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成语典故揭示的育儿误区,你中了几条 这4个成语典故揭示的育儿误区,你中了几条这4个成语典故揭示的育儿误区,你中了几条

这4个成语典故揭示的育儿误区,你中了几条

我们常常用一些经典成语故事教育孩子。

但对于父母而言,这些故事也有需要深思的地方。

——虎妈

作者|巢小庞

来源|男孩派原创

曾子杀彘

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着不让她走。

妻子对儿子说:

“别哭了,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

妻子马上阻止他说:

“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

“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了。

育儿误区:

曾子杀彘的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识?

你正在忙家务,孩子在一旁哭闹,你焦头烂额之际,扔给孩子一句承诺:

“你先自己去玩,等我忙完给你吃巧克力。

娃不哭了,乖乖地等在一旁,盼着巧克力。

然而,忙完家务如释重负的你,早已忘了刚才的允诺:

“吃什么巧克力,看看你长了多少蛀牙了?

你为孩子即将到来的考试而焦虑,奈何娃却不急不慢。

软硬兼施无果,只好允诺:

“等你考过95分,就让你痛快玩手机。

成绩下来,孩子刚好考了95分,你说:

“看看你们班多少100分,考了95分就满意了吗?

玩什么手机,先去学习!

且不说用物质奖励孩子的方法是否合适,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善意的哄骗”和“出尔反尔”。

大人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能哄一时是一时。

待到无计可施时又摆出一副家长权威,实行一票否决。

却不知,我们却在无形中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

他们对于“承诺”一词的理解变了味道,觉得那也不是什么坚不可摧的东西。

耳濡目染中,他们学会了如何撒谎哄骗,同时,生命之初也感受到了被信任之人伤害的滋味。

一言九鼎,言而守信,这些成语故事为什么会出现在儿童书籍或者教材里?

正是因为,诚信要从小抓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教他什么,他就一定会学到什么。

假如你一边欺骗他,一边告诉他做人要诚实。

在这样分裂的教育之下,他们如何长成诚实的孩子呢?

孔融让梨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拿来一盘梨子,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吃起来。

爸爸问起孔融为何这样做,孔融回答说:

“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育儿误区: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是父母教孩子谦让的经典素材。

你知道美国却有一个“约翰争梨”的故事吗?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写信邀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母亲。

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来信说,他的故事也是由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展开。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孩子们,这个最好的苹果只有一个,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

谁能最快地把门前的草坪修剪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结果约翰干得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反观孔融让梨的故事,懂得谦让的孔融确实具有超凡的美德。

但是,那个想争取大苹果的孩子就该批评吗?

大小苹果放在你的面前,直觉告诉你,是大的好?

还是小的好?

答案一目了然。

这是审美,是本能。

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曾说:

“道德品质不来自于道德自身,而来自于人类最早期建构的审美。

以孔融的美德去要求所有的孩子,无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却是不妥的。

在另一封罪犯汤姆的信中,也提到了相似的故事。

看到大苹果,弟弟抢先一步说:

“我想要!

妈妈严厉地责备他:

“要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听到这话,汤姆马上改口说:

“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励”给了汤姆。

从此,汤姆明白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学会说谎。

长大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他,最终被送进了监狱。

无论年龄大小,都是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不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所安排。

懂得谦让的孩子,值得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

而那个争取大苹果的孩子,也该称赞他们勇于追求的勇气。

按图索骥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相马,被称为伯乐。

他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取名《相马经》。

孙阳的儿子熟读了这本书后,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

一天,他在路边看见一只癞蛤蟆,前额高高的,眼睛鼓起,和《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孙阳的儿子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

他告诉父亲:“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和你书上画得好马差不多,只是蹄子稍差些。

孙阳听后,哭笑不得。

育儿误区:

昨晚,跟朋友聊起她刚上小学的孩子,她向我连连诉苦。

原来,因为整天宅在家,孩子烦躁得待不住,偶尔只能用电视来安抚。

但是,考虑到孩子的视力和习惯,朋友提出规定时间。

可是,每次时间一到,孩子就撒泼打滚。

我曾给过她意见,孩子长大了,需要尊重,要让孩子愿意听话,一味用家长权威是不够的。

可以让孩子做选择:

是现在关电视,明天再看一小时?

还是现在多看半小时,明天不再看。

朋友照做,可是,她家神兽压根不理这一套,依然是一场大战才能解决。

很多人在育儿时有这样的误解:

育儿书籍看不少,家庭教育的讲座课程也积极参加,为什么就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这时候,我们总会怀疑:

莫不是天生就是油盐不进的熊孩子?

其实不然,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如何描摹,他就如何呈现。

我教给朋友的招数之所以不灵,不是方法不对,也不是孩子不对。

而是因为,

他们在日常教育中长期不修边幅,孩子已经习惯了家长的纵容与强权矛盾结合的教育方式,因此,孩子根本不相信妈妈的选择题会是真的。

教育孩子,决不能按图索骥,更不能“拿来主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天使,他们各有所长,各具特点。

“好孩子”并没有固定的模板,而是在尊重“出厂值”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地优化,让他们比原生状态更加优秀而已。

育儿书上的一些理论,尚且还有待商榷。

倘若我们在实践中一股脑地按照育儿的“图纸”,妄图寻找自己家的“好孩子”,结果往往会让人失望,两败俱伤。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被狼叼走了。

育儿误区:

亡羊补牢的故事,结局是好的,成语的后半句是“犹未为晚”。

它告诉我们羊丢了,只要补上窟窿,接受教训,就能避免更多损失了。

但是,假如我们把这个故事放在育儿上,是否还会收获一个完满的结局呢?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小嘉的学生,他爸爸是社会闲散人员,整天不务正业。

在外酗酒打架,回家就家暴母子。

在这样的糟糕的家庭环境中,本来胆小怯懦的小嘉,逐渐变得暴躁易怒。

从9岁开始,常在班里挑起斗殴事件。

究其原因,有时是同学不小心弄坏了妈妈买的东西,有时是语言上有对他和他妈妈不尊敬。

他挥舞的拳头,是耳濡目染了爸爸的暴力,而内心驱使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从小缺乏安全感,想用暴力自保,或者保护伤痕累累的妈妈。

后来,妈妈鼓起勇气跟爸爸离了婚,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恶魔。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的不端行为再也没有发生过,成绩日渐进步,终于摆脱了“小霸王”的绰号。

在某种意义上讲,小嘉的故事是“亡羊补牢”的最好体现。

妈妈困在错误的婚姻关系中,懂得及时止损,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有了改观,像是那个补了窟窿不再丢羊的牧羊人。

可是,这段痛苦的回忆不会因此而消失,就像那些被狼咬死的羊,不会复活一样。

在我看来,亡羊补牢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为什么要在损失惨重之后,才懂得及时修正错误呢?

为什么不在邻居劝告的时候,就正视自己的问题,及时补救那些生命呢?

与羊的生命相似,

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可逆的,他们不会等着父母成长起来,再继续自己的成长。

当然,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即使善于学习,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错过一个个重要的瞬间。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个故事永远记在心里,提醒自己:

“不做亡羊人,守好小羊圈”。

这些成语典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而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的育儿误区,却暴露了我们在路上所走过的每一条弯路。

教育孩子,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实时直播的独角戏,台下没有观众为你喝彩。

但是一旦出错,却永远无法回放重播。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孩子的命运。

孩子能飞多高,走多远,密码都在我们父母的手里。

做个善于反思的父母,这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2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

设为星标

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男孩派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