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这届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更脆弱吗 对话:这届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更脆弱吗对话:这届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更脆弱吗

对话:这届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更脆弱吗

对话人物

吴薇莉: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教授,长期参与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调研工作,指导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何奎莲:宜宾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长期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公益服务,主持参与宜宾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培训。

王璐:成都市树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张敏:四川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青少年心理健康出问题中

亲子关系紧张占比愈来愈高

《教育导报》:

据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

王璐:

根据我的观察,高一学生的焦虑来自新环境适应,刚从初中到高中,对新环境不熟悉。到了高二、高三,人际关系焦虑(交友、情感困惑)和未来生涯发展(升学)焦虑明显升高。

张敏:

情感沟通不畅,拒绝与父母沟通。情绪不稳定,遇事容易偏激。

何奎莲:

去年疫情期间,我在全国做了2万多份问卷调查,初二、初三学生的抑郁倾向明显上升,“无意义感”“无价值感”是重要特征,后来随着钟南山等抗疫英雄事迹的广泛宣传,相关学校做价值引导,学生的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教育导报》:

导致学生抑郁的因素有哪些?

张敏:

学业压力升高,尤其是初三的学生。还有,亲子关系紧张所占比重愈来愈高。青春期学生情感波动大,但不少父母并不明白青少年现在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代际差异导致情感沟通出了问题。比如,子女一两次考差了,父母就会觉得是孩子学习不够认真,花的时间不够;学生感到压力后,更加没有自信,成绩愈加下滑,父母就更加指责。双方陷入恶性循环中。

青春期孩子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感,如果老师和家长没有好的引导,没有其他丰富的课程与活动转移注意力,他们就可能想不开。如果父母和老师只是一句“太幼稚”,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压制,你越是反对,孩子越是想尝试。现在孩子获取信息的手段太多了,不是你不告诉他他就一无所知,你不去正视和引导,他们就容易在各类信息指引下做出难以预料的事。

何奎莲:

有的留守儿童说,父母不打电话沟通还好,打电话来反而搞得我心情郁闷。原因就在于父母不懂得沟通方式,打电话也就是固定的几句话,“考了多少分?”“好好学习,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不要惹事。”

尊重青少年多层次的需求

不能拿过去的标准要求现在的孩子

《教育导报》:

家长们可能也觉得委屈,我们努力工作与打拼,供子女吃穿与上学,结果他却抱怨我们陪他的时间不够,太难了。

何奎莲:

父母确实有难处,比如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外出打工的话,经济上负担就会很重,这是时代环境所致。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能说吃饱穿暖就行了。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与上一代青少年明显不同。当他们在现实世界角色位置丧失或被边缘化后,感受不到被需要,便转到网络虚拟世界,打游戏或交友。在现实世界找不到意义和价值,他们就会用快感、痛感来代替。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青少年情绪突然大变,出现攻击与自伤行为,或者不愿意与身边人说话。

吴薇莉:

得不到排解,可能就压抑,甚至外在的测试评价根本看不出问题。我们的一项调查中,20%左右的学生家庭关系良好,问卷表格看不出异样,但深入交流和了解后却发现有心理问题。

张敏:

受传统观念和知识水平的影响,有的家长不具备公共卫生健康知识,不能正视抑郁症,不明白现在青年少心理问题的整体情况,如果孩子患上抑郁症,觉得是件丢人的事,非常不愿意就诊,甚至觉得孩子为了逃避学习在装病。

《教育导报》: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受的挫折太少了,心理太脆弱了。这一代青少年应该背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指责吗?

吴薇莉:

时代变了,成长环境不一样,家长不能拿过去那一套标准来要求孩子。过去,家庭子女多,或者一个院落邻居孩子一块儿玩,孩子在父母那里受了委屈或者遇到其他事情,可以向哥哥姐姐或者玩伴倾诉,寻求支持。现在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可能被溺爱,到初高中了,学业压力又大,而父母却并不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如果出现不好的(考试)结果,父母就指责孩子不争气,对不起自己的付出。家长总是想掌控孩子,按照自己意志成长,传导给孩子的是压力,没有自由和尊重。

何奎莲:青少年受挫或现实中情感被压抑后就会出现他们自己的青年亚文化,借助新兴媒体,抱团互诉,甚至相互感染不好的情绪与行为。

王璐:

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正是看到了青年亚文化。学校开设有心理健康咨询电话;根据青年亚文化特点,开设公共求助QQ,也时常留意学生在QQ空间的分享,设置班级心理课代表,关注同学心理状态,若有需要,会及时向学生提供帮助。

区分孩子的主观支持和

家长、学校的客观支持

《教育导报》:

现在青少年身边有很多关心他的人,比如爷爷奶奶,老师,还有那么多同学,为什么他们经常还说没人懂他们,感到孤独呢?

吴薇莉:

需要区分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比如在家中是否衣食无忧、是否有父母照管,在校老师是否上好每一堂课,都可归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则是青少年自己能否感受到被人尊重、被需要、被关爱。

在班上,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不擅长人际交往就可能会被边缘化;在家中,父母没有让孩子参与家事,只是督促孩子好好学习。青少年感受不到被需要,自然觉得存在没有了意义。

所以,有时候看测试、问卷指标是正常的,但学生可能自己在现实关系中被边缘化了,找不到存在感,没有他的角色位置。比如,家长把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硬塞到孩子嘴里,本意是出于爱,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压抑和愤怒。又比如,一位教书优秀的教师,学生做错了题,他只管指出错因,不关心学生情绪变化,学生也感受不到老师的支持。

有角色参与但没有情感投入也成问题。比如,有的家庭,原本孩子和父母关系挺好,但是父母经常吵架,父母自身出了问题,时间久了孩子情感上就漠然了,要么不管父母的争吵,要么自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父母不和。

主客观支持失调后,12—18岁的青年少年极易与环境冲突,得不到排遣,“自我认同”失调。学生遇事不能有效调用身边的支持资源,客观支持就等于零。

张敏:

家长有时候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但其实孩子就是感受不到他们是真的在关心自己。在最近的一次亲子活动中,我问家长们,你觉得你的孩子优秀吗?结果,12位家长中只有一位举手,还犹豫了几秒后,却又说不出来孩子哪方面优秀。一位同学哭着说,妈妈只知道我天天起得很早,却不知道我干了些什么,在想些什么。好多事情,在学生看来就很重要,但在父母看来就很可笑,没什么大不了的,时间久了,学生情感支持就出大问题。

何奎莲:

内驱动力不足,学生就会觉得读书是为了完成家长交代的任务,不是他自己要学习,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甚至不想去学校念书。

学会与青少年的沟通方式

把孩子当成完整的生命个体看待

《教育导报》: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还可以怎么做?

吴薇莉:

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行,不然很难给孩子稳定感和安全感。

家长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看待,不要老是想着控制孩子,按照你的预定目标奋斗。要给孩子尊重和自由。

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某一次考差了,不要动不动就指责孩子不努力,不如邻居家孩子有出息。可以试着这样沟通:这次题是不是太难了?你需要什么帮助吗?我能为你做什么?

何奎莲:

家长要正视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退一步想,你要是现在不正视,得了病你也不让他吃药,不配合治疗,不配合学校给孩子搭建全面的支持系统,那么你可能会失去你的孩子,到时候悔之晚矣。

王璐:

针对家长的困惑和焦虑,我们学校家长沙龙会开展心理健康讨论会,邀请往届家长参加,分享自己的经验,这种做法更有说服力。家委会会提前搜集家长感兴趣或者有困惑的问题,学校也会定期公布心理健康沙龙的主题。

最近一次沙龙上,一位父亲分享了他的苦恼。前几天,他儿子一点半了还在写作业,连续好几天,他就觉得应该早点休息,就强制断电。结果,父子俩大吵一场,已经冷战了3天。他向大家求助该怎么办。家长们纷纷支招,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也说了一些缓解办法。这位父亲感到轻松了,觉得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

何奎莲: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公共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比如正视抑郁症这一公共问题。同时,学习国外社工组织上门服务的经验,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在社区做长期的成体系的培训,并提供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社区也可以做相应的支持系统,定期开讲座,请专家来指导相关工作。

吴薇莉:

学校应该构建“校长+班主任+生活老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支持系统,加强师资培训。校长首先要转变观念,要从长远考虑问题,做系统的改善,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只顾灭火,不管起火的原因。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班主任对学生最熟悉,回到宿舍,生活老师也可以及时观察学生的状态。这并不是要求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多么专业,而是要有意识,有基础知识,早发现问题就可以让支持系统良好运转。

延伸阅读

广元市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和成都一缕阳光家庭教育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巨红琳曾在四川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育故事汇”演讲中,分享他们的故事,或许能给学校教育和亲子关系一些启示。

换条路,乡村教育一样可以精彩美好|张平原

养娃不止一地鸡毛,还有诗和远方|巨红琳

文|何文鑫

题图:网络

编辑:大成|审核:刘磊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