究发现,在10岁之前,孩子都无法很好地将语言内化为控制自身行为的准则,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导而明确的界限,作为具体行动的参考,而不仅仅是对当下行为的禁止。
今天,我们请来了儿童教育专家王叙虹博士,与她一起来聊一聊:当孩子不听话,甚至无理取闹,我们该如何恰当地去拒绝孩子、引导孩子?
孩子的很多“不听话”行为,都不过是因为未被看见。
积木育儿:
王老师,一位家长提出:“孩子总是跟大人对着干,每次告诉他不要做什么,他偏要去试一试。十分可气的是,大人让他不要去扔玩具,他嘴里念叨着大人的话‘不扔’,手上抓着一块积木就朝小朋友扔去。真要被他气死了。该怎么办才好?”
王叙虹:
其实,孩子并非成心的。相反是很多父母经常将“不行”“不可以”“不要”这样的词挂在嘴边,这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因为大人的说“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沟通方式,
我们一开始就将自己置于了孩子对立面的角度——孩子听到的全都是拒绝和否定。
试想一下,即使是我们大人自身被拒绝,心里也不会好受。对孩子脆弱的小心灵更是如此。
沟通的前提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我愿意去倾听你,即使你有不同意见。
父母一上来就否定孩子,等于单方向切断了与孩子的沟通。
积木育儿提示:
很多时候,孩子做了一件父母不允许的事情,父母会言语上对孩子的行为下达“不”的禁令;
在孩子们不依不饶大哭大闹时,父母通常会通过冷处理、或者继续批评指责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进一步说“不”。
应该看到,这些情形下父母对孩子说的“不”,其实给了孩子两次伤害:
第一次是,拒绝蹲下来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
第二次则是,拒绝接纳孩子已然崩溃的情绪及其陷于崩溃中的求助。
孩子体会到的不仅是不被接受和理解,还有无助、委屈甚至恐惧。
你可以不允许孩子的行为,你也应该坚定地制止孩子的不恰当行为,但你可以停止使用“不”字,而是换种方式,去表达出你对孩子的理解:“你是不是很想/很希望/特别喜欢……”就这么一句,孩子的内心就被照亮了,情绪也能更容易得到安抚。
其实,
孩子的很多“不听话”行为,都不过是因为未被看见。
所以,恰当的做法是,在说“不”之前,首先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委屈,以及情绪表达(哪怕是哭闹和打滚),等孩子的心情慢慢好起来后,可跟孩子探讨,并引导孩子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
要注意的是,父母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左右,别跟着孩子生气,甚至赌气。
孩子的很多不听话,更多是因为他的需求没有被看见。
3岁前,父母要尽量只在必要的时候说“不”。
积木育儿:
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事情我们无法答应孩子,如何更好地对孩子说“不”呢?
王叙虹:
我想说,在这种时候父母可以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说法和孩子们去交流。
先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学会‘不’这个字的?”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一两岁孩子的嘴里“不”字不断。父母问:“吃饭吗?”“不吃。”“睡觉吗?”“不睡。”……总之,不要让她逮着机会开头,一开口准是“不行”“不”。
但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和照料者就经常说“不”,很显然,孩子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
孩子是会模仿大人的。自然,在大人向孩子提要求时,得到的通常也会是孩子的“不”。
那我们要怎么做?
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要尽量只在必要的时候说“不”。
一方面固然是要考虑到孩子当下的感受;另一方面,大人频繁使用这些词,其实也在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并且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权利斗争。因为,从一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需要有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
孩子三岁前,父母要尽量少对孩子说“不”。
除了说“不”,父母还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积木育儿:
看来,恰当的沟通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有没有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呢?
王叙虹:
第一,从时间上做出调整——我们可以说的是,“可以,但是我们需要换一个时间。”
比如,孩子今天特别想让你带他去公园,但父母时间安排不开,可以跟孩子商量:“没问题,我们周末就去。”
并在平时多安排一些周日出行的活动,平时可与孩子做好安排和计划,并带着孩子做一些攻略,让孩子有更多参与感。
第二个方法是,从地点上做出调整——我们可以说,“可以,但是我们要换一个地点。”
孩子都喜欢玩水,如果这天孩子跟你提出请求,“妈妈我想玩水枪。”
显然家中是不可能,那么不妨跟孩子商量,“没问题,水枪特别好玩,但是家里太小了,不痛快,我们装好水去外面玩,好吗?”
然后领着孩子,备上充足的水,跟他来一场畅快的呲水大战,相信孩子一定会十分开心。
第三,不妨在沟通中,加入一些想象的成分。
有的要求,父母确实无法达到,孩子又不依不饶地缠着你要,“妈妈,我特别想买一辆消防车。”怎么办?
这时不要一口拒绝孩子:“不行。你已经有那么多车了,救护车都有两俩了。”
不妨试着与孩子一起畅想一下,“你很想买辆消防车是吗?我也想有好多好多的车。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玩车队游戏了,你来开救护车,我来开挖掘车……”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一定非要某个东西,而是想要你更多地看到他,陪伴他。
与其一味阻止孩子,不如引导孩子更好地加入到你的活动中来。
第四个方法是,让孩子加入到你的活动中来。
当你在做饭的时候孩子向你提出请求,“妈妈,你陪我看一会书吧?”但是你确实放不下手中的活,你可以跟孩子说:
“好的,不过你可以等我5分钟吗?我把饭做好。或者你先陪妈妈一起做饭好吗?我需要你帮我洗一下西红柿。可以吗?”
比如,当孩子给你提出要求说,“妈妈我特别想吃巧克力。”
你无法满足她,不妨先与孩子谈一谈她的感受:
“你特别想吃巧克力是吗?我特别了解你的感受,那种特别特别想吃巧克力,特别特别特别想吃巧克力的感觉。要是家里有就好了。不过,我们现在先吃一点饼干代替吧。”
以上所有方式,
表面看来,我们是在跟孩子谈他们的要求,甚至在拒绝他们,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跟孩子交流和沟通,以期达成合作。
试着这样去跟孩子说话
与其用命令、强权式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服从,不如多用正向的话语去引导,或者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主动做出选择,这样更有效。
比如把前面的话换成破折号后面的表达:
“你不要跑这么快!”
“请你走慢一点儿,咱们可以边走边感受泥土的香味儿,还有小草和花儿的美。”
“你真懒,把自己的房间弄得这么脏,还不快去收拾。”
请收拾一下你的房间吧,妈妈知道你是个爱干净的孩子。”
“不要老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看你越长越瘦小了!”
“看看这是小绿!吃了可以长很高呢!”
“吃饭时不要玩儿食物。”
“食物是用来吃的,吃饱了就变成大力士了哦!”
“不能撕纸。”
“这些纸是用来画画的,不是用来撕的。”同时提供一些废旧报纸等,供孩子撕。
“不能吃糖。”
“糖要在饭后吃。我们吃完饭,就可以吃一颗糖了。”——给孩子一个不能的理由。
孩子没有在听自己说话,说:“你怎么老是心不在焉,我说的话你听到没有。”建议
,直视孩子的眼睛,温和但是坚定地告诉孩子:“妈妈有重要的事儿要跟你说,你要认真听。”
引导孩子,“堵”不如“疏”。
多给孩子可以选择的空间,孩子的自主性获得了容纳之地,也就更乐于配合父母。规则意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构了。
本期特邀育儿专家
更多育儿问题,请看以下视频:
《孩子情绪化,3个方法来接招》
《为什么孩子在父母面前变娇气》
今日互动话题
INTERACTIVETOPIC
平时你是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将你认为好的方式或成功的案例推荐给大家吧。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