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否学经背经的议题再次被端上抬面,过去几年这大姨妈般的议题有个强大的对照组:台湾;我一直认为台湾就是个正常发展阶段的正常社会,没有特别好也没
坏,拜这两年更多负面新闻所赐,台湾终于从那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的神坛走了下来,如今可更平常心来讨论经典教的问题。
几年前有则新闻,大陆的中华书局正式引进过去台湾高中必选课教材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版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报导称「这显示大陆将扩大弘扬儒学教育,加强高中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报导里说,厦门某间中学已经用了这套教材上课一阵子,学生变得更温文儒雅。
台湾媒体说这是
你丢我捡
;因为这套教材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台湾高中生必选的课程,“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选录儒家典籍《四书》而成,原为必修课程共分六册。一至三册,选自《论语》;四、五两册选自《孟子》;第六册则选录《大学》与《中庸》,一直到了民进党执政时代,一般认为是
去中国化
的原因而改为选修,直到
2012
年又改回必选。这套教材被认为是经典教育的典范,旁观者认为台湾的经典教育成功,亲身经历如我确认为更多是失败。
经典及古文教育应是语文教育中的其中一环,成功的经典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进而喜爱自己的文化,可是几十年经典教育下来,台湾学生十个有九个讨厌经典,视之为糟粕,很难称得上成功。
儿童读经的支持者认为,让小朋友在记忆力好的时候先把经典背下,在他们的成长岁月,生命历程中自然会慢慢领略;此外,读经典及古文可以要让你言之有物,腹有诗书气自华,尤其是学中文的最爱拿出这理由,但培養语文造诣和所谓诗书气自华看任何文学名著,不分古今中外都可以;或许有人会问,思考没有素材,根本没有架构,会很空洞,背诵对于必要时引经据典有帮助,免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过背也只是记忆的一种方式,而且如果只是强记死背,不深解其意,根本也不会用,我们更应该要理解与记忆的是内涵与原则性的东西,不是像计算机那样复制贴上,你再会背,也背不赢一颗硬盘,能够融会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才是重点。
语言文字是沟通的工具,正常的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
如何阅读一篇文章
,延伸开来则是
你对这篇文章有甚么看法
,不管是一篇游记、一篇怀念故友的文章、一演讲稿、或是一篇檄文,读者要能够了解作者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说这些?并且能理解这篇文章在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涵义,但很不幸的是,台湾经典教育最大问题就是,考试成为唯一标准引导教学,导致教法为了适应现实情况而产生相当大的偏差;再优美深刻的经典或古文都被解构为各种注释,各种修辞法的分析,为什么?因为考试会考,所以在台湾甚至还有一个怪象,就是连
”国文”这种科目都有
班开课,教一些应付国文考试的方法,例如分析律诗平仄平的诀窍,古人常用的语法等等,只是这一切,都随着上了大学而通通忘光光,对中文程度提升没有太多的帮助。
台湾的语文课程中,着重背诵古文与文体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在语言上的逻辑性,根本没有人教学生怎么用逻辑去验证书上讲得到底对不对,只要先背起来就好,就跟那些摇头晃着脑背诵经典的小朋友一样,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仅限于记忆复诵语言结构的知识,而非此知识的真实使用,结果是,学的最多的就是经典及古文,最缺乏的却是现代中文应用文及论文写作训练;从语文的教学目标引申到写作,中学写作训练的目的与青少年的也是知识养成教育的一环,一方面培养准确与观察、逻辑理解和合理地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用所学到的知识、基本伦理与知识准则去思考并解释各种议题,不管是人生、社会、或自然;可是学校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对于作文的要求动不动就要以古人说过的名言来应证自己看法,才愿意给学生高分;并不是引用先人名言不好,重点是这句话学生自己有没有深刻反省过,若没有,也只是考试加分的工具,这又压制了个人创意和思想,一味求古。
白话文是我们平时生活使用的语言,对学生来说相对不吃力,要说思想性,白话文文章中蕴含的哲思及思辩不比经典及古文少,如果学生连白话文都无法吸收,读古文会有多大用处?所谓国学大师并不是专门搞语文教育的专家,力图复兴儒学之余却把年轻人语文低落的责任推给别人,累坏学生跟老师。
流窜于各大机场录像中的国学大师
支持经典教育人士另一奇葩论点,将经典与道德伦理绑在一起,似乎小朋友多读经典,道德水平就能提升。经典及
学古文很重要
这个议题在台湾之所以经常被拿来战,就是许多专家学者经常以抢救语文能力、道德水平为号召,却要求学生学古文,加重文言文比重,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以「附加价值」做搪塞偷渡,作为合理化强迫学习的理由。比如最常听到的说
让小孩读经典及古文可以变乖,
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其实练心珠算、学画图、学乐器及各种才艺,
这些課輔班都号称能开发大脑
...
甚至是最简单,让他参与家事,只要让小朋友生活中有明确目标,气质就会起变化,并不是只有背经典才是独家妙方。
說到底大多数读经班的老师只是懒,不肯用心找出小朋友都能听懂的语言或比喻解释经典,借口先背起来以后就懂完事了,那要老師干嘛,複读机得啦!
我并不是说经典不重要,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里,能被称为经典者已是精粹;但学习经典不该认为是推崇,而应该说是欣悦;学习经典重在能够通变、以古人经验增长自己智慧。毕竟,历史社会再怎样变易,人性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
是相通相悉的。“通变”二字非常要紧,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古为师却食古不化,那不如不学。读经的目标,要发现古人深意,或我们该如何掌握经典中的文化意蕴,验应在自己所面临的生命当下。
经典是我们文化中重要部份,是中国人精神所在,读经典真正目的是要了解自己源远流长文化的脉络,只是话说为何每次谈到复兴中国文化都只提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儒家思想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其他各家的思想也有它的价值,如果换个角度,用观念比较的方式来教学,是否有正反方的看法?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标准?这样的安排非常适合当作学生练习批判性思考能力,毕竟真理经常被意识型态所操控,
换个政府朝代就有180度的不同,只有训练逻辑比較能力才有助独立思考,真正流传下来的经典经得起批判考验,这才是经典教育的终极目标。
台湾很多人希望用政治力来提高经典及文言文比例,这种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呢?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会思考,读一本书,学某个人的思想,读某个人的理论,也是为了丰富人的思考和选择,而不是以硬记来取代自己的思维,彻底地丧失自我。当今腐儒妄想用政治力推动儒学复兴,骨子里是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的治国平天下求官小心思,
这注定危险。
所谓用背诵经典提高道德或语文能力,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罢了,其结果显然不能令人乐观。提升国语文能力的关键,在于多读多写,如果平时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解古今文化思想与欣赏中外文学之美,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内涵,于是变化气质之外,亦能言之有物,行有余力则跟练习写作投稿,国语文能力必定提升再提升。
可是现在家长的心态是,一方面认为一代不如一代,自己不读不写,花太多时间在看电视或从事其他休闲娱乐上,你自己跟人在那边打麻将,却头也不回得问小孩功课写好了没,盲目将子女送进读经班培养气质代替自己的教养责任,这明显说不通;责怪学生、子女语文程度越来越差的同时,倒不如平时多陪孩子读一篇文章、说一个故事,或是指导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也许书本上讲了一百句,还比不上放学回家以后父母说一句"见到长辈要问好"、"受别人帮助要说谢谢"重要;就像这些年台湾在挽救快要流失的原住民的族语教育,教了半天,比不上在原住民工作者的安排下,小朋友在假期回到山上与爷爷奶奶住一个夏天有用。
无可否认,儒家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喜欢的人主动去接触,去阅读,这当然值得鼓励,绝大多数的人活在经典的外延而不自知,这种"不知"也并不负面,中华文化是生活的、是社会的、是思想的,是存在每个角落的
...
如同存在每个人的
DNA
中,这个社会的
DNA
中,它不是一尘不变,而是
生生不息
不断得有新元素加进来,也一直在自我调整并回应。就像在台湾,不管近百年来,任何政治力推动或所谓"去中国化",对
中华文化
在台湾存在这个事实都没能产生明显影响。
总之儿童读不读经,还真没必要上纲到道德层面,也跟中华文化延续没太大关系,至少别搞得让小朋友讨厌就行;想要让小朋友去背诵经典,变得温文儒雅,还不如让语文课程充满更多生活化
的课文;有时候课文不只是语文课程,还包括生活细节上的陶冶:比如台湾小学一年级国语课第一课都是
你好吗,我很好
老师好,小朋友好
这类从最基本生活礼貌出发的课文。这些比背完一段子曰,或弟子规三字经里的话来得重要。
这都是常识,尊重历史脉络下的生活常规而已。
不能开打赏,如果觉得还行求你们转发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