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奋斗者
上海市模范集体
奉贤区急救中心急救科
在奉贤,有一支城市医疗特种兵队伍——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急救科是区急救中心的核心科室,他们承担着奉贤百姓的院前急救工作,守护着奉贤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这支队伍中,90%是男性,女性占到极低的比例,且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6岁,急救医生是一个既需体力又需精力的岗位,工作强度大,日夜颠倒,只有年富力强的人才能胜任。
这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能在短短几年间,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第四届全国急救导师授课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等荣誉?让我们走近他们,揭开“院前急救”的神秘面纱。
最美急救人
58岁的钱先生,遭遇了惊魂时刻,心脏骤停了40分钟,幸好遇到了不愿意放弃希望的急救人,在持续心脏按压1个小时后终于发生了奇迹,钱先生化险为夷。
家住古华南区的许先生,突发心梗死,急救医生除颤3次,才将他从鬼门关救了回来。万万没想到的是,3个月后,120急救中心又一次接到了关于这位患者的呼救电话,并再次成功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一例例成功案例的背后,是急救员日复一日练成的过硬技能和素质。
“急救事业,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急需治疗和帮助的人群,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爱心和更好的技术。”急救科负责人沈杰说,“我们努力将工作和人有机结合,守住医生的初心,担起健康的使命。”
为了全面提升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百姓,近年来,奉贤区急救中心建立了AHA(美国心脏协会)培训基地,开展岗位大练兵、组织急救技能比武、急救病史大赛等活动,努力做到“培训全方位”。为了提高急产的院前处理能力,他们邀请助产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内容包括胎儿窘迫、脐带脱垂、产后出血等;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他们邀请医疗事故处理专家专题培训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提高沟通能力;为了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他们开展专项整治,持续推进“不敢不能不想腐”的格局。多措并举,使急救人员既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又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确保在执行紧急任务中,从容应对各类突发状况。
目前,我国民众的急救知识缺乏,院前急救水平相对较低。“完善急救体系,普及市民急救知识”迫在眉睫。“及时的院前急救非常重要,社区和家人的有效介入,将为救治赢得时间,减少死亡率。”急救科负责人沈杰说。为此,急救科以此作为业务拓展点,积极组织开展“120‘救’在身边”急救知识宣传活动,坚持每月去社区、学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360余次,受益人群达328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居民的急救意识、知识和技能,也为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打下了基础。
“军事化”管理
“一名合格的急救员就应该像战士一样,随时奔向战场。”分管急救工作的中心副主任朱贵说。自2016年起,急救中心创新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年安排封闭式军事训练和岗位练兵,促使全体急救人员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努力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城市医疗特种兵。
2019年,近200名新老员工又如期接受了“部队”的洗礼。“从小到大没这么累过。”谈起这次军训,急救员邵金雄感触颇深。他说,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起床、出操、练队列,还要随时进行紧急拉练。为期半个月货真价实的军训,伴随着响亮的口号,矫健的步伐和庄重的气氛,队员们一个个都黑了不少,但身板子更挺拔了,为更好地适应急救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如今,急救中心正在把“军事化”从培训引向日常管理,而作为核心力量的急救科更是在此基础上自我加码。2016年起,急救科积极探索执行急救人员分级分类管理条例和12分计分制,并率先在全市正式实施。在全体急救人员中形成了“比、赶、超”的工作氛围。如今,急救反应时间由17分钟缩短为12分钟。据统计,2019年急救科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了8.2%,康复出院率达9%,位居上海院前急救系统前列。
抗疫先锋队
“请工作人员做好防护准备,转运隔离病房病人。”作为首批报名的医生,韩世忠还未来得及将此事告知家人便接到了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急救科于1月22日就组建成立了“贤城急救先锋队”,专门负责新冠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的转运任务。
自决定组建先锋队后,一封封“请战书”传递着无穷的力量,一声声“我报名”践行着有力的誓言。抗疫期间先后有8名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我们也怕,但职责所在!”韩世忠说,转运的病患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有湖北接触史、发热及相关症状的病人,需前往医院发热门诊;一种是核酸检测为阴性,但需前往隔离观察点继续观察;最后一种是核酸检测为阳性,需送往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随着外来返沪人员高峰临近,工作量也逐渐增大,但面对危险,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抗疫至今,“急救先锋队”共出车522车次,最多一天出车28车次。
1月22日傍晚,刚开完会的韩世忠正在赶往家的路上。突然一通电话响起,“有紧急任务,需要立刻回单位集合!”到了单位,被告知要从区中心医院将一位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的患者转运至金山临床公共卫生中心进行隔离治疗。这是我区第一例确诊病例,重要性可想而知。
没有片刻犹豫,韩世忠和同伴按照之前培训的步骤,熟练地做好所有的防护措施。18:35,从区中心医院接到了患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性,看起来有些紧张。他温和地说道:“别怕,相信我们,相信我们的政府,一定会让你好起来。”19:07,顺利到达了金山公共卫生中心,将那位患者送到了指定区域。在随后的工作中,韩世忠每天都会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经验记录下来,分享给自己的战友们,他深知这场战“疫”,考验的是团队的合作,考验的是万众一心。
更快一点
急救,强调的是“急”,突出的是“救”,体现的是技术水平,更是反应能力。我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无论是国际上的“心肺复苏黄金五分钟”还是国内的“急救白金十分钟”理论,都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简单地说,那就是:快,更快!
为了更快,他们把急救过程前移。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应运而生,让更多的老百姓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创新推出人文关怀——急救医生电话指导制度,要求每一位急救医生在救护车出动的同时,通过电话指导呼救者自救互救。急救过程的前移为患者的抢救赢得至关重要的时间,此项措施的落实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满意率达99.5%。
为了更快,他们努力提高救护车周转速度。在急救过程中,经常出现救护车将病人护送到医院却没有病床安置的现象,病人只能继续躺在救护车的担架上,导致救护车周转速度变慢。为了缩短这个环节,急救科在长期的实践中设计出简易担架,它可以折叠放在操作台下,小小的设计让救护车的周转速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如今,急救科急救效率提高14%,院内交接时间缩短18分钟。更重要的是,现在全上海的救护车都进行了改装,都配备了他们设计的简易担架。这项创新举措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得到了解放日报的专题报道。
为了更快,他们不会停止追寻的脚步。朱贵说:“我们不仅要让自己更快,也要让整个上海的急救速度变得更快,期待有一天我们的青年文明号可以有更大的影响力,让全国的急救速度都更快一点。”
“用知识、能力、爱心和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这就是“奉贤急救人”努力践行的永恒追求。
致敬平凡中的伟大
奉贤工会
这里是24小时开放的“职工之家”
这里是360度全景的“工会之窗”
工会在你身边,期待你的加入!
微信号:fengxiangonghui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