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这词近年来很流行。何谓情商高?何以提高情商?很多人一直搞不清此定义,但对情商低的种种世相却能尽收眼底。
如果只是想着孩子怎样才能聪明,怎样考高分,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不注重对孩子心智的培养。如果父母只重视对孩子进行文化灌输,而忽视孩子接受自己、被别人接受以及友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孩子不会感到快乐和幸福,相反,会渐渐变得冷漠、自私、焦虑、任性……
18岁之前,是培养孩子情商的绝佳时期
一、教孩子学会生存和自立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孩子迷路,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他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
然而,11岁的伊芙雷站了出来,“我不想死!”她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带到一条较大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他们在伊芙雷的带领下,胜利地穿出森林。
也许人们会认为,像伊芙雷这样的女孩生来就有才能,其实才能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其父的后天的教育。目前西方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十分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从孩子懂事起,就教育他们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跌到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会吃饭,整理自己的东西,并知道什么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等。
二、培养同理心
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能敏锐的感知别人的快乐与悲伤,她就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好的关系让她幸福;她能为别人着想,那她一定是个有道德的人,而不是空有学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同时,有同理心的人都是有人性的,这是做人的根本。
为很多家长总是抱怨:整天起早贪黑付出那么多,没想到养了个小白眼狼,一点都不体谅我!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导致孩子不习惯与站在家长角度上思考问题。而培养孩子同理心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多跟孩子表述你的感受,然后问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做?
三、培养责任心
情商高的孩子,对自己应遵守的规则、应履行的义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当自己犯了错误时,能勇敢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不是哭闹、耍赖。
教养好的孩子,往往也是有担当的孩子,答应了父母的事情尽量去实现,而不是仗着自己年龄小就随意反悔、撒泼。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例如,当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时,家长在答应孩子的要求前,可以让孩子承诺定时浇水或给小动物喂养等。当然孩子在照顾的过程中,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候家长应该进行监督,并告诉孩子疏于照顾的后果,让孩子负起责任来。
四、管理情绪的能力
一个情商高的孩子,不会在测验不及格的同桌面前炫耀自己的100分,因为这很伤人,除了让同桌更痛恨你,没有别的好处;同样,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不会把在学校受的委屈发泄到父母身上,因为我们不能让无辜的人替我们的坏情绪买单。
管理情绪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不压制情绪。第二方面是要
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善于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
这里以孩子对于愤怒情绪的表达为例来说明。一些家长在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不允许孩子辩解,不允许孩子哭泣,甚至连孩子表达出一些不满情绪都不允许。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得或者是逆来顺受,或者是压抑郁闷,或者是当面唯唯诺诺,背后却以破坏纪律、破坏东西的极端方式发泄愤怒情绪,这都不利于孩子情商的培养。
恰当的做法是,当批评孩子的时候,允许孩子辩解,让他讲出自己的道理,当孩子受到惩罚的时候,也应该允许他哭泣,也应该允许他不满、允许他愤怒。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压制他。我们不是希望孩子没有愤怒,而只是希望教给他如何恰当地表达愤怒。
如果我们能够以极大的包容来教育引导孩子,他们就能够逐渐学会控制情绪。遇到高兴的事不会乐极生悲,遇到悲伤的事不会绝望无助,遇到愤怒的事不会冲动,能够通过等待、转移、调节的方式来化解负面情绪。
18岁前,也就是孩子成年以前,父母必须培养出他的高情商。到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发育已经基本定型了,以后再想培养就比较困难了。对于一个即将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人来说,情商比智商要更加重要,它能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以后不会出现心理和精神问题;它也能使你的孩子善于交际,富有人格魅力;它还能使孩子坚强勇敢、冷静沉着地去面对所有压力和困境……
孩子情商的培养,越早越好。
情商,是自我意识的控制,自我激励和认知他人情绪,处理相互关系的一个综合。
有研究指出:成才=20%智商+80%情商。
有些人认为情商是先天的产物,情商高的人天生就乐观积极,而情商低的人天生就自卑敏感,易躁易怒。其实不然。
高情商,与后天培养有很大关系。
许多情商高的的孩子离不开和谐健康家风的滋养。在约翰·戈特曼《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中,提出了培养情商的三个途径:
抓住情商培养的五个关键期
1.婴儿期
(3个月左右)
一个小小的咿呀学语的婴儿,看似与“情商”这个词相距甚远,实际上,在孩子三个月左右,就已经有能力并且喜欢和父母面对面交流了。
因此,这是培养孩子情商的好时机。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无声的面部交流,比如“互相模仿”,在孩子做出某个表情时,父母也做出同样的表情;
当孩子拿着玩具等无意识地敲击时,父母也可以发出同样频率的声音。
这会让孩子感到十分有趣和奇妙。
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本书中,提到:
“这种模仿方式的对话对孩子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这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很关注,对自己的感受有反应。
对于婴儿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体会到被人理解的滋味,这也是情感交流的开端。”
2.幼儿期(1~3岁)
当孩子处于这个年龄段时,他们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自我概念,也开始尝试着运用自主能力。
因此,如果父母能够视情况给孩子一些简单的选择权,将对孩子的成长大大有利,比如:
将“今天天气冷,你必须穿外套”改成“你今天想穿什么?夹克还是毛衣?”
将“你一定要把药吃了”改成“是妈妈喂你还是你自己吃?”
将“快去吃点水果”改成“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
少用命令式的口气,多用选择的句式
,这会让孩子享受拥有自主权的快乐,同时也会将问题的重心转移,他们会更愉快地接受建议。
然而,不仅是在幼儿时期,不论孩子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站在他们的视角上看问题都是必不可少的。
幼儿在这段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避免让他感到无助和束缚,这样对培养他们的主见大有益处。
3、幼童期(4~7岁)
幼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产生一些情绪了,比如看到漂亮的玩具会开心,和小朋友闹矛盾时会伤心,看恐怖片时会害怕等等。
因此,对这段时期的孩子来说,调节情绪的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都离不开对友谊的栽培。
通过和小伙伴们的相处,孩子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掌握基本的辨别是非和评判的能力,因而也会习惯于交流、分享,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所以说,父母不要因为担心而束缚孩子与伙伴们的交往,而是应当尊重孩子们的友谊,让孩子们结识更多的伙伴,才能扩大他们的交际面,为未来情商的培养打好基础。
4、少年期(8~12岁)
当孩子处于少年期时,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他们身处一个集体时间长了,自然会懂得什么样的人容易受到大家欢迎,也将逐渐体会到情商的重要性。
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去在集体中赢得尊重,努力地融合所在的集体,避免被别人孤立。就像《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所说的:
随着孩子对来自同伴的影响力感受越来越强烈,你将发现,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在同伴面前显得尴尬……
他们会努力避免让大家关注自己,尤其是当他们害怕自己的形象或行为会招致批评或嘲弄时。
因此,当孩子抱怨自己被人排斥或被不公平地对待时,家长们应当带他们去看一场电影或听几首音乐来缓和情绪,然后心平气和地与他讨论该如何与伙伴们建立和保持友谊。
当孩子想学习别人穿衣打扮,羡慕别人有好看的玩具时,不要忽视他们的这种“从众心理”,不要尝试着改变他们的意愿。
因为,这正是孩子们努力融入集体的表现。
5、青春期(13~17岁)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迅速而明显的时期。
在青春期的过程中,由于荷尔蒙水平的变化,他们的情绪有时会失去控制,大起大落,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成了青春期孩子们的最大难题。
咨询师麦克尔·李维拉曾说过:
在孩子的青春期之前,你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者‘经理’的角色:安排行程、计划周末活动、指导他完成作业……但是到了青春期,这一切都不再适用了。
因此,你必须重新制订战略和计划,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一个‘顾问’,重新上岗。
从“经理”到“顾问”的转变,也就是从一个决策者到建议者的转变。
鼓励孩子进行自主决策,做孩子的情绪导师,让孩子自己掌握自主权,也要理解他们某些不理智的行为。
对于他们的问题,要感同身受地倾听,当他们找你帮忙时,做他们身边最值得信赖的盟友。
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
一次,邻居家的孩子哭哭啼啼地来找我,说她和妈妈逛商场时,看上了一款芭比娃娃,兴高采烈地找妈妈要,可是妈妈说什么都不给她买。
并且还当着售货员和其他顾客的面训斥了她。
看着她哭得梨花带雨,我问她:“是不是因为没买到芭比娃娃而难过呢?”
她抹着泪嗫嚅着答道:“其实我家里有很多玩具,不买的话也没关系,但是商场那么多人,妈妈大声训我,我感到很丢人。”
可见,相比于心仪的玩具,孩子更注重家长所给予的精神上的关爱,以及彼此相处时气氛的和谐。
他们有时并非因为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难过,而会因为家长施加的威力和气势而伤心。
众目睽睽下的指责,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定,对孩子自由意愿的控制,都会造成他们封闭的心境。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的家长,孩子长大之后也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愿和你交流。当你问到“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时,害怕原本憋在心里的委屈和不快会变成你指责他的把柄,也只能敷衍回应“还不错”。
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比重视他们“今天吃什么”“考试得了多少分”等等要有意义得多。
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就要提高“共情”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
从简单意义上讲,“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场,并随之作出回应的能力。
共情,能够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可以信赖和倾诉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有共情能力的父母,当看到孩子流泪的时候,会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孩子,并理解他的痛苦。当孩子愤怒地嚷叫或跺脚时,也会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孩子的不满和懊恼。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里面这样说道: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把这种亲密的、情绪上的理解传递给他们,就等于我们认可了他们的经历,并带领他们学着安慰自己。
这种技巧,让我们和孩子在同一条船上,不管前方是激流还是岩礁,我们都能一起见证,并指引孩子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行。
情商高,就是要把情绪控制好。
因此,
培养孩子的情商,就要从管理孩子的情绪开始。
提高父亲的“参与力”
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父亲的参与程度至关重要。父亲的参与,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爸爸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与妈妈有很大的不同,父亲影响孩子的方式,有一些是母亲无法做到的。
他们参与孩子的生活,能让孩子向着不同的目标发展,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尤其在社会关系、学业成绩和人生发展方面。
伊万卡·特朗普,曾被福布斯评为“最有钱的80后女富豪”,虽然生在一个不平凡的家庭中,却一点公主病也没有。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凭着自己全优的成绩和过硬的实力,在商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她不仅帮助父亲做房地产,还自创品牌。
有人质疑她的真实能力,认为她的辉煌成绩和她父亲特朗普离不开关系。可伊万卡说道:“要是我干不好,爸爸一样会解雇我。”
她承认自己的人生是“全垒打”,她平时睡四个小时、天不亮就起床跑步、跑完之后就开始工作,这些高度自律的习惯都是和她老爸身上学习的。
尽管家财万贯,特朗普还是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比如:
平时只提供生活费和教育费,连电话账单都要孩子自己打工赚钱来付;坐飞机时,只给女儿买经济舱,并告知她,若想升商务舱就要自己来买;大学毕业后,先让他们自己去闯世界,而不是直接进入家族企业。
谈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伊万卡这样说道:
我父亲做事很大胆,所以能自创大公司,我花很长时间观察他怎样工作,然后我创建了自己的公司。
当好领导者,你要是看过我父亲怎么激起员工斗志的话,你自己都会被带动起来。
据研究,缺少父亲关爱的男孩,很难在男性气概和自我控制方面做到平衡;而有父亲陪伴和支持的女孩,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更有潜力,会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关系。
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状态往往是父亲品性的一面镜子。
心态明朗、健康、阳光的孩子,他们的父亲往往是乐观豁达之人;而人际关系较差,心理阴暗的孩子,他们的父亲往往是冷漠、强势或自私的人。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提高父亲的参与力,让父亲多关爱孩子,孩子们可以在父亲身上学到坚毅、勇敢、抗压能力和责任心,而这些,都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石,也都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商高的人,人们都喜欢与他交往,总是能获得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培养孩子的情商父母要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为孩子未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情商的培养,越早越好。
抓住孩子情商培养的五个关键期,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提高父亲的参与力,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都是良好的开端。
智商的发展可以奠定孩子将来更好的方向
,但是情商的发展就是确定孩子在这条发展的道路能否走的更远。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孩子的智商,但却忽视了孩子情商的发展,其实情商对孩子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智商和情商大部分决定于遗传基因,但是也与后天的培养分不开。所谓的情商就是,
孩子能够对自我情绪的一种管理把控能力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情商高的人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更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办事情的时候更容易成功。
父母想让孩子的情商提高,
那就要把握孩子情商培养的这三个关键期,
培养孩子的高情商,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但是很多家长第一个就错过了。
1到2岁
当孩子会说话之后,
父母会发现孩子总是喜欢说“不”,
这主要是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孩子总是喜欢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干什么孩子偏要反着来。
其实这是孩子的思维在发展,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如果父母强行的让孩子接受,会破坏孩子情商的发展。
当父母想让孩子吃饭的时候,父母应该问“你要吃米饭还是面条”,
而不是“去吃面条”,
给孩子选择,用温柔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情商。
3到5岁
大多数孩子到了三岁以后,父母就会把孩子送入幼儿园,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交一些好朋友,好伙伴,让孩子接近人群,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但是我们知道孩子太小,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孩子可能会说出甚至做出一些令父母非常吃惊或伤心的事情,
所以我们总说“童言无忌”。
当孩子到了5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基本已经能够明白事理,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能一味的只专注自己
,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新朋友,多参加活动,在集体生活中认识发现自我,培养孩子的情商。
7到8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加的成熟,孩子的思考方向变多了,而且孩子也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
开始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
为了讨好别人,完美别人眼中的自己,孩子开始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努力的表现的很好,就是不希望被集体抛弃,能够更好的融入集体。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
父母要多多的交流和引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增强孩子的情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增强交际能力。
理解孩子的学习
鼓励孩子去感知环境
在天性和能动性的驱使下,孩子本身就有理解周遭事物的欲望。在目光所及的范围内,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多数情况下的确是“掌”握,也就是靠手去感知)。
从生活中教孩子学习
想让孩子学习历史知识,就要从
身边的问题入手
你为什么要吃饭/穿衣服,你吃/穿的是什么;
对别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听一听音乐传达了什么信息;
看一看画里有什么抽象和具象的东西……
大多数的学习都是自然而然的渐进过程
拿游泳来说,孩子先是下到水里扑腾,接着是在水里行走和吹气泡,最终会从基础的划水进步到潜泳。
换成数学,孩子先是背数字,然后才是真正地数数——把数字和物体对应起来。
学习社会知识同样是渐进的过程,孩子要慢慢地理解关键性的概念。
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认知
大人要鼓励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对文化现象、事件和人形成自己的看法,独立辨清“起初”、“随后”、“最终”这些词的含义。
孩子也要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时间计划,也就是小计划,然后再将这种认知拓展到“年”、“世纪”、“时代”的概念上。
搞清楚孩子是怎样理解事物的
他首先要了解、体验和讨论概念。先是观察和触摸实物,然后问:
“我能试试吗?”
“摁哪个是开机?”
“开机后会出来什么?”
“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用电脑的?”
之后再通过设想和研究,获得答案,最后是借用这类基本元素编成一个自己觉得合理的故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
所有问题都是好问题
这是教育的黄金法则。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孩子可能会让家长回答“古代人是怎么上厕所的?”或者“为什么富兰克林在放风筝引雷电的时候没被电死?”
遇到这种问题时,家长的最佳答案应该是,“问得好,我们来研究一下”。
然后和孩子一起,去翻阅资料。这样一来,家长就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让孩子知道该如何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求助,以及如何从网上搜索信息。
无知并不可怕
不要担心自己在孩子面前出丑,孩子也不知道答案。
孩子们会效仿家长,向家长提供想法并展开合作,这样只需要几年时间,孩子就会自己做研究了。而且他会学到宝贵的一课:无知并不可怕。
巧用反问化解“
”问题
如果被问到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家长可以反问孩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涉及死亡、战争、犯罪、生殖这类棘手问题时,大人很难宽容地对待孩子的疑问。
我自己就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大人总爱说的一句话便是,“小孩子现在不需要知道这个,等长大了就明白了”。我那时候还真的以为,等自己长大后,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在一夜之间浮现在脑海中。
小时候的我也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担心,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但都不敢说出来,因为大人已经抢先一步回绝了。
其实,孩子提问只是因为他看到或听说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还要注意,作答时不要给出过细的信息。大致地描述一下,不要太详细。除非孩子催你讲,再谈论细节。当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孩子会让你知道。同时,不回绝问题也可以表现出你对孩子的信任与尊敬,即相信他具备理解能力。
和孩子一起思考
和孩子分享遇到的疑问
,不要着急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
迅速鼓励孩子思考并自行得出结论。
把你感兴趣的事情用开放式的问题提出来:“我在想,要是不打预防针你会怎样?”
和孩子一同探索不熟悉的领域(而不是将其限制在大人的经验范围之内),让他挑战你的想法,找出你的错误。
也让孩子知道,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也没必要刻意犯错。)
如何让孩子看待历史与文化?
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
当孩子了解了更多历史,看过了艺术作品,听到了音乐,或者观赏了舞蹈,就会把这些经历填补到自己的学习结构中。
你们可以聊聊过去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时候有人类?
过去人们吃什么?
在哪儿睡觉?
孩子会对过去的历史时期感兴趣,而且当他了解到新东西时,会结合已知的知识描绘出一幅更完整的画面。比如,中国古代有皇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恐龙还活着吗?
别用唯一答案禁锢历史
和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
有关历史问题也没有死板答案
历史是一部故事书,历史充满神秘感。
历史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而且大部分历史事件都不会被记录下来。人们以前过着不一样的生活,而生活在慢慢改变,留下的只有线索。
试着理解孩子的新尝试
不要轻易让孩子对一件事下定论
,同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孩子有必要知道,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如果孩子尝了一道新菜,试了一套新衣服,或者听了一句方言,鼓励他把这些看作有趣别致的新事物,而不是出格、怪异的东西。
怎么教孩子与人打交道?
告诉孩子,与人沟通的方式不止一种
孩子需要掌握几种和他人打交道的策略,这样便能大胆明确地亮出立场,同时礼貌地说出要求——
握手。
对孩子来说,握手是很有效的方法:可以了解对方的习俗,可以向任何年龄段的人打招呼;能克服羞怯,还能应对过度亲热的成人。
合作,但也学会拒绝。
孩子把玩具或手工作品拿到公共场合,想一块儿玩就必须得到他的许可,要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而孩子回答得也要有礼貌:“不能,但是我要谢谢你先征求我的同意。我今天想自己做这个。”或者,“没问题。你可以做这个部分......”
学会与孩子合作
当你不想给孩子提供帮助的时候就拒绝,并和孩子协商任务分工
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真正的合作意味着,人们要就做什么和怎样分工达成一致。
如果孩子知道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就会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更少的担心。
打开孩子的故事大门
利用书籍、杂志、平板电脑、报纸等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故事
用照片、过往经历、地图和明信片打造有关你和家人朋友的故事。幻想一下在其他星球上的生活,想象孙悟空就躲在周围,想象去别的地方旅行。——这些都是故事。
尊敬、协作、灵活对待问题
在社会中,没有什么比尊敬、协作、灵活地对待问题更有价值了
在帮助孩子理解自身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一种氛围,让他接受不同的文化、知识。
如果你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这些,他就比那些只会学习书本知识的孩子具备更大的优势。
让孩子拥有故事思维
爱护孩子的初心
古时候有这么一个人,他把自己做过或见到的事情讲成了故事,于是他便成了古往今来的第一位历史学家。
早期的画家和音乐家也是一样,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整理了出来,为他人解读了世界。
所以,当孩子在描述一幅画,或者讲洋娃娃的故事的时候,大人要仔细倾听。
鼓励孩子把眼前的事情编成故事
“要是碰上了那种恐龙该怎么办?”
“走到洞穴里,看到了一幅千万年没人见过的岩画,是什么感受?”
任何美术、音乐和文学作品,都代表了一种联系,是生活的体现——和考古学家从地下挖掘出的遗迹同等重要,或者说更为重要。
因为前者可以表达人内心的想法,而不只是一件能摸到或看到的东西。
教孩子“
发展中
”的历史
和科学一样,
历史也在不断发展
鼓励孩子秉持开放、灵活的心态;
鼓励孩子去接受各种理念,去探索、揣摩这些理念;
鼓励他从中找到对自己最有意义、对地球上的其他人也最有意义的那一种。
过去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家长像做雕塑一样把孩子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对象应该是环境,家长应该做的是创造环境,让孩子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