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资科二笔记 高中教资科二笔记高中教资科二笔记

高中教资科二笔记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

之,三乐也”(

首次将教和育连用

(语出《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二)“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

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

的活动。

它包括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主要指

学校老师

,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科书的编写者、学校的管理者是广义的教育者。教育者引导大家学习,起

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主要指

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纽带、中介作用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

有目的

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

人在教育在

,教育永远存在

②历史性:

古今不同

,教育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但不同的历史阶段特点不一样。

③继承性:

古今相同

,教育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培养人才周期很长。

相对独立性:

教育有

自身规律、

不平衡的

,教育是独立的,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不是完全独立,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

生产性:

教育是

潜在的投资

,培养人才,人才再作用与社会发展

四、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

的不同可以分为:

个体发展功能

(本体功能):

教育最根本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

个体个性化

个体社会化

个体谋生与享用

社会发展功能

(派生功能):

教育推动社会的发展。

变迁功能:

促进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主要包括

社会政治

的不断发展改革。

流动功能:

区域流动

职业流动

作用方向

的不同可以分为:

正向功能

积极的、促进的,比如听课后考取证书。

负向功能

消极的、阻碍的,比如填鸭式教学扼杀创造性。

呈现形式

的不同可以分为:

显性功能

外显的、计划内的功能。

隐形功能

非预期、计划外的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

概念:教育是神创造的

(不科学)

生物起源

概念: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不科学,动物界不存在教育,本能不是教育)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

概念: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起源于人,但教育是有目的的,“无意识模仿”是不科学的)

代表人物:孟禄

劳动起源

概念:教育起源于劳动中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统一

(科学且正确)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都是前苏联教育家)

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无阶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

(1)

,起源于

,被称为

最早的教育形态

。因此,

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夏朝出现了最早的教育形态

(庠,最初是养老的地方,后来是长辈教育晚辈的地方。)

(2)

,礼是

对外去约束行为

,乐是

对内陶冶情操

(3)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体现当时的

教育是有阶级性的

,服务于官员。

(4)

时期,

私学兴起

时期,

私学繁荣

(5)

古印度

时期的教育是

宗教教育

(6)

古埃及

文士学校

掌学。

(7)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崇文,不重视女子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

(1)

时期,

私学兴起

时期,

私学繁荣

(2)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选拔人才推行

察举制

,也就是推荐。

(3)

提出科举制

隋炀帝

进士科

清朝末年

废科举

,兴学堂”。

(4)

,整个封建社会学习

四书五经

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

产生了学校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育具有

阶级性

等级性

教育具有到

道统性

(教育内容和思想与统治阶级相关联)、

专制型

(教育的管理是专制的

刻板性

(学习方式刻板)

象征性

(古代接受教育的一般是富人和官员子女,是地位的象征)

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出现在德国)

(3)教育的世俗化(法国仪式是最早的教育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1)终身化:“活到老学到老”,倡导终身学习

(2)全民化:所有人都要接受教育

(3)民主化: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所有人接受同等的教育

(4)多元化:多元教育,比如学术型教育、职业型教育、艺术类教育

(5)现代化:技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

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学记》

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1)地位:

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思想: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体现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体现

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体现

循序渐进

的思想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体现

教学相长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

(1)道德教育:

要进行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

(2)教育作用:

既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又能够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的

社会功能

(人口、民众、平民)

(经济)

(教育)

最早体现了教育与经济、人口的关系

②教育的

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教育对象:

“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

,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体现了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4)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学习就是为了

走仕途

,为了当官

(5)教育内容:

“六经”

(6)教育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体现了

学思结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体现了

启发式教学原则

,体现

因材施教

(世界上最早体现启发诱导原则的是《论语》中孔子的因材施教)

(1)苏格拉底(古希腊)

产婆术

,也叫

问答法

西方最早

启发式教育

(东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人物是孔子)

(2)柏拉图(古希腊

,苏格拉底的学生

①著作:

《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柏拉图的学生

①古希腊

百科全书式

哲学家

最早倡导和谐全面发展

观点:首次提出

教育遵循自然

”的原则,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4)昆体良(古罗马

,律师

著作:

《论演说家的教育》

(又被称为

《雄辩术原理》

②著作地位:

最早的教育著作

,也是

世界上第一部

研究教学法

世界上

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学记》

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二)教育学的创立

创立派:

科学归纳法

第一人

“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

称号:

教育学之父

著作:

《大教育论》

——标志着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这一时期教育学

并没有成为一门规范体系的学科

思想:

泛智教育

,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

教学内容:

规定了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首次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

称号:

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之父

教育代表人

实现了将教育学变成一门

规范的

独立的

②著作:

《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

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③观点:

一原则:

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教育就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进行教学知识的时候也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基础:

教育学的研究要以

伦理学

心理学

为基础。

三中心:

传统三中心

中心、

中心、

四阶段:

称号: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进步教育代表人

现代教育代表人

②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

观点:

三中心:

现代三中心

中心、

中心、

四个即: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

教育即

经验的改组

学校即社会

五步骤:

五步教学法,

其他派:

著作:

《爱弥儿》

思想:

自然主义

教育思想

提出“

白板说

人出生时就是一块白板,后天把他教育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提出“

绅士教育

”思想:

把人人都教育成绅士

著作:

《教育漫话》

裴斯泰洛齐

“慈爱的儿童之父”

第一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的教育家

思想:

教育遵循自然

最早提出“

教育心理学化

”主张

,用心理学的思想去研究教育。

斯宾塞

思想:

教育预备生活说

,学习科学知识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特点:

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派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马卡连柯:

集体主义教育

平行教育

凯洛夫:

《教育学》

第一部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

赞可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

,强调

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要高难度、高速度地促进所有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

[2]

布鲁纳

发现学习

,给学生一本书让其自己探讨和发现;强调教学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思维导图

就是布鲁纳的

结构学说

[3]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

,将教育目标分成

三个维度

动作技能

,这和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

[4]

瓦根舍因

范例式教学理论

,例如学生听懂

后举一反三和例题相关的知识并触类旁通。

[5]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教育要促进大家全面和谐的发展。

[6]

巴班斯基

教育过程最优化

,教学要投入最好的设备等等。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生产力

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生产力

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

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

促进生产力发展

教育是

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传播知识

教育是

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进行科研

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

教育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受教育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教育内容

教育管理体制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能

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教育能

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递、保存文化

时间上

的传递、保存,从古至今流传下来。

传播、交流文化

空间上

的传播、交流,是横向的,

比如我国的孔子学校遍布世界各地。

选择、提升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更新、创造文化

比如很多网络新词就是文化创新。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等等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发展的规模

比如现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开设了一些老年大学。

(二)教育对人口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人口功能

减少人口数量

随着学历的提高,生育的欲望并不高,比如丁克族通常有较高学历

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人口结构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发展:身高、体重、骨骼、肌肉

发展:认知、情感、个性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顺序性

表现: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

顺序不可变,方向不可逆

启示:

教育要

循序渐进

(二)阶段性

表现:

不同阶段

不同特征

、不同

、面临不同

发展任务

启示:

教育要

分阶段教学

有针对性

,比如初中生处于少年期容易叛逆,教育初中生要有针对性,要循循善诱。

(三)不平衡性

表现:

个体身心各方面发展

速度有快有慢

启示:

教育要

抓关键期

比如,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狼孩在人的发展关键期和狼生活在一起而错过了关键期,回归人类社会也很难习得人的习性。

(四)互补性

表现:

身身互补

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比如,视觉看不到但听觉灵敏。

身心互补

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身残志坚,如霍金、尼克胡哲、张海迪。

启示:

教育要

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要发扬优点、规避缺点

(五)个别差异性

表现:

差异:

不同群体,比如男性群体、女性群体

差异: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

启示:

教育要

因材施教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顺序性

。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不平衡性

。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互补性

。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个别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概念:

内发论更加注重遗传,也被称为

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源自于

自人自身的

内在需要

代表人物:

:强调

人性善

,人天生是善良的,后天扩充善性即可

弗洛伊德

:认为

人的发展和性有关

格赛尔

:提出

成熟势力说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是因为机体成熟而导致的,进行了双生子爬梯实验

(双胞胎A和B,A在46周时开始爬楼梯,爬到54周学会;B在52周开始学习爬楼梯,爬到54周学会,说明在46周没有发展成熟,在52周发展成熟后再训练更好)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强调遗传非常重要

威尔逊

:强调

基因可复制

高尔登

(达尔文的表弟):

倡导优等生

,认为优等生是因为家族基因好

(二)外铄论:

概念:

外铄论也叫作

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

外在力量

,强调

后天环境的作用

代表人物:

:强调

人性恶

,认为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把人教育好

:提出“

白板说

”,认为人生下来就是白板,后天把他教育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给我一打婴儿,可以

培养成任意的人

,可以把他培养成领袖或小偷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生理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具有

可塑性

(二)环境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

提供了多种可能

,包括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外部的客观条件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三)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

培养人

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

专门训练

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能规避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

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

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

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

发展个性

的功能。

(四)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的身心发展的

内在动力

个体的实践活动

是个体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概念:

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

(1)内容:

各级各类学校的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

以及它们之间的

(2)地位:

处于国民教育制度

地位的是学校教育制度。

(二)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社会+人+学制本身)

社会依据

(1)

生产力

发展水平和

科学技术

发展状况

(2)社会

政治经济制度

(3)

(4)

人的依据

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学制本身因素

学制的历史发展和

学制的影响

(三)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①“前”指的是没有。有学校,没有学制。

是一种

实体化教育

教育逐渐定型

制度化教育

①有学校、有学制,被称为

正规教育

比如全日制教育

②学校系统(学制)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制度化教育兴起于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

非制度化教育

“非”就是超越,超越制度,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比如现在的网络教育。

学习型社会

,建立

终身学习

理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学制:一般在

,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

学术轨

职业轨

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一轨为

资产阶级子女

设立,

自上而下

发展,先有大学,再有中学

一轨为

劳动人民子女

设立,

自下而上

发展,先有小学,再有中学

上下是指发展历程

学制: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

没有职业院校

分支型

学制(

学制):

前苏联

从小学到中学(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毕业后有人到高中、大学,也有人到职业院校。

三、我国学制的沿革

1902

首次颁布

该学制

学习日本

,学制还没有实施就被下一个学制代替

壬寅学制是

我国首次颁布

第一个近代学制

1904

首次实行

该学制

学习日本

,反应

洋务运动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癸卯学制是

我国首次实施

的学制

1912-1913

壬子癸丑

该学制

学习日本

规定男女同校

壬子癸丑学制是

我国第一个

资本主义性质

的学制

1922

学制(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是北洋政府

学习美国

而制定。

壬戌学制规定

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壬戌学制

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年限要延长

(义务要延长)

当前的义务教育是九年

,包括小学和初中。很多学者

提出要延长到12年

义务教育。

(1)概念:

六周岁

的适龄儿童和少年

必须接受

的教育。

起源:

特点:

强制性

(必须接受的教育)、

免费性

(免收学杂费)、

普及性

(4)我国: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标志着

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综合化

(普职要综合)

普通教育

为目的,

职业教育

为目的。

高等教育要大众化

(高等要大众)

终身教育体系要构建

(终身要构建)

(1)概念:

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

产生与发展

①最早提出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

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

第一本

终身教育著作)

②终身教育概念化、体系化:

《论终身教育》

法国前教育部部长保罗·朗格朗

(标志着终身教育

概念化

体系化

终身教育的最终形成: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终身教育

最终形成

提出终身教育要

建立在四个支柱

学会认知

、学会

、学会

共同生活

、学会

Learningtoknow,todo,tolivetogetherandtobe.)

第六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教育目的的概念

(1)广义概念:

人们的期望

,包括国家、父母、老师等的期望。

(2)狭义概念: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

核心问题

,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

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

主题和灵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

最高理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普通层次——

教育目的

是国家的总要求

特殊层次——

培养目标

是学校的具体要求

抽象层次——

课程目标

是每个学科的各自学科课程目标

具体层次——

教学目标

是教师每一节课要实现的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适用于全国,学校的培养目标只适用于学校,它们之间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功能:

指明方向,比如国家培养人才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功能:

激励行为,调动学习积极性。

功能:

教育目的是

评价的标尺和依据

二、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本位”就是“以……为中心”)

宗教本位论

观点:

以宗教为中心

,培养

虔诚的宗教人士

。是不科学的。

社会本位论

(1)观点:

以社会为中心

,培养

社会需要的人才

(2)代表人物:

①赫尔巴特

柏拉图:《理想国》

社会学之父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个人本位论

(1)观点:

以人为中心

,考虑人的需要,考虑

个体、自然人

的需要。

(2)代表人物:

罗杰斯:

教育以人为本

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

观点: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活动

具体的

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代表人物:

——“

现代三中心

”,以

为中心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性质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

建设者

接班人

强调学生

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

创造精神

实践能力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经济建设

和社会的

全面发展进步

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人+马克思主义)

社会维度:

特定的社会政治

文化背景

(客观依据)

人的维度: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客观依据)

人们的教育思想

(主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维度: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力相结合

教育制度的依据考虑社会、人和学制本身。

教育目的的依据考虑社会、人和马克思主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

“五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灵魂与统帅

方向与动力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前提和支持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物质基础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是其他各育的

综合体现

第七节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就是去研究

揭示教育现象的规律

的方法。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广泛使用的

最基本的

方法,靠感官和科学仪器观察

调查法

等手段进行调查

历史法

通过研究

,研究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历史。

实验法

创设一定条件

因果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活动

一体化

,通过边教育边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

讲故事

进行研究,

比如优秀教育家分享教育故事

第一章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