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问答:玉,对良渚人意味着什么”现场全记录 “良渚问答:玉,对良渚人意味着什么”现场全记录“良渚问答:玉,对良渚人意味着什么”现场全记录

“良渚问答:玉,对良渚人意味着什么”现场全记录

7月20日下午,浙江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新石器时代考古专家方向明以“玉,对良渚人意味着什么”为主题,通过高清照片、考古绘图和示意图等,为读者系统阐述了良渚玉器蕴含的“权力与信仰”。半小时讲座后的问答互动环节,方老师以宽博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视野回答了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整个问答历时1个多小时,回答了良渚是否存在文字,良渚神像的内在意义,良渚玉器的礼制,良渚文明如何走向消亡,良渚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经过两天的奋斗,我们终于将这场信息量巨大的“良渚问答”活动全程整理成文字,与大家共享,其中解答了大众对良渚最普遍的疑问,相信能为希望了解良渚的各位带来满满的收获。

大家下午好,主持人说我辛苦,其实这么热的天,辛苦的是今天到场的大家。我先把这次活动的前因后果说一下。去年承蒙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厚爱,出版了《良渚玉器线绘》这本小书,认真说来这本书不能说是完全面向大众的。刚才主持人介绍的时候说,我是

良渚出土玉器唯一的线绘者

,不能这么说,我们单位很多同事也画了很多图,可能我画的数量最多,不但玉器,还有陶器、石器、瓷器等,好几万件一定是有的,可能我画得相对好一点,也是因为他们画的比较少,画多了自然就好,熟练了就可以

我们考古所刘斌所长上午也在宣传他的一本新书,那个是面向小朋友的。《良渚玉器线绘》里面除了有几张卡通式的绘图之外,其他其实都是专业的考古绘图。所谓考古专业绘图,就是通过考古的要求来反映器物的外形和结构,比如器物的尺寸多大、结构是怎样的等,是很不通俗的绘图。在这个不太通俗的绘图里,我把以良渚反山、瑶山为代表的玉器按照功能分成几类,配上简短的文字导读,算是面向大众的了。这次

增补版

新增了三篇文章,对这三篇文章,不知道大家的反应会怎么样,但是我的父亲,他是退休教师,已经

多岁了,他曾问我:

我知道你们现在照相啊、电脑啊都很厉害,那你这个手工绘图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说,你的问题都在三篇文章当中解答了,三篇文章就是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在电脑制图之外还需要手工绘图,手工绘图的必要性是什么。这也是《良渚玉器线绘》出增补版的缘由之一。

还有一个缘由,增补版出版后,编辑小黄跟我说希望再面对公众搞一次活动,我说可以,但是上一版书出来已经搞过分享会,如果再来跟大家讲良渚玉器是怎么回事和线图有多美,比如上次我的同事郑嘉励给分享会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行云”,似乎意义不太大。所以这次就决定我讲半个小时左右,之后大家做一个互动,大家有什么问题尽管问。虽然钱报记者马黎在预告的题目中写“放马过来”,我也在朋友圈里说“欢迎大家踢馆”,不过这些都是开开玩笑,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哪怕我是做新石器考古,做玉器考古,对良渚有所熟悉,但是也不能够回答所有问题,本身考古也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我想诸位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要有标准答案,我们可以把它们带到工作中、带到参观博物馆的乐趣中,这就足够了。

今天的题目也是有来由的。申遗是一个综合工程,大家一般认为是考古所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这个是不假的,但是这与各级政府,尤其是余杭区政府以及当地村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7月6号的时候,大家都听到了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一些领导、老师当时在阿塞拜疆巴库,我是在浙江卫视的演播室里。当时演播室只有我一个人,主持人在隔壁,他们似乎对我很放心。当时给我准备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今天的题目,主持人说:“方老师,你这个书里面有这么多玉器的图,图这么精细,玉这么精贵。那么玉,对良渚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后来因为申遗结果出来太快了,这个问题没来得及答。但是,这个提问,我觉得很适合今天来做一个问答活动。

“玉,对良渚人意味着什么”,2014年在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做过一次良渚展览,名称叫“权力与信仰”,概括的很精准——玉,对良渚人,意味着“权力与信仰”。

因为玉在良渚,不是普通的资源,而是特殊的资源,从辨玉、识玉、采玉、制玉到用玉,这一系列流程反应了拥有者的身份与地位,也反应出了聚落的等级与规模。除此之外,良渚玉器也标识性别,如有些玉器男女都能用,有的就只能男的用。良渚的玉还有地域的特征,作为良渚文化中心,良渚古城遗址相当于首都,这里用的玉器的品质是最高的,而外围的嘉兴、上海、苏南等,玉的种类和组合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变化是由等级决定的,有些则是区域性的特点。所以,玉,对当时的人来说,反映的“权力”的内涵很丰富。

除了权力以外,良渚玉器还反映信仰。信仰能讲的有很多,概括地说,所谓信仰,就是良渚人通过以琮、璧、钺,以及墓主人佩戴的复杂的玉头饰,再包括主宰玉器的神人兽面像,来反映当时的观念和信仰,这个还得到了良渚文化分布区大家的认同,所以叫“统一的信仰”。接下来,我就用PPT来为大家先做个“汇报”,然后大家提问,反正大家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为防止冷场,我让小黄也准备了问题,但没告诉过我,我们就临场发挥吧。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玉对良渚人来说意味着权力和信仰,这张图(图1)是在故宫武英殿做的良渚玉器展览,大家有机会去的话,要去看一下,这是最顶尖的展览。第一,我认为展览对空间感的设计几乎到了极致。第二,精品很多,我们把良渚反山最高等级的12号墓从浙江省博物馆调出来,在那里做整个墓的展示,把瑶山最高级的11号墓(女性墓)也做了整体的展示,这个是绝无仅有的,之前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的展览是打散了的。还有,故宫博物院拿出了一批非常典型的乾隆皇帝把玩过的良渚玉,包括玉琮、玉璜,都是顶尖的。我们说良渚玉器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这次展览中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良渚玉器,尤其是广东地区的,据我所知,广东(海丰)玉器(玉琮)从来没有在外面展出过。因此,很值得一看。

良渚琢玉非常耗功费时,这件玉料(塘山金村段出土)原本看上去就像普通石头(图2),但就像赌石一样,打磨表皮后显现出里面的翠绿色。这件玉料上面的切割痕,可证原先主要做玉管、锥形器。

这是琮坯的俯视图(图3),原本在良渚博物院展厅,现在北京故宫,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打样线,当时做玉器并非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很复杂。据我们观察,当时测量的精密度也很高,暂且不论1毫米内要刻几根线条,不论图像雕琢前的打样,我们去看看最高的玉琮,大概50厘米左右,上面雕琢的每一节图像,高度误差也就在1-2毫米之间,虽然我们没有发现良渚的尺子,但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了很精细的度量。

关于微雕细刻纹,我们可以看到,疏朗一些的,1毫米内刻3根线条,再细一些,1毫米内有互相不重叠的5根线条。大家肯定有疑问,他们用什么刻的?能不能真的做到?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就是用石头刻的,如果你能非常熟练的话,是能够做到的。上面神像的原大大概3厘米×4厘米,火柴盒大小,我原大、放大的都画了。画原大时候,我当时能买到的德国绘图针管笔,0.1毫米是极致,上墨后发现线条难免有重叠,针管笔如果可以再细一点的话,我完全可以做到不重叠,但是这要在非常娴熟的情况下才可以。

良渚玉器的代表是反山、瑶山的出土玉器,这里我以简单线绘的方式,徒手把里面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玉器汇总在一起,《良渚玉器线绘(增补版)》书上也有,给大家作参考。上图(图4)标识红色的是漆器,玉器镶嵌在木胎上,这件木胎髹漆的觚,圈足是用玉做的。

瑶山这张出土玉器汇总图(图5),我画了人物,是为了让大家看清良渚玉器在佩戴时候的性别特征。瑶山男性墓主的玉头饰主要由几部分组成的:一个是锥形器,只有男性才能插戴,不同的数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特别厉害的可以到9根、10根,一般是单数,像反山、瑶山这样最顶级墓,最低等级的也有5根,极个别是3根。其他的普通墓地,最高等级的也只插戴有3根,这个情况跟周代的列鼎制度类似。除此,还有冠状器,像一个梳子,男女都可以戴;三叉形器,只有男的可以佩戴;另外,额头上可能还有一个环,这个不是非常明确,我是从东北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得到的启发,郭大顺先生听了后觉得很有意思。

上面是我画的反山几个典型墓葬的复原葬仪(图6)。反山12号墓最高级,除了钺,还有权杖,琮也特别多。从图中对比可以发现,女性和男性头上的配饰有不同,女性这里,东西少了些,锥形器和三叉形器都没有了,但是脖子上佩戴了璜,颈项部位的叫项饰或者胸饰,很复杂。我们还发现,到了良渚中晚期以后,就没有女性佩戴玉璜了,不知道究竟是因为女性地位下降了,还是女性都变成了“花木兰”。反正,这些都说明了良渚玉器代表的等级差别和性别之分。

良渚文化区域内,比较穷的墓就几乎是一穷二白了,有的甚至只有1件玉管,或者什么都没有。余杭临平三亩里是相对普通的墓地(图7),M1这个墓,除了出土了1件镯,就没有其他玉器了,石锛倒是比较多,有石钺,但其中有1件的孔还忘记钻了。

再看海宁皇坟头(图8),保存还可以,骨骼比较乱,因为良渚用的葬具是独木棺,也就是独木舟的样子,内凹的,墓室如果有水,人骨等腐烂后会位移,如果墓室倒塌那位移会更厉害,所以现在的骨骼是乱的。这个墓陶器有不少,玉器很少,与反山、瑶山等比起来,区别太明显了。

补充一下,良渚玉器有比较固定的组合,但随着地域的不同,会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中心区流行的标识身份等级地位的玉器,在周边不一定都能得到认同。如瑶山、反山基本都有冠状器,到了上海青浦福泉山,大概一半以上的墓是不随葬冠状器的。苏南地区也是一样,不像我们讲在良渚古城反山、瑶山里面,每个人都插一把“梳子”,好像不插就是不正常。这说明用玉制度不但表现身份、地位、性别,还有地域上的差别。

我们再来说信仰问题。在活动开始之前,江南实验学校的金老师提到,初中历史书中讲到良渚,讲到了玉琮的问题,那我们就来说说良渚的琮。良渚的信仰是一个体系,是以琮和琮上面的神像为代表的体系,这是我们了解良渚信仰的一把钥匙。琮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博物馆都有,在浙北的很多博物馆里面也有,尤其是嘉兴地区,大家一定不陌生。

琮是一个柱状体,我常说我们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建筑,一幢房子,它是被新创造出来的,它的构成要素和含义是了解琮的关键。琮可以平摊开来的,平摊开来之后,跟年代早于它的安徽凌家滩刻纹玉版的图像非常接近,这个最早牟永抗先生就注意到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良渚博物院看介绍琮的那个视频,视频的脚本是我写的,讲得更加详细一点。

我们用一张结构图(图9)来说明一下琮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关系到当时人的信仰是怎么样的。以反山大琮为例,大琮上面是个圆,下面也是圆,所有的良渚玉器,上面的圆跟下面的圆尺寸都不一样,无论是高琮还是矮琮,上面的永远都比下面的大,哪怕是大1毫米或者2毫米,这是刻意雕琢的,那么说明什么?

说明它上下是有分别的,进一步讲,可以理解为上面代表着天,下面代表着地。琮上下之间有孔,可以贯通,我在多种场合下跟大家做交流,说中间这个孔,你看到它是空的,其实也可以是实的,虚和实都是相对的,这有证据,反山有一件柱形器跟大琮孔的尺寸差不多,柱形器上面的纹样12个,由完整的神人兽面像和兽面像组合而成,错落布置,产生旋转的效果,好像S形的螺旋。瑶山出土的绞丝镯,以及比良渚稍晚的好川墓地中也出土了旋转结构的嵌玉器。所以,琮中间的孔也相当于一个轴心,它可以一直旋转。琮的外壁有四个角,有四个直槽,直槽跟角也是相对的,有角必定会形成直槽,直槽也是琮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大琮直槽上还刻了神像。我们如果把琮看成一个模型、一个建筑,我们可以明显得知,它由上下不同的两个射面所组成,中间有一个可以旋转的中轴,外璧有四个角,有四个直槽,四个角跟四个直槽的图像完全一致,而且从美术设计的角度来讲,四角图案也二方连续,可以不停地进行旋转。

这样的一个构图和形式,跟流行于全世界早期民族的所谓萨满教的理念、宇宙观,很吻合。去年我们去了科潘,我也稍微学了一点玛雅文明的基本知识。玛雅人的宇宙观把世界分成上界、下界和中界,中界号称是一棵木棉树,也是中轴,生命不断在进行流动,一些精灵爬上爬下。良渚有不少的精灵,有鸟,有蝉,大家不要小看知了,从地底下到变成带翅膀的,它可以活15年,是了不得的东西,自古以来就是神物,还有玉乌龟,还有玉鱼,大家也不要以为鱼很普通,如果我们去理解古代下界的话,鱼很重要,如果去过湖南省博物馆,看过子弹库人物御龙图帛画,上面是人驾着龙舟在天上,下界就是一条鱼,水波纹都省略了。琮以及神像非常能反映良渚人的宇宙观和信仰。

图10

具体就神像

来说,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元素所构成的一个结合体。以前的研究者认为这类就是观念动物,为什么叫观念动物?就跟我们所知的龙一样,龙不是实体,它由四五种自然界的动物元素而来,然后进行再加工,重新造了一个东西,神像也是一样的,它不仅仅是由人跟下面的兽,还有蕴含不同含义的元素共同构成。这个构成是个大题目,可以讲两三个小时,我就简单说一下。比方说我们看到下面的兽,有龙的影子,因为崧泽的时候就有玉龙,也有猪的造型,但猪在哪里?又是个大话题。还有它这个爪子,可以看成鸟爪,也可以看成猛兽(猫科)的爪,还有其他等等各种影子。上面的神人,他的最大特征除了奇怪的姿势之外,主要是帽子,他的帽子为什么会做成这个样子?我们的前辈早就进行过讨论,认为帽子象征着天,结合下面的兽,可能是太阳神的描绘。关于帽子,尤其是帽子上面的尖顶,这个尖顶早在

7000

多年的河姆渡时候就有了,那么为什么会有个尖顶,我后来推测极有可能跟乌龟的壳有关系。

我们说玉器对良渚人来说意味着权力和信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藏礼于器”、“道不离器”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溯源到良渚,在良渚发展到了极致,把表现身份等级和地位、性别的都浓缩在一个没有用的伟大的艺术品里面去了,这个与后续青铜时代用青铜器来表现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一脉相承。

我想我先抛砖引玉,接下来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问。

问:方老师,您刚才提到不同等级的人用的玉,品质是不一样的,我想问一下一般是通过玉的哪一些特征来看?比如说是颜色纯净的会比较好,跟石块杂在一起的,它就显得品质差,还是说有另外的一些标准?

玉在东亚的历史发展非常漫长,距今8000—7000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就已经出现玉器,出现了对玉的崇拜。甚至还可能更早,比如新近黑龙江小南山遗址的发现,虽然有所争议。还如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介绍,贝加尔湖或俄罗斯那里出现的更早,但是那里无疾而终,东亚却是八千年一脉相承。东亚玉器在五千年前有一个转折点,距今5500—5300年,比如原先河姆渡人用的叶腊石、石英、玛瑙,突然,透闪石软玉成为了用玉的主流。为什么呢?原因很多,如从玉料的致密度来看,透闪石软玉跟和田玉一样,细腻,可以刻纹样,而且不可多得,如果遍地都是,就显示不出拥有者的地位了。但这一时期,以前地质学家闻广先生说的假玉,继续有的。如良渚时期,等级低的墓葬,假玉多,蛇纹石、叶腊石、萤石,等等。我们正在发掘的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群,大量使用低端的蛇纹石玉,硬度只有摩氏3。最高等级的反山,像12号墓出土玉器尽管受沁厉害,如果没有受沁,它的硬度可以达到摩氏硬度5.5—6,而摩氏硬度3的蛇纹石玉器,是没法刻细花纹的。嘉兴、湖州地区普通良渚百姓的墓里,透闪石软玉少见,多蛇纹石、叶腊石等低品质的玉,尤其是叶腊石,矿藏多啊。

问:玉琮是良渚文化的标识性符号,但大小形制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玉琮的起源,之前大家多认为是从镯演变而来,我也曾那样认为,但是最近我写过好多篇文章,修订了认识,内圆外弧、凸有四角带弧廓的玉琮形制,从良渚文化一开始就有了。琮,首创于良渚文化,它复杂的平面和立面,投射了他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是沟通天地神人的礼器。瑶山有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等级最高、年代最早的良渚大墓,出土的琮,为戴在手上的镯式圆琮,但是,这个墓里还出土了形制与琮完全一致的琮式管或小琮,它们怎么回事?它们怎么来的?说明从良渚文化一开始,琮的形制就确立了。

说到玉琮的起源,我们还可以从良渚人(指良渚古城的人)的起源来思考。良渚人是外来民族,我们现在多认为是从安徽迁移过来的精英分子。迁移可能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资源问题,他们可能在天目山山麓发现了合适的玉矿;二是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专家发现,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长江下游地区发生了气候异常,导致水位下降,原本太沼泽的杭嘉湖地区也逐渐变得适宜农耕和堆墩定居。考古发现,这波人到了现在的良渚,就开始经营千年大计,开始造城造水库。良渚古城规模很大,我们同事推算城里的居民约有两万人,他们生活,还要造如此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充足的粮食和统一的组织调配,也需要精神支撑,造神运动极可能一步到位。至于到了良渚文化晚期,可能是因为玉料枯竭,刻纹玉器越来越少,玉料越来越差,琮也就往高了大了发展去了,玉璧也差不多,材料越来越差,体形却越来越大。不过,刻纹玉器少了,神像一直存在,贯穿了良渚始终。另外,琮有很多功能,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放在墓主头侧,放在手边,套在手臂,甚至作为特别的底座来插放豪华权杖,所以,我还常说功能与出土情景反映的用场,玉琮不能直接画等号,不能简单地说作为穿戴了,琮的功能就是穿戴,作为器座了,功能就是器座,功能要包括形制和出土情景。

问:玉器上有玉鸟图案,良渚神像有点像猫头鹰,《诗经·商颂》有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王国维、董其昌等认为,玄鸟即帝喾,亦即《山海经》的帝俊,鸟喙人身,是商代始祖。从考古发现来说,黄河流域,比如商代,跟我们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是有某种联系,还是说鸟类只是古代的一种普遍的崇拜现象?

这个问题有点踢馆性质,比较大。我们就事论事吧,先来讲良渚鸟的形象,玉器上的鸟有两类:一类是相对来说比较具象的玉鸟,它有翅膀,可能是来辅助神像的精灵;另一类,我曾使用鸟形象这个词,比如反山M12琮节面图案上的鸟形象,鸟的身体和琮上面神兽的眼睛是一样的,如果神兽寓意太阳,那么鸟也就是太阳鸟。玉器上的鸟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辅助或辅佐神像,另

种是表现神像所在的空间,前面我举例帛画中画一条鱼来表现水,不用画水波,鱼就可以表现水,鸟也是一样,可以表现出天空。

良渚鸟的形象除了在玉器上之外,还大量出现在陶器上。陶器上的鸟,正面和侧面,停止和飞翔的都有,形式非常多,但大多是装饰的题材。

世界早期文明中,鸟、太阳都是重要的主题,只不过因为地域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描绘也各有不同。至于你说良渚和商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还是先说说良渚和夏有什么关系,这个也比较复杂,一些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爱好者写过很多文章,但有一个点比较明确,良渚对古代中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如良渚的琮、璧、钺,北京大学严文明先生曾说“良渚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这个主要是物质层面上的。更多的还是要从精神层面来看,我前面讲到,玉器对良渚人除了意味着“权力与信仰”,对古代中国人或者现代中国人意味着“藏礼于器”或者说“道不离器”,这个可能比我们直接讨论良渚跟商代的关系,来得更加重要,因为看清问题了它就不是问题了。至于你刚才说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些故事在司马迁那里就比比皆是,我认为神话传说有它神话学的含义,但还不适宜在这个层面来进行讨论。

问:方老师,我是山西曲沃人,我们那里有天马遗址,后来建了晋国博物馆,我看刚才的墓葬图,发现跟天马的共同点是头、胳膊和胸部都是有玉器的,脚部的东西也是一样的,它们是相距两千年的不同文化,为什么在这么长时间和空间里墓葬能延续很相似的特点?

那是因为大家都处在同一个中国嘛。大家在微博、朋友圈也都在讨论最早中国、最初中国、地理中国、文化中国等等很多的概念,我认为“最早中国”不能拿西周的“宅兹中国”来进行框定,最早中国应该是从秦始皇统一开始的,但这个“最早中国”和我们所说的“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有区别的。我们去读《史记》,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五帝的时代肯定是早于夏代的,我认为夏代是有的,也是五千年前左右,我们讨论中华文明,司马迁《五帝本纪》已经讲得清楚了,只不过他是讲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我们是把中华文明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为12个字: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这个归纳很清楚。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其实是之一,并不是说良渚就代表了中国,还有其他的文明呢,我们还需要不断做工作而已,有些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区域考古学文化,大家彼此之间都是有关系的。

另外,古玉后来发生性质上的变化,也就是世俗化,差不多是在唐宋,和现在相似,佩戴玉器,拥有玉器已经不完全代表身份等级和地位了,你看我们现在标识等级的是什么?。

(小朋友)问:那个高一点的是什么?

我们称之为琮式管,似乎有点拗口,和大琮相对来说也可以说是小琮。比如这个大琮有13斤的话,这个小的大概是2两左右。小琮虽然很小,但是形制完全相同,甚至在反山20号墓里面,一件很小的琮,弦纹中间和兽面上还填刻着精细的花纹。

问:我是良渚博物院的志愿者,我想问一下神徽上面的刻符怎么样才能比较精准地解读?比如羽毛状的纹路是羽毛呢还是太阳呢,或者是对自由的向往呢?

我们怎么来解读完全没有文字记载的、全靠考古学家挖出来的东西?如果单是张三说像什么,李四说像什么,这样大家没办法得出结论。我们也经常讨论类似的话题,大家众说纷纭,我们同事曾经说田螺山有件木蝶形器像牛头,或者说是牛头,我说怎么能那样绝对呢,正因为它不像什么,大家才会疑惑,如果真的是什么,就不讨论了。不像,是因为它是创造出来的。我们对几千年前的图像进行讨论,要有一些方法,不要急着说是什么。

良渚神像下面的兽,大家有说法很多,有人说是老虎、猪、鳄鱼,青蛙等等,我们对这样图像的解读,首先,要看它的层次和结构,它是有多少层次组成?它的结构又是怎么样?它每个结构有没有含义?其次,我们要把这个神像放到良渚整个考古学文化当中去考察,神像在琮上面有,也出现在其它造型的玉器上,如果我们对良渚文化一无所知,只有一个单独的图像,那么根本无法讨论。因此,讨论图像的要点有两个:第一,要看图像构成的层次和结构,这是关键。第二,要把图像放到当时的出土情景中去考察。

你讲到光芒线和放射线的问题,它的画法很规律,中间一个长长的尖喙,两侧再对称刻划长线条,我认为把它读释成羽毛和光芒都可以,两者不矛盾,都没有问题。

问:神兽眼睛的重圈有三组线条,有的神徽在其他地方上也有这样的线条,这样的该怎么解读?

神兽眼睛中间的隔断式线条,其他很多地方也有出现,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线束”(这个名词北京大学秦岭先命名)。关于这个线条的含义,我们可以讨论,良渚有丝,肯定的,钱山漾遗址出土过丝,不过要比良渚晚一些,我们认证良渚有丝,主要从出土玉器佐证,如出土的缝缀玉件,隧孔特别小,麻根本无法穿过,当时没有棉花,只有丝才有可能。又如反山23号墓出土了一组玉做的纺织件,按照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的说法,可能是丝织物的专用器件。神像上的线条会不会有丝的元素在里面,这个是推测,大家还可以再讨论。

问:良渚人在刻画线条时是一条一条连起来刻的,还是短线条连接起来的?

良渚人刻画的方式不神秘,就是用的黑色燧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磨盘墩遗址已经出土过黑色燧石,它的摩氏硬度可以达到7—8,刚好可以用来刻。1998年到2002年,我和王明达老师在良渚塘山金村段,发现了当时的制玉作坊,出土了大量的黑色燧石,后来良渚古城钟家港河道和现在正在做的德清中初鸣也都有出土。用燧石刻玉,就像我们刻印章,除非你使用冲刀刻法,一下冲到头,如果用切刀,是要一刀一刀刻,1毫米里有3根或者5根线条,在放大镜下能看得出来它的断断续续的刀法。

问:卷云纹里面的左旋右旋的纹路有没有说法?

左旋右旋没有说法,方向上也没有讲究。我们表面上看神像上填刻的螺旋线条比较单一,其实不是,除了单线的旋转之外,还有两根线的双旋,像互旋的太极。我在画图的时候,觉得徒手画一个圆很简单,但是徒手画一个螺旋还要没有重叠很难,徒手画两根旋线没有重叠,相当难,所以他们能刻出来,真匪夷所思。当然,旋转、双旋是新石器时代纹样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北方彩陶上也是经常出现。

问:现在良渚留下来的大部分是玉器,是不是因为玉器容易保存,有没有可能在比较干燥的地区,留下了其他可以佐证五千年文明的东西?

我们说良渚的特征有很多,这次申遗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材料,在普遍价值这一项,选用的只是第三条和第四条。第三条是一个见证,第四条关键词叫

或者说

。说它是一个土筑文明,它的东西都是用泥巴堆起来的;第二个是它代表了当时湿地稻作农业的最高水平;它又是一个水利文明,造的水库库容有三四倍的西湖那么大;还有最重要的是玉器文明。留下来的东西,当然好多,包括手工业生产中的木器、漆器、石器、骨角器等等,还有大型的木构件,储存四十万斤粮食的大粮仓,该有的都有,唯一没有的就是丝织品。丝织品的发现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如

1926年

李济博士在山西西阴村发现的蚕茧,再比如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但真专门为了丝织品去挖一次,就可遇而不可求了。对于丝这类有机文物,

越干燥反而越没有,要在封闭的饱水环境中才会有

有机物出土的可能。我想随着以后精细化考古的深入,随着与时俱进的科学手段,可以明确这些问题,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老师,她就有一套办法,通过对于土壤中的特别蛋白质的分析来判断。

问:请问良渚文明这么发达,那么良渚有文字吗?

呵呵,这个问题前两天在我们内部朋友圈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好像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良渚申遗报告中,关于良渚有没有文字,只有两个字:没有。我有异议,我认为至少是原始文字。在交流中,有些老师是站在我这边的,还有一些老师很铁定地说没有。我已经准备专门写一篇文章,讲良渚到底有没有文字的问题,另外那位老师也准备写一篇来澄清良渚没有文字。关于有没有文字的争论,主要在于我们与西方的判断标准不同。西方说一定要有文字系统,否则就是符号系统。对于良渚原始文字,或者说符号,我们之前对此有不少的研究,后来良渚博物院对良渚符号做了收集并出书,共整理出大概600多个符号。我把良渚的刻划符号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非象形的简单符号,如打叉、杠等,也是有含义的,但是否是被社会广泛认同就不得而知了;第二类是象形的,良渚的象形符号或图画非常丰富,几乎囊括良渚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房子、使用工具、动物,动物中鸟是最多了,还有狗、鳄鱼、龟等;第三类有点带有原始文字的色彩,比如神像和两侧的鸟组成的图画,它是一个图画,流传了一千年,在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圈内,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个是要靠精准传递才可以达到的,怎样把整个意识和思想精华精准传递给几百公里外,没有文字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认为这也是良渚具有原始文字的一个特征;第四类,是重要的,就是原始文字,或者说就是良渚的文字,由上述象形的、非象形的图画等组合成的,这一定有意义,是某段话或某个句子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现在没有解读出来,这不应当只是用“符号系统”来定性。所以,我说良渚一定有文字,而且已经有了,不要视而不见。

问:在五千年前,当时的社会是使用什么货币来交换?是用玉还是用金银呢?

这个问题,我只能拿一些现象来跟你分享一下。良渚文明的范围还是不小的,比如江苏江阴高城墩遗址与良渚直线距离超过两百公里,那里的玉琮与良渚瑶山出土的很相似,也很高级,究竟是从良渚拿过去的还是偷师过去自己做的,日本金泽大学中村慎一教授认为有政治上的授予和支配,完全有可能。这也是受到中美洲考古的启发,中美洲考古有几个地方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非常有帮助,如当时黑曜石以及其他特殊物品的流通,他们通过出土黑曜石的微量元素和矿藏画了一张流通、贸易的网络图。还有一个是在玛雅文明中权力的授予,去年我们去科潘,得知科潘本来也就是一个强大的部族,那个第一代王是从墨西哥城获取了权力,千里迢迢来到科潘联姻,成了科潘的第一代王,后来延续了十六代,那些王还被刻在石头上,并用玛雅文字记载下来。良渚看上去,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不排除这种可能。

从前年开始,我们在德清中初鸣,确认了一个一百万平方米的由多个遗址组成的制玉作坊,但是它出产的玉器类型非常单一,就是玉管和锥形器,品质也比较差。组成的每个遗址点规模都不大,生产的这么多的玉器显然不是自己用,有两个可能:一种是良渚的王来订购,就像钱报记者马黎说的“淘宝订单”;还有一种可能是其他地方包括如嘉兴、湖州的良渚人有需求,因此拿来交换。因为德清这里不太适合种水稻了,地势太低洼,他们是不是把玉器拿来做贸易换稻米,也有可能。另外,良渚古城发现两处埋藏粮食的地方,其中一处在莫角山的东坡,当时一次火灾烧掉了五万斤大概,还有一处是池中寺粮仓,储存了有四十万斤粮食,和我们合作的日本考古学家通过DNA分析,得出一个初步结论,认为这些稻谷的DNA不同,暗示这些它们可能从不同地方运进来的,如果深究下去,这个问题就太有趣了。良渚古城的人是不种水稻的,当时城里估算有两万多人,需要粮食的供给,可能会存在着贸易,也可能是别人心甘情愿“交公粮”。

问:良渚是我们的骄傲,后来的走势是怎样的,似乎是忽然没有了,这在研究中有什么样的猜测?

距今约4300—4200年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情况,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良渚古城里的很多河道淤积了。在稍晚的阶段,包括良渚古城,包括我们前几年在余杭茅山遗址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江贤遗址的发掘,推测当时是发生了很大的洪水,洪水层很厚,有的将近1米,淤泥把之前的堆积都压下面了。洪水可能是淹不死人,但是如果稻田被淹了,没有战备粮,人会饿死。另外一个就是资源的枯竭现象,玉器在当时代表着身份等级和地位,如果这种特殊资源发生枯竭,这对于权威、对于信仰体系是巨大的挑战。还有环境的破坏,据我们植物考古学家分析,良渚这一带按照常理应当是常绿阔叶林,但从对木材的鉴定来看,常绿阔叶林不占多数,还有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因此周边原始森林的植被遭到了很大破坏,这是致命的,因为当时要造宫殿、要做独木棺,对原始森林的消耗很大。而与此同时,周边的人群开始兴起了,对良渚有了巨大的冲击,考古发现往长江以北和浙西南有人群的流动,还有暴力事件,在江苏蒋庄的墓中发现了很多人头。所以内忧加上外患,到了晚期,良渚的衰落和消亡容易理解。

问:我到过苗族地区,他们认为良渚与苗地的文明有相似之处,他们想要多次寻找良渚,这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这个话题比较大,也有点超出我的知识领域,我只能简单说说,苗族、彝族等都在问他们的祖先是谁,这些我们还停留在讨论和推测阶段,我是干考古的,做田野考古,我只能从我看到、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比如说这一阶段良渚发生了什么,我们观察到了一些什么,包括资源上的问题,一些人口流动的问题,比如有些器物为什么出现在五六百公里以外,甚至有一些器物出现在广东地区,这些东西是不是良渚的?是不是模仿良渚的?为什么会到那个地方去?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这些问题,但是我想这些对你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有帮助的。

新书推荐

良渚玉器线绘(增补版)

作者:方向明

书号:ISBN978-7-5540-1525-4

定价:54.00

(天猫上新特惠37.8元)

【良渚玉器线绘(增补版)方向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https://m.tb.cn/h.e6yJdIo?sm=d47804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咑閞;或復·制这段描述¥HQ0iYTsafOp¥后到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