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负责,就要向婚前性行为说“不” 对自己负责,就要向婚前性行为说“不”对自己负责,就要向婚前性行为说“不”

对自己负责,就要向婚前性行为说“不”

受大众传媒、前卫人士或偏激的女性解放主义影响,当前,婚前性行为已司空见惯。许多人误把“因喜欢、需要而做爱”当成了“相爱”的代名词。对现代人而言,性已不再神秘和神圣,反而是吸引别人、肯定自己的工具。但是,没有真爱的性,只会让两个人在激情之后饱尝苦果,而并不能将我们带进爱的实质。

爱和尊重是关键

然而,表达爱的方式很多,性绝不是唯一的途径。爱是等候与尊重,而性欲却是“现在非得到不可”。

多年从事两性教育的台湾师范大学晏涵文教授强调,“爱”和“婚前的自制”都是必须学习的情操。不是因惧怕惩罚,如未婚生子、性病或艾滋病、遗弃、轻视等才不去做;唯有为生命最崇高最丰富的价值:“爱和尊重”──爱自己爱对方,尊重自己尊重对方,而选择自我约制情欲和冲动。

守住性爱的防线

未婚男女在交往中当如何守住“性”的防线?综合多位辅导专家的建议,可归纳出以下五项原则:

1、加强自我信念。《值得等》一书的作者史代富(TimStafford)鼓励单身男女,把自己的性爱观写下来,找到一些有相同观念的朋友,相互鼓励,并让性成为你所关心的祷告事项,正如保罗在新约圣经中所劝勉的:“上帝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要你们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

2、建立健康的两性互动关系。培养更多兴趣、嗜好,如参加教会团契、一起健行等等。要创意地计划约会的内容,免得在一起无所事事,满脑子只想到“性”。

3、限制两人独处的时间。多与家人及其他朋友共处,才不致整天腻在一起。不要二人单独待在关上门的房间内,也不要待在黑暗或人迹罕至的地方。

4、逃避易受试探的情境。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意志力。要订下肉体接触的界限并严格把关。需知持久的亲吻会引致爱抚而导致性行为。

5、拒绝“危险的游戏”。保持清醒,远离酒精和毒品。避免接触会挑旺性欲的事物,如色情网站、电影、录像带、漫画、计算机游戏等。

何必等到结婚?

性爱是一男一女在彼此最隐密、完全袒露、完全信任,且毫无保留的委身时,所做的爱的举动。

性行为只有在婚姻的承诺中,才能提供安全感,才能愉悦地享受水乳交融的甜蜜,并在对方面前赤裸敞开,而不觉得羞耻和受伤害。

然而,许多人认为,只要两情相悦,一夜激情又有何妨?为何一定要等到结婚?两人已经心深相许,婚期指日可待,还需要等吗?

调查显示,许多女性接受婚前性行为

诸多后遗症

婚前和婚后有何差别?真爱家庭协会会长叶高芳博士指出,婚前性行为会带来诸多后遗症:

易导致情侣分手:发生婚前性行为后,一方也许想进入更正式的关系,另一方却尚未准备好,有时反而意欲逃离,甚或轻视、厌恶对方,导致分手。

社会有双重标准:许多男人不愿娶与别人有过性关系的女人。即使在欧美这么开放的社会,这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影响彼此沟通:亲密行为的进展一般而言只会往前,不会退后。一下子进入性关系,以后见面彷佛变成只有做“那件事”才能保持关系,因而阻碍了彼此心灵的沟通。许多过来人表示,发生性行为之后,虽在恋爱中,却逐渐失去恋爱的甜蜜。

奉儿女之命结婚: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西方社会中,只有10%的人与初次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对象结婚。至于“奉儿女之命结婚”,则中断了生涯规划,若对方不是你真正想结婚的对象,将来更会产生没完没了的家庭问题,遗害下一代。

影响婚后生活:有些人能接纳配偶有过性行为,但偶尔想起,心中仍会不舒服,致使两人关系隐藏无形障碍;会心生比较,或猜疑、想象对方是否“再犯”;对较有道德意识及宗教情操的人,则因罪恶感或怕婚后被发现,产生焦虑与不安。据统计,婚前有性行为者婚后发生外遇的,是婚前没有性行为者的五至七倍。

欢乐短短,苦果久久

吉姆.柏恩斯(JimBurns)在《主宰你的荷尔蒙》一书中也提到,研究证实,婚前性行为会影响婚姻,如:有婚前性关系的人较易离婚;婚前有性关系者对整体婚姻中的性生活较缺乏满足感。不健康的婚前性习惯,会带到婚姻生活中来破坏性趣。

如此看来,婚前性行为实在是“欢乐短短,苦果久久”的举动。等到婚后才有性行为,并不是卫道人士的迂腐举动。事实上,许多婚姻专家的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显示:任何一方或两方没有守好“性”的界线,受到损伤的将是自己、对方、双方家人、未来的配偶和未来的孩子。

若有人已经有婚前性行为,要及早脱离这种状况,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承认得罪了彼此,借着心理上及信仰上的帮助,仍可以重新开始,永远不会太迟。

为何同居?

据1997年的统计,美国25至39岁的未婚女性中,有25%的人正与异性伴侣同住,有近50%的女性在未婚时曾与异性伴侣同居过。伦理道德水平低落,男女性关系开放,以致对婚前性行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

许多成年男女为享受某些所谓“已婚者的好处”,或为了避免未来离婚的危险,而采取婚前同居。

他们认为,同居可以分担开销,增进彼此的认识,看看对方是否值得长相厮守。若不成,分手也很容易,不必考虑宗教或法律上的问题。

一项调查显示:与异性同居的女人视同居为结婚的前奏,男人则视为“方便进行性关系又不需长期委身”的权宜之计。

及早脱离

叶高芳博士劝告已在同居关系里的朋友:

1、若不打算结婚,就早点分开。拖得愈久,双方伤害愈大。

2、即使打算成婚,也把最好的留待结婚,尽早终止同居关系,因无人能保证未来将如何。

3、若双方感情已成熟,彼此真情相爱,也符合其他适婚条件,何不肯定且负责任地成婚,共享名副其实的婚姻生活?

有人以“试婚”的理由而先同居,表面上看来似乎对结婚一事颇为慎重,其实“试婚”本来就不是“结婚”,无法“试”出结婚之后的真实生活。

同居既不是解决爱情关系的良方,未婚男女就需要学会坚定意志,不让一些假象来蒙蔽自己。慎重选择交往、结婚的对象,彼此有长期婚姻的委身。脱离了同居生活之后,就不要再回头。饶恕自己和对方,重新开始,美满婚姻的机会仍在你面前。

理直气壮说“不”

《读者文摘》曾就台北、上海、香港三地青少年,对“爱情与性”的看法做调查。结果发现台北的青少年最开放,香港的最保守;青少年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对性跃跃欲试。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调查显示,现在中国男女在步上红毯时,有六至七成已尝过禁果。

似乎这些都在说,华人社会对婚前性行为已越来越能接受了。

1993年四月,有几个团体在美国发起了“真爱要等待”(TrueLoveWaits)的运动,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立约,愿意保守婚前的贞洁。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导:有性行为的高中生百分比,已自1991年的54%已降至2001年的46%。目前美国已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高中将“婚前守贞”列为青少年的选择之一,这虽尚非完全令人满意,但已是相当可观的进展。

不仅如此,在美国,也有不少父母为孩子预备一只“守约戒指”,鼓励孩子表达他们对上帝的负责、承诺,提醒他们持守贞洁,直到进入婚姻。许多教会,包括华人教会,也在公开的仪式中,由父母为青少年儿女戴上戒指,作为立约的凭据,直到新婚之夜,才将戒指交给配偶。

然而,叶高芳会长讲得好:“坚持‘真爱要等待’,并非消极地压抑或逃避,而是积极地强化持守的决心;不是因为没有性行为机会,而是没有婚前性行为的动机。”

坚持不要婚前性行为的决心重于一切;先有了心灵的界限,才有可能设下身体的界线。

克劳德博士就提到:“若对婚前性行为说不,就能在约会期间发现,他(她)是想要你,还是性?他(她)能否从其他方面建立联系与亲密感?此人是否背负很多心灵的重担,从不曾被医治?此人有否‘延迟满足’的能力?最重要的,此人能否真心顺服上帝?”

-END-

一起阅读吧|Scenario

你无论何往,总要带着亮光。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