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黄蓉芳
治疗脑中风出院后必须遵医嘱长期吃药。
春季气候变化大,暖中有寒,暖寒交替,气温的骤升和骤降,易使人体交感神经发生改变,导致血压骤然变化,引起脑出血或者脑血栓形成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高聪教授
入春以来,广州的气温有如过山车,忽高忽低,天气也阴晴不定,有时甚至一天内温度骤降20℃,被戏称为“一天四季”。专家介绍,由于天气变化大,各种疾病发病明显增加,尤其是脑中风病人骤增。专家认为,目前,人们对脑中风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任何一个认识误区都有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专家提醒,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脏病、血脂异常等中风危险因素者,一旦出现头痛、头晕、一侧肢体乏力、麻木、视物模糊、突发吐字不清等征兆时,要高度警惕,及早就诊。而且,需要紧急送医抢救的患者,切忌选择自驾车或出租车送医。
析因:气温骤变致血压变化
“广医二院神经内科四个病区住满了一百多个脑血管病的患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高聪教授介绍,气温骤变,中老年人一定要小心中风来袭。
她说,脑中风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暖中有寒,暖寒交替。气温的骤升和骤降,可使人体交感神经发生改变,导致血压骤然变化,引起脑出血或者脑血栓形成。特别是中老年人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比较差,更易发生脑中风,因此,已有中风的患者要注意气候的变化,监测血压,高度警惕中风的再发。
病例:气温骤降7旬老人中风
患者王姨今年73岁,患有高血压病。就在上周一,气温突然降低,王姨在早上七时起床时,突然感觉头晕,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她服用了一粒安宫牛黄丸,然后躺下休息。可是,中午12时,老伴却发现王姨开始神志不清,右侧肢体完全不能动弹。送到医院一做头颅CT检查,是脑梗塞。而这时,距离起病时间已有6个小时,已经错过了静脉和动脉溶栓的最佳时间窗。专家只好采取动脉取栓手术,取出了王姨颅内的血栓,她才慢慢醒过来,右侧瘫痪的肢体也才能轻微活动。
九大误区
误区1:老人才得脑中风
澄清:任何年龄都会中风
高聪说,很多患者家属或者身边的朋友经常会这样问她:“我不会得脑中风吧?只有老人才会得脑中风吧?”
但是,事实上,高聪说,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生脑中风,不分性别和年龄,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她解释,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疾病都是导致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此外,暴饮暴食、情绪激动、天气变化、过度劳累等情况都是脑中风的诱发原因。”
误区2:脑血管正常不会中风
澄清:两成中风跟脑血管无关
高聪说,很多人认为,既然脑中风是脑部血管的问题,那只要脑血管检查正常,应该就不会发生脑中风了。
高聪认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其实,有20%的中风,不是因为脑血管本身的病变,许多心脏疾病的因素也会导致中风。
误区3:颈动脉筛查=脑中风筛查
澄清:脑中风筛查是综合过程
高聪说,经常有患者说,他做了颈动脉筛查,等于就已经做了脑中风筛查。其实,脑中风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无论是脑血管筛查,还是颈动脉筛查,都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需要看其他因素。
误区4:养生保健品可防中风
澄清:尚无证据说明真正有效
高聪说,网上经常有各种预防脑中风的妙招,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等养生保健品能预防中风的各种传言更是不胜枚举。但事实上,目前没有更多证据说明这些所谓的养生保健品真正有效,目前也并没有发现任何食物都有预防脑中风的“特效功能”。
高聪解释,中风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因素和不可干预因素,常见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基因等。目前,以上这些危险因素人类是暂时无法干预的。而常见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代谢紊乱、肥胖、吸烟、酗酒、血液流变学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狭窄等。“因此,我们能做到也应该要做到的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要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健康饮食,这些都能起到预防脑中风的作用。”
误区5:阿斯匹林可防所有中风
澄清:阿斯匹林对脑出血反有害
高聪说,很多人误以为,吃阿斯匹林可以预防所有中风。但其实,防脑中风需要综合疗法。阿斯匹林只能对部分缺血脑梗塞有效,而且也只是预防中的一环。相反,阿斯匹林对脑出血有害无利。因此,血压很高不易控制、有出血性疾病或者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最好不要服用阿斯匹林。“因此,服用阿斯匹林一定要因人而异,必须遵医嘱服用,而且还需要服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的药物。”
误区6:轻微中风只需门诊治疗
澄清:小中风也应尽快住院治疗
高聪说,很多人认为,如果只是轻微中风,不需要住院治疗,在门诊输液治疗就行了。事实上,许多小中风是大中风的先兆,必须加以重视。
“小中风就像大地震前的预警,应尽快住院治疗。”她说,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
误区7:输液比口服药更有效
澄清:急性中风才需静脉用药
高聪说,很多人都迷信输液,以为中风时,输液比服药治疗效果更好。但是,一般情况下,只有急性中风才需静脉用药。口服的抗血小板药、降脂药、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药其实才是治疗脑梗塞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口服降压药,更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手段。
误区8:治疗出院后可停药
澄清:必须遵医嘱长期吃药
高聪说,很多人中风患者经过治疗出院后就把药停了。但事实上,中风的复发率非常高。从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可看出,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很多,必须按医生指导长期吃药。“而且,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中,得分越高的患者越要坚持吃药。”
误区9:安宫牛黄丸可化险为夷
澄清: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
高聪说,很多有老年人的家庭,总会常备几颗安宫牛黄丸,认为万一发生了中风,服用安宫牛黄丸就化险为夷。
“安宫牛黄丸成分为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等功效,的确可用于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等疾病,”她说,但是,安宫牛黄丸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患者。“比如,昏迷患者喂服安宫牛黄丸,患者可能会发生呕吐导致吸入性肺炎或者窒息。因此,在没有医务人员指导下,不能随意用药。”
(详细报导见广州日报2014年2月)
—————————————————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
给您的朋友。
敬请关注“
广医二院
”微信公众号,查询相关实用信息,每日获取健康资讯。
您可通过留言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如需查询更多信息,请回复“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