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愉快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同的感受?一般在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总会觉得精神很乏,精力涣散。所以我想分享一本我在五月读到的好书:《心流》。
心流的定义
什么是心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后我们会有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怎样才能摆脱休息很累的状态呢?你要先明白什么才是你真正舒服的休息方式,那这边就有一个很棒的词想分享,就叫做“心流体验”。这个是一个心理学家“米哈里”所说的。它指的是当你专注做一件事情,忘却自我的时候,其实你整个人是很满足很享受的。
米哈里教授说过:按心流体验的频率,可以把休闲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式休闲,一种是主动式休闲。被动式休闲指的是不太需要你花精力,就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吃饭的时候看个下饭剧,刷dy,看热搜的明星八卦等,这种不太需要专注就能完成的事情;主动式休闲就是你需要为此付出一些专注力的,就比如说运动,读书,跳舞,这些比较偏向于说个人爱好的事情。
被动式休闲的时候,你的心流体验的频率是很低的,它不太会让你的感受到心流体验。主动式休闲的时候,是因为需要花费你的专注力,它对你来说需要一定的挑战,所以你的心流体验的频率就会比较高。
心流体验
什么等于心流体验?
首先是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注意的是,这个挑战和你的技巧是要有一定的比例的,建议挑战比我们的技巧高10%,一定要稍微比我们平常所做的事情难那么一点点,才会让它变得更有趣。
第二点,这件事情一定要目标明确并有即时反馈。
第三点,要做到知行合一。其实它的意思是要有百分之百的专注力,可以杜绝外界的一些干扰。
第四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掌控自如的感觉,可以把一些事情从很混乱的状态,原本觉得很未知的状态把它理顺了,那么它自然而然会带来一种幸福感。
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心流,创造心流时刻?又怎样从日常中获得“感官之乐、思维之乐、人际之乐、工作之乐”?如何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在挫折中“自得其乐”?作者一一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南:
①从“听音乐、享受美食、运动、爱情、观察自然、瑜伽、舞蹈......”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感官之乐】;
②从“欣赏艺术作品、游戏、记忆、思考、聊天、读诗、写作、学习”中获得【思维之乐】;
③从“友情、亲情、爱情、婚姻”中获得【人际之乐】;
④提升工作体验的品质,让“工作”变得像游戏一般有趣,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工作之乐】。
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人类的终极目标,作者一次次开启我们的思考!
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待,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心流》米哈里
能控制心灵就能使周遭发生的事情成为乐趣的来源。冬日里温暖的阳光,傍晚的晚霞,看一个孩子跟狗玩耍,喝一杯白开水,都可以产生莫大的满足感,使生活充实。
——《心流》米哈里
凡是能无视痛苦和失败,坚持下去的人,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成为一股涓涓不断的心流。
——《心流》米哈里
当我这几天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其实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那份快乐的感觉。
回想了那些常常可以获得心流体验的事情,运动,做饭,学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甚至是工作。
唯有专注,才能带来人生的高潮体验。
幸福源自内心的秩序
人生脚本要自己写,意义要自己创造。
幸福源自内心的秩序。
要是我好几年前让我读这本书,肯定没有如今的感触深刻。
回首过去,会发现,以前觉得不能承受的,也慢慢的都承受了。当遇到同行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当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各种繁琐的事情纷杂而至的时候;我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如何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去让自己快乐一点?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些?
该如何在认清生活就是一地鸡毛之后,仍然热爱生活?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心流,是快乐的源泉!
心流从何而来呢?无非就是从我们的感官,它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灵,取决于心灵是怎样过滤和诠释我们的日常体验。
我们快乐与否,主要看我们的内心是否和谐,与我们是否有权有钱,并没有太大的因果关系。
我们穷极一生都在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健康、美丽、金钱、权利,无非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时时处于焦虑和倦怠之中。
想要拥有“心流体验”,第一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意识,改善我们的体验品质。意识的力量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
唯有从日常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乐趣,比如一场酐畅淋漓的运动;一个志趣相投的人,畅谈一个上午或者下午;心无旁骛的工作一个下午,写总结也好,思考问题也罢。
一个人完全找到一个性情相契合的工作是非常难的,我们唯有将自己毫无保留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才会在工作中寻找到心流体验。当刻意的从工作中寻找心流变成了一种习惯,就没有闲暇的世界去思虑其它的东西,我们的心流体验就会越来越多,也就会慢慢发现爱上自己的工作状态。
从工作寻找自我价值
怎样从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是我以前一直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读了心流后,感觉一切都有了答案,很多时候一个人在某一个岗位上的价值,并不是你想做什么决定,而是公司需要什么决定的。如果现阶段,公司需要的是我做这些事情,那我就认真做好做精,当做不了别人做不到的境界时,还怕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吗?
工作和生活本来没什么意思,自得其乐的人才能找到新鲜和趣味。
工作要看是否有助于你积累有效的经验,如只是简单重复消耗性的劳动,对于自己不会有多大的提升。
工作中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说,全身地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即使在苦难当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个人的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在这个世界行走二十几年,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因为个体的差异性,总觉得大家看待世界的角度新奇又有趣,当我们深入探讨某个问题的时候,甚至会感觉到畅快的心流体验~
又可能是做定性研究积累的访谈技巧已经潜移默化到我的反应和意识行为中,我总是能从深入的交流中受益匪浅,攫取到对自己的学术、艺术和实践有启发的东西。
正面、积极、专注、投入,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就能产生心流,使我们的生命丰富璀璨。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对我最大的启发:科学的解释了学习其实并不是痛苦的。之所以会觉得学习痛苦或无聊,是因为自己技术与挑战不匹配导致的。当挑战高于自身技术时,我们就会感到场面失控,因此感到焦虑,而这就是《刻意练习》里面提到的,挑战过高的难度会压力过大,适得其反的原因;而技术高于挑战的时候,我们因为能相对容易的做到,因此会感到无聊,而这就是《认知天性》中提到的机械重复长期看有没有效果的原因。
只有技术和挑战相匹配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心流状态,才会在满足的状态下一边追求更高的技术,而一边挑战更高的难度,以此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驱力。
之前在学生时代,暑假还在培训中心兼职当老师时,我经常会对我的学生说:“如果学得太累就别学了,休息一会再继续”。因为我当时觉得学生在痛苦的坚持里,难受状态中学习,本质上来说是有害于学习本身的。
我们之所以总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是一种认知错位导致的。就像老一辈的人看你打游戏打的废寝忘食,觉得你很累,想劝你多休息一下,但你自己其实乐在其中,完全没觉得很累一样。看别人学的废寝忘食,以为很辛苦,其实人家处于心流的状态,正乐在其中呢?
而你学的很辛苦,别人学的很开心,长期来看别人更能坚持下去,而从概率上来说,坚持的更久也就意味着更能“成事”。因此不懂得人才觉得,是因为别人能“吃苦”,才有了“人上人”的结果。但这种归因方式是想通过“吃苦”来换的“人上人”,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功利主义或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但这种“交换”本身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的逻辑能说明吃苦与成功有直接联系,不然现在所有成功的人都该是最底层的农民出身,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单纯的吃苦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的结果上车能够的意义也一样值得怀疑。
比起追逐那些遥远的天边彩虹,至少我还是愿意选择,享受在自家后院打杂自己小彩虹的过程,因为那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当你投入做一件事情,你会感觉到一样东西在你身上流动,这就是心流,这就是一股生命力,一股力量。
在这种状态下,你开始与这个世界建立起深度的连接,你开始接触到这个世界的本质,而不是一直活在表层,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
只有那些一直活在表层的人,才会在所谓的“内卷”里面随波逐流,浮浮沉沉。
我真诚地感受到,做事情的当下,体会到心流的存在。
并没有多花时间在体验生活上,却比从前更热爱更用心地生活。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12
03-09
03-09
03-09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