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灵活性
的介绍与促进
一、什么是认知灵活性?
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调整认知加工策略,以便适应新的和无法预测的环境的能力,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美华,2006)。即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能够意识到不同解决途径的存在,并以灵活的方式适应新情境,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认知灵活性较好的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考虑问题,不为定势左右,通常表现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幼儿不同认知灵活性的表现吧:
1、壮壮上幼儿园大班了,妈妈在家教他2+3=5,结果稍稍变通一下,问他3+2等于几,壮壮就做不出来了。
2、苗苗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平时只喜欢玩娃娃和积木,只要遇到稍微难一点的新游戏,苗苗就拒绝,并表现出畏难和退缩的情绪。
3、果果快6岁了,每次和小朋友玩她总是能想出好主意。有一次果果的跳绳坏了,大家都觉得不能再玩了,结果她把绳子摆到了地上,让大家一起来玩“跳方格”的游戏。
可见,认知灵活性较好的幼儿能够积极适应新环境和新知识,并不会固守于原来的知识框架,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反,认知灵活性一般的幼儿
学习新知识比较慢,周期较长。只要知识背景稍有变动就不会解决问题,知识的迁移能力弱,并且反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他们很难从旧思想中“换挡”,遇到问题,也不知道该向家人、同学或者老师求助,只能跟自己着急。
二、认知“失灵”
图片来自:psychcentral
是指儿童在学习知识
(概念、规则、原理等)时,没有结合多种案例或复杂的情境,理解该知识丰富、复杂的含义,并获得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因此,他们的
认知能力缺少灵活变通性,在遇
到实际问题时就
造成儿童认知“失灵”的原因包括先天和后天教育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在儿童早期,女孩在认知发展的许多方面(如注意力、抑制控制、工作记忆等)都显著好于男孩,女孩在认知灵活性得分上也显著高于男孩
(彭杜宏,2017)
其次,儿童的年龄也会对他们的认知灵活性造成影响。这是因为认知灵活性的发展与大脑的前额叶密切相关。0~2岁的儿童已经具有认知灵活性;3~5岁的儿童随着前额叶的发展,他们的认知灵活性也在逐渐发展。国外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认知灵活性在3~6岁期间会有显著发展(彭杜宏,2017)最后,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儿童认知灵活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窄化为符号思维能力,孤立地以学业问题训练儿童的认知能力,使幼儿脱离‘现实情境’,形成固化思维,也会对幼儿的认知灵活性发展造成影响。
三、科学研究
在幼儿认知灵活性的研究中,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任务转换的方法,即参与者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根据实验者的指导语对相同的刺激做出了不同的判断。主要有两个研究范式,即演绎范式和归纳范式,在这两个测验范式中都涉及到了言语能力的作用。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Dimensionalchangecardsort,DCCS)是演绎范式的代表。
在该任务的标准版本中,给儿童两张目标卡片,比如一张蓝色的船和一条红色的兔子。检测卡片(红色的船和蓝色的兔子)在一个维度上与一张目标卡片相匹配,在另一个维度上与另一张目标卡片相匹配。在转换前的阶段,告知儿童一对详细说明如何根据一个特定维度对检测卡片分类的规则,如颜色规则:“我们来做一个颜色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所有的红色卡片放在这儿(指红色兔子的目标卡片),所有的蓝色卡片放在那儿(指着蓝色船的目标卡片)。在连续对5张卡片分类之后(通常正确),规则变为形状规则。这被称为转换后阶段,这时告诉儿童:现在我们玩另一个游戏。我们来玩形状游戏。这次所有的船放在这儿(指),所有的兔子放在那儿(指)。
然后对儿童进行5次无反馈的测试。无论是转换前的规则使用或是转换后的规则使用,其实只是告知了幼儿相关的规则,然后幼儿根据这个规则推广到其后的测验中,这类似于演绎推理过程。
关于这一主题,辽师大婴幼儿心理研究团队也曾研究过4-7岁儿童冷、热执行功能与其气质、家庭环境的关系,发现儿童的年龄,气质的专注性和情绪性,家庭环境的成功性和矛盾性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热执行功能的发展(刘文,2013)。
四、养育指导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认知灵活性呢?下面就幼儿的认知灵活性的培养给出几条建议。
(一)看图改错法(适用于3~4岁儿童)
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可以通过画一幅含有错误的图画,比如,没有尾巴的猫咪,让幼儿找出错误,并改正。这也是训练幼儿思维灵活性的好办法。
(二)填充法(适用于3~4岁儿童)
就是要求幼儿在给定的某一简单图形上(如圆形、三角形等)填画,使它成为多种不同的图画,幼儿边思索、边填画,很有兴趣。这不仅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对他们扩散性思维也有很大帮助。以圆形为例,幼儿会创作出多种画面。
(三)续编故事结局法(适用于5~6岁儿童)
对于5~6岁的幼儿来说,讲故事时可以留个尾巴,让幼儿自己去猜测想象,引起他们听故事的兴趣。
(四)情景设疑法(适用于5~6岁儿童)
它与前一种有所区别。前者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所设悬念只有一种答案;后者不必有完整的故事,答案可有好几个。如给幼儿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扛着扁担到田里去帮大人抬菜,半路上看见水渠对面有只小花猪正在瓜田哺瓜。他想去赶,但被一米多宽的小渠档着,怎么办?讲到这里,让幼儿帮他想个过渠的办法。这一悬念能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会在特定的情景中想出各种办法来:扁担架在渠道上爬过去;脱了鞋子走过去;用扁担支住渠底,像撑杆跳高那样跃过去,幼儿面对疑难各抒已见,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答案,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五)猜谜法(适用于5~6岁儿童)
它是通过谜面所描述的事物特点、性质,让幼儿在猜测过程中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猜谜语不仅能够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
(六)连锁提问法(适用于5~6岁儿童)
针对幼儿容易按照某种程式思考问题的毛病,可采用连锁提问法,如问:“石榴树上有十个石榴,摘了一个还有几个?”幼儿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石榴树上有十只小鸟,用弹弓打下一只还有几只?”习惯用于一种程式想问题的孩子往往会答错,多次训练,可以养成孩子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良好思维方法和习惯。
参考文献
李美华,沈德立.(2006).3~4岁幼儿认知灵活性实验研究.心理学探新(01),52-55.
彭杜宏,廖渝,苏蕙.(2017).5~6岁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特征与个体差异.学前教育研究(04),37-47.
刘文,李媛媛,刘焕青.(2013).4~7岁儿童冷、热执行功能的发展及其与气质、家庭环境的关系.幼儿教育(27),40-45.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策划、审核:刘文
文:刘程成、王薇薇
编:李永强、王薇薇
校:张嘉琪、李志敏
~END~
扫码关注我们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