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下你是否OUT了心理健康标准你了解多少 判断一下你是否OUT了心理健康标准你了解多少判断一下你是否OUT了心理健康标准你了解多少

判断一下你是否OUT了心理健康标准你了解多少

心理健康是心理学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代表着人类的心理常态。我们通常说的

“心理有病”与“心理没病”是另外一对范畴内的现象,通常也称为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

在心理学里,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这四个概念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对于家长而言,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分,便于准确的判断孩子的心理状态。

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过太多的家长,

由于缺乏心理学的常识,而误把孩子作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到处求医问药(让人多么痛心)

结果往往是不仅没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反而耽误了孩子,错过了最佳恢复时间。小雷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小雷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患了考试焦虑症,在期末考试时,发呆了半个小时后才开始做题,老师认为其有精神问题。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小雷被送进了医院的精神科,服了精神类药物。结果,小雷不仅没有好起来,反而变得更加木讷,精神恍惚。小雷妈妈觉得药物治疗对小雷好像作用不大,小雷还没有进医院前活泼。后经推荐,小雷接受了三个疗程的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小雷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心结被打开,精神状态才逐渐恢复正常。

人类的心理状态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两大类。心理不正常也称为心理异常,通常指的都是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判断的主要标准就是幻觉和妄想,只要具备了这两点中的一点就可以判断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了。所以,小雷只是过度焦虑,怎么就成了精神障碍了呢?

在心理正常的范围内,人类的心理状态又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这两个是相对应的概念,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对于儿童心理来讲,只有先天的智力缺陷和大脑疾病会导致心理不正常,其余的可以都归为心理正常范围。因为

未成年的孩子大脑发育尚未完善,有很大的治愈空间,不能轻易诊断心理不正常。平时,我们见到的叛逆、攻击、谎言、自私等情况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得到解决。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参照下面十个标准判断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心理活动协调和行为得当的心理基础。智力存在缺陷的孩子,大多都不能独立的生存,需要有陪护人一直在身边。

智力等级分布表

智力等级

IQ范围

人群中的理论分布比率(%)

极超常

≥130

2.2

120~129

6.7

高于平常

110~119

16.1

90~109

低于平常

80~89

16.1

70~79

6.7

智力缺陷

≤69

2.2

智力缺陷的等级

智力缺陷等级

IQ范围

占智力缺陷的百分率(%)

50~69

35~49

20~34

极重度

0~19

上表中

“低于平常”和处于“边界”的孩子,智力缺陷并不严重,有的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引导下,还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业,成人后也能基本独立生存,对这类孩子不要失去希望,更不要放弃对他们的教育。

《阿甘正传》是一部经典的讲述智力处于

“边界”的一个儿童的一生。阿甘的学习、交友和最后的婚姻都异于常人,但是,在其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成为了生活的幸运儿。

、较强的心理自控力。

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健康的认知观念、得当的情绪表达和恰当的行为三方面。健康的个体能够自如地调控自己的认知或者情绪及行为,使得自己的表达恰如其分,既不夸张放肆,又不压抑拘谨。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由于自控力低下导致的不健康行为。

岁的小男孩,由于一次小朋友抢占了他的座位,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和发泄自己的情绪。于是,在课间他尿到了那个小朋友的头上。

岁的高中生,男,平时内向,不爱表现,话语不多。有次,同班一位男同学调侃了他几句,他气不过,于是一举反常地把那个男生狠狠地揍了一顿。老师见状,误以为他精神不正常,把他送进了医院。

这两个孩子,虽然一大一小,但是却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不懂如何表达情绪,于是都用了极端的方式发泄了情绪。

、恰当的自信心。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越自信越好,其实不然。当我们面对生活事件或者一项工作任务时,首先会对自我的能力进行评估。

恰当的评估和自信才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而过高的估计和过低的估计会造成盲目自大和盲目自卑两种极端心理。

在中国,高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对高考寄予超高的期望。特别是学生,常常自我打气,告诫自己要自信,考出好成绩来。老师们也期望自己的学生能多点自信,超常发挥,考出理想的大学。恰恰相反,这样的鼓励会造成学生盲目的自大,结果由于自大出现失落感和抑郁情绪。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类从出生那刻起,就已经开始与人、与社会打交道,拥有健康心理的人都要经过合理而正常的社会化过程。而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是社会化中的重要指标。

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热情的人,容易让人缺乏安全感,导致不熟悉的人猜测其不怀好意。而过于冷淡的人,又容易缺乏朋友,孤独自卑。所以,健康的交往模式是尊重、平等、友爱、互助、不卑不亢等等,这种正常的交往模式是一个人快乐的基础。交际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受人欢迎。

、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每当新生入学,孩子们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学习和生活,都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只是有些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强,很快就可以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融入集体,保持心理平衡。而另一些孩子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环境变化大导致心理落差等原因,最终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出现不良行为。而我们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都要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或人文环境,积极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成为了我们能否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

适应环境分为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

表面看来,这两类学生都适应了新的环境,没有出现不良行为,但是,积极适应的人是在进取当中,乐观向上;而消极适应的人则是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健康的心理状态要积极的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消极适应。

、情绪稳定性。

在我们的生活里,情绪每时每刻伴随着我们。

情绪不能随便发泄,更不能过分发泄。

对于不愉快的事情,找个合适的方式疏解,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性。稍不如意就发脾气,与人起冲突,不仅对身心不利,还会极大地破坏人际关系。

情绪并不是由客观事物带来的,而是由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形成的。一件事情可以使得心眼小的人,生气,闹情绪。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心胸宽广的人身上,则不会有负面影响。所以,你会有什么情绪,与外界环境无关,只与个人的心态和看法有关。

、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

每个人的心理年龄都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什么年龄干什么事,这也是人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心理年龄偏小或少年老成都不是健康的心理。

、受挫力。

受挫力指的是对于遭受到的精神刺激或打击时的应对能力。不同的人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同,受挫力差的人,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就会导致很强烈的反应,并容易留下后遗症。一个

岁的小女孩,在一次被父母双方激烈的争吵吓到以后,开始遗尿,直到

岁时,接受了心理治疗,才渐渐好转。

受挫能力强的人,面对精神刺激时反应不会太强烈,也不会致病。

、稳定一致的意志力。

做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这是从小学教育就已经开始的品德教育。现在心理学把意志力的培养划为自己的范畴内,从个体成长的经历和心理素质各方面,分析原因,培养个体的意志力。

意志力强的人,可以承受更多的困难,忍耐力也较好,在困难中能够坚持很长时间。而意志力弱的人,容易向困难妥协,承受不了困难带来的压力,容易被压力打垮,导致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躯体疾病。

毛泽东特意在战火纷飞的地方看书、思考,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完整的自我意识。

人,贵在自知之明。无论在任何时期,个体都要对自己有清晰地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客观、恰当的评价自己,不过分抬高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亦不过于贬损自我,无所追求。

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

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

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

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

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

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易怒心理:

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

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

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

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

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

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中小学生厌学、辍学心理咨询,请联系儿童青少年厌辍学研究中心,咨询电话:0371-86092120

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平台,只做靠谱的心理健康之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