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赠书|教会孩子守规则,其实这是父母们的必修课 假日赠书|教会孩子守规则,其实这是父母们的必修课假日赠书|教会孩子守规则,其实这是父母们的必修课

假日赠书|教会孩子守规则,其实这是父母们的必修课

我们是否能培养出一个守规则、守纪律的孩子,是一个孩子能否顺利地走入学校和社会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每一位父母都有各自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差异取决于他们自己拥有什么类型的父母和他们有什么样的生命经历。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常常受到其父母如何对待他们的影响。所以,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是他们在原生家庭里所受到自己父母养育方式的动力传承的结果。

按照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控制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的养育方式分为

专制型、溺爱型、忽略型和权威型四种类型

。每一种养育类型都会涉及父母和孩子:与父母相关的部分与他们的家庭动力有关,即他们为何拥有某个养育类型而不是别的类型;与孩子相关的部分中,在于任何一种养育类型都会在孩子那里带来动力结果,而这个结果可能正好实现并完成了父母的家庭动力,而孩子的这个动力又会成为他们的孩子的原生家庭动力。

父母养育方式的四种类型是根据父母对待孩子的两个维度来划分的,

一个维度是要求与规则,一个维度是关爱和温暖。

如果只有要求与规则,没有关爱和温暖,就是专制型;如果没有要求与规则,只有关爱和温暖就是溺爱型;如果两者都没有,就是忽略型;如果两者都有,就是权威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权威型是最有益的养育方式。

权威型父母的特点是对孩子既有较高的纪律或规则要求,又有对孩子的需要或情感较高的反应性。他们对孩子会有较高的期待,也会给孩子的成功提供资源和支持。

权威型父母既要为孩子设定规则、限制、界限、纪律、要求和期望,又能给予孩子关爱、温暖、理解、尊重和平等。

父母不仅会给孩子设定规则,还会向孩子说明为什么要设计这些规则;同时,他们在设定规则的时候也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感受或意见。

权威型父母通常会积极关注好的行为,对孩子经常使用鼓励、支持、认可、赞赏、信任的策略。而对待孩子不好的行为,会

采用让孩子承担由行为本身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采用打骂、贬低、嘲讽等惩罚方式。

权威型父母会倾听孩子,鼓励孩子独立,会设置限制,承担结果,对孩子的行为有期待,表达温暖和关爱,允许孩子表达意见,鼓励孩子参与家庭讨论,倡导公平和提供前后一致的规则。

权威型父母在养育的策略上是灵活的。当他们觉得孩子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时候,他们会倾听孩子的解释,并调整其应对的策略。

在权威型父母养育下的孩子通常会拥有较高的能力和才干,会比较幸福和成功。

对孩子来说,父母有两个角色,

象征规则的父母角色和象征关爱的朋友角色

,对于孩子的社会化、成长和健康来说,

父母的角色远比朋友的角色重要。

本文摘编自《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

作者:沈家宏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要给孩子设定规则、限制、界限、纪律和要求呢?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有对错、有规则的社会。我们把一个孩子从无对错的世界,带到一个有对错的世界,并有能力活在有对错的世界的过程被称为社会化。所以,社会化是为孩子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父母所设定的这些规则为孩子立足于社会提供了生存技巧,并使其为有能力做一个负责的成年人做好准备。

孩子通常都不太喜欢被父母管教,他们经常会不断测试或突破父母对自己的约束、限制或规则。所以,这就要求

父母在为孩子设定的规则上态度要坚决,意志要坚定,不给孩子突破规则的机会。

权威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能够遵守规则。

有尊重规则能力的孩子会比较有责任感,能够自我控制,会自我做决定,能够尊重他人和规则,会有同理心,内心充满善良和温暖。他们在学校较受欢迎,和老师与同学关系融洽。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强,尤其当压力来自同学时。他们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的依恋,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和温暖的。

缺乏规则约束的孩子可能会缺乏自我控制,缺乏对双亲或权威的尊重,不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他们可能是任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在交往上也是不愉快的。他们通常会缺乏拥有友谊的一些重要社会技巧,如同理心、耐心和分享,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负面的行为,如带有伤害性的或危险性的行为。

遵守规则或守纪律的孩子通常能够自我控制,能够有责任心,能够自给自足,能够享受对的世界,在家里、学校和社会上能够去帮助他人。他们有较高的自信,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将会被父母听到,即使他们做了错事,也相信父母是爱他们的。他们会对自己的过错或错误的行为承担责任,他们并不是基于害怕惩罚,而是基于自己内心的愿望或想要来进行一些选择。他们通常是愉快的,他们更容易交到朋友。

权威型父母既会为孩子制定规则,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同时又会关心、尊重和疼爱孩子。他们通常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会选择下列做法。

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恰当的行为。

当孩子做错事或有不好的行为时,会告诉孩子什么才是对的行为。

●给孩子设定边界或界限。

他们会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的、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不被允许的;哪些事情大人可以做、小孩子不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属于孩子的事,哪些事情是属于父母的事,属于孩子的事情,需要孩子自己负责,属于父母的事情,需要父母负责。

●对行为承担责任。

当孩子做出一些错的或违反纪律的行为,作为父母要告诉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做了错事就要学会承担。要告诉孩他需要承担什么结果,为何要承担这个结果。做了错事承担后果,也是培养责任心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在纪律或规则面前对孩子表达尊重。

如制定规则时要和孩子协商,为何要制定规则,规则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违反时要承担什么结果,并能允许孩子对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意见。同时,当孩子违反了规则或破坏了纪律、做了一些错事时,父母不是简单用惩罚了事,而是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解释。同时,当孩子做错事后,还要告诉孩子错在了哪里,什么才是对的,并告诉孩子为什么。

●规则要有稳定性,执行规则要有坚定性。

规则通常是用来遵守的,既然是规则,就是恒定的,不能变来变去。昨天一个样,今天一个样,后天又是一个样。这样的规则会让孩子不知所以然。同时,父母双方如果在规则面前能够表现出统一,而不是彼此对立或冲突,这样就能更好地给予孩子守规则的能力。

●在规则面前要彼此合作,规则才能得到切实地执行。

合作之一是父母彼此之间的合作,父母对给孩子制定的规则要能达成共识,而不是彼此反对。合作之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在规则上能达成共识,这就要求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能够和孩子商量,允许孩子表达不同意见;在孩子违反规则时,父母也能够倾听孩子表达或解释。

●规则要具有适应性。

适应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有的规则都是指向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控制需要或不安全需要;二是规则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断调整,而不是一个规则要用到孩子的所有发展阶段。孩子在童年、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同一内容的规则和纪律需要不断地调整。比如,孩子上床睡觉的时间,就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地推迟,直到最后,完全交由孩子个人管理。

规则或纪律有时是通过设定限制来执行的。因为人类社会是有对错有规则的,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被允许。于是,人类的行为在规则面前就有了限制。而父母如果在孩子那里也能为其设定与社会规则相匹配的行为限制,那么孩子就能更加容易地适应社会或群体生活,从而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能够自我控制,能够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能够拥有健康的生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父母管理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自我管理。需要孩子主动管理的领域可能会涉及健康的行为习惯、学习、人际交往、情绪、金钱和时间等方面。一个人在这些领域里面管理得越好,其成长就可能越有保障。

我们是否能培养出一个守规则、守纪律的孩子,是一个孩子能否顺利地走入学校和社会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因为孩子是靠眼睛学习的,他们看到什么,就会学习或模仿什么,所以父母的榜样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守规则的孩子呢?以下的原则供参考。

●父母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首先不做。

●父母给孩子制定的规则是合理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成长的。

●制定规则时要和孩子商量,最好双方能够对规则达成一致(在孩子上小学开始制定规则,并要逐渐和孩子商量)。

●给孩子制定的规则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加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父母在执行规则时要坚定,不要有太大的随意性或弹性,否则孩子就会不断地突破规则。

●在制定规则时,要通过协商与合作建立起父母双方都能认同的统一规则,而不是父亲有一套规则,母亲有一套规则,并且要求对方和孩子按照自己的一套规则来做。

●父母给孩子制定规则不是为了要把孩子控制住,也不是为了让孩子要听从父母、服从父母、满足父母内在的安全感,把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那个孩子,而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在社会中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成为他想的那个自己。规则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恰当的行为,抑制或控制不良或不好的行为,以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一个有对错的社会。

一些父母不给孩子制定规则,其原因多是出于孩子受到约束会不开心或对父母不满意的担心;或者害怕当孩子不遵守规则时与自己产生冲突;或者害怕有了规则之后,要在监控孩子是否能够遵守规则方面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者父母在他们的童年或早年在规则或纪律上有过不愉快或痛苦的回忆或经历,他们不想让自己的这些不愉快或痛苦在孩子这里重演,所以他们就希望能够给到孩子一个自由的生活。

一个人能否顺利地成长、健康地成长,关键在于能否遵守规则、能否有能力活在一个有对错、有规则的世界中。一个人遵守规则的能力与他的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和超我起始于3岁,所以3岁是培养一个人遵守规则能力的关键期。

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对独立、自由和个性的需求增加,他们不希望再被父母控制和管理,这个时候,因为父母设定的规则已经内化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可以自觉地遵守,这时父母能够从孩子那里顺利撤出。孩子得到了自由,而父母也实现了孩子对规则遵守的目的。

一个孩子能否遵守规则是他未来能否顺利走进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他能否拥有成功和幸福的保证。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对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在6岁之前,也就是在学龄前,父母有责任培养好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

在孩子进入学龄期以后,父母再设定与其有关的规则时就需要与孩子进行民主式的协商了,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最好是与孩子达成一致,这样的规则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在设定规则时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多听他们的意见。当没有与孩子达成一致之前,父母不要强制执行。

在建立孩子规则意识上,您有什么好方法?欢迎用简洁的留言分享给大家。

留言获点赞次数最高的前三位朋友,每人将获赠一本

《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

留言截止日期:2018年10月12日,与教育孩子无关的留言将不予显示,谢谢!

新智囊公众号聚焦在“如何以创业的精神做创新;怎样用创新的视角做创业”这项事业,为未来的商业领袖们打造“共同学习的平台”。我们和读者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想明白(知)、干明白(行)、说明白(言)。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