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藤第850篇原创好文
全文:4850字丨13分钟阅读
本文营养值:
★★★★★
★★★★★
适读对象:
3-12岁孩子的家长
春藤说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未来拥有更多选择。
以前的中国教育“一场考试定终身”,家长的任务就是督促孩子考高分、上名校。
最近几年,以素质评价为导线的教育改革正在席卷而来。越来越多家长想要跳出应试,为孩子找到更适合未来的教育,或者找到能够弥补应试缺失部分的教育。
那么,
中国教育强在哪里,弱在哪里?中国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是每一位家长都要考虑的问题。
这篇文章正是郝景芳对中国教育的判断和展望,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郝景芳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科幻作家,她是“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
雨果奖的获得者,实际上她是实打实的理科生——本科毕业于清华物理系,研究生进入清华天文物理中心,博士又转到清华经管学院读经济学。
她是多年公立教育的亲历者,从小学到博士毕业,一直在观察、追问、思考;
她还是一个六岁女儿的妈妈,今年九月她女儿进入到了公立教育系统,因此她也会权衡、比较不同的教育体系。
有人会问:中国教育系统是不是很糟糕?你会让孩子从小就出国读书吗?
首先,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教育系统是糟糕的或者是失败的。
从内容设置上讲,中小学的系统性学科设置很严谨,打下的基础也扎实,让学生能够有比较好的基础进入高等教育。
从形式上讲,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虽然形式上比较僵化,但让有能力的穷学生可以凭能力脱颖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对大学的赞助。即使穷学生机会在变少,但有钱人也不能随意操作。
其次,我观察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在革新。
尽管有的时候革新的方向矫枉过正,但总体而言,革新一直在进行,并没有停滞不前。
但是,我心里也非常清楚,
中国教育系统仍然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不作业多、考试制度僵化等一眼就能识别出来问题,它的影响可能更为长久。这个问题也是我想要投身教育领域的重要理由。
我认为的中国教育系统最为欠缺的,究竟是哪一点呢?
一个视角:来自以色列的对比分析
一年多以前,我和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年轻创业家聊教育,他谈到了很多事情,给我全新的知识和启发。
首先,他讲到犹太民族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
犹太民族重视阅读经典和提问、辩论。
孩子从小就开始练习辩论,师长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问“谁同意这个观点,谁反对这个观点”,同意观点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对观点的孩子要反驳一二三。
这样的辩论,能够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接下来,他讲了自己对中国和以色列教育系统的观察。
以色列的教育非常自由,而且非常支持孩子的兴趣,压力也不大。
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天生的strongkid(优势儿童),因为
这些孩子的学习是自我驱动型的,他们会主动去寻找想学的新东西,也需要空间去实现
新的想法
因此,以色列的各个领域经常出现杰出人物。
以这个
年轻创业家
个人为例,他9岁自学编程,他的父母一点儿都不懂,他完全自己从计算机上寻找资源学习,二十几岁就有成功创业经验。
但是,他认为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太多靠个人推动,很多资质不高的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平庸,甚至成年后的基本教育素质都较低。因此从大众来看,教育成果并不高。
他认为,
中国教育的集体性应该和以色列教育的个体性互补。
他的这番话给我很多触动。
中国教育系统并不鼓励特立独行,如果你资质过人,要么跳级、升班抢跑,要么要求你照顾大家的步调,做一样的事。并不会因为你有自己想探索的领域,就可以自己去探索。
这种情况的主要的原因——
教育眼界太窄。
从老师到家长都相信,教育就是学好课内知识,考试考好,上一个好大学。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想要扩大学习范围,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学高年级的课本。
老师和家长并不相信,
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玩出自己的世界,在学校课本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去探索。
以色列的教育只是更大范围犹太人教育的缩影。犹太人至今出过189位诺奖获得者,以色列建国短短几十年,已有12位诺奖获得者。
为什么犹太人的教育如此能孕育大师?
依不少国人当今的想法,一切都是财富的结果,因为犹太人能挣钱,因此犹太人能得大奖。
其实并不是的。
犹太人家庭教育有两个特征,是孕育杰出智慧的源泉:
第一,犹太人至今极为重视经典阅读,而阅读是最重要的智慧来源。
第二,犹太民族的教育重视疑问和思考,从小孩子就被鼓励提问、质疑、探讨、辩论。
孩子需要思考和辩论隐含大量关于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规则等经典问题,经常探讨这些大问题,孩子才能思考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学问。
一个对比:来自美国的小学教育
最近我和一位在美访问学者交流,她的女儿12岁,在美国小学六年级。
她发出感慨,
美国的小学学那么多看上去没用,但真正有用的东西啊。
原来她女儿上的小学有比重差不多的四大主科,分别是数学、语文(即英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国内小学,后两者是很少有的。
先说说科学,科学按照主题探究世界,就“水”这个主题,她女儿已经学习了快一年,就“水”展开许多方面,从生活用水到整个世界的水循环,还有与食物、工程有关的水,现在她女儿在小学就已经知道了不少化学概念。
社会科学学什么呢?美国小学用一年的时间“绕世界一圈”,学习世界各大洲的各国文明,前两个月刚学习了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皇帝,以及风俗和科技。这个月开始要从气候、地理、各国文化来学习非洲了,还要求学生学出对不同文化的观点。
为什么她认为这些知识“看上去没用、但真正有用”呢?因为她觉得
这些知识和周围的真实世界相关,能够教会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很多知识对于标准化考试不一定有用,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真实生活,却是用处极大。
再看看中国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常常距离真实世界很远,以至于他们常有“为什么学”的困惑。
化学课上学了很多物质的化学式,学了配比化学方程,学会了看瓶瓶罐罐的小图,但是这些与真实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孩子们不知道,于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美国的方法是反过来,
先了解真实世界,理解真实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有什么现象、规律和困扰,思考解决方法的时候遇到了化学公式,化学公式是直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的,将来走入真实世界可以直接调用学过的知识。
小学学科学有什么用?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从小建立未来科学家、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从小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小学习各国文化有什么用?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从小建立未来社会学者、政治家、媒体和文化人的思维方式,从小学会理解文明的渊源和传统,懂得与国际世界沟通。
这是中国教育系统的另一项缺失:
过于注重纸面上的标准化题目,缺乏学习真实世界。
我们特别重视考试的记忆和技巧,但周围的世界什么样?孩子不知道,父母和老师也不重视;我们常有一种“高考之前,活在真空里”的感觉,对大世界没感觉,也不知道时代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做什么。这让我们在各种竞赛中领先,但却茫然无措踏入职业选择。
中国的教育,强在哪里,弱在哪里
中国的教育强在哪里呢?我认为是技能训练。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我们都强调把基础打扎实,先不管为什么学习,先把它学好。
无论是数学物理大量做题,还是语文英语的勤恳背诵,都是“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把所有精力放在技能提升上,学习的明确目标只是提高考试成绩。
经过一整个过程循环,一个人苦得蜕了一层皮才熬出来,再把这套吃苦哲学灌输给孩子。
中国的教育弱在哪里
呢?我认为是理想境界。
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学习想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为什么不辞辛苦爬山,山顶究竟有什么风景?接受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
如果不回答这些理想境界的大问题,如果我们给教育描摹的目标就是好工作和挣钱,那几乎不可能产生引领全人类的杰出人物。
真正的杰出人物是怎样产生的呢?杰出的历史人物,国籍、民族、家庭背景各异,成长路径也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通的、核心的指引—
—解决人类和世界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才
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标。
牛顿是如何产生的?他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央造币局找一份好工作,而是试图用数学解释整个世界运动的原因。
达尔文是如何产生的?他的目标并不是拿一份水手的好工资,而是在纷繁复杂的动植物中找到共通的特征。
艾伦·马斯克是如何产生的?他的目标并不是找一个微软的铁饭碗,而是不断想探索新的方式,解决人类陆地交通、太空交通问题。
将“解决人类大问题
作为接受教育的目标,才能成为影响世界的杰出人物。
伟大人物思考的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终极规律、人类文明的由来、历史的原因、科学的方向、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的相处方式、世间苦难的救赎、更理想的社会变革。
在我看来,
中国教育欠缺的就是这样一种“ThinkBig,ThinkDeep”的超越的思想。
技能训练当然重要,但是只有技能训练,没有思想引导,最终只是盲目奔跑。
我把这种教育叫做“有脚无头”的教育,腿脚肌肉锻炼得格外强壮,就是没有方向,一直在等着别人给自己指点方向,“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比谁跑得都快”。可是究竟想去哪儿呢?说不上来。
理想的教育一定兼具思想与行动。
思想为人生寻找方向,行动是让自己到达目的地的工具。
有灵魂的教育目标是思考和创造。
思考和创造获得的收益,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
“像牛顿或马斯克这样的大人物,是另一个世界的天才,我家孩子可没这天赋,能够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想大问题有什么用,离我们太远了!”
“我们小时候也没学过什么世界的本质、文明的起源、人类的规则,不是也活得挺好的。”
父母的想象力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于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飞到高空?成就的天花板是想象力,不要让家长的想象力局限孩子的未来。
ThinkBig。
思考大问题不仅仅对一小撮资质超群的天才人物有效,它对于促进所有人的学业事业都有效。
有极强烈的问题思维,才有学习动力;只有有极广阔的世界眼光,才能建立知识图谱。
ThinkDeep。你所设想的世界,是你最终能到达世界的最远边界。雄心壮志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眼高手低,然而
眼高手低也强于眼低手低,若看不到远方,就不可能走到远方。
永远让思想为速度导航。
中国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如果要问我,对于中国教育有什么期待?有什么革新的愿望?
我的希望并不是推翻现有体系,而是希望给现有体系注入思想和愿景。
我们需要的是对现有扎实基础教育的拓展,给现有的教育一片更广大的天空,
让孩子具备思考大问题的能力,以问题和思考引导未来的技能学习。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具备——
宏观思想。
让孩子看得再远一些,想得再大一点,以思想引领行动。希望他们不仅具备优秀技能,更能从宏观大局的角度选择方向,让优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
国际视野。
让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备思考人类问题的意识,未来做好准备走入国际舞台,让中国思考贡献到整个人类文明,成为人类历史真正的杰出者。
问题思维。
让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图景,理解当前社会和未来世界的科技、文明与困境,学会思考问题。通过未来反推现在,通过对真实职业的理解,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跨界联系。
让孩子能从生活具体的事物出发,超越学科界限,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联结、以小见大的洞察,能将生活具体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
我希望孩子能够从广阔、真实的世界舞台出发,带着思考走入日常学习。
视野与志愿会增加孩子们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理解学校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对人生;
视野与志愿
还会让孩子们理解人类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对学习和成长获得内在激情。
星空是脚步的理由。
我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春藤家长学院雨果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
郝景芳老师
主讲的
《如何培养孩子决胜未来的思维力》
系列课。
如果你是希望给孩子长远发展培养、希望找到更科学育儿方法、希望孩子更适应未来时代、希望给孩子更好陪伴启蒙的父母,
描下方二维码学习本门课程吧。
往期精彩
新课上新
青春期:教科书式的亲子互动,只有8个字
直播干货
一线老师:为何不反对这样的“超前学习”?
好文推荐
从小跟父母玩游戏的孩子,未来到底有多赚
教育大咖
哥大博士:如何成为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