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过大年,是中国人在行动上和情感上都绕不过去的“纽”。平时再拮据,过年也要买件新衣割几斤肉;平时再慵懒,过年也要把屋子打扫得干净又整洁;平时再忙碌,过年也要放下手头的活轻松轻松;风雪再大路途再遥远,也阻止不了回家过年的步伐,实在无法回家的,也一定不会忘记给家人道一句祝福报一声平安……
春节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更新、庆贺、祈福、迎春、和谐、团圆等几个方面:
图片来自网络
1.更新。
春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最大的不同,在于唯有它处在年度时间循环的更新点上。从时间的角度看,过春节就是新年对旧年的取代,这种取代具有更新的意义,体现为新年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更受礼遇和期待。旧年则是被人们驱逐的对象。民间广为流传的关于年俗来历的传说,就表明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态度。同样重要的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人的行为要顺天应时,随时而动,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所谓“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因此,当旧的一年要过去、新的一年要来临,即时间要进行更新的时候,人事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也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所以,过年期间人们总要清洗自己的身体,脱掉旧衣换穿新衣;人们总要打扫房屋,用“新桃”换掉“旧符”,贴上门神、吉祥画儿,从而将一个普普通通、有时略显破旧衰败的门户庭院变得鲜亮、神圣、充满生机;人们总要吃特殊的食物,尤其是谐音“交子”的饺子来寓意时间的更新;还要走亲戚看亲朋,互相宴请,以更新社会关系。这时候人们还特别重视新年的第一次,比如在福建闽西客家,初一被称为“年头日”,开门作为一年当中的头一件事,格外受到重视。开门多由年纪大的长辈来做,不让小孩插手。开门要按通书、黄历上指明的时辰或在零点来进行,并朝吉利的方向敬天神,表示“开门大吉”。总之,人们在更新了的环境里,穿着全新的衣服,说着“新年大吉”的吉祥语来迎接并确认着新时间的到来。
2.庆贺。
庆贺,是人们对于新生命的一般态度,如同一个新生儿出世后受到全家的欢迎,家庭乃至家族要为它举行“挂红”、“洗三”等一系列庆祝礼仪一样,面对新生的时间和即将到来的春天,人们也要举行庆贺仪式。当然,过年庆贺更是因为“年”本来意味着庄稼丰收。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从禾从人”,禾是指垂着穗儿成熟的谷子。人背着成熟的谷子,当然意味有了好收成。《说文》解释“年”的意思是“谷孰(熟)”,《春秋榖梁传》则说“五谷皆熟谓有年。”由于当时谷物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人们也便将谷物成熟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了一年。当农作物有了好“年成”,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加以庆贺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早在《诗经》里就记载,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份清扫打谷场。摆上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大家共同举杯,祝福万寿无疆。这是多么动人的“过年”场景啊!
对于当代的人们来说,互相拜年就是过年期间最重要的庆贺仪式。拜年,也叫贺年、贺岁、叩节、庆节等,虽不限于正月初一,但却始于正月初一。拜年既在家族之内进行,也在邻居朋友之间进行,过去拜年多是作揖叩头,现在多是握手或用电话、短信拜年。给人贺年一般都要说吉利话,比如“恭喜你老大发大旺”,“恭喜你老万事如意”,“过年好”,“新春大吉”等。受贺的人,也要回些吉利话。如果客人到家中拜年,主家要请他吃糖、瓜子、枣、糕等,并说:“甜甜蜜蜜”(糖)、“步步登高”(糕)、“早生贵子”(枣)等。
3.祈吉。
《逸周书》说“礼义顺祥曰吉”,吉就是吉利,就是吉祥,就是有福,就是事物处于一种美好如意的状态。吉是中国人一生的追求,对一个人最美好的祝福莫过于“万事大吉”。由于凶与吉相对,是吉的反面,吉内在地包含着对凶的驱避,因而,驱(避)凶既是达到吉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祈吉的重要内容,我们所谓的祈吉,实际上包含着驱除凶邪和祈求吉祥两个方面。
过年时的饮食包含着驱凶祈吉的寓意。《玉烛宝典》引成公绥《正旦树花铭》云:“正月元日,厥味惟新,蠲除百疾。”[1]古人多在正月元日吃鸡子、五辛盘,其意正在求福。过年时的装饰具有驱凶祈吉的含意。据《风俗通》记载,汉代人过年期间有“桃梗、苇茭、画虎”之饰,这些设置都意在驱凶,今人多在比较显眼的地方张贴大红的“福”字斗方或各种吉祥画儿、春联、门神以及明显带有吉祥意味的合体字。
放鞭炮是典型的驱除凶邪的习俗活动。南北朝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2]这里的山臊恶鬼是凶邪的象征,放爆竹的目的显然在于驱邪。当然,那时的爆竹还是天然的竹子。火药爆竹大约在唐宋时期才出现,最初是在竹筒里装上火药,后来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竹子,并将其编成串,称为“编炮”。又因其响声清脆如鞭响,又叫做鞭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鞭炮的花样越来越多。它们用响亮的声音、明亮的火光和爆发的力量,将一切不利的东西驱除干净,并渲染着新年吉祥的热烈气氛。
图片来自网络
4.迎春。
“春,蠢也,蠢动而生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是生命勃发的季节,春天是给人希望的季节。正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号称孟春之月,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也”[3],既是一年的头一天,同时又是春季和孟春之月的头一天,虽然正月初一只是在民国期间才被赋予“春节”的专名,但它很早就与春联系起来,至今不断,比如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有专门的名称叫做春联,诸多春联确实春意饱满,比如“百花迎春香满地,万事如意喜临门”、“福随瑞气来庭院,财伴春风入宅门”、“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等。
图片来自网络
5.团圆。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感情的港湾。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生活让许多人远离家庭,到别处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但是过节时正如王维那首著名的诗句所表达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多希望回归和家人团聚,而在新旧交替的中国最大的年节,就更愿意和家人一起,共同守候旧年的离去,共同庆贺新年的来临,共同祈求新年的幸福如意。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些年每到过年时候,中国大地上都会出现一道五味杂陈的风景线,那是由在外地工作的成千万上亿的人口共同画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在过年期间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指向和归属。
吃年夜饭和守岁是过年时两个重要习俗活动,都特别讲究阖家团圆。年夜饭,也称“团年饭”、“团年酒”,或称“分年饭”、“分岁酒”,是旧年的最后一顿饭,也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有荤有素、有冷有热的菜肴摆了满桌,其中必备丸子一类,是完完全全、团团圆圆的象征。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家人围坐一起,通宵不眠,等待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也称“熬年”,这里既有具有对逝去年华的眷恋与回顾,也有对新岁的期待与向往。守岁的方式,可以是家人团坐聊天“谈年”,也可以是进行玩牌、下棋、打麻将等娱乐活动。现在阖家老少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许多家庭新的守岁方式,期间充溢着阖家团圆的其乐融融。其实过年的团圆内涵,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去的亲人之间的团圆。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接家堂的习俗。年前到坟上将祖灵请回共度佳节,将最好的食品最先献给他们,用最庄重的礼节跪拜礼向他们致敬,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重要体现,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和人文关怀。
图片来自网络
6.和谐。
中国素来贵和,将和谐视为“天下之达道”,认为“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谐是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春节期间的美好诉求。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仪式,拜年守岁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对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等等,都包含着对“和”的追求,也都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和手段。
[1]
转引自
杜公瞻:《玉烛宝典》卷
,古逸丛书本,第
[2][
南北朝
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3][
南北朝
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3-09
04-24
03-09
03-09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