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可怕的两岁”这么做,可培养高情商宝宝 原来在“可怕的两岁”这么做,可培养高情商宝宝原来在“可怕的两岁”这么做,可培养高情商宝宝

原来在“可怕的两岁”这么做,可培养高情商宝宝

文章作者:悠悠妈Scarlet

文章来源:

德国育儿研究(ID:yoyomadeguo)

在上篇文章《

比可怕的两岁更可怕的是家长不懂儿童心理,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契机!

》中,我介绍了处于反抗阶段(Terrible2)的孩子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目的是希望家长们在面对此阶段的孩子时,能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T2只是孩子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是暂时性的,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有了这个心理准备,我们可以怀着更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渡过反抗期,养出自信独立的高情商宝宝。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会介绍一些更具体的应对方法以及回答大家的代表性提问,理论与实际结合,两篇文章应结合起来看哦!

孩子并不是在故意气我们

上篇我写过,孩子之所以哭闹发脾气,主要是由挫败感引起的,分为三个方面:

而做不到的事,已经发生的事实与自己预期不符,以及他人的拒绝。

我们要明白,孩子发脾气是由于尚不具备处理沮丧情绪的能力,并不是想故意气爸爸妈妈,哪怕孩子出手打了我们。

因此,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的任务是陪伴、支持和理解孩子,并以身示范,让孩子学会面对和管理由挫败感引发的沮丧情绪(frustration)。

保持镇静

既然我们要做孩子情绪管理的榜样,当然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对我们吼,我们也吼回去,那不是low到和孩子一个level了吗?孩子能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

孩子越是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情绪稳定,因为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是坚强后盾,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我们保持镇静,孩子的情绪才能更快平复。

上次收到这样一条读者留言:“孩子每次打我,我也总是生气地对他说,你生气可以,但打人是不被允许的,你打妈妈,妈妈也会生气。”

这个妈妈前面说的都非常好,只是最后一句,用自己的生气去“硬碰硬”孩子的生气,并不能帮助平息孩子的情绪,反而有加剧的可能。此处妈妈如果保持稳定情绪,并将最后一句换成“

你打妈妈,妈妈会很疼,会伤心

”将更好,这么做也有助于

滋养孩子的同理心

情绪宜疏不宜堵,拥抱比安慰更有用

家长总觉得孩子哭了,我们有义务去马上止哭安抚,否则就是无能的父母。

其实不用急着去安慰孩子“不哭”、“没事”,让孩子通过哭泣发泄出自己的沮丧与愤怒情绪,是健康的情绪释放。

一岁半的悠悠自己坐地上练习穿鞋,那是她那段时间最关注的新技能。第一只很快穿进去,第二只试了几次都没穿进去,挫败感令她气得用头撞地(好在有地毯),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我尝试安慰她“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哭啊”,可是娃根本听不进去,她沉浸在自己强烈的情绪里无法自拔,更说不出话来。

我意识到,这个时候其实什么都不用说,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我抱起悠悠,抚摸着她的头,

耐心等她哭完

。有时候一个拥抱就足以缓解孩子的情绪,帮助TA平静下来。

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是个错误示范。

在我们眼里,孩子穿不进鞋子是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和失业离婚等痛苦无法相提并论,因此,

我们容易犯下忽略孩子痛苦的错误

。然而,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痛苦,正如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所说:

"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再小的挫败,对于两岁孩子来说,也是

真实的痛苦

。因此,请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和TA所经历的每一次痛苦。

解释刚刚的经历,命名情绪

等孩子情绪稍稍稳定后,我们需要用语言向孩子解释刚刚发生了什么,

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感受仍非常模糊。理解自己的情绪也是需要学习的,并非天生就懂。

“我看到你刚才自己穿上了第一只鞋,你感到很骄傲。然后你在尝试穿第二只鞋的时候,却没有那么顺利,尝试了几遍都穿不上,所以你感到非常沮丧、生气,想大哭一场。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想哭就哭吧。”

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让孩子明白发生的事情与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

帮助孩子

命名情绪

,多解释引发情绪的原因(因为你经历了...所以你感到...),孩子就能更好地

认识情绪,促进情商的发展

“你捡的石头本来想留着给爸爸看的,结果被妈妈不小心扔了。你为妈妈不经过你同意就把石头扔掉的行为感到

,又为遗失了石头而

伤心,

所以你哭了。”

有了情绪词汇储备,孩子也就不再像婴儿一样仅仅依赖哭来表达自己的所有感受了。TA会发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准确有效,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共情:告诉孩子“我理解你”,并提供替代方案

要体会T2孩子正经历的挫败感,作为父母,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

不能如愿以偿

的事,我们会是什么感受?我们是不是也希望有人能理解我们的愤怒无奈,能感同身受我们正遭遇的挫败感?

此时,如果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能理解我们的感受,反而对我们的情绪大加指责,是不是只会雪上加霜,让我们更加愤怒受挫?

想赢得孩子的合作,请先理解孩子。并且,我们必须把理解说出来,说给孩子听!

人被理解了,基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才听得进道理,才愿意配合,才能进行理智思考。

我理解你

想穿这条裙子去幼儿园,你想穿给你的好朋友看,和他们分享穿新裙子的喜悦,是不是?我和你一样也特别喜欢这条裙子。谁知今天这么冷呢,这条裙子又太薄,穿上它你会冻坏生病的。不能如愿穿上你想穿的裙子,你感到很

生气,妈妈能体会你的感受

站在孩子的角度,反复说出TA的感受

,直到注意到孩子感到被理解后,再说解决方案:“我知道你想穿那条裙子,你觉得它更美。可它真的太薄了,今天我们先穿裤子,妈妈答应你,等天气变暖后一定让你立刻穿上裙子。

至于穿哪条裤子,你可以自己做选择。

在替代解决方案中,给孩子一个选择,可以增强TA的自主感,减轻被控制感。

再举一个例子,孩子晚上到了睡觉时间不想睡觉,我们也可以先共情:

我理解你还不想睡觉,你还想继续玩

你想玩这...玩那...你看到大人都还没有睡觉,你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小孩子要先睡?你不想错过大人的活动。

重复孩子的感受直到孩子知道,我们是真的能对TA感同身受。然后再说:“我知道你不想睡觉,你还想玩。但你现在必须睡了,否则你明天早上会很困的。”

为了缓解反抗行为,我们可以再给孩子一个替代方案,让TA做选择:“

你现在可以自己再选择一本书,讲完一个故事我们就睡觉。

再来看看一个妈妈的提问:孩子不穿尿布不穿衣服怎么办?

当然也是先共情,说出不想穿的原因,“你觉得光着身子很好玩吧,

我理解你

,我也觉得你光着身子很可爱呢!《大卫不可以》那本书里的小男孩大卫也和你一样喜欢光着身子。可是,不穿衣服会冷会生病,大卫妈妈也说不能一直光着身子呢。你可以光着身子再玩5分钟(或10分钟,家长自己酌情决定),然后我们就把衣服穿上咯。”

在这几分钟里,我们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与TA玩TA喜欢的游戏,诸如捉迷藏、挠痒痒、抱着转圈圈、在床上蹦蹦跳这类与父母有亲密身体接触的游戏,

是最容易与孩子拉近距离,让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和被爱的游戏。

玩完了亲密游戏后,再提醒孩子该穿衣服了,然后给孩子一个选择:“

这几件衣服里面,你可以自己挑选穿什么哦。快来自己做决定吧!

先给足爱与包容,又给了孩子自己做选择的自由,孩子自然更愿意配合。

共情的杀手锏

关于共情,我还有一个杀手锏,就是对悠悠说:“我小时候也和你一样。”

这一点我在《

3岁女孩独立完成4小时峡谷徒步攀岩,我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的?

》写过,每次只要用上这一招,悠悠就会有种顿时被理解的巨大满足感,不再闹情绪。

“我小时候也喜欢光着身子满屋子跑,外婆在后面追着要我穿衣服。不过光着身子真的容易感冒,而且容易磕破皮肤,生病受伤了很疼的。光一下子可以,我们玩一会儿再穿上衣服。”

“现在你还小,鞋子穿不进去很正常啊。妈妈像你这么小的时候也不会熟练地穿鞋子。先别着急,过几天再试试。”

“跟你说,妈妈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穿裙子,和你一样一样的。所以我才会给你买这么多裙子啊!你说是不是?你放心,天气一暖和,妈妈马上让你穿!”

“妈妈小时候晚上到睡觉时间了,也不爱睡觉,也像你一样想继续玩下去。可是你知道吗?我早上起床的时候那叫一个痛苦啊!总是后悔没有早点睡。所以你赶快睡吧,不然明天起床会和妈妈小时候一样痛苦的哦。”

今天这篇一直在讲父母要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因为,只有常常被理解的人,才会懂得去理解别人,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同理心就是情商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人工智能最无法取代的。

生活中那些对别人的感受置若罔闻,冷漠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人,也是因为从小没有体会过被爱与被理解,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也就没法奢求他们能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

家长对孩子进行共情,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就是在用行动示范同理心是什么,更是在播下善良的种子——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一代比一代过得更好更幸福。

-关于作者-

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经理。有了女儿后,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深度钻研德国早教与教育。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yoyomadeguo)分享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和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

情商课堂精品推荐

亲子互动最关键的时刻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会被待之以同理心,会为人所接受并得到回应,心理学家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协调”。

亲子之间无数次重复的协调一致或者不协调的时刻,塑造了孩子成人以后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期望,

这种影响也许比童年期重大事件的影响更为深刻。

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协调可以培养孩子的的同理心,这对孩子情商的培养非常关键,可以使TA在成年后具有饱满的情感,减少冷漠。

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不协调的回应,

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会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更不会恰当地把情绪用于人际关系。

如何正确回应孩子非常重要,你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用的方法!

著名心理学者张怡筠博士和她的团队,结合20多年情商教育经验,走访了大量的幼儿园及孩子家长,研发出了一套

非常基础、却行之有效的“幼儿情商教育课程”。

其中用20个生动的情商育儿故事,以及20堂父母课,揭示了在2-6岁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关于自控力、独立性、自信心、抗挫力、愤怒管理、冲突解决等情商能力培养等的重要课题。

在张博士精心设计育儿故事中,

高情商的母亲“卡哇姨”与快乐宝贝“卡卡”之间的对话,是父母正确回应孩子情绪的经典示范。

张博士还将亲自为您讲解,每一个故事背后所蕴藏的情商育儿原理和方法。

睡前15分钟,是最值得投资的亲子黄金时间,我们将帮助爸妈,

高效利用睡前时光,养育高情商的快乐宝贝!

张怡筠博士原声睡前故事

20个即学即用的情商口令

长按扫码,马上试听课程

↓↓↓

您还可以参与我们的

“分享赚”

活动:

1、扫码进入课程页面,点击右上角

“赚”

2、生成你喜欢的专属课程海报,分享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3、有朋友订阅课程,您可以

获得39.8元分享奖励

,上不封顶哦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