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整容市场背后潜藏着“颜值经济”下的医美窘境 火爆的整容市场背后潜藏着“颜值经济”下的医美窘境火爆的整容市场背后潜藏着“颜值经济”下的医美窘境

火爆的整容市场背后潜藏着“颜值经济”下的医美窘境

资本定义“看脸的世界”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所有的征婚广告,男性通常会将女性的外貌作为择偶的首要标准。

一般认为腰臀比在0.7左右的女性更有吸引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法则。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男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基因酬行下去,会尽量寻找具有最佳繁殖能力的女性。

姣好的容貌、健美的身材通常预示着女性的年轻与健康,是具有良好生育力的外在表现,这样的女性确实更容易吸引男性的关注。

对女性外在美的追求,是人类再自然不过的天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评价女性的视角更为多元,即使“年轻”“漂亮”“好身材”等条件,有时被认为是肤浅或狭隘的,但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审美标准。

上面谈到了容貌对女性的影响,那么男性是不是就可以置身事外,免于这种压力呢,在一个追求男女平等、甚至平权的社会,女性对男性的欣赏,也会从传统的“有经济实力”“有上进心”增加至对外在美的欣赏。

当今,不少女性会戏称自己是“外貌协会”,容貌造成的压力也对男性群体产生着影响。

可见,这种“外在美”的压力,两性都不能幸免。

大众传媒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打开手机,我们轻易就能看到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明星或公众人物,他们出众的外貌总是与优雅的言谈举止、洒脱的生活方式、令人艳羡的社会地位紧密联结在一起。

现代决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公众人物的个性魅力,“只要舔颜就够了”,心态的浮躁促成了“速食”式的明星文化,确实是外貌出众的选手更容易“C”位出道。

这种人设,不仅会让青少年心驰神往,即使是有一定阅历的成年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认为美貌是达到财富、地位、成就的必备品。

“颜值经济”的走红

据《2018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当前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已超2200亿元,且未来五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速。

增速加快的同时,医美平台求美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当前9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平均第一次整形时间已经从28岁下降到22岁。

据报道,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大量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各大整容医院“修理”孩子的外貌,尤其是以高考毕业生和大学生居多,手术刀下的“漂亮的脸蛋”批量生产,仿佛不可遏阻。

相比于过去孩子瞒着家长去整容,到现在家长主动带孩子去“做脸”。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家长对孩子整容的态度可谓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

从不太同意在自家孩子脸上“动刀子”,到全力支持孩子“刷新形象”,不难看出家长们的“深谋远虑”:

有了漂亮脸蛋,大学毕业时可以在万千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在“颜值就是竞争力”的婚恋市场中,同样可以掌握更多主动权。

究其原因,一是演艺圈带来的示范效应。

从最早“韩流”文化,再到当前的“网红经济”,民众对美的认知和消费快速转变,对医美也从排斥走向接纳。

目前,中国社会超六成人对医美持正面态度,整形已成中国女性提升自信的八大方式之一。

二是微整形技术的兴起,使医美日益普及化、平民化。

医美科技的发展让诸如激光美容、皮肤美容、眼睑整形等医美微创、无创化已成为可能,类似2小时之内的“午休式美容”,让医美有了更多的客户。

三是资本的强力驱动,让医美市场成为风口。

市场是资本的风向标,从20世纪90年代末最早的莆田系整形医院,到大资本的金融投资,再到丽都整形、华韩整形等挂牌上市,从实体经营到020平台运营,再到AP卿呼化资金的强势进驻让市场更加火热。

四是市场细化带来的更深入挖掘,诸如医生集团模式、区域连锁模式等多种综合性医美机构新模式涌现,实现对客户差异化需求的满足,既有针对高端人士的奢侈高端华丽套装,也有针对学生族的性价比精致服务。

多重推动之下,医美市场不断走红。

逐利下衍生的乱象

与急剧扩张的市场需求相伴随的,是各种非法乱象的衍生。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美容医疗机构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

但具有执业资格的整形行业医生的缺口巨大。

到2016年年底,5600多个正规医美机构,也仅有3000一4000名持证医生。

巨大的缺口之下,是黑医生的鱼龙混杂。

据《2017中国医美行业黑皮书》统计显示,中国非法执业者数量是合规执业者的9倍,这意味着每十个整形医生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黑诊所数量已超60000家,是正规诊所的6倍;

黑诊所年手术量为正规诊所的2.5倍,超2500万例;

每年黑诊所约发生4万起医疗事故,手术感染、疤痕严重等问题屡见不鲜。

暴利无疑是“黑色填充”的原因,但绝非唯一原因。

相对暴利的绝对诱惑,相当低的违规风险则让人肆无忌惮。

据“黑皮书”显示,一家黑诊所的年平均获利能够高达百万元之多,即便被查处,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罚则,擅自执业的处罚也就是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肠导和药品、器械,并可以丰良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成本可谓极低,以至于以“不出医疗事故”为底线。

规避被查处的方式有很多,诸如挂羊头卖狗肉式,对外营业声称是美容、美白、按摩,实则偷偷超越营业范围提供医美服务。

诸如利用促销、捆绑等方式赠送、使用来源不明的美容药品,以及通过微信平台以所谓微商的名义购进无批准文号、无中文标识的医美整形注射剂药品,并在朋友圈招揽线下销售。

种种乱象之下,不少毫无医学基础的外行人纷纷“试水”,穿上白大褂,摇身一变就成了“医美专家”,短暂的培训之下,各类“速成美容师”“无证小作坊”“三无产品注射”充斥医美黑诊所。

乱象背后的法律问题乱象的背后,必然有治理的缺位,而治理的缺位又带来诸多的法律问题。

其一涉及民事层面的消费者权益纠纷,

其二是因违规而被行政处罚,

其三则是美容行业犯罪问题。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年均因为整形美容导致毁容毁形的投诉多达近2万起。

在民事纠纷领域,涉美容整形类医患纠纷案件中,整形者的手术效果不如预期且维权无门较为常见。

如美容机构存在由监管漏洞导致的不书写病历、病历书写不规范、不给患者病历等违规问题。

除此之外,价格欺诈、预付式消费等,也是医疗美容领域民事纠纷的常见形态。

但要将维权落到实处并非易事,这涉及相关证据的获取及保留,诸如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整容项目介绍、收费票据、诊断证明、采用的药物和器械,还有在医疗事故发生后自身的损失,包括手术修复相关单据等。

一旦这些书证缺乏,依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很多当事人要么难以证明伤害事实及损害程度,要么难以证明伤害事实与非法医美间的因果关系,最终诉求难明导到完全支持。

相关的刑事犯罪也不在少数。

一些无医疗美容资质的美容机构无证经营,销售假药等现象层出不穷,美容消费者遭受毁容甚至死亡事故频发。

医美的灰色地带

医美的高消费也被其他不法分子所瞄准,在借货杠杆的遮掩下,成为衍生的金融陷阱。

据2017年11月成都媒体报道,当地一家医美整形机构涉及传销,一些女大学生受到“免费整容”的吸引前去咨询,得知虽然有分期货款,但免费整容的吸引力使不少大学生还是陷入这种一级拖一级的变相传毛肖陷阱。

然而,相对有组织、有分工的骗货,这种变相传销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

在消费金融的热潮下,分期付款成为很多人的消费选择,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将次变成了套现牟利的手段,而医美分期的高额消费,成为犯罪的温床。

相关的治理缺位也表现在未成年人整容领域。

在整容日趋小龄化的背景下,对未成年人能否整容,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国内却没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制约。

这与国外不少国家明文禁止未成年人整容成鲜明对比。

同样的治理盲区还存在于医师多点执业的隐患上。

为解决部分医生缺口问题,多点执业能够提高医疗覆盖率,缓解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

但在医美行业,一些麻醉师的走穴,却有不少是去往没有运营资格的非法医美机构执业,这不仅带走合法医美机构的客源,也会因为没有足够设备和抢救设施造成意外风险,危及消费者的生命。

纵使医疗美容行业已出台相关行业细则帮助分级管理,但无论从立法完善还是执法能力等各层面来说,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