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从多大开始?》
一直以来,要不要早一点教孩子认字,都是父母们,甚至社会各方面学者议论纷纷的话题。微信后台中,也有很多妈妈问一些关于孩子认字或者学习知识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原本“认字”不过是一个工具。“认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父母对这件事的期待也不同。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当然也不一样。所以,关于“到底要不要教孩子认字”这件事,我们需要区别对待和讨论。
比如微信后台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我们家孩子31个月,喜欢认字,平时看故事,总要我一字一句地读,但我不太希望孩子过早去记这些东西,觉得这会束缚孩子的成长,但看到孩子这么感兴趣又不忍拒绝,更怕就此打击他的信心和兴趣。很矛盾!
对于类似这位妈妈的问题,我想说的是,
孩子的兴趣和性格各有不同,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某方面的兴趣和喜好,说明孩子的发展到了这一步,他有这个需求,那么妈妈可以尽量满足孩子,不要被一些零碎的育儿观点束缚。
孩子3岁8个月,还不会认数字怎么办?其他方面比如唱歌、背三字经、区分颜色等,都很好的,即使她还不认字,所以我确信孩子的记忆力很强。但是现在3岁8个月了,她还学不会1到10的阿拉伯数字。我是该继续耐心观察还是带她去看医生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育特征、速度和擅长领域——有的孩子对音乐敏感,有的孩子对文字敏感,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有的孩子对于色彩敏感……首先,妈妈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特征,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着重发展,没必要要求孩子在所有领域都有良好的表现,更不必因此而担心孩子是否“有问题”而去看医生。
其实,我不建议给学龄前的孩子灌输太多知识性的技能,比如识字、算数、英语等,而更应该着重孩子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对失败或挫折的应对和处理能力,等等。
孩子爸又在埋怨孩子什么都不会了,不能很快地读出数字,不认字,天天只知道瞎跑疯玩。我要不要教孩子学点知识、认些字呢?
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成长,无论孩子聪明或不聪明,才艺多或少,都应得到家长无条件的关爱。越是埋怨孩子,打击孩子,孩子的行为发展越是缓慢,甚至退缩,越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安全感。
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主要任务不是学,而是玩。玩的过程也是认知和探索世界的过程,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同样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蚂蚁为什么会搬家,蜻蜓为什么会低飞,和小伙伴们要怎样相处等。
对这个案例来说,爸爸望子成龙的心愿可以理解,但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却不可取,妈妈需要和爸爸好好沟通一下。观察上面的案例,我们能很清楚地发现,各种问题背后,其实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希望孩子更好地成长。那么,科学地认识孩子的真正需求,我们也就不至于对“孩子认字”这件事如此纠结了。
各种问题的背后,都有一颗“王子成龙”的心
下面的这些科普,希望对你有用。
科普一:早识字有助于独立阅读?事实上,听读更有用
有的妈妈认为:孩子早认字就能提早自主阅读,提早自主阅读对于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掌握知识以及培养学习和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很有好处。
事实如此吗?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成年人读文字时,需要先把这些文字符号转化为它的具体含义,再去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
但对于年龄较小的、还没有建立丰富感观和认知经验基础的孩子而言,这种思维过程的实现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塔夫脱大学教授MaryanneWolf在《阅读大脑的故事和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结果可以更清晰地证实上面的观点:“真正的阅读需要把大脑不同部位复杂的功能综合起来,这包括视觉、听觉、语言、概念生成,等等。这些功能的整合,要依靠所谓的‘髓鞘’形成。
‘髓鞘’形成一般要在5到7岁之间完成。男孩在这方面则偏晚一些。
这一研究成果,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读书识字是从5~7岁开始。如果把这个过程强行推前,比如在4-5岁之间开始,就等于让孩子执行一些他们的大脑还不具备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凭借视觉或者听觉机械地‘阅读’,其实不过是对声音和图像的死记硬背而已,创造的是一种‘阅读’的假象。”
与此同时,《阅读大脑的故事和科学》一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
MaryanneWolf的理论在这方面得到了两位早期教育专家BettyHart和ToddRisley的研究的支持。
他们调查了在3个不同阶层中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结果发现:
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98%是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
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的孩子会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
假设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样,他们的语言经验则完全不同。专业阶层和福利救济阶层的孩子,在4年内从家长那里所听到的词汇竟然相差320万!这种不同,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由此可见,不是教孩子认字,而是陪孩子一起读那些经典的、词汇丰富的图书、绘本,多听故事,多与孩子讨论问题,看起来更有意义。孩子能够从中汲取到更为丰富的语言精华,这些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未来的独立阅读。
父母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不仅能够在孩子的词汇储备和独立阅读上更有意义,而且,在孩子心理发展方面也有独特效用。
要知道,父母读/讲给孩子听,和孩子自己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体验。父母在给孩子读书时,对词汇的连贯、融合故事情节的语气语调,以及在孩子提出问题时的及时回馈和解答,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感受书中的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学之后的孩子,虽然认识了很多字,还是更愿意让父母读书给他听的原因。因为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会收获更多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获得了被关注的感受——既有了阅读体验,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孩子自行阅读无法替代的感受。
科普二:早识字可以开发智商?看看下面这些数据
先给大家一些数据:
2007年,美国社会学家发表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
“人为的干预可以在短期内把智商提高七八分,但是当人为干预消失后,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会降回来。”
2007年8月华盛顿大学公布研究结果,“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对孩子的智力成长有负面作用;
8~16个月的孩子,每天看1个小时此类DVD,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降低17%。
美国心理学家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学前班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5岁时,前者比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数字和单词,但是到了6岁,这一优势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后一组孩子具有明显优势。
之所以人们会把认字和孩子的智商开发联系到一起,估计是被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授石井勋的一个测试结果误导了。
当时的测试结果如下:如果从5岁开始学起,到入学前一年,智商能达到110;要是从4岁开始学起,学两年,智商能达到120;若从3岁开始学习三年,智商能达到125~130。事实上,这个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有待考察,而且,这只是一个相关研究,并非真正的因果关系。但却因为各种谬传,给许多父母带去了误导。
心理测量学上充分显示,
3~5岁儿童的智力具有不确定性。
更主要的是,智商不能作为预测个体的健康、幸福或成功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个人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还包括:家庭、习惯、教育、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成功动机等。
有这样一个客观数据:日本是极端强调早期智力开发的国家,而奥地利的孩子7岁以前不识字。但是两国的人均诺贝尔奖指数,奥地利比日本要高出数倍。由此可见,早期对于孩子过度的智力开发,比如认字或算数能力的开发,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未必是好事。
早期对孩子过度的智力开发,未必是好事
科普三:早识字能够开发右脑?别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吧
早认字有利于右脑开发的观点是日本的七田真等人提出来的,理论基础是杜曼的研究。
那我们看看,杜曼的研究原本是要做什么呢?他本是要帮助大脑受损儿童恢复正常的。所以,当把这个研究应用到正常孩子身上,到底对正常孩子的发展会不会造成危害,目前没有对比研究,因为科学家不可能把有风险的事情拿到孩子身上做实验。连科学家都不敢去尝试的事情,你确定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险吗?
事实上,从科学的角度看,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
孩子6岁之前,以运用右脑为主的,从6岁以后才用左脑进行抽象思考和学习。所以,年龄小的孩子富于幻想和直觉,是感性思维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学习的最主要特点是喜欢听故事、听音乐、看图画、空间探索等,孩子是运用视觉、听觉、感觉来进行综合学习的。所以,讲故事、空间感的培养、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熏陶,才更加适合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
0~6岁阶段孩子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在学习认字、数学这些抽象知识之前,孩子需要有大量的直接经验(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经验),当具体感知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对抽象知识产生兴趣。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对认字不感兴趣,那就多给他讲故事,读书给他听。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了认字的兴趣,那说明他开始希望接触那些抽象知识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即可。
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些父母,
早期陪孩子读绘本的时候,不要手指着图书读给孩子,否则孩子的关注点就不会是画面,而是你的手指和那些汉字了。
这样,孩子反而错失那些对他最有营养的东西,包括对听到的词汇和语义的体验,对精美画面的感受和认知。除非你的孩子开始对那些汉字感兴趣,问:妈妈,这是什么?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跟从孩子的需求去恰当引导了。
科普四:认字多,学习好?
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在认字多少,而是有无了解和感知身边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不少父母的逻辑却是,孩子认字=孩子独立阅读=孩子学习好。
在科普一中,我们已经看到,认字和阅读能力之间,并无关联。这个等式,从一开始其实就不成立了。
孩子学习好,关键得要有好的学习能力。而孩子学习能力的好坏,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思考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知识性学习来获得的,而源自对身边世界的兴趣浓度,体验强度,有无自己的理解、判断、思索等。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早认识文字和数字这样抽象的符号,不会更好地去了解和感知身边的世界,不仅不能感受到很多真实美好的事物,更有可能缺少理解、归纳和判断的能力。当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时,让他过早地学习知识,虽然当时能记住,但绝不是理解和吸收了。如果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太多,他不仅吸收不了,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但如果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经过对外部世界的充分体验后,他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符号和抽象思维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孩子整体的思维体系,在前几年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孩子就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去展开学习,且是孩子发自内心地需要。兴趣高,自然效果好。
感兴趣的学习,效果才最好!
科普五:认字多,孩子就优秀?
“三维平衡
理论告诉我,过于强大某一维度的发展,就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
孩子的各种能力发展是需要平衡的,正如我们一直倡导的“三维平衡
理论那样,要“体能、智能、心理能力”全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但孩子的精力有限,如果过于强调某方面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过早进行智力学习,孩子的其他能力,比如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
孩子在4岁以前,需要完成包括:感官、语言、大动作和细微动作、秩序、社会规范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需要在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中去学。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多和孩子做互动,多交流、多读书给孩子,更要让孩子多接触真实的环境,通过大量的实际经验来丰富他的感知。
在抽象学习之前,孩子需要充分接触真实的世界,通过大量的游戏和运动,来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提前的抽象学习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经验缺失,破坏孩子天性中的爱、兴趣、好奇心和同情,更甚者可能会导致孩子冷淡、孤僻、漠不关心、迟钝等不好的特质产生。
等到孩子玩饱了,身心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他们自然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那个时候,孩子会通过自己的眼神、关注点以及语言告诉你,他新的需要是什么。
综上,
认字这件事,并不能一刀切,关键还在于读懂你的孩子,到了哪种状态,他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从这件事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到,父母想给孩子的,以及认为那些会对孩子好的,其实往往跟孩子的真正需求会有出入。所以,读懂孩子,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使命。
与其说孩子需要学什么,不如说是父母需要学点东西。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他真正需要的环境,满足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其实,孩子从一开始,就有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保护孩子这种主动求知、主动思考的本能最重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