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告状,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原因一定要了解 孩子爱告状,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原因一定要了解孩子爱告状,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原因一定要了解

孩子爱告状,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原因一定要了解

“妈妈,今天小明打我脸了。”

“妈妈,今天我看到小西踢了小明一脚。”

“妈妈,今天小波把我推下楼了。”

当孩子上幼儿园后,

“告状”

就成了关键词。

当孩子说这些话时,你是什么心情?你相信孩子吗?你会怎么处理?是心疼?着急?愤怒?还是指责老师?

但其实这是非常典型的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他们进入社会后,开始寻找自己的社交位置,而有一部分孩子是能够快速地了解到社交位置里关键人物和关键规则的,于是他们会利用这点为自己

“谋利”:

1、寻求关注,得到认可;

2、转移注意,躲避责任;

3、试探询问,了解底线;

4、利益受损,寻求帮助;

因此,关于“告状”,我建议大家多了解“告状”和“需求”的差别。

一、什么是“告状”?

当着面或者背地里说同学朋友的不好,并且发现他的问题时并不想帮她解决,希望老师去管教她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坚持,老师如果不管了,你也不会继续。

比如大家都在画画,孩子和老师说“XX忘带画笔”,这个时候,如果孩子是真心想要帮助他,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画笔分享几只给她,再或者大家一起共有……而不一定要和老师说。

二、什么又是需求呢?

从自己出发,表达自己的需要。

孩子在说这件事时,他已经动过脑筋尝试自己先解决了,但他解决不了,所以才要请求帮助。

比如同桌上课挠孩子,第一次挠完,孩子就表达了不可以这样做,而且孩子还把椅子往另外一侧挪了一下。这就是孩子自己动了脑筋,用行动想要自己解决的表现。

后来,同桌还是反复反复敲孩子胳膊、玩孩子文具……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着,即使孩子行动了,也没得到改善!这就说明,

一个人的能力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求助,

这时孩子表达的就是自己的合理需求。

这两个词大家可以结合学校发生的一些例子,并结合孩子年龄去进行强化和区分。

当孩子越来越明确自己的求助不是老师所说的“告状”,那么自然他就更有勇气来表达需求了。

还有一点,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告状”也会很担心,但其实,

喜欢“告状”,这是孩子圈里非常普遍的现象

,和成人世界里的“搬弄是非”不是一回事,无需过于敏感。

孩子为啥喜欢“告状”?这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

—孩子的自我中心性—

爱告状是3到6岁孩子的一种正常现象,说明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4到5岁是孩子告状的高峰期,

小孩子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觉得别人的做法是错误的

在和小伙伴交往的时候,只会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没法像成人一样换位思考,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告状”也就在所难免。

当然,这并

不是道德的好与坏问题

,只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心理阶段,所以爸爸妈妈们也不必过于担心。

—规则意识在萌芽—

幼儿阶段,孩子的

道德感和责任感

正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开始萌芽,当他们发现不合理的行为时就会

用“告状”的方式维护

规则。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规则主要来自于身边的“权威”们——爸妈、老师。

—为了寻求他人的帮助—

自我防御是人天生就有的本能,当孩子受到欺负或者其他不公平待遇时想的是要保护好自己,

但奈何

年龄太小,防御能力差,只能向爸妈、老师“求救”

三、应对孩子的告状,我们又该如何做?

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

,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成人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2、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

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

;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

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成人要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面对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

自己解决问题

,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5、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师能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会很快变得不爱告状了。

6、儿童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因为几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断为好孩子和坏孩子是不对的。行为有好坏之分,但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一个不好的标签,等于宣判了他无法改造。其实,

如果想让一个人往更好的方面发展

,最简单最好的办法是赞美他已经具备了这个特征——欣赏他、鼓励他和赞美他,这就是

赏识教育

7、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交流和表达,尽管他们有时候告状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也要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生硬地评价是非。

无论如何,

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体验到快乐很重要

,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此外,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END-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